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時期能出現那麼多英雄人物?

歷史飛揚



這人覺得,這個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大體總結三點吧。

-

第一,三國時期,嚴格說是東漢末年,是一個群雄紛爭的亂世。亂世出英雄,這幾乎是一個定律。所以三國時期會出現很多英雄人物,是有其歷史背景的。但是中國歷史上亂世並不少,為什麼三國時期感覺尤其多?個人愚見,這不簡單是因為《三國演義》拔高了人物形象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東漢末年這個時間點,是非常特殊的。

-

第二,時間點的特殊性。其實回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歷史當中,關於民風,文風,是經歷過好幾次演變的。而可以說晉朝成立以前,中國的民風是極其剽悍,充滿了鬥爭性,而且思想十分活躍的。即便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又因為董仲舒混蛋性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三國時期的人們思考方式,依舊沒有完全脫離於中國慣有的“戰鬥性”性格。這使得三國時期的英雄,性格多樣化,思考更加活躍,並不謹守於某種“董氏儒學”的價值觀。


因此,在這個時期,可以說是全民尚武,高手在民間;而同時,各種類型的人才層出不窮,才導致整個三國時期看起來充滿了各種各樣,讓人只得品味的英雄人物。


但是當晉朝的“花美男”之風興起,五胡亂華之後,這種戰鬥性的性格,以及多樣化的思考方式,很明顯在逐漸改變。以至於後期儘管名將不少,比如隋唐時期同樣名將極多,但是很難得到和三國時期同樣的評價。


所以三國的時期,最大的特點,恰恰是戰鬥性,思考成熟性,多樣性最平衡的一個時期,才會出現題主說的情況。

-

至於第三點,就必須說到人物了。三國之所以有名,英雄之所以有這麼多,真正意義上還是在於歷史上沒有第二個時期,會存在正反兩個領袖人物,都是人中龍鳳,難分伯仲。


即便是到現在,不管說劉備更強,還是曹操更強,都說得通,都有道理。而兩個人的特質、個人魅力、或者個人能力,放在任何一個動亂時期,都是足以稱帝的那種。可恰恰,這兩個人撞到了一起。最後誰也幹不翻誰。而他們對於人才的渴望和使用,在任何時代,都足以堪稱教科書。變相也使得三國英雄們的能力,得到了極致的發揮。


劉備與曹操的鬥爭,不像其他的亂世,是看誰更爛。而是兩個極其出色的強者,不斷地在挑戰自己的上限,這是根本的不同。之所以司馬懿只敢在兩人死後出場,個人認為和這個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


任何一個故事都一樣,偉大的反派,才能造就偉大的英雄。正因為劉備與曹操互相成為鏡子裡不可摧毀的對手,他們的衝突,才會一步步昇華,成為萬世佳話。


所以三國之所以在中國亂世中,獨自一檔,英雄的對抗,而非正邪的對抗,是不可或缺的。


伏桀


所謂亂世出英雄,每個朝代末期和戰亂年代莫不如此,不單是三國時期。秦朝末年有劉邦張良蕭何韓信及項羽範曾等人,十六國時期有王猛石勒慕容恪慕容垂祖逖赫連勃勃冉閔隋末唐初有李世民秦叔寶尉遲恭宇文化及單雄信等人,遼宋夏金元時期有宗澤李綱韓世忠岳飛兀朮鐵木真忽必烈等人,明末有熊廷弼秦良玉(女)袁崇煥洪承疇李自成等人,真可謂多如牛毛不勝枚舉。然則一將功成萬骨枯,在英雄豪傑的鐵蹄之下光環背後,是無數草民百姓芸芸蒼生的苦難血淚。長平之戰白起活埋趙國降卒二十萬。蒙古滅宋,鐵木真四子託雷屠殺成都居民一百四十萬。清兵入關,多鐸揮師南下,在揚州屠城十天,即令人髮指的“揚州十日”。這還都算是“仁義之師”,要說殘忍,一是隋末唐初的軍閥朱粲,二是唐末落第秀才鹽梟黃巢。朱粲首開以活人做軍糧之先河,部隊缺乏糧食,好說,給你一批老百姓趕上打仗去吧,餓了就燉人吃。朱粲食物不足時,連自己請來的賓客都給殺掉吃了,是歷史上有名的“食人魔王”。黃巢命令軍隊建造舂磨砦巨碓,機械化方式流水作業,這邊把活人碾碎,那邊裝袋打包,這就是供應部隊的軍糧。朱粲`黃巢軍隊所過之處,百姓淨盡赤地千里。古代亂世人吃人的現象並不鮮見,但像朱粲黃巢這樣殘忍的實在不多。由此可見,還是太平盛世好。我輩這類肉體凡胎的小民,更應該珍惜當下的安定富足生活。有什麼怨氣,可以通過法律途徑正當渠道表達訴求,千萬不要添亂,一定要齊心協力維護這大好的繁榮局面。否則,一旦發生動盪,倒黴的還是咱們老百姓。


