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們注意了:挑錯沒有用,卓越員工都是誇出來的

老板们注意了:挑错没有用,卓越员工都是夸出来的

老板们注意了:挑错没有用,卓越员工都是夸出来的

企業普遍認為,一定要進行嚴厲、頻繁、直接、廣泛且多半帶有批判性的員工反饋,才能提升公司業績。

這種認為反饋絕對有好處的觀念,根基是商業世界普遍接受的三個理論。其一,他人比你更能意識到你的不足,因此幫助你的最佳途徑就是讓他們指出你自己看不到的缺陷。這一條可以叫“真實之源理論”。其二,學習的過程就像裝滿一個空的容器:你缺乏自己需要的特定技能,同事應該教你。這一條可以叫“學習理論”。其三,出色的表現放之四海而皆準,可以分析,可以描述,有清晰的定義,人人皆適用。於是,獲得了有關優秀樣板的反饋,對照之下,你就會知道自己哪裡不足,然後努力補足。這條可以叫“卓越理論”

這三條共有的特點是自我中心:認為自己具備的專業技能同事一定不具備,預設了適合自己的方法一定也適合別人。然而事實證明,讓工作表現傑出的因素不一定能推己及人。

研究表明,這幾個理論都是錯的。

相信這類理論,在此基礎上構建反饋方法,是無法通過反饋獲得學習效果的。要理解其原因,並找到更有效的提升工作表現的方法,我們先來逐一分析這三個理論。

真實之源理論

反饋的第一個問題是,人無法可靠地評估其他人。過去40年來,心理計量學家在無數研究中表明,人不具備這種客觀性,無法對商業頭腦、決斷力等抽象概念保有穩固定義,並準確評價他人身上的這類屬性。我們的評估被自己對評估標準的理解、自己對某種能力的認知、自己作為評估者的嚴苛或仁慈,以及自己固有的無意識偏見影響。這種現象叫作評估者特質效應,影響很大(你對其他人的評價有一半以上反映的是你自己的特徵,不是對方的)且根深蒂固(培訓無法減輕這種影響)。換言之,研究表明,反饋是失真的。

人類唯一能如實反饋的,只有自己的感受和體驗。醫生早就明白這一點。詢問術後恢復狀況時,醫生會問:“在1到10的範圍內,10代表最強烈,你的疼痛有多少?”如果你回答“5”,醫生不管要開什麼處方,都不會質疑你的答案。不管醫生手術經驗多麼豐富,都不會說你的疼痛程度沒有“5”只有“3”,這沒有意義。不必分析你的答案是什麼意思,有沒有文化差異造成的歧義,不必與其他醫生進行校準確認,醫生相信你能夠判斷自己的疼痛程度,而且確定你回答的數字減少就說明感覺好一些。這是你自己的判斷和評價,不是醫生的。

醫生不瞭解你的疼痛程度,我們也不瞭解同事的,至少是客觀上不了解。你可能會看到現在的年輕員工想要知道自己的處境,有時團隊成員也會請你客觀地評價他們的狀態。你也許感到自己有責任嘗試回答這類問題,但你做不到,沒有人做得到。我們只能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而這並非毫無作用。我們可以說,對方的聲音是否令自己不快,陳述能否令自己信服,展示是否讓自己覺得無聊。我們無法評判對方的表現,但可以表達我們自己對其表現的感受。這是我們的真實感受,不是對方的真實表現。這種表達比較謙遜,但至少準確無誤。

學習理論

第二個普遍接受的理論是,反饋包含有效信息,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加速學習。對此,研究又一次表明,事實恰恰相反。學習不是增加原本沒有的東西,更像是識別、增強和改進原有的東西。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就神經學而言,我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能夠成長得更多,我們的強項就是發展區。

