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了《国宝奇旅》这部电视剧有什么感想?

轻轻的099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黑国民政府的套路一波波的。

实际上,正是国民政府撤退了故宫博物院的国宝,才有我们今天的珍宝。


早在1931年918以后,国民政府就感到了北京故宫珍宝面临的危险。

其实,当时北平并不是国民政府地盘,而是张学良的地盘。

但国民政府反复游说张学良,得到张的许可。

花费2年时间,到1933年大体完故宫珍宝文物的撤退工作,共装了19557箱(一说13427箱又64包)。

这批珍宝陆续搬迁到南方。

抗战爆发以后,这些珍宝又全部撤退到大后方,分为3条路线。

一条路线:经过南京、长沙,最终撤退到了贵州的安顺县华严洞。

二条路线:经过南京、武汉,最终撤退到了重庆。

三条路线:经过南京、郑州。宝鸡,最终撤退到了汉中。

为了搬迁这1万多箱珍宝,国民政府用尽全力,最终几乎毫无损失。比如第三条路线,宝鸡一度吃紧,只能将文物运到170公里外的汉中。

期间要翻越3000米的秦岭,运输7000躲箱文物。当时灭有火车,汽车也严重不足,更没有汽油。

无奈下,一部分用汽车,一部分只能用挑夫。

据当事人回忆,车队在逶迤曲折的山路上爬行,还雇了许多当地的民工肩挑手扛,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长征”壮观。


实际上,即便最后逃亡台湾,这批文物仍然最大程度被带走。

这也就是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数珍宝,属于整个中国的。

看看萨沙的文章。


大陆文物撤往台湾:为撤退军人家属被迫丢下700箱国宝

【萨沙讲史堂第五百零六期】(军事系列第225讲)

1949年1月,国民政府开始将大陆的第二批国宝文物,运往台湾。到了运输第三批文物的时候,为了撤离国军家属,被迫丢下了700多箱珍贵文物。运走的文物都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馆,终究有一天还是会回到大陆的。听萨沙说一说吧。

翡翠白菜

1948年9月,随着三大战役的开始,国军的败局已定,看来要考虑向台湾撤退了。

蒋介石从来以民族主义者自居,他自然要优先转移国宝文物。

当时的有识之士也认为,国宝文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中华文化的延续性,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这些文物。

有意思的是,1949年1月10日蒋介石才下令将中央银行将现金移往台湾。

而国宝的转移比这些现金要早得多。早在1948年12月27日,第一批712箱文物就已经运到了台湾基隆。

第二批、第三批分别于1949年1月9日、2月22日到达。

肉形石

三批文物的数量惊人:北平故宫博物院2972箱、(南京)中央博物院852箱书画、瓷器、玉器以及中央图书馆、北平图书馆的善本图书和外交部条约档案等共5000多箱。

台湾就是依靠这9000箱文物,创建了台北故宫博物院。

其实,这批文物已经流浪了15年。

快雪时晴帖

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后,华北就处在日寇威胁下。

国民政府认为日寇入侵华北只是时间问题,必须考虑将北平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南迁。

当时的计划是将文物运输到首都南京,同(南京)中央博物院的文物放在一起。

没想到,1932年上海一二八会战爆发,日寇的军舰一度逼近南京。

危机之下,国民政府被迫迁都洛阳,准备持久抗战。

看来,南京也不安全,最终国民政府制定了向四川贵州大后方转移的计划。

从1933年起,大批文物历经12年时间从北平到上海南京,再到武汉,最后到四川或者贵州。

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抗战胜利以后,这些文物陆续北返。

只是内战很快爆发,文物被迫停止向北运输,最终转运台湾。

此次9000多箱文物,是民国众多专家和大师精心挑选出来的精品。其中,从北平故宫博物院搬走的文物虽只占百分之二十二,却涵盖了主要的精品。

可以这么说,当年我国顶级的中小件文物,基本全部被运走了。

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毛公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范宽《溪山行旅图》、文渊阁版的《四库全书》、玉雕精品“翠玉白菜”、“肉形石”、宋代汝窑瓷器等等。

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有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