泜水漁翁


首先,英雄輩出都只是相對的,每逢亂世都會有種種,每個時代皆有英雄,不同的只是英雄是否有用武之地!而所謂三國時期為何英雄輩出,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恰逢亂世

亂世造英雄,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餓殍滿地,哀鴻遍野,因此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起義,喊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由於由於遍地狼煙,朝廷鎮壓軍隊捉襟見肘,因此放權給各地諸侯自行招募軍隊鎮壓,從而打開了今後軍閥混戰的潘多拉魔盒。

2,文學渲染

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對後世的影響確實太重了,一部三國演義很全面的寫出了(也可以說是虛構出了)三國的全貌,甚至民間已經把三國演義當成正史了。裡面的角色形象已經深深的刻在了民眾的心裡,要改變非常難。再加上現代的影視劇,都是以三國演義作為基礎來編劇,讓三國裡面的人物更加鮮活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歷史都是死的,讀古代的史書是很枯燥乏味的,現在三國的人物之所以這麼栩栩如生,幾乎全拜這部小說所賜,因此當小說出來以後,能夠廣為人知代代相承是必然的。

事實上,按照正史的理解,三國的英雄人物能力確實並不具備與前代名人相提並論的水平,演義的誇大對後人的印象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諸葛亮其實是一個純政治型的人才,並且就算政治能力也不如漢初的蕭何,為何這等理解?舉個例子:諸葛亮事必躬親,不善發現人才,導致後期蜀中人才凋零。而蕭何則力薦韓信,讓韓信直接從一名士兵直接提拔到三軍統帥,這樣的眼光歷史上有幾人具備?再說關羽,是忠義的化身,但是其治軍能力相比戰國時代四大名將:白起、王剪、廉頗、李牧,完全不是一個水平。最後,甚至還有人拿呂布和項羽比較,事實上單從武力來看,霸王力能扛鼎,呂布並未記載。軍事能力來看,年歲不過30卻能指揮幾萬軍隊打贏了己方數十倍的鉅鹿之戰、彭城之戰;而呂布則多次被曹操擊敗,最後兵敗被俘,因此呂布頂多只能算一方普通軍閥,和霸王毫無可比性。

所以,綜上所述,其實任何亂世都會有無數英雄,甚至不少亂世所出現英雄數量和質量遠甚於三國時代,真正被廣為人傳的,其實是小《三國演義》這本小說。




給歷史加點鹽


應該用這樣兩句話解釋:“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便是草頭王",三國是興於漢朝未期,漢已是強弩之末,油盡燈枯之際,己無力掌控各地的大小諸侯,諸侯因為爭霸,四處狼煙,到處戰火,天下大亂,已處於處於無政府狀態,在諸侯混戰,英雄好漢,綠林強盜抓住時機,揭杆而起,各霸一方,經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的大浪淘沙的競爭中,優勝劣態,各勢弱的諸侯各投強主,最後淘剩下三大諸侯鼎立,形成三國,從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不難看出,英雄們一是無政府時代給了英雄出世機會。二是戰亂給了英雄造就的平臺。三是名利思想是英雄成名的內因,不但是三國時會有眾多英雄出現,凡是戰亂時期都是英雄倍出的時期!


