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強盛時期的大清王朝卻輸給了一個小小的緬甸呢?

Amele


在18世紀,是緬甸最強大的時候,甚至在1762年直接入侵佔據了泰國。經過改良的緬甸軍隊聘請了很多西方教官,開始裝備西式火器,比如從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的燧發槍。


清軍與緬甸第一次交戰,緬甸軍人入侵西雙版納和思茅,當地土兵團練一舉擊潰。雲貴總督劉藻調集3000名綠營兵前往驅逐敵軍。緬軍看到清軍抵達,開始遊擊運動戰,雖然清軍收復了失地。但是一支600人的清軍在猛阿附近遭到緬軍伏擊,損失數十人。乾隆因此大怒。

這就有了,第2次清緬戰役,清軍這次直接反攻進入緬甸領土,佔領了緬甸邊境一些地區,留下800綠營兵駐防。當時,清廷內部也爭論,不應該大舉進攻緬甸,光靠雲南的3萬多綠營兵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但是,最後清軍還是調集了雲南綠營大部分主力14000人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緬甸出動1萬軍隊堅壁清野,正面抵抗清軍,同時對清軍佔據的緬甸領土上的據點進行襲擾戰。隨後,在山地當中截斷清軍主力後路。此時,清軍接連遭到伏擊,比如,900多清軍在木崖渡河時遭到突擊,損失800多人,還戰死了1個遊擊馬成龍。清軍逐漸陷入到了緬甸游擊戰當中。到了年底,清軍支持不住,後退回到雲南,放棄了佔領的緬甸領土。到了第2年,也就是1767年清軍全軍撤退。一共戰死1100人,病故1500多人,被俘超過200多人。

1767年,清軍決心報復,調集四川兵8000,貴州兵10000,滿洲八旗3000人,還有云南當地綠營,出戰緬甸。其中明瑞1.7萬人為主力第1路軍(包括2千八旗軍),額爾景額為第2路軍,帶領8000人(900多八旗軍)清軍準備2個月糧食,以防備緬甸堅壁清野,25000清軍直撲緬甸。結果從金融緬甸一直到木邦,600多里,荒無人煙,緬甸早就堅壁清野,也不打仗,就是引誘清軍南下。清軍第1路軍在木邦留下5000人,其他12000人繼續南下。

又前進20多天以後,清軍抵達蠻結與9000緬甸軍首次開戰。緬兵兵器以火器和鏢子為主,平地決戰不是騎兵對手。緬人說:交戰時候,最怕清軍彩甲騎兵(即滿洲八旗兵)。緬兵受挫,堅守不出。隨後清軍開始攻擊緬甸人陣地,攻破緬軍主力大營,斬殺2000多人,特別是一個貴州兵一人突入緬軍寨門,大戰數百緬軍,打開城門。

隨後,清軍開始輕敵,深入緬甸腹地,但是2個月口糧早就消耗殆盡。清軍開始撤軍,回程路上,緬甸不斷髮動游擊戰。最後數萬緬軍主力包括清軍1萬多主力,到12月14日清軍突圍,戰死超過1000多人,其他1萬人突圍回到內地。

第4次戰役,清軍直接調動了,4500八旗軍,2000福建兵,3000貴州兵等等大軍進入緬甸,結果還是遇到了堅壁清野,1.8萬清軍在野外晃悠了2000多里。終於在甘立寨遭遇緬甸軍隊開始爆發戰鬥,擊敗緬軍水師,斬殺2000多人。隨後清軍猛攻老官屯緬軍主力駐防區域,阿里袞率正白旗滿洲馬甲九百破緬兵三個營寨,殺敵一千五百餘人。但是隨著緬軍主力抵達,攻堅戰鬥再次進入僵持。時間長了,雙方都不想再打下去,最後,清軍與緬軍談和,清軍撤離,緬甸重新納貢才算結束。


深度軍事


清朝入關後,對外戰績沒有勝利!對俄國通過簽訂許多條約並在條約裡做出了許多的讓步,以此來獲得和平!所謂的大清在對緬甸、越南、尼泊爾這些個弱小國家的作戰都是以失敗而收場,但是這三個國家打了勝仗卻和大清籤和平協議,這是因為國力弱小,打不起消耗!清末不也一樣嗎,馮子材鎮南關大捷後清政府向法國求和!左宗棠西征阿古柏勝利後向清政府向俄國求和!

你在看看大明,料羅灣海戰勝利後直接向荷蘭當局索賠,荷蘭可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

實際上,明朝和日本在朝鮮半島打了7年仗,花費了700多萬兩,就這件事被滿族同胞給批評慘了!可清朝鎮壓個國內的土司叛亂或農民起義,動輒就幾千萬的費出,打了許多年,反反覆覆的都沒有進展,失敗了換個人,在失敗再換個人,可以說鎮壓個土司叛亂或農民起義能把大清給鎮壓黃了!

所謂的大清,鎮壓國內的反抗都如此艱難,和國外的弱小國家較量都輸的那麼慘,武器都沒有人家緬甸先進,怎麼能和歐洲抗衡?所以說大清被萬國來艹是歷史的必然!


攻防敏控


我回答一下我的理解。首先了解一下歷時7年的清緬戰爭,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並未能獲得戰爭的真正勝利。清朝緬甸雙方都損失慘重,所以我認為在名義上應該是平手。

然而號稱康乾盛世的清朝如何打不過緬甸?我認為的原因有三:

一.火器。緬甸有一支由五千多名滑膛槍手組成的西方國家僱傭兵,火器裝備水平遠遠高於清軍。在參戰人數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武器的數量的多少好壞就得以體現。

二.環境。位於熱帶的緬甸地形崎嶇複雜,氣候炎熱潮溼,讓遠道而來的清軍非常不適應,因為水土不服和熱帶疾病造成的非戰鬥減員比戰鬥減員還要高。再有就是清軍是客方作戰,而緬甸軍隊熟悉地形,適應環境,可以在叢林中和清軍周旋,不斷消耗清軍戰鬥力量。

三.人和。清朝的將領都很輕視緬甸軍隊,認為緬甸乃是蠻夷之國。直到清軍開拔前線後依然沒有把緬甸軍隊當回事,經常還沒有做好準備就輕敵冒進,結果遭到了緬甸軍隊的埋伏損失嚴重。

綜上所述,天時地利人和客場作戰的清軍都沒有佔到,所以最終導致失敗殘勝收場。


change8184


局部戰爭中,以弱勝強的戰役例子很多:南越勝秦朝大軍、高句麗勝隋唐、越南勝大明、緬甸勝大清、布爾人勝英軍……但一旦全面對抗,起決定性的還是綜合國力和軍力,所以南越最終被秦軍征服,高句麗被大唐所滅,越南被張輔反覆教育如何做人……清朝決不是打不過區區緬甸,而是小小挫折以後看不上那塊瘴癧從生的邊蠻之地,當然緬甸自己也深知這一點,最終緬甸還是被納入了中國的朝貢體系。


太陽王01


打仗首先考慮的不是打的贏打不贏,而是打的起打不起。直到二戰時期,病死的士兵都比戰死的多。打熱帶國家病死率更是直線上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