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鴉片戰爭、八國聯軍戰爭和甲午戰爭,清朝還能維持多久?

孤獨的右轉燈


自1840年以來的一系列侵略戰爭對於清朝的統治造成了動搖,但是清廷的覆亡更多來自內部因素。有清三百年,最為鼎盛的時期就是康雍乾三朝,這也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巔峰時期。但是“盛極而衰”,自乾隆末期諸多社會矛盾就已顯現乃至加劇。

看一下道光朝魏源所編寫的《皇朝經世文編》,其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吏治、漕運、鹽政、民變等問題,這些都是傳統議題。可見,進入19世紀後,清朝已經進入了王朝循環期的後期,其所等待的不過就是在農民起義或外敵入侵的衝擊下,逐漸走向滅亡。

與過去的王朝相比,清朝後期面臨著諸多農民起義,而所面對的外敵入侵則不再是北方遊牧民族,而是完全不同的近代工業化國家。列強入侵中國,並未推翻清政府,而是與之建立了條約關係,實現了平等或不平等的合作。而工業文明的傳入,反而保障了清廷得以繼續存在了七十餘年。


老照片


東方中華不敗為你解答

撇開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以及甲午戰爭的性質暫且不談,在此咱先說一個王朝的歷史週期問題。

如果按歷史的規律來講,一個王朝一旦到了二百年的時間,都必定會發生一些必然的變化。

這個變化就是國內會不斷髮生一些民眾事變,以及庭內出現篡權等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意味著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該改朝換代了!

咱們暫且先放下清朝不談,看看歷史上的其他一些朝代。


相對比較大的一些朝代,比如周朝、漢朝、唐朝等。周朝明面上說是有八百多年,但其實在不到四百年的時候西周就崩潰了,就算是東周把香火延續到了八百多年,到了東周列國的時期周天子連飯也吃不上了,這樣的朝代也叫有八百多年的時間?

其次是漢朝,前漢和後漢加起來也有四百多年,而其實每一個時代都是二百多年。

漢朝其實也被整的挺慘的,說了算的皇帝少,說了不算的皇帝多。

再往下說,唐朝、明朝和清朝的時間都超過了二百多年。

二百多年,從時間上來說絕對算是一個歷史時間相對較長的一個朝代,即便是滅亡了也是一個很正常的事情。

在歷史上哪有不覆滅的朝代,哪有萬年長青不老松的朝代。

既然別的朝代覆滅都屬正常,為什麼清朝就不能像其他朝代一樣正常滅亡?


無論哪一個朝代,在滅亡的時候不必要對它產生過多的問責,因為它能撐過二百年就已經是一個運行不錯的朝代,清朝也是這樣的一個朝代!

總體上來說,清朝的每一位皇帝還算比較雄才大略、勤於政事、克勤克儉,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它其實早在二百年的時間上就應該壽終正寢了,如果沒有這些因素的存在,那麼它連二百年的時間也撐不過。

其實,清朝如果在鴉片戰爭之前就此終結的話,那麼它將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朝代。

拓疆萬里、大氣磅礴,在氣勢上完全可比秦漢隋唐,之所以仍還延續了以後的幾十年時間,那是它的歷史使命還沒有完成。

就因為它以後的幾十年的時間,所以它才承擔了以後人們對它的諸多指責。

當我們在指則清朝腐敗無能的時候,它其實已經過了二百多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已經到了自己的歷史週期。

如果在這個時候改朝換代的話,換成了以漢人領導的政權,在碰上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這樣的事件,我敢說照樣也不好使!

也照樣一敗塗地、也照樣一潰千里、也照樣兵敗如山倒。

當清廷在1911年宣佈退位的時候,它都已經經歷完了這些事,當時的中國雖然百廢待興極端落後,但至少主權還在自己手裡。

然後再讓我們看看鄰國印度,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吧,還有主權麼?

從1644年順治入關、再到1911年宣佈退位,其中間過程整整是267年。

說真的這個時間數已經不短了,一個二百多年時間的王朝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王朝。

滿族同胞領導我們華夏民族歷經西方先進文明的入侵,立而不倒仍把主權攥在自己手裡而沒有成為第二個印度,本身就是奇功一件。

最後解答如果沒有發生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事件,清朝還能維持多長時間的問題。

西洋文明的入侵和外國的侵略給予了某一部分人推翻清朝的時間和機會,推翻清朝本身無異議,還有不被取而代之的王朝麼?

但藉助於外部的勢力,並答應在事成之後以犧牲本國利益為資助條件,這樣的人這樣的事算不算賣國?

