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沒有出現之前,古人怎麼吃飯?

歷史學苑


自有人類開始就有了飲食,但是早期人類的飲食僅僅是維持生命的一種本能,在茹毛飲血和食不果腹的情況下,根本不存在文化可言,也就談不到飲食器具。

只有當農業發明後,有了穩定的食物來源,人們才脫離了“生吞活剝”的狀態。此時的食物,除了提供營養的作用外,還給人們提供一種滿足感,為了擴大滿足感,就刺激了進食方式的進步,自此飲食器具才開始逐步發展。從考古資料可知,古人的飲食器具經歷了手、匕、叉、箸的進化過程,並且經歷了長期的並存階段。


民族學從風土角度還原了手抓的進食方式

康熙《臺灣府志·風土誌》記載高山族“粥則環向鍋前,用柳瓢吸食,飯則各以手團之而食”。從民族學的角度講,這種偏遠部落的居民一般會保留一些古老的方式作為傳承,而高山族的飲食習慣很可能是傳自上古時期,人們會用柳也捲成管吸食粥,用手團飯吃,不要考慮燙不燙嘴的問題,主要還是要關注“手食”這一特點。

無獨有偶,歐美、非洲、中東等地區的某些種族至今也沿襲著手抓進食的風俗,證明這是一定時期人類的固有進食方式,只不過在後來的發展當中,依託畜牧文明的歐洲逐漸向刀叉發展,而依託農業文明的中國則逐漸向筷子發展。

考古發現豐富了人們對古人進食器具的認識

考古學最大的發現莫過於古人類遺址,至少在七八年前的黃河和長江流域,部分遺址中就出土了大量的“骨匕”,也稱“骨柶”,有長形、有勺形,製作精緻,有的在柄端還有精美的紋飾。河姆渡遺址還出土過一件鳥獸形柄的象牙匕,富有藝術氣息。可見當時人們除了注重實用,已經開始對美感就有了追求。



關於匕的記載,出現在漢代揚雄所著《方言》一書中:“匕謂之匙”,說匕是古代取飯的器具,類似於現代的湯匙,但是稍顯扁平。

除了匕之外,在較晚年代的甘肅皇娘娘臺齊家文化遺址還出現了“骨叉”,扁平形,有三齒,很可能是由竹木叉演變而來。叉是用來取肉的器皿,雖然並不普遍,但是確實存在過,較西方餐叉的歷史早數千年,只不糧食作物逐漸在中原佔據主導地位,叉的運用持續弱化,最後淘汰。


從商周開始,就開始有了筷子,當時稱“箸”、“梜”。《禮記·曲禮上》記載:“飯黍毋以箸”,又說“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韓非子·喻老》中也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與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銅箸、湖南香爐石遺址出土的骨箸相呼應。

從考古量判斷,“匕”的運用持續了很長時間,“叉”的運用時間很短,在先秦時期,“箸”應該是與其他餐具配合使用,“箸”只在加菜時使用。


隨著農業文明不斷深化,中國農業也走上了精耕細作的道路,中國的飲食也日益精細化,相對應的,飲食器具也越來越固定,越來越精緻,最終形成了幾千年的“筷子文化”,一直沿襲至今。


尹禾


”筷子”是我們最常見的一種生活日用品,又名”箸”(趙縣西封斯稱為箸),我們的一日三餐都在使用它,首先說一說,我自己對筷子的一些印象吧。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六七十年代)因為家裡窮,沒有機制的筷子用,我們就地取材,用花柴棍、高粱穗杆、樹枝等,自己加工成筷子使用。

現在的問題是,筷子沒有出現之前,古人怎麼吃飯,這隻憑自己的想象和猜測,恐怕是回答不準確的,為此我查閱了一點資料,分享給大家。

1.上古時人是吃“手爪飯”的,《禮記·曲禮上》有記載。

2.在我們國家,最早用來進食的工具是用獸類的肋骨製作而成的“匕”,可不是大家所認為的“匕首”哦!進食用的“匕”,是一種類似於湯匙(chi)的餐具。先秦時候的人們會用“匕”來吃飯,用箸來夾菜。有人可能會說,我們現在也會用筷子和湯匙一起吃飯,可是古人用(匕)吃飯,用“箸”夾菜,是分工明確的,不會像我們現在一樣混用。

到了青銅時代後,銅匕漸漸取代了骨匕。而且這時候的“匕”也分為了“大匕”和“小匕”。大匕是用來將肉從器具中取出的,而小匕則是專門用來吃飯的。

說了這麼多,想信大家都知道了,在筷子出現之前,古人吃飯用的是“匕”,一種類似湯匙的器具,大家瞭解了嗎?


