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读到1991年版《沅江县志·轶事》中的一段记载: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沅江县志·轶事》所载是不是信史,未敢妄言。贸然思量:一者,《沅江县志》所载的乌龙寺所在地张家塞于1954年与茈湖口、沙头两个乡镇一并划入原益阳县,1995年,张家塞又划入益阳市资阳区,也就是说,这件“轶事”是沅江典籍记载邻县的轶事。

二者,从有“乾隆年间池水干涸”描述可以看到,这件轶事传承有序,况且还有宋朝进士杨光发撰写碑文的记载,还有某巡抚拓碑文的细写,可谓详细具体,窃以为,可信。

也就是这个“卧龙墨池”,早已成为古邑益阳当今的一个地名:资阳区张家塞乡墨池村——现在的行政村名,千年烟云。只是彼时曾唤“墨池冲”“墨池邨”“墨池塘”而已,“墨池”二字一直相袭,概原因与诸葛亮有关,应该是诸葛亮在池内洗砚池而留名于世。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毫无疑问,诸葛亮来过益阳,无论是地方史志还是益阳城内的遗迹都可证明。问题是;诸葛亮跑到张家塞去干什么?是什么时间到那里去磨墨洗砚池?

诸葛亮也不止一次到过益阳,这也是有史迹可考的,如益阳城内先后开凿的几口诸葛井,桃江县灰山港镇的史迹“跪香桥”。然而,这些史料所载都是208年诸葛亮出山之后的事迹,这之前诸葛亮是否来过益阳,不见史料。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张家塞,益阳境内南洞庭湖资水尾端的一块绿洲,一千八百年前,就是一处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原野”。不扼咽喉,不处要冲,谈不上战略位置,至于战略物资的筹集储备,也谈不上,除人丁不多、交通不便外,最主要的是常遭到汛期的水淹,这也是人烟稀少的原因。

这样说张家塞的目的就是:诸葛亮出山之后来此地的可能性不大,因毕竟是日理万机的丞相,况赤壁之战以后,风云瞬息万变,是历史上最典型的“多事之秋”,诸葛亮是没有闲情雅致到张家塞来观湖景的,因此,诸葛亮在出山后不可能来到张家塞的墨池村。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但在出山之前呢?我们当然可以从乾隆年间传承下来的《沅江县志》去考察了:“相传诸葛亮在池内洗过砚石,后人称此为‘卧龙墨池’”。

“洗过砚石”,我们不妨对三国时期的书写形式做一个了解:三国时期的书写工具主要是笔、墨、砚、帛、简、刀。简,竹也,也就是今天书写的纸张,这从益阳兔子山出土三国时期的简牍可以说明。

但“刀”,则是今天许多人不大理解的,过去称文字功力好的人为“刀笔吏”,深的理解可为“笔如刀,杀人不见血”,但直面了解就明显得多了,“刀”就是劈削简牍用的,如果字写错了或修改,也是用刀刮去或削去:“刀”也是刻字用的“笔”,鲁迅先生就曾以笔做匕首和投枪。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的前后出师表中有一句话:“躬耕于南阳”和“亮躬耕陇亩”。这个“躬耕”的地方被《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认定为“南阳郡邓县隆中”,这几乎已是共识。

如果今天我们以诸葛亮在张家塞墨池村洗砚为视角出发,说诸葛亮出山前曾 “散淡”于张家塞,这话当有依据,从诸葛亮数度来益阳,并留下如此多的史迹,可证。

此事当然可以讨论的,但益阳人不善争,也不想把这种共识打破,退一步说话无妨。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砚石一般是不洗的,靠养,除洗得麻烦外,主要的还是浪费墨。古人惜墨如金,之所以要洗砚,是因为要搬迁或者转移。其实,搬迁也是可以不洗的,如诸葛亮当丞相后,多次带军作战,自然每次都必须带砚石的,也从未听说 “洗过砚石”,因有秘书随从兵士肩挑或车运,都不需要洗净墨汁,放在书箱和砚盒里就是。