如果沒有外部勢力插手,如果沒有外部勢力資助本國的反對派,清朝至少還能延續若干年,期時間跨度將會超過漢朝。

最後聲明:第一我不是所謂的滿人遺老遺少,而是一個漢族人。

第二,我不是什麼清粉,不參與攻擊明朝的事。同時也不是什麼明粉,都是華夏民族的朝代,都有長有短。

第三沒有什麼人給我錢收買我,我是憑著對歷史的良知,讓人們知道一個真實的清朝。

滿人也是中國人,滿清王朝是中國少數民族在華夏大地上建立的一個王朝,跟其他的王朝沒有什麼大的不同!


東方中華不敗


這話問的,好像大清朝是外國人推翻的一樣。與歷史上王朝更替不同,大清朝的權利交接是和平進行的,溥儀是遜位,不是被推翻,更沒有被砍頭,人家依然佔據故宮,依然有一個小朝廷,外人見了他還得稱皇上。

從國家的角度,我們通常認為,帝國主義入侵使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割地賠款,治外法權,中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因此急劇下降。這麼說一點沒錯。但是,國家力量的衰竭與內部王朝統治的牢固與否並沒有必然聯繫。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奧地利幾百年,這期間經歷過多次戰敗,但王朝統治安然無恙。清王朝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到1912年溥儀退位,中間也經歷了70年的時間,而清朝自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統治了中國267年,從以往的歷史經驗看,經過這麼多年,一個王朝的氣數也就差不多了。事實上,與其他王朝相比,清朝統治的時間是比較長的。按照所謂的歷史週期律,清王朝的終結可算是正常死亡。

為什麼說對外戰爭失敗與對內統治之間並無直接關聯?一是近代以來侵略中國的西方人不是歷史上入侵中原的遊牧民族,他們並不想推翻清朝皇帝的統治,只是想謀取通商和各種利權、勢力範圍和租借地等,中國有一個相對穩定、得到全國承認的政權對於維護西方在華利益是有好處的。所以,對外戰爭的失敗只導致了不平等條約,但並不影響清王朝對中國的統治。這與當時明朝敗給滿族人就會丟失政權被取而代之是不一樣的。

二是雖然清王朝打不過西方列強,但是滅掉國內的各種農民起義還是可以的。當然,太平天國在南方割據超過10年,給清朝帶來了巨大損失,但最後依靠湘軍淮軍還是消滅了它。總體上看,清王朝在19世紀對國內的統治基本是牢固的,各種財政收入也有保證,並沒有出現其他王朝在末期那種混亂失序狀態,革命黨人的起義都被毫不留情地鎮壓了。

事實上,辛亥革命的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它與手握重兵的袁世凱的態度有直接關係,可以說,袁世凱倒向誰,誰就勝利,最後革命黨人承諾的大總統寶座打動了袁世凱,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之下,清帝遜位。

當然我不是說沒有袁世凱的反戈一擊現在中國還是大清朝,我只是說,當時清朝雖已腐朽沒落,但什麼時候死也不一定,早幾年,晚幾年都是可能的,都算是正常死亡,平均壽命。


進擊的女武神


先聲明觀點:如果沒得這些戰爭,滿清只會滅亡的更快。

再來說理由。

一切得從所謂的康乾盛世說起,當真以為康乾盛世,是一場大盛世?錯的離譜!真正的康乾盛世,只是滿清統治者們的花天酒地而已,對於普通民眾,是一個慘淡的光景。

乾隆五十八年,英國的馬嘎爾尼率領使團訪華,所看到的的現象,是拉縴民夫,覺得他們喝剩下的茶葉渣滓,是好東西。官兵們隨意抓來農民當勞工。一路北上,馬嘎爾尼看到的人,幾乎全都是瘦不拉幾的。

也就是說,康乾盛世,只是個假象。

所以在乾隆晚年,白蓮教起義,危及四省,讓滿清耗費數十萬軍力,光是提督、總兵等高級將領,就死了十多個。

平定白蓮教半個世紀後,太平天國起義,直接讓滿清失去了南方地區的統治力

再來說說列強的戰爭。

無論是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他們跟滿清幹架的根本原因,在於賺錢,讓滿清配合他們,大家一起分蛋糕。

畢竟這麼大一塊地方,不會允許一個人吃下去的。

而恰好因為列強的到來,讓滿清有了喘息的機會。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就發生在太平天國起義時期。

為什麼這麼說?