需要说明的是,文物的运输是在混乱的情况下进行的。

1948年12月20日,第一批文物离开南京下关港,负责运输的是美制的登陆舰中鼎号。

此时南京的局势已经很乱。

在不远的徐州战场,杜聿明集团已经被合围,决战必败无疑。

这种情况下,南京的军人家属人心惶惶,用尽手段想要去台湾。

中鼎号属于海军,无数军人家属都赶到码头,挤上了船。

船上装有无数文物,很多是无价之宝。和大量平民混装在一起,文物万一遗失了或者损坏了就了不得。

要将这些妇女儿童赶走,谁也狠不下心。

无奈之下,由海军司令桂永清亲自出面,许诺一定会派出船只将所有人撤离。

这样,女人孩子才哭哭啼啼的下了船。

到了第二批运输的时候,海军就学乖了,偷偷的来。

招商局的轮船海沪号,满载着3502箱文物,悄无声息的离开南京。

大陈岛撤退

到了第三批,也就是最后一批文物运输的时候,情况就大变了。

此时已是1月29日,三大战役都已经惨败。

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解放军大军逐步逼近长江,渡江战役随时可能发生。

大厦将倾,人心惶惶。

在昆仑号军舰装载2000箱文物的时候,已经无法悄悄了。

知道情况危急,桂永清要求军舰抵达南京以后,在24小时内装载完毕,然后迅速离开。

这世上没有不露风的裤子。

即便做的如此隐秘,海军部的家属们还是听到了消息。

文物刚刚装了一半,大量家属再次挤上了船。

昆仑号是由英国货轮改造,排水量不过3000多吨。这么小的船能够将文物装下已经很勉强,哪里还能够运人。

船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人头,根本就没有地方再搬运文物。

无奈之下,再次由总司令桂永清出面劝解。

只是,这次桂永清的也不灵了。

桂永清刚刚说了一句“大家的心情我理解”,船上的女人孩子们痛哭哀求甚至集体下跪,希望总司令能够给一条生路。

于是,桂永清下一句“望大家以国宝为重”,就再也说不出口。

总司令也是人,不是铁石心肠。

目睹凄凉的场面,桂永清留下了眼泪。

现在摆明了要么留下文物,要么留下人,就看桂永清怎么选择了。

最终,桂永清冒着触怒蒋介石的危险,决定将家属撤走。

至于文物,就能运多少是多少吧:1248箱文物被运走,但756箱被留在了南京。

文物押运人员索予明回忆:我们准备运2000箱,可是搬到一千多箱的时候舱位就满了。怎么办?结果我们把楼上的甲板都打开,医务室、餐厅、检务官的饭舱都不要了,通通塞箱子。这样把箱子塞上去了,后来一算,岸边还剩下七百多箱。

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也没有说什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呢。


萨沙


《国宝奇旅》也可以说是一部抗日剧,只不过是通过保护文物为主线的抗日剧。

此剧一出确实引起了网上一片否定声音。可能是之前抗日神剧太多了,给人第一感觉就会不行,所以出现贬低此类型影视剧也不可避免。

不过任何东西都不能直接一棍子打死,有好也有坏,这部《国宝奇旅》其实也有不少亮点,不管是表现民族或者个人的情感,还是文物保护的历史价值,或者是当时社会中华儿女对待侵略的英勇表现,先辈们对文化根基守护的态度等等都是值得一看,里面人文情怀、文化底蕴冲击、民族团结自豪感等等挺能引起共鸣的。

当然咯,这各种情怀和精神确实也到位了,但是也并不是一部很上乘的作品。

首先可能由于盈利这块,感情戏方面有点太拖沓,有点脱离了主线。看上去主次有点颠倒,原本是讲述的保护文物,却让人看起来像是一部争风吃醋的爱情片,这就有点点失败了。

其次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民国时期的影视剧都是些发蜡发胶,油头大背头,大波浪,皮衣夹克,风衣。整的像个现代时装秀,分分钟有点出戏的感觉。这也是有点点不能接受的。

最后配音也是一个问题。很多不是演员本人的声音,通过配音却又不很上心,出现很多对不上嘴的情况。这种情况拉低作品评分就有点可惜了。


当然这些种种的不足,还是不能直接忽视了本身剧情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引起深思。还是可以去看看的


爱看电影的zz


悟空问答给鄙人提供回答的几十道题,发了好多次了,过去也常发类似题,都没意思。顶多是在网上凑个热闹。答了既浪费答题人的时间,更浪费阅读者的时间。希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出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有厚重感的题。


齐声唤贤


故宫文物工作者周若思其实就是现实社会中有责任心和担当的一小部分人群的代表,根据章剑华《承载》改编的这部电视剧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向那些有责任心和担当的平凡人致敬!


二阶混合偏导数


国宝背后满满都是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