關有85296


東漢未年到三國時期,中國歷史上湧現出了無數的將才謀土,英雄豪傑,可謂群星薈萃。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奇觀,令人歎為觀止。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常言道:亂世出英傑。東漢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先是有黃巾軍起義,張角等一批草莽英雄開始走向前臺。藉著鎮壓起義,朝庭用人之際,一些有抱負的人物從參軍開始,嶄露頭角。就象劉關張。然後,漢室江山名存實亡,天下風起雲湧,又出現了一批有實力有野心的人,比如董卓的出現,讓一些本來藉藉無名的人粉墨登場。以袁氏兄弟為首的十八路諸候為討伐董卓各帶本部人馬衝鋒陷陣,各路有能耐的人使出渾身解數,各有各的良將,各有各的謀士。朝堂上各大臣政治爭鬥,朝堂外軍事鬥爭,每個人都滿血復活,將自已推向一場腥風血雨的最前沿。


董卓死後,第二高潮到來。各路諸候火拼吞併,新舊門閥交替更始。雖然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對於渴望建功立業的個人來說又是一個最好的時代。每個慾望彭脹的人或投機或鑽營都想撈取政治資本,他們扯起義字的大旗,聚集起一批想幹事業的骨幹。在古人視聲名如生命的時代,萬幸,歷史留下了太多美名、罵名。

第三個高潮,三國鼎立形成。長江後浪推前浪,江山代有人才出。這個時期,不管是曹操的不論門弟破格提撥,劉備的感情留人,還是孫權的用人不疑,其實明眼人一看就懂,這就叫競爭呢,人才大戰。你上邊忙著找有才能的人,下邊的人才有句話叫良禽擇木而棲。於是飛出一大批鳥,各找各的枝,各攀各的主。有的皇榜招賢納士招一批,有的隱居的人裡挖一批,有的山賊棄惡從良者吸收一批,不管寒門子弟,富商賈旅有才者大都能得到發揮,得人才者得天下呀。

所以,人才濟濟,人才濟濟呢,三國。


走著聊著


首先第一點,就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巨大宣傳作用。生活在今天的我們體會可能不深,但是在這部小說問世之前,老百姓也僅僅是流傳著幾個最著名人物的事蹟而已。例如四大美人中的貂蟬、劉關張結義、關羽的幾個事蹟、曹操的事蹟、有關赤壁之戰的事蹟、諸葛亮的事蹟等等。這些事蹟實際上並不一定比隋唐時、秦末或者春秋時的著名人物事蹟流傳更廣更深。但一部三國演義很全面的寫出了(甚至是虛構出了)三國的全貌。千萬不能低估了這本被列為“四大名著”的讀物的作用,畢竟在日本韓國都是知名度排第一的中國書籍。真正讓我們記住這段歷史的是那些人物不假,但這些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95%拜這本小說所賜。如果不是這本小說,三國時期的人物其實是十分模糊的形象。我通讀了前四史、左傳、戰國策等等,三國演義更是快背過了,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如果只是史料,《三國志》中人物描述的生動程度其實遠遠不如《史記》和《漢書》。《三國演義》無論是對情節還是人物性格,都有非常大成分的自我理解,甚至是顛倒黑白。在世人眼中,這“栩栩如生”的諸多形象,其實可以說很多是根本不存在的。有種說法是相對於春秋戰國以及秦末時的著名人物,三國時期就相當於小學生對大學生。這種說法有些誇張,但從正史來推測,除曹操、孫策、孫權、劉備、周瑜、荀彧、諸葛亮、司馬懿等少數幾個人以外,絕大多數人確實並不具備與前代名人相提並論的水平。演義的誇大對後人的印象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諸葛亮,其實應該算是一位純政治型的人才,水平也不及蕭何。關羽從治軍能力上,不說白起、王翦,即便與廉頗、趙奢等也相差甚遠。趙雲更不必說,最多是個朱亥式的人物。郭嘉、程昱等等,可能還不及范增的一半水平……

