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了《國寶奇旅》這部電視劇有什麼感想?

輕輕的0991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黑國民政府的套路一波波的。

實際上,正是國民政府撤退了故宮博物院的國寶,才有我們今天的珍寶。


早在1931年918以後,國民政府就感到了北京故宮珍寶面臨的危險。

其實,當時北平並不是國民政府地盤,而是張學良的地盤。

但國民政府反覆遊說張學良,得到張的許可。

花費2年時間,到1933年大體完故宮珍寶文物的撤退工作,共裝了19557箱(一說13427箱又64包)。

這批珍寶陸續搬遷到南方。

抗戰爆發以後,這些珍寶又全部撤退到大後方,分為3條路線。

一條路線:經過南京、長沙,最終撤退到了貴州的安順縣華嚴洞。

二條路線:經過南京、武漢,最終撤退到了重慶。

三條路線:經過南京、鄭州。寶雞,最終撤退到了漢中。

為了搬遷這1萬多箱珍寶,國民政府用盡全力,最終幾乎毫無損失。比如第三條路線,寶雞一度吃緊,只能將文物運到170公里外的漢中。

期間要翻越3000米的秦嶺,運輸7000躲箱文物。當時滅有火車,汽車也嚴重不足,更沒有汽油。

無奈下,一部分用汽車,一部分只能用挑夫。

據當事人回憶,車隊在逶迤曲折的山路上爬行,還僱了許多當地的民工肩挑手扛,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長征”壯觀。


實際上,即便最後逃亡臺灣,這批文物仍然最大程度被帶走。

這也就是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的無數珍寶,屬於整個中國的。

看看薩沙的文章。


大陸文物撤往臺灣:為撤退軍人家屬被迫丟下700箱國寶

【薩沙講史堂第五百零六期】(軍事系列第225講)

1949年1月,國民政府開始將大陸的第二批國寶文物,運往臺灣。到了運輸第三批文物的時候,為了撤離國軍家屬,被迫丟下了700多箱珍貴文物。運走的文物都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館,終究有一天還是會回到大陸的。聽薩沙說一說吧。

翡翠白菜

1948年9月,隨著三大戰役的開始,國軍的敗局已定,看來要考慮向臺灣撤退了。

蔣介石從來以民族主義者自居,他自然要優先轉移國寶文物。

當時的有識之士也認為,國寶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保證中華文化的延續性,無論如何也要保住這些文物。

有意思的是,1949年1月10日蔣介石才下令將中央銀行將現金移往臺灣。

而國寶的轉移比這些現金要早得多。早在1948年12月27日,第一批712箱文物就已經運到了臺灣基隆。

第二批、第三批分別於1949年1月9日、2月22日到達。

肉形石

三批文物的數量驚人:北平故宮博物院2972箱、(南京)中央博物院852箱書畫、瓷器、玉器以及中央圖書館、北平圖書館的善本圖書和外交部條約檔案等共5000多箱。

臺灣就是依靠這9000箱文物,創建了臺北故宮博物院。

其實,這批文物已經流浪了15年。

快雪時晴帖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後,華北就處在日寇威脅下。

國民政府認為日寇入侵華北只是時間問題,必須考慮將北平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南遷。

當時的計劃是將文物運輸到首都南京,同(南京)中央博物院的文物放在一起。

沒想到,1932年上海一二八會戰爆發,日寇的軍艦一度逼近南京。

危機之下,國民政府被迫遷都洛陽,準備持久抗戰。

看來,南京也不安全,最終國民政府制定了向四川貴州大後方轉移的計劃。

從1933年起,大批文物歷經12年時間從北平到上海南京,再到武漢,最後到四川或者貴州。

汝窯天青無文橢圓水仙盆

抗戰勝利以後,這些文物陸續北返。

只是內戰很快爆發,文物被迫停止向北運輸,最終轉運臺灣。

此次9000多箱文物,是民國眾多專家和大師精心挑選出來的精品。其中,從北平故宮博物院搬走的文物雖只佔百分之二十二,卻涵蓋了主要的精品。

可以這麼說,當年我國頂級的中小件文物,基本全部被運走了。

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著:毛公鼎、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范寬《溪山行旅圖》、文淵閣版的《四庫全書》、玉雕精品“翠玉白菜”、“肉形石”、宋代汝窯瓷器等等。

