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能力如何轉化寫作能力?理解“矛盾衝突”在文學作品中的價值

我們如何閱讀小說?自己如何才能能獨立寫好一個故事情節?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如何掌握

矛盾衝突在故事情節中的應用。自己要獨立寫作之前,首先要會讀,只有會讀,我們才能讀出文學作品裡的有價值的部分,才能懂得如何吸收和利用這些文學價值。對於寫作來說,虛構一個情節的矛盾衝突是否具有藝術性,是關係到作品感染力的關鍵,但對於故事情節“矛盾衝突”的意義,我想有很多人都並沒有做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讀書能力如何轉化寫作能力?理解“矛盾衝突”在文學作品中的價值

如果沒有做矛盾衝突的深入分析,會直接導致我們在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對沖突和矛盾在文學藝術價值裡的分析就不能走向深入,這就更談不上我們在寫作輸出時,更好的運用情節的矛盾衝突來表現角色的形象。甚至有人會一直疑問為什麼閱讀一定要在故事中找出矛盾衝突,或者是作家為什麼非要虛構一種矛盾來完成文學作品的藝術創作才行,這種虛構會不會顯得太不真實?會不會影響人物本來的人生,所應該表現出的形象真實特徵?


其實在這裡我們容易混淆一個概念,那就是對於人物的塑造,我們是塑造外表還是塑造內心?或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在閱讀一些文學作品的時候,看角色是通過人物外表、行為這些外在來了解,還是通過內心來了解?很多人如果有上述的疑問,那問題一定是出在這裡。

我們閱讀一本小說,或者自己塑造一個文學人物,我們會不會誤入歧路?有很多寫作愛好者總以為我寫出一個人的一生,這一生只要符合時代的特徵,符合這個人物應該有的人生軌跡和行為,那就是一部好作品,其實這就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如果你要寫一本小說,如果以這種角度去書寫,往往都不會寫出很優秀的作品。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們忽視了一個人物的塑造是以內心為主,還是以外觀形象和行為為主,“文學是人學”這是文學理論在上世紀啟蒙時代的一個最新理論闡釋,因此對於角色的塑造,主要就是對人的塑造,而對於人的的塑造,如果只專注於行為和其他外在特徵,那你寫出的人就是一個符號而已,比如你寫一個人的職業、身家、社會關係、工作內容等等這些,這其實僅僅是一個符號,一個模糊人的特徵,我們通過這些可以找出太多這樣的相似的人人物。

要看一個作家塑造的人物是不是一個形象鮮明的角色,我們參考一些作品來進行講解,比如我們記憶中《西遊記》裡的豬八戒,對於他,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他曾經的職位,他排行第幾,而首先想到的是他這個形象的特徵如很好色、好吃、懶惰、對西天取經的目標不堅定等等,也就是因為這些本性上的特點,加上外觀的區別,他在這部作品裡,我們會認為這是一個被作者塑造成功的一個文學形象。

讀書能力如何轉化寫作能力?理解“矛盾衝突”在文學作品中的價值

文學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對其內心的揭示,一個人的平常行為是看不出一個人的本性,一個人的外在,都不能完全表現一個人的本性,我們經常說有的人是偽君子,甚至我們還有一些哲學家都說,人人都會偽裝。因此這就給我們的作家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才能寫出一個人的真實本性?

因為人人都會偽裝,人人在平時行為上是表面做一套,背後做一套,你怎麼保證你寫出的人物不是表面一套,背後一套?一個優秀的作者為了保證作品的藝術感,肯定不會加旁白,大聲的告訴讀者,角色現在的想法和行為是一致的,那如何才能把人物的真實本性表達出來?

這就是我今天說的那個關於文學作品裡的“矛盾衝突”的概念。人只有進入“矛盾衝突”之中才能表現出接近本性的一面,這是為什麼作者要塑造一個鮮明的文學形象,就必須虛構或者對一個平常的矛盾衝突情節,進行必要的藝術加工,讓故事情節不同於我們平時生活中如朝九晚五那樣的行為軌跡,因為這種行為是無法使人物進入一種非常時期,這種平凡的生活情節無法激起人物的內心強烈變化,人物更多的是如“行屍走肉”般的行為,沒有調動自己的真實情緒和感性,更沒有調動自己的理性進行一些行為的決定的判斷,也就無從表達自己真實的一面。

