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的我,想跟你聊8個新感受

38歲的我和之前的我有什麼不同呢?

可能最大的不同就是——

我很怕再浪費時間。

我大概也是35歲左右開始對自己真正認同起來——只要我很想做的事情,我就一定能花時間去完成。

換做十年前,我都是不敢這樣說的。

首先 我不敢肯定我要做的事情是否正確/我本身是否合適或擅長/我是否會浪費自己的時間而沒有結果。

從二十多到三十多,明確了這一點:總有一天,當你願意花時間去做自己擅長的工作時,人生離改變就不遠了。

這個改變不僅是指物質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與自信。

當我明白時間對我的重要性之後,很多事情開始在我心裡有了主次之分。

經過這兩年,我覺得有八點心得對我的生活很有幫助。

依然在生日這天拿出來分享,如果對你有啟發,就很好。

如果你不認同也沒關係,世界上大部分事情都是因人而異。

1

能文字說清楚的,絕不語音。

能電話說清楚的,絕不碰面。

2

與合作者溝通,能溝通一次就彼此瞭解最好。

如果溝通兩次不行,那就放棄合作,尋找別的更好溝通的。

很多事例告訴我:短時間內要讓幾十年的形成的價值觀達成一致,太艱難,儘量尋找更匹配的。

3

今天看朋友肖瑩寫的一條動態,大概的意思是:我們都是成年人了,你不用對我撒謊,婉轉,顧左右言其他,我們並不生氣你的欺騙,我們只是生氣你在浪費我的時間。

沒錯,當我意識到這一點之後,我並不生氣那些拒絕我,不給面子,瞧不上我的人。

比起這些,我更討厭那些把我當傻子的人,他們或許覺得傻子的時間不值錢。所以一旦我察覺到不直接的溝通方式,要麼會追問到底,要麼直接撤退。

4

可以踮著腳尖去夠一些優秀的合作者。

能夠得著,證明你實力和能力都到了。

夠不著,不用糾結,也不必懊惱,這只是證明你們不匹配。

比起去夠最好的資源,找到“最匹配自己”的資源可能更有效。

很多過往經驗告訴我,拼盡了全力夠到了我自身能力駕馭不了的東西,未來給自己造成毀滅性的可能性更大。

就合作而言:抱團取暖是最差的選擇,抱大腿也不是最厲害的結果,如果你能在芸芸眾生中找到一個與你旗鼓相當、平分秋色、各有千秋的合作者“強強聯手”才是最優的。

你是一桶汽油可以隨時點燃我,不如我倆都是打火石,碰撞在一起有火花更精彩,也高效。

5

遇見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事,能避開就避開。

以前對於很多事,我會說不喜歡。現在我只會說“不感興趣。”

“不感興趣”能節約很多時間,包括了生氣的時間,憋屈的時間,解釋的時間,憎恨的時間。

“喜歡和愛”可以沖淡絕大多數負能量。

反之,充滿負能量的人一定缺少“自己的喜歡和愛”。

6

給自己多設立一些生活原則。

比如與朋友不發生經濟往來。

早幾年前,因為沒有這樣的原則,所以從發生經濟往來開始,再到過程,再到結束,好人都做成了壞人。

為了保護自己的心情和友情,就定了“絕不和朋友發生經濟往來”的原則。

從此,只要有類似的事情出現,我都會直接告知朋友。

朋友也都能理解。

這對於我的生活和心情是一種極大的改善,不會讓自己長時間一直陷入某種糾結裡。

7

二十出頭的時候,到處找機會,什麼都想做,無可厚非,那是一種對自我與世界的試探。

但過了三十歲,應該要分得清什麼是你真的機會,什麼在讓你濫竽充數。

有很多爛機會光鮮亮麗,讓你想要付出,實質他們只是想找一個“更便宜”“更好管理”的人。

你和更多“願意更便宜”“隨便管理”的人一直競爭,最後贏了做了也毫無成就感,輸了更是令人喪氣。

真正的機會能成就你,假的機會只能讓你成就機會。

8

最後一條關於父母。

很長很長一段時間,我和父母沒法溝通,說什麼都是錯,說什麼都不聽,於是我就躲著,不正面發生衝突。

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他倆任何一個突然離開了,我會怎麼辦。

一旦我有了這個假定性,我爸媽說任何東西我都不生氣了。

“一旦發生最壞的結果,你會怎麼辦?”

這麼說可能很多人接受不了,但我想明白了:之前我生氣,是因為我一直覺得他們是父母,我是子女,我從起點走過來,習慣了。過了30歲,我不再是“從起點走來的人”,他們變成了“走向終點的人”。

不願意失去重要的人,是解除心結最好的方式。

做最壞的打算,能讓我不再浪費時間與父母慪氣。

以上就是我想和你們分享的幾點。

今天我38歲了,感覺很好啊。

38岁的我,想跟你聊8个新感受

38歲的我也是有底線的,要不要點個好看再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