天天學xi


“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說的是吃的重要性。讓我們穿越到三國周郎家裡,小喬準備了一桌饕餮大餐,有剛下火的烤乳豬、濃湯裡的水煮羊肉、紅燒武昌魚、酸菜炒米飯等可口的美食,這些美食形狀、形態、溫度各不相同,面對小喬的熱情邀請和這些誘人的美食,頓時吃飯的慾望高高升起,早已垂涎三尺了。此時,我偷偷的瞄了一下,發現沒有筷子,心中嘀咕,這筷子怎麼還不拿上來?沒有筷子我怎麼吃飯呢?難道你們這個時代吃飯不用筷子嗎?

一行人席地而坐,每人面前放著一個溫好酒的樽,卻依然沒有筷子,看著周郎小喬那幸福的樣子,我想起了蘇東坡的名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正沉醉在這首詞裡的時候,小喬端過來一個類似陶瓷罐的那種容器,不過容器口和底部一樣大,裡面裝了好幾個石頭,小喬用手指著石頭很優雅的對我說“請。”

見我有點摸不著頭腦,周郎順手拿起了一個在手裡反覆混動,示意我照做,我拿起石頭,感覺很滾燙,瞬間明白了,這是給手消毒,看來這頓飯可能要直接上手了。

由於好奇,就產生了下面的一段話:

我:筷子呢?吃飯沒有筷子嗎?

周郎、小喬面面相覷,十分不解:筷子?什麼叫筷子?

我:夾菜用的呀

周郎:在我們這個年代不用,剛不是高溫燙手了嗎,現在可以直接上手了,說著一個乳豬蹄遞了過來,

我接過豬蹄放進嘴裡,指著濃湯裡的羊肉,說:我要吃這個,這麼高的溫度,總不能直接上手抓吧?周郎遞給我一個牛角,說:用這個挑起來吃,我試了一下,還挺好用;

我:“那吃魚呢,也用這個牛角嗎”,小喬拿過來一把小短劍,用劍吃魚,不錯。“那吃酸菜炒米飯呢,用劍還是用牛角呢?” “用手抓”,小喬說。

我又多嘴:那要是在野外沒有消毒的條件,也沒有這些牛角之類的東西呢?怎麼吃飯?

周郎這下有些不耐煩了,說:“你們這些後代人真麻煩,吃個飯能整出這麼多事,在野外折個樹棍,弄個樹杈,找個竹節等,或者弄個長條形狀的石頭都可以把飯吃了,孫老闆怕有人給我飯菜下毒,給我弄個銀針試毒,我有時不想用那個拿著不方便的象牙,就直接用銀針把飯吃了。”接著又自問自答“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用什麼工具吃飯呢,當然是隨心所欲了,想用啥就用啥,不用了直接用手抓也可以”。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筷子在我國至少已有八千年的歷史,最久遠的筷子出土於河南省安陽的殷墟。歷代的筷子所用材質廣泛,民間常見的有:竹、木;宮廷與官宦、富貴人家用:高擋木筷、銀筷、象牙筷等。如《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宴席上鳳姐和鴛鴦商定了要捉弄劉姥姥,給她取了雙"老年四楞象牙鑲金"的筷子。又偏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面前,並給她講,一個鴿蛋要化一兩銀子,劉姥姥自然好奇了。象牙筷沉而光滑,鴿子蛋小巧圓滑,加上劉姥姥已是有年歲的人了,手抖臂晃,一夾便滑脫了。一兩銀子那能叫它跑了?滿地找掉在地上的鴿蛋,引得榮府眾人鬨堂大笑。