大腦在人的一生中不斷髮展,但每個人狀況不一。不同的遺傳基因和早期成長環境,會塑造出不同的大腦。不同的人,大腦內部神經元和突觸的疏密分佈截然不同。腦科學表明,大腦中神經元和突觸連接最密集的區域,會生長出更多的神經元和突觸連接。換言之,大腦在原本最強的區域發展最多。紐約大學神經科學教授約瑟夫·勒杜(Joseph LeDoux)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新增突觸連接就像樹枝上長出新芽,而不是長出新的樹枝。”從這個角度看,學習看起來很像是一點一點地建立在你內心已經存在的獨特模式上。反過來也就是說,學習的第一步是要發現和理解這些模式——你自己的,不是別人的。

第二,讓別人關注我們自己的強項可以促進學習,而關注弱項會阻礙學習。研究表明,首先,學習是在原本的基礎上增加拓展,讓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學習取決於對原本能做好的事情的深入瞭解,而不是做不好的事情,更不會是別人認為我們做不好的事情。其次,別人關注我們具備的素質,讓我們善加培養,這時學習效果最好。我們常常被告知,學習的關鍵是走出舒適區,但研究成果恰恰相反:遠離舒適區,大腦會只關注如何求生,別的一概不理。很明顯,人在舒適區內學習效果最好,因為這時最能集中精神。在舒適區內,我們樂於接受可能性,創造力、洞察力水平和效率最高。反饋必須在這個範圍內,在我們的“心流”中。

卓越理論

人們大部分工作生涯都在追求卓越,因為人們相信,卓越容易定義,難的是具體闡明自己和團隊成員應當如何實現。我們的觀點正相反:卓越幾乎無法定義,而每個人要做到卓越則相對簡單。

卓越沒有一定的標準。就像滑稽,讓別人發笑的能力。看看史蒂夫·馬丁(Steve Martin)早期的演出,你可能會覺得滑稽就是彈著班卓琴搖頭擺尾地大叫“我是個狂野的人!”但是看看傑瑞·宋飛(Jerry Seinfeld),你又會覺得滑稽是用略帶惱怒的腔調東拉西扯。再看看莎拉·西爾弗曼(Sarah Silverman),你會對自己說,不,滑稽是以一種生硬的冷漠表現出刻薄粗魯。這下你知道了,所謂“滑稽”,因人而異。

卓越也並不是失敗的反義詞。但幾乎在人類努力的所有方面,人們都認為消除失敗等同於卓越——對導致不良結果的原因加以研究,反其道而行之(或者補足缺失的部分),就會獲得最佳成果。這個預設是有問題的。研究疾病會讓你非常瞭解疾病,不會了解健康;消除抑鬱不會讓你更接近快樂;離婚的例子不能作為幸福婚姻的參考;與離職員工做離職面談,不會得知其他人留下來的理由。研究失敗會了解失敗,但不會了解如何卓越。卓越有其自身的規律。

問題不只這些。卓越與失敗還往往有許多相通之處。因此,如果你看到失敗的領導者很有自我意識,於是提出好的領導者不該自我,就會誤入歧途。假如為優秀領導者做性格評估,你會發現,這部分領導者同樣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告訴別人必須捨棄自我才能當好領導者,這樣的建議是有問題的。同樣,對錶現不好的銷售人員進行研究,發現他們很在意被拒絕,於是告訴銷售新手不要這樣,這種建議也有誤導性。因為針對優秀銷售人員的研究表明,他們也非常在意被拒絕。

你可能會發現,優秀領導者將自我意識運用在對別人的服務中,不是隻顧自己,而優秀銷售人員在意被拒絕是因為他們自己為銷售投入了許多。然而問題在於,研究表現不佳的群體根本不可能發現這些。

如何幫助員工表現卓越

如果繼續花時間分析我們看到的錯誤,給員工反饋以避免錯誤,就會陷入公司整體表現平平的困境。要想讓員工表現卓越,我們需要一些新方法:

追求成果。

卓越是成果,因此要注意某種銷售手段生效、某個項目進展順利、某個生氣的客戶突然冷靜下來的時候,然後告訴取得了這一成果的團隊成員“就是這個!”這樣一來,這位員工會暫停工作流程,仔細留意是怎樣的方法取得了好結果。