只有一种情况需要洗砚,那就是放在包袱里与其它物品混装,这就要非洗净不可,因砚石即使干了,也不能与其它物品混包在一起,像衣物、简牍、地图、银钱等,没洗净的砚石会在包袱中把其它物品抹得一抹糊,因此,必须洗净后才能放在包袱里背走,因过去不像今天有卫生纸或塑料包裹起来混装。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那么,诸葛亮在出山前的207年往前,大都是云游四方的。诸葛亮即便定居在“南阳郡邓县隆中”,也在云游四方,这从“三顾茅庐”的故事中也可看到,前两次诸葛亮都云游外出了,第三顾,刘备才见了真人。

自然,诸葛亮是有志向、有目的的云游,或读书学习,或舆地探访,这个时期,亮云游或者暂居张家塞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地少量人烟,清净:没有大禽猛兽,无险,故十分适合胸怀天下。

当然,诸葛亮既然是读书、思考、云游,也就不必要带许多随从,可能就是一人,亦或带了一名书童,这种云游,是不能雇车和肩挑的,只能是包袱附身,不然,行路是很不方便的。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由此,我们当可认为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来过或曾居张家塞墨池村,这是一种历史的渊源。

至于以后这里叫“卧龙墨池”,应是在赤壁之战后形成的地名。那时,诸葛亮的名声已经大振,什么“曹操八十三万大军玩于股掌之中”,“借东风灭曹”等民间传说,于是,张家塞这里也就传出了:“那就是早些年住在我们这里的那个读书人,走的时候,把一池的水都洗黑了”:

“嗷!他就是卧龙,难怪离不开水,要住在我们这里的”;“诸葛亮就是住在我们这里的那条汉子呀.....”也就是这些乡言村语,诸葛亮当年所住之地便定名为“墨池”,后来,无论是冲也好、邨也好、塘也然,墨池二字终未改变。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村以“卧龙墨池”名之,应该是在北宋年间的事,时间应该与益阳城内的“学宫”同步。《沅江县志》记载的“宋代进士杨光发撰写碑文”当是建“卧龙墨池”时。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倡导“名相”智慧治国,而诸葛亮宰相是历代宰相的智慧与道德楷模,于是,在国内大兴建庙堂的风气里,有关“墨池”的诸葛亮传说地新建“诸葛亮故居”,建成了一个具有陈列、展览、纪念,乃至弘扬文化之所在。故居称为“卧龙寺”,意即诸葛亮在此悟到普世救民之术,门楣匾额上书“卧龙墨池”。

从元王儒真题诗可见,是宫建成于元朝之前,而之所以被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说明那个时期墨池村属沅江,而沅江县属常德府管辖。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清朝以后,这个“卧龙寺”改成了“乌龙寺”。在康乾盛世的年代里,为弘扬中华文化,又兴建寺建庙之风。有着千年历史的“卧龙墨池”,也因时风而兴,但为避讳被改成了“乌龙寺”,当然,也进行了翻修重装。

诸葛亮在演义中原本近于道巫的形象,也増了佛性。为了适应当时的盛世景况,寺内录有大量的文人墨客应景墨宝。嘉庆《沅江县志》记载下来的诗词歌赋就有数十首。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1949年解放后,乌龙寺三十余亩庙产田即被没收分给农户。1950年益阳大旱,村中农户以为是分了乌龙寺庙产而引起“乌龙”惩罚,于是,纷纷杀猪宰羊做牺牲,到寺磕头敬香求甘霖,乃至抬出诸葛孔明的塑像浩浩汤汤地游垅……

后来,这座千年古庙被拆除了。

2018年10月23日,霜降,时天气阴雨,作者一行五人寻觅采访了历代史志记载的“卧龙墨池”。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在张家塞镇民政所李国平副书记自驾车的引领下,找到了墨池塘村73岁的退休老支书王谷生,老王支书带我们参观了卧龙寺,并介绍了情况: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王谷生老支书讲了重建“卧龙寺”的原因和意义,主要是教化乡里,净化民风,但这个寺终究是三国历史留在益阳的遗迹,他们村民的能力难以担负起这个历史传承的担子,还是希望政府能加进来指导帮助。

解码《沅江县志》:诸葛亮是湖南益阳张家塞常客,该地思定隆中对

采访人:邓亚龙,张海燕。刘芳青,刘启群等。

2018年10月23日,阴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