其次,局面的特殊性。當時正值中華大地又一次長久治世——漢朝的末期,從人口總數上來說,與前代都不可同日而語。同時地方勢力的數量也是前所未有的多,比如週末,勢力根源都是王朝分封的諸侯國;秦末,項羽的實力一枝獨秀,而後劉邦漸起;西漢末,除劉秀以外,也只有隗囂、公孫述、以及前期的赤眉等等少數軍團可以稱得上雄踞一時。而且,這三個亂世的勢力領軍人物,很多都有非常明顯的歷史背景,也就是講資歷的。比如週末,不是諸侯嫡傳,幾乎絕不可能有所作為,像齊國田氏以及三晉,也是做了長時間的大官之後,加上種種原因,才得以有國;秦末項氏打著楚懷王的旗號,對收羅民心幫助巨大,劉邦也是被封到蜀漢之後才有了資本;劉秀就更不用說。但東漢末,無論任何人,基本上靠自己的各方面實力,都可能在某地發跡並強大起來。袁紹依靠家族世代高官,輕易取得了河北,曹操逃難到青州,不費太多力氣就組建成了自己的根基力量,孫氏僅僅借兵五千,便橫掃江東,立以為家,劉焉相信算命,認為益州有天子氣,竟直接從幽州遠赴蜀漢……可以說隨便拿出任何一人,都沒有像樣的資歷,這放在以前幾乎是絕對不可能有所建樹的。這種又亂又不講身份的時代,就給了無數普通人無數的機會。

再次,時間長。廣義的三國時期,其實從184年就開始了初期的地方割據,一直到晉統一,前後幾乎一百年。秦末紛爭時間很短自不用說,像後世的五代十國時期,也只有五十多年。週末亂世雖久,第一人口基數很小,第二受制於普通百姓無出頭之日。

所以,看事情應該更加客觀冷靜,更全面的瞭解史料,才能推斷出更接近事實的情況。等你通讀完前代的正史,你應該也會有很深刻的感覺的。小說這東西,本身就不擔負治學責任,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吸引讀者,所以如果以探究史實為目的,應該盡力撇去那些明顯虛構或帶有感情色彩的成分。


歲月151261507


1、中國歷史每逢亂世必出英雄,亂世給英雄的舞臺大、職位多。就好比七個諸侯割據的時代和一個統一政權,前七個諸侯因為是防禦加進攻每人可能需要十個將軍,後一個集團內部環境相對穩定可能一共需要四十個將軍用於被動防守(這只是打比方不要認真數字)那麼這個時候如果一個時代有一百個可以做將軍的人,在亂世就會有七十個人留名,而在和平年代你只會認識四十個,從表面上看,亂世的英雄似乎多了三十個,但不要忘了,可以做將軍的人其實是等值的,但在不同的時代裡,所有的機會也不一樣。

2、人才進步比較快,有戰爭就有犧牲,前赴後繼,那麼在同樣的時間內空缺出來的職位相對也會多,還是那個道理,職位越多,上這個舞臺的人越多,就算同比率的情況,出的英雄自然也多一點。

3、古人云:“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試想生活在一個唯武力為尊的冷兵器時代裡,還是戰亂年代,基於求生本能,是不是練武的人就會多一點。這和太平盛世的那種安全感是截然不同的。

4、學成文武藝 貨與帝王家,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當時各路州牧高度自治,為了提升自身戰鬥力,必定要網羅人才,有需求就有市場。在中國人出人頭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的價值觀裡,自然會去學習當世有用的學問,以求成就功名。

以上都是臣,都是人才。還不能算真正的英雄。相信在大多數熱愛三國的人心裡,丞相、都督、曹公、先主、孫仲謀、二爺、子龍將軍才是真英雄。他們能集結在一個時代裡,確實不得不說是天意對那一個時空的偏愛。