在我國,有個思想,大概意思是一致對外。

自己怎麼打生打死,都沒多大關係,要是別人打進來了,就得跟外邊幹架。這是很多青年,心裡的真實想法。

所以,很多漢族人,在當時跟著滿清,比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這些人,可以說是列強把他們逼到滿清陣營。

如果沒有列強的一系列戰爭,漢人早就把滿清打倒了,不至於到了1911年,才推翻。


西遊言己


回答這個問題的根本,首先要認清滿清政府在中國近代史上的所作所為,就能認清他本質上能否維持統治有多久的這個問題。

自1840年鴉片戰爭為標誌,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一部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遭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侵略、壓迫、掠奪、剝削的歷史;也是清朝政府不作為的一段對內殘酷壓迫、對外屈膝投降的歷史,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封建統治走向衰落,落後的生產關係嚴重製約著生產力的發展,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而此時的世界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歐美許多國家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並開始了工業革命,生產為迅速發展。此時的清政府還渾然不知外部世界所進行的劇烈變革,還沉浸在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渾渾噩噩的境地之中。

近代史上各國列強對滿清政府所實施的侵略方針有如下幾點:

一,首先進行的是對清朝政府的軍事侵略,利用軍事手段強迫其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二,在政治上呈打壓中國的態勢,操縱中國外交;享有領事裁判權;把持中國海關並勾結清政府,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三,對中國大肆進行經濟掠奪;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對華傾銷商品,對華資本輸出。現如今特郎普政府妄想在經濟上試圖用對待清朝政府的策略、試圖對中國在經濟上進行彈壓,他這是在做一廂情願的黃粱美夢!特郎普妄想使中國回到滿清政府的老路上去,妄想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他打算了算盤,找錯了對象!四,各國列強在文化方面,也對中國進行無所不用其極的反動滲透政策,首先表現在利用宗教進行侵略活動,鼓吹侵略有功論,大肆宣揚"種族優劣論"。他們誣衊中華民族是"劣等民族",應該接受所謂的"優等民族"白種人的開導和奴役。

因此綜上所述,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華民族始終面臨兩大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滿清政府的內部腐朽和沒落,在中華民族遭遇外來全面入侵之際,不從根本上來扭轉全民族的一致對外,相反卻一面對外屈膝投降、割地賠款;一面對內的民眾反抗,採取勾結外國列強、國內的地主階級豪強進行瘋狂殘酷的鎮壓。試問,當一個家庭靣臨強盜來搶奪自己的財產、美麗的女人、屠戮心愛的兒女時,作為一家之主的偉丈夫,是被強盜震懾住,還是拚自己的全力與強盜進行殊死搏鬥、以保護自己的家園免遭強盜的侵略?正如電視劇《亮劍》李雲龍所言:當遇敵人時要敢於亮劍,明知打不過也要敢於亮劍;倒在自己的對手上不丟人。這種氣勢腐朽的滿清上層統治階級有嗎?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滿清王朝不僅是腐朽墮落的原因,更大程度就像一個病人得了晚期絕症一樣,已經四面擴散、病入膏肓、不可救藥了!滅亡是在所難免的!


蘆嘉玉


如果沒有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朝會可能提前滅亡。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清朝從乾隆中後期開始人口呈爆炸式增長。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五十二(1713年)年人口為2358.7224萬餘人,而到了清乾隆六年(1741年)中國人口為14341.1559萬人,短短三十年間中國人口就增加了一億多人口達到了歷來中國所承受的極限。

可是乾隆中期以後,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加劇,清朝又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盲目自大上層統治者腐敗不堪。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嘉慶四年(1799年)的27年間,幾乎沒有一年不“懲貪”,被揭發出來的地方貪汙官員主要包括有:廣西巡撫錢度,四川總督阿爾泰,雲貴總督李侍堯,陝甘總督勒爾謹,浙江巡撫王昌吉望、陳輝祖、福崧、山東巡撫國泰、布政使於易簡,江西巡撫郝碩、布政使鄭源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隆統治的中晚期,貪汙大案一個接著一個,層出不窮。最顯著的就是浙江省的貪汙案件,幾乎從沒有中斷過。舊的貪汙案件還沒處理完畢,新的貪汙案件又出來了。長期以來,乾隆只把眼睛對準個別的地方官吏,而沒有可能涉及到形成貪汙腐敗的政治體制本身。對於整天伴隨在他身邊的寵愛和佞幸的嬖臣則存心包庇或迴護,自己則實際上乃是腐敗的總根源。