甚至我們自己都不能在平常的生活中發現一個真實的自己,這樣大家就明白了,作者在小說中虛構一些非常規情節,除了讓故事具有一定的閱讀體驗,還有重要一點那就是為了服務於文學形象的塑造,為了給人物形象的內心提供一個非常規環境,從而產生一個讓人物突然產生一種接近本性行為,我們經常會說一個人在激動的時候更容易露出本性,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我們按這個理論去理解小說作品裡的一些情節和人物形象,就非常容易的鑑別出哪些人物形象寫得好,哪些形象寫的不好,當然這只是一面,還有另一面,就是在衝突中,通過上下文的具體文本和語境,人物角色表現出的行為和心情,與環境的矛盾產生衝突的反差程度的多少,來進一步的認識角色內心的揭示和描寫是否算是成功的。

讀書能力如何轉化寫作能力?理解“矛盾衝突”在文學作品中的價值

我們現在具體到作品中來對這個理論進行一個套用和驗證,我們上學的時候都記得在中學曾經學過一篇莫泊桑的《項鍊》,我們過去的解讀一般是與主人公的虛榮心相關,但這僅僅是以實用理論為解讀策略,虛榮是對人物的道德評價,而非對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評價,而套用我們的理論作為評斷的尺度和方法。


那就是當女主角瑪蒂爾德進入項鍊丟失的非常規人生環境中時,她的人性被這種突發事件,一種非正常的人生環境所影響,從而是情節進入一個強烈的衝突和矛盾中,人物的內心的深層本性在這種環境中才真正的被揭示了出來,於是這個人物形象就完整了、具體了、豐滿了,文學價值僅僅屬於藝術審美範疇,而非對人物作道德的評判

還比如我們讀水滸和三國的時候,大家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兩本書有些個別的人物角色,他們之間在文學藝術加工上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關羽和武松兩人,我們都知道三國裡關羽有刮骨療傷這一幕。、

作者寫這一幕戲的目的,其實是朝著把關羽往神的形象標準上去塑造,因此後人就有奉關羽為“神”,因為他的形象就是一種被“神化”的形象,但你如果與武松作對比你會發現,作者寫他走在景陽岡上的時候,並沒有把他如關公那樣,寫武松天不怕地不怕,而是寫他到了山上,發現真有老虎的時候,他卻表現出了膽怯和恐懼的一面。

大家看原文,在水滸第二十二回,寫武松上山第一次見到有虎的告示,還以為是店家為了招攬生意而寫,到到了第二次看到告示之後,就開始認識到是真有虎,原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轉身回到酒店裡來,尋思道,我回去須吃他恥笑。大家不要以為這裡寫出武松開始膽怯就覺得武松不夠“形象”不夠英勇,恰恰相反,這樣才是“寫人”的作品,而不是寫一個神,一個符號的作品。

讀書能力如何轉化寫作能力?理解“矛盾衝突”在文學作品中的價值

平時的武松,表現出的人是單一的,符號化的,只有進入這種非常規的環境中(激烈的矛盾衝突中),才能把他膽怯的心情表現出來,這其實表現的就是“人性”的一面,也是他的本性!這也是有很多評論家評論有些塑造英雄人物的文學作品不夠藝術,就是因為他們塑造的人物並沒有把一個真實的人的本性表現出來,讓我們誤以為有些人天性就無所畏懼,其實這並不符合真實,缺乏對人的基本瞭解。

我們在看馬爾克斯那本《百年孤獨》裡,有這樣一段內容,就是第四代的卡爾迪奧經歷了一場反鎮壓運動之後,他對家族裡的第二代奧雷里亞諾的傳奇故事開始感到質疑,並說第二代的奧雷里亞諾是個偽君子,質疑的原因是當他遇到這樣的戰爭暴力場景之後,他說他的親身感受那就是:戰爭只有“恐懼”,其他的都是扯淡。

通過這樣一個故事,我們知道文學人物的描寫就不再往“神”的方向去塑造了,從此幾百年來,人物的角色再也沒有什麼完美的“神性”特徵,除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後,有一段時間的文學作品出現過完美的形象之外,其他時期,文學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是展示人的真實內心。

讀書能力如何轉化寫作能力?理解“矛盾衝突”在文學作品中的價值

一種具有“神性”的人物角色再也不會被讀者認可,當然我們不能以此否定三國的文學價值,因為這是對比,不是否定,同時它除了文學價值,更多的還有文化價值,這兩種價值並不等同,我在其他一些文章中有論述,在這裡就不在贅述。


結束語:通過本篇文章的討論,我們可以理解,作者在文學作品裡虛構一些非常規的生活場景,以此產生情節的激烈矛盾衝突,並不僅僅是因為吸引讀者,同時還具有表現人物真實內心世界的一種目的

,以此來完成一個藝術化的文學形象塑造過程,只有我們真正讀懂這些,我們才能學習和利用前輩大師們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學財富,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看得更遠,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