但理性言之,人評曹公“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焉知後世之能臣若生於三國,不得為奸雄哉? 所以亂世的大舞臺,不止給眾多人才提供了機會,也給這些大英雄的上位提供了必要條件。如果沒有董卓之亂,曹操能因獻刀出名,然後舉兵勤王嗎?如果沒有黃巾之亂(不該這麼說偉大的農民起義……)劉備可能要賣一輩子草鞋。關公認識劉備的時候可是逃犯,要擱在包大人那會兒,輪得著他去打仗嗎?雖然展昭不一定打得過他,但他肯定進不了體制內呀(當然也有可能,那就成梁山式的配軍了)還有那個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吳下阿蒙呂蒙,年輕時候也曾經一言不合就“引刀殺吏”

和平時期規矩森嚴,萬事的條例都相對僵硬。很多有一技之長但在其他方面可能有過失的人就會被主流排除在外,但這種人因為某種特殊才能,卻最可能在某一方面成為英雄

另外由於和平時期比較安定,能考驗官吏能力的機會並不多,所以會有很多無能的蛀蟲空佔高位,搞一些論資排輩的形式主義或者裙帶關係,(比如著名的四世三公那家的那小誰、明明沒什麼才略,卻在三國前期聲勢浩大)壓制了很大一部分寒門人才,連出鏡的機會都沒有,你能知道他是不是英雄嗎?但戰爭年代不一樣,打不贏就是打不贏,搞不好是要送命的。所以這時候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衝在前線。





己齋論史


三國時期英雄多,正應了“亂世出英雄”那句話。時勢造英雄,天時地利人和所致。

第一,天時。在和平年代,安居樂業,社會穩定,人才多是管理型人才,不需要像戰爭年代一樣,鋒芒畢露,力挽狂瀾。而且講究出身、資歷。而在戰爭年代,亂世爭雄,萬馬逐鹿,人才多是創新型人才,統治者招賢納士,不講出身、資歷,只要有能力,就可為我所用。

第二,地利。三國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是三個不同的割據政權,各自為政,雖名義上歸屬東漢政府,實際政府已名存實亡。這給人才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成長土壤和發展空間,三個國家,三個君主,君主可擇良臣而用,賢良可擇良木而棲。

第三,人和。三國統治者劉備、曹操、孫權之所以獨霸一方,因為他們重用人才,招賢納士。在戰爭年代,更瞭解人才的重要性。這樣人才才可以不論出身,不拘一格,有更好的發展空間。

第四,歷史小說的渲染。三國、後漢時期流行點評人物,歷史小說寫的是濃墨重彩、蕩氣迴腸。三英戰呂布、溫酒斬華雄、煮酒論英雄、割須棄袍、舌戰群儒...等等,讀起來是膾炙人口,心潮澎湃。這些歷史人物一經渲染,更加鮮明生動,深入人心。





生活有點舌甘


首先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的宣傳作用,其次是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的確英雄人才輩出,不僅是有曹操孫權劉備等性格鮮明的政治領袖,諸葛亮龐統司馬懿等足智多謀的文臣,還有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魏延周瑜張遼等名將,還有華佗這樣傑出的醫學家,孔融這樣的著名大賢,貂蟬大喬小喬甄宓孫尚香等絕色美女。

而其他歷史時代其實同樣精彩,比如秦漢兩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宋夏金元明清,由於沒有三國演義這樣的精彩而且比較真實的歷史小說,大家都不如對三國時代人物熟悉,尤其是兩晉十六國南北朝的很多英雄人物及故事,絕大多數人都不太熟悉


厚德載物49847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但“短短這100年,出盡了中國歷史上大半的英雄人物和人才”,這也太說笑了。隨便找一朝的史書看看,從來不缺英才,光太平天國短短十年時期湘軍的主要將領,放到任何朝代都是一等一的人物。三國只是沾了小說《三國演義》的光,吹噓的過頭了。比如,諸葛亮能力未必比得上後世的王猛、李泌,功績則是明顯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