筷子在先秦時稱"梜",漢代改稱"箸"。到明代,吳地船伕,因避違"箸"的音(慢),將"箸"改為"筷",後被民眾普遍接受,一直延用至今。我國用筷子的這一發明也被鄰國接受。現日夲、朝鮮、韓國及東南亞許多國家民眾都普遍使用筷子吃飯。改革開放後,許多西方國家的民眾來中國後,除喜歡中餐外,也學會了使用筷子。

據說,我國的筷子是有標準和喻意的。1.長度:應是七寸六分。一是代表人有七情六慾,二是用起來靈活自如。2.形狀:一頭尖一頭方。筷子頭做得細尖,便於夾取食物。筷子尾做得四方,既便於手握不滑脫,也要求做人要正直、穩妥。3.成雙成對永不分離。在使用時要相互配合才能收放自如。4.還有許多規矩,如:在桌上不能亂放、不能敲空碗、不能剔牙、不能將筷豎插在飯裡等等,在今天也可列入文明用筷範疇了。


福榮


說起筷子,至今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筷子是由漢族的先民們發明。筷子最早出現於商周時期,筷子古稱箸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中國的筷子長度大約為七寸六分,代表一個人的七情六慾。

在中國的魏晉時期,日本才結束了吃飯手抓的歷史。筷子由中國傳入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筷子起源於中華文化。

但是中國筷子和韓國、日本等國的筷子都有所區別。韓國的筷子扁而平,為金屬材質。這是因為韓國人喜愛燒烤,比如韓國的紙上烤肉就非常出名,用金屬材質顯然更方便。

日本的筷子短但筷尖十分鋒利,以木筷子為主。主要是日本人喜歡吃生魚片,生魚片很滑不容易被夾起,這時筷尖就起作用了,筷尖在日本等同於叉子。

如果再向前追,也就是夏朝或者夏朝之前的老百姓沒有筷子怎麼吃飯,沒有太多的文獻記載,但根據隻言片語的記載,沒有筷子之前是用手抓,但必須先洗手。後來用勺等物來盛飯,但是用勺類吃飯不方便,後來大家就嘗試著用樹枝或者竹子來代替勺子的使用,勺子就慢慢只用來打湯喝了。

人們用樹枝吃飯感覺很方便,就慢慢做成筷子,古代成為著子,那為什麼後來稱之為筷子呢,主要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我們吃完飯要下去幹活,所以吃飯必須快,有些商人做生意沒時間吃飯,就快速的吃飯,那麼唯一能使飯吃得快的是手上的兩根筷子,快與筷同音,就乾脆讀成筷子。這就是筷子由來的基本情況。

但祖先們對於筷子的使用也有很多規定和禁忌,比如筷子不能插在飯裡,插在碗裡好比是給死人上香的,不吉利。

筷子不能對著別人,是對人不禮貌的行為。

筷子不能用來敲打碗,那是貧窮的象徵。有說吃飯用筷子敲打碗會變貧窮,所以小時候筷子敲碗免不了被大人一頓責罵。

所以筷子的使用還是有很多學問的,在教孩子使用筷子的時候這些禁忌一定要教給孩子,並作為基本家訓一代代傳下去。





笑談趣史五千年


筷子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筷子前,古人是怎麼吃飯的?

中國的飲食文化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的飲食炸煎蒸煮,內容非常豐富。中國的飲食文化對世界飲食的影響,最早的便是筷子的使用。

與中國相鄰的日韓朝國家,都是受到中國筷子的影響,才開始使用筷子作為餐具。大概在魏晉時期,日本人還在用手抓的方式吃飯。

時至今日,仍然有大批的國家在使用筷子吃飯,如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新加坡等地。隨著中華飲食的流行和各地華僑的不懈努力,中餐館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世界範圍內使用筷子吃飯的人數不斷增加。

筷子在今日僅作為一種吃飯的工具,但在古代,筷子可是非常考究的。古時我們將筷子稱之為「箸」,製作筷子的原材料也不像今天一樣單一,有金、銀、玉、石、木、竹等很多種不同的材質。我們現在使用的筷子大多是由木頭製成的,造價比較低,方便使用,但是卻容易腐爛。