而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整個乾隆末年各種民變不斷,官府往往鎮壓之後又出來大規模農民起義。終於在嘉慶元年爆發了白蓮教大起義。經過近九年之久的血腥鎮壓,白蓮教起義始得平息,而閩浙粵沿海的海盜勢力又起,粵東等地的天地會再次活躍,京畿地區的天理教等宗教活動頻發。更有西方資本主義殖民勢力環視南疆,蠢蠢欲動。總之,嘉慶一朝內部戰亂頻仍,外部危機已現。

道光皇帝繼位後大清朝可以說已經是病入膏肓了。由於腐敗不堪,掌握著財富的統治者不思進取整日吸食鴉片為食,從皇帝到乞丐無不吸食鴉片享樂。而相對的,清朝道光年間中國人人口更是達到了四億多人,各種社會矛盾不斷,自然災害不斷爆發亡國也就近在咫尺了。

咸豐帝繼位後太平天國起義又爆發,到了公元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與清朝南北對峙,天下大亂,到太平軍北伐,大清朝可以說就此畫上了一個句號。

鴉片戰爭的爆發導致了內部矛盾開始轉移對外矛盾,第二次鴉片戰爭更是與西方殖民者合作一起滅掉了太平天國。通過與西方國家和日本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才又延續了五十年的統治。所以個人認為如果發生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等一系列戰爭,大清朝也就在咸豐和同治左右就滅亡了。即使滿清撤退到東北也延續不了多長時間了


電動車協會會長周某


誠邀,如題。小編覺得如果沒有外部入侵,清朝也許還能持續很長時間直到被下一個王朝替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中國古代社會非常穩定!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各項制度早已經完備, 歷代王朝更替的原因無非是由於天災或者貴族地主兼併土地嚴重,導致“富者田連仟伯,貧者亡立錐之地”!老百姓沒辦法才造反,從而改朝換代。但是換上來的新朝廷依舊會重複這個循環,這就是黃炎培先生在延安提出的“歷史週期律”。


黃炎培與毛爺爺

其實古代由於社會倫理道理完備,“天地君親師”“三從四德”的想法深入人心,“君為臣綱,夫為婦綱”的人身依附關係以及“以和為貴”的思想使得百姓一般都不願意造反。特別是清朝,封建集權制度到達了一個頂峰,百姓的自由意識十分薄弱,同時大清以八股文禁錮天下文人思想,讓其只知悶頭苦讀,不理天下大事,這種氛圍更使得中國很難產生真正的資產階級革命!沒有知識分子的農民起義,成不了氣候。而且是時清朝是道光帝在位,雖然這貨壓不住洋人,但是穩定朝政的能力還是很強的,可以想像,清朝短時間是不會滅亡的,但它會墮落而被另一個王朝取代。



道光帝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如果沒有鴉片戰爭

沒有鴉片戰爭,隨著中國的瓷器絲綢不斷的對外貿易,而自己又不開設港口,不讓洋貨向中國貿易,這樣會使中國的收入一直位居世界第一。這是讓很多西方資本主義大國所羨慕的,所忌妒的!如果沒有鴉片戰爭打破中國的國門,中國仍舊做著上方大國,天朝大國的美夢!八旗老爺們依舊會不思進取,喝茶玩鳥。下層的士兵在閒時仍舊為農為商。滿清的統治者仍舊會天真的以為遠在歐洲的英法等國一直是自己的屬國,即使打起來也只能算是叛亂,故名之為英夷,法夷。




最重要的是中國永遠不會知道“洋槍”的發展,會天真的認為這不過是奇淫技巧。軍事裝備永遠不會革新,洋務運動恐怕要等到50年以後。

如果沒有甲午戰爭

沒有甲午戰爭是不可能的,中日戰爭不可避免。日本眼饞我華夏土地幾千年,在滿清之前就已是摩擦不斷,戰爭不斷,雖然在萬曆朝鮮戰爭中被打敗,安穩了幾百年。但在19世紀60年代遭遇美國佩裡率軍入侵,日本就此淪陷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所以日本會進行改革,1868年的明治維新會照常進行。
可能發生的就不是甲午戰爭了,可能會提前。而且滿清王朝會毫無招架之力。並在戰後簽定更屈辱的條約,滿清可能會在此時進行洋務運動,那就來不及了。


洋人看到中國對日本都毫無招架之力,日本都能在中國獲得大利潤。肯定會和日本結盟,八國聯軍侵華可能會來的更徹底,太平天國此時再來個起義,滿清肯定會提前崩潰,太平天國可能會成功建立政權,但此時人民也已覺醒,資本主義的浪潮也會席捲中國,革命軍的對手可能就會是太平天國。
所以如果沒有這些外族侵略,滿清覆滅也不可避免,覆滅只會提前,不會延後!因為大清落後了太多,早已趕不上世界趨勢,優勝劣汰,封建社會走向滅亡不可避免。