這些都是無價之寶,有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的。

需要說明的是,文物的運輸是在混亂的情況下進行的。

1948年12月20日,第一批文物離開南京下關港,負責運輸的是美製的登陸艦中鼎號。

此時南京的局勢已經很亂。

在不遠的徐州戰場,杜聿明集團已經被合圍,決戰必敗無疑。

這種情況下,南京的軍人家屬人心惶惶,用盡手段想要去臺灣。

中鼎號屬於海軍,無數軍人家屬都趕到碼頭,擠上了船。

船上裝有無數文物,很多是無價之寶。和大量平民混裝在一起,文物萬一遺失了或者損壞了就了不得。

要將這些婦女兒童趕走,誰也狠不下心。

無奈之下,由海軍司令桂永清親自出面,許諾一定會派出船隻將所有人撤離。

這樣,女人孩子才哭哭啼啼的下了船。

到了第二批運輸的時候,海軍就學乖了,偷偷的來。

招商局的輪船海滬號,滿載著3502箱文物,悄無聲息的離開南京。

大陳島撤退

到了第三批,也就是最後一批文物運輸的時候,情況就大變了。

此時已是1月29日,三大戰役都已經慘敗。

1月21日蔣介石宣佈下野。解放軍大軍逐步逼近長江,渡江戰役隨時可能發生。

大廈將傾,人心惶惶。

在崑崙號軍艦裝載2000箱文物的時候,已經無法悄悄了。

知道情況危急,桂永清要求軍艦抵達南京以後,在24小時內裝載完畢,然後迅速離開。

這世上沒有不露風的褲子。

即便做的如此隱秘,海軍部的家屬們還是聽到了消息。

文物剛剛裝了一半,大量家屬再次擠上了船。

崑崙號是由英國貨輪改造,排水量不過3000多噸。這麼小的船能夠將文物裝下已經很勉強,哪裡還能夠運人。

船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人頭,根本就沒有地方再搬運文物。

無奈之下,再次由總司令桂永清出面勸解。

只是,這次桂永清的也不靈了。

桂永清剛剛說了一句“大家的心情我理解”,船上的女人孩子們痛哭哀求甚至集體下跪,希望總司令能夠給一條生路。

於是,桂永清下一句“望大家以國寶為重”,就再也說不出口。

總司令也是人,不是鐵石心腸。

目睹淒涼的場面,桂永清留下了眼淚。

現在擺明了要麼留下文物,要麼留下人,就看桂永清怎麼選擇了。

最終,桂永清冒著觸怒蔣介石的危險,決定將家屬撤走。

至於文物,就能運多少是多少吧:1248箱文物被運走,但756箱被留在了南京。

文物押運人員索予明回憶:我們準備運2000箱,可是搬到一千多箱的時候艙位就滿了。怎麼辦?結果我們把樓上的甲板都打開,醫務室、餐廳、檢務官的飯艙都不要了,通通塞箱子。這樣把箱子塞上去了,後來一算,岸邊還剩下七百多箱。

到了臺灣以後,蔣介石也沒有說什麼,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呢。


薩沙


《國寶奇旅》也可以說是一部抗日劇,只不過是通過保護文物為主線的抗日劇。

此劇一出確實引起了網上一片否定聲音。可能是之前抗日神劇太多了,給人第一感覺就會不行,所以出現貶低此類型影視劇也不可避免。

不過任何東西都不能直接一棍子打死,有好也有壞,這部《國寶奇旅》其實也有不少亮點,不管是表現民族或者個人的情感,還是文物保護的歷史價值,或者是當時社會中華兒女對待侵略的英勇表現,先輩們對文化根基守護的態度等等都是值得一看,裡面人文情懷、文化底蘊衝擊、民族團結自豪感等等挺能引起共鳴的。

當然咯,這各種情懷和精神確實也到位了,但是也並不是一部很上乘的作品。

首先可能由於盈利這塊,感情戲方面有點太拖沓,有點脫離了主線。看上去主次有點顛倒,原本是講述的保護文物,卻讓人看起來像是一部爭風吃醋的愛情片,這就有點點失敗了。

其次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民國時期的影視劇都是些髮蠟髮膠,油頭大背頭,大波浪,皮衣夾克,風衣。整的像個現代時裝秀,分分鐘有點出戲的感覺。這也是有點點不能接受的。

最後配音也是一個問題。很多不是演員本人的聲音,通過配音卻又不很上心,出現很多對不上嘴的情況。這種情況拉低作品評分就有點可惜了。


當然這些種種的不足,還是不能直接忽視了本身劇情的價值和意義,能夠引起深思。還是可以去看看的


愛看電影的zz


悟空問答給鄙人提供回答的幾十道題,發了好多次了,過去也常發類似題,都沒意思。頂多是在網上湊個熱鬧。答了既浪費答題人的時間,更浪費閱讀者的時間。希望組織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出一些知識性、趣味性,有厚重感的題。


齊聲喚賢


故宮文物工作者周若思其實就是現實社會中有責任心和擔當的一小部分人群的代表,根據章劍華《承載》改編的這部電視劇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向那些有責任心和擔當的平凡人致敬!


二階混合偏導數


國寶背後滿滿都是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