在筷子還沒有被發明出來之前,人們的生活器皿比較少。在煮飯時,並沒有陶瓷盆可盛放食物加熱。於是人們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將樹皮做成瓷盆等形狀,將芭蕉葉摺疊成喝水器皿的樣子,將食物放在這些簡易的器皿中,隔著石頭將其加熱。當食物熟了後,用樹枝將石頭移走,防止被燙傷。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筷子的原型。

夏商時期後,人們的烹調手法仍然非常簡單,通常只是將蔬菜水煮熟透之後,即可食用。當時筷子還並沒有作為吃飯的工具,人們通常等著食物冷卻至常溫後,用手抓取食物直接吃。但是,生冷的食物吃起來往往令身體非常不舒服,於是人們發明瞭一種叫做「木梜」的工具。

這種「木梜」與我們今日所用的筷子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它並不是用來進食的工具,而是用來將湯水裡的食材撈出來的工具,有點類似我們今天所用的快餐店中的夾子。

直至商朝,我們都很少發現筷子的身影。大約在戰國末期,人們吃飯還是直接用手的。孔子的書籍中便有記載,「供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

孔子所生活的那個年代,人們對於禮儀已經有了要求和嚮往。貴族在一起用飯之時,用手抓過自己的飯食後,再用手到公共菜餚中抓菜,往往會引起其他貴族的嫌棄。於是,在貴族的推動之下,筷子應運而生。

其實,筷子在早期無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還受到烹飪器具的影響。早期用餐時,並沒有今日的碗盤等餐具,古人所用的盆罐等器具,也不方便筷子的配合使用,因此早年筷子無法流傳開來。

到了西漢時期,才出現了嚴格意義上講的碗盤。於是,筷子從最初的只有達官貴人才能使用,走進了千家萬戶。但是,不同的家庭往往會使用不一樣材質的筷子,來彰顯其身份地位。比如皇帝貴族之類使用金、銀、玉等材質的筷子,而普通老百姓只能使用木頭、竹子等材質的筷子。

兩根小小的筷子卻隱藏著這麼多學問,作為國人是不是該感到自豪驕傲呢。尊重文化,尊重傳統。


隨時隨地網賺諮詢Q999956


提到筷子,作為中國人不得不引以為豪,我認為筷子是最先進實用的進餐工具。有人說,假如你有一個非洲或印度的朋友,那一定要請他吃頓火鍋。這雖說是句玩笑話,不過要是再大開腦洞,穿梭到沒有筷子的古代請古人吃頓火鍋,也是良多趣味,因為古人吃飯主要用手抓著吃。



中國古代吃飯習慣是分餐制,比現在的西式分餐早太多了,分餐制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一直都有的,是不折不扣的中華飲食傳統,而並不是常人認為的分餐制乃西餐所獨有。 我國分餐制歷史久遠,它一直可以上溯至遠古時期。在原始氏族社會里,貧乏的物質資源決定了人們必須遵守一條共同的原則,就是對所獲取的財物共同佔有,平均分配,單從飲食方式這一方面來看,眾人獲取的食物,平均分配後才可食用。這就是我們最原始的分餐制。

秦漢以至隋唐,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桌椅先後進入中原地區,當時稱為“胡床”、“胡坐”。桌腿、椅腿都變高了、變大了,使圍坐共同進餐有了物質基礎。

元朝遊牧民族是共餐制;明朝分餐共餐同存;到了清朝,徹底共餐了。

從分餐到共餐的轉變為筷子的產生提供了孕育的土壤,筷子最早的發明者據說是商紂王的妃子妲己。

分餐制是人提前把食物分好,每人只吃自己面前的食物,反正都是自己的直接用手抓著吃。到了共餐就不一樣了,早期的共餐是進餐前把手洗乾淨,後來人們還是覺得不衛生,就開始使用工具,筷子就開始普及了 。


平常小道


筷子沒有出現之前古人直接用手抓飯吃,象現在印度人一樣。


等待162471053


特地百度了下,總結為長條型物體,比如棍,勺,刀,叉等。

然而,看到問題自己下意識的第一反應,手抓飯。


悅讀閱篤


人民公社時,參加集體勞動,各自帶飯,有時沒有帶筷子,便在野地裡掐根蘆葦做筷子。

遠古的時候,應該這種情況不斷出現,便發明了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