雲非家丶亞瑟


如果這樣,清朝只會滅亡的更快。

列強入侵讓民族矛盾大於社會矛盾,大大緩解了清政府自身的壓力。在我看來,真正讓清政府滅亡的是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從1851年開始,到1864年結束,橫跨14年,佔據了半個中國的領土,一度北伐,威脅北京。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的時間居然和太平天國相重合。

我覺的有一句話非常好:列強要的無非是經濟上的利益,而太平天國要的是清朝的命。哪個大哪個小,一眼就能看出來。

太平天國爆發初期,清政府根本無力抵抗。要知道,古代的戰爭裡,進攻的一方往往會越打越順,如果讓太平天國的勢頭再這樣下去,清政府是真的是要倒臺了。

於是清政府開始鼓勵地方自行組織軍隊,地方的財權全部還給地方。湘軍,淮軍就是這個時期的產物。

在今天的描述裡,太平天國是被列強和清政府共同鎮壓的。列強本來和雙方都有來往,但是太平天國比較剛烈,不同意列強的條件,於是列強義徹底倒向清朝。

期間有戈登(被擊斃),華爾(參加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不但幫清政府訓練軍隊,採購軍備,甚至還直接參戰。

地方軍隊雖然不受中央待見,中央也是百般猜忌,但是有了財權的地方軍瞬間成長為一個龐然大物。加上清政府自身派出的向榮不給力(戰死),對南方已經徹底失去了控制力。

太平太平天國結束以後,地方已經是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只是名義上還支持清政府。各地的督撫親一色漢人。南方已經有了本錢和北方掀桌子了,清政府只能妥協。

如果沒有洋人的幫助,能不能剿滅太平天國都是重要問題,很多富庶的城市,地方軍的重要來源,根本守不住,更不用提後來的反擊。

如果沒有列強的鉗制,沒有開眼看世界。太平天國結束以後,一句復我神州故土,各地馬上就能拉起大旗反清。說實話,就僧格林沁那點騎兵,還真不夠看。

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就已經很明顯了,清政府再三勒令南方勤王,但就是沒有一支部隊來。東南互保協議的附加條款裡,如果慈禧,光緒死亡,李鴻章馬上就任總統。時候,清政府還得嘉獎地方,不敢撕破臉。

只能說外部矛盾的加深,從客觀上,延緩了清政府的滅亡。

清政府有一句話非常好:保大清,不保中國。只要清政府能繼續苟延殘喘,沒有什麼是不能妥協的。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侃砍歷史


如果沒有鴉片戰爭、八國聯軍戰爭和甲午戰爭,清朝也不會維持太久,當時的外部環境已經進入海洋經濟和工業革命時代,內部的封建制度已經沒落腐朽到極點,加上後期的滿清統治越來越無能,所以清朝的滅亡是遲早一天的事。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在清道光年間,英國以林則徐銷煙為藉口發動戰爭,出動47艘艦船,了陸軍4000人在中國打敗了清帝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在咸豐年間,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逼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和中俄《璦琿條約》,列強侵入更加深入,中國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

八國聯軍戰爭發生在清光緒年間。英法美等八個帝國主義國家以鎮壓義和團的名義發動的侵華戰爭。不僅搶奪了紫禁城、中南海和頤和園的珍寶,還逼迫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至此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甲午戰爭發生在光緒年間,是日本帝國主義以爭奪朝鮮藩屬權為由發動的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戰爭的結果是逼迫滿清簽訂《馬關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的程度。

(中日甲午戰爭)

從1840年到1895年的55年間,滿清政府一直被西方列強欺負、吊打。滿清統治者不僅喪權辱國,而且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中華民族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從乾隆帝的狂妄自大到咸豐、光緒帝的孺弱無能,清朝統治已經到了垂死階段。政治腐敗,官場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對外國列強卑躬屈膝,對內殘暴統治鎮壓,人民生活極並困苦。慈禧在甲午戰爭危險逼近的情況下,為了過生日,不惜挪用有限的軍費去修頤和園,而置戰備於顧,結果導致中國海軍被日本全殲。強敵環視,進步力量要求改革圖強,竟被慈禧為首的頑固派殘殺。中國被拖入內外雙重壓迫的苦難深淵。這種社會狀態,唯一的希望就是改朝換代,別無他法。

所以,外部列強強加的戰爭,只是滿清統治滅亡的加速劑,其內部腐朽墮落是其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只是時間快與慢、遲與早的問題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