看到員工讓你有點震撼的有效做法,就抽出一分鐘來強調。你可以說“就是這樣!”幫助團隊成員認識到自己的卓越是什麼樣子,讓員工關注自己已有的卓越基礎,提升意識,予以加強,繼續發揮並提高。這就是學習。

回放你的本能反應。你可以向員工回放你自己的反應。關鍵在於,不要直接告訴員工做得好、表現好。單純的讚美雖然不是壞事,但你不是能夠客觀評判優秀表現的權威人士,而員工憑直覺知道這一點。要告訴員工你被他的傑出表現吸引時的感受,你看到員工做了什麼,有什麼感想,這才是最可信、最權威的。你可以說“給我的感覺是……”“讓我想到了……”或者“你注意到你自己剛才的表現了嗎?”這些是你給出的反應,是你表達出的真實,再加上一些具體細節,你並沒有在評判、評價或糾正員工,只是從你自己的視角對員工獨一無二、觸動人心的表現予以回應。正因為這不是評價,所以才更謙遜、更有力量。

探索現在、過去和未來。如果員工請你對自己的表現給予反饋,或者詢問需要為晉升而改正哪些地方,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從“現在”著手。如果員工帶著問題來找你,說明他正在處理這個問題,感到無力或艱難,你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不過,不要直接應對問題,先讓員工告訴你三件最近順利做好的事情,可大可小,可以跟當下的問題有關,也可以毫無關係。這樣可以給員工一種“創意催化劑”。讓人想起自己做得好的具體事件,可以改變大腦中的化學物質,樂於接受新的解決方案和新的思考及行為方法。

下一步,回溯過去。向員工發問:“以前遇到類似問題時,你是怎樣解決的?”我們的人生大半有規律,對方以前很可能碰到過類似的問題,也肯定設法擺脫過困境,比如具體的行動、思路或聯繫。讓員工回憶過往經驗,用心思考自己當時的感受和行動,以及後續發展。

最後,轉向未來。

向員工提問:“你覺得現在需要做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已經知道有什麼好辦法?”一定要盡力提供一些你自己的經驗,幫助員工明確自己的想法,但要記住員工自己知道該怎麼做,你只是在協助他發現自己的處理能力。

這裡不應該強調“為什麼”,不要問“為什麼那樣做沒有用?”“為什麼你覺得不該那樣做”,這會讓你們兩人陷入揣測和概念的泥沼。要強調“什麼”——“你希望有什麼結果?”“現在你可以立刻採取什麼行動?”這類問題可以催生出具體的答案,讓員工看清自己接下來真正該做的事。

如何給予反饋,是當今商業世界一個熱門話題。迷戀反饋充其量只能改正錯誤——僅限於極其稀少的能夠確定正確步驟、客觀評估表現的情況。更多的時候,反饋會產生負面作用,因為我們對員工(以及自己)的期望多半並不是嚴格遵守事先規定的步驟,也不是指出他人缺點的能力。我們想要的是,員工運用自己正在發展的獨特才能,實現共同的善,“善”的具體內容發生改變,我們也不斷髮展。反饋對此毫無作用。

動機不明的人來告訴我們現在處於什麼狀態、“其實”是怎樣的、該怎樣彌補不足,對我們毫無用處。只有瞭解、關心我們的人來分享經驗和感受,告訴我們優點在哪裡,才能讓我們實現卓越。

馬庫斯·白金漢(Marcus Buckingham)阿什利·古達爾(Ashley Goodall)|文

馬庫斯·白金漢是ADP研究院人力與績效研究負責人。阿什利·古達爾是思科系統領導力與團隊智能高級副總裁。兩人合著有《關於工作的九個謊言》(Nine Lies About Work:A Freethinking Leader’s Guide to the Real World,哈佛商業評論出版社即將出版)。

本文有刪節,原文參見《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2019年3月刊。

老闆,沒有人需要在工作中流淚

*更多品牌合作形式,請聯繫010-8565 1132

《哈佛商業評論》

[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訂閱屬於你的“卓越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