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內陽村坐落在巍巍太行山腳下,隸屬邢臺縣將軍墓鎮,北距邢臺至和順的322省道4華里,東距平涉公路2華里,交通便利。

全村山場面積8400畝,耕地面積2100畝,種植板栗、核桃、蘋果等果樹30多萬株,植被覆蓋率達80%以上,號稱“天然氧吧”。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據傳山西洪洞縣李氏先祖曾來此地考察選址,發現此處群山環繞,林木蔥蘢,古樹參天,兩條溪水自西向東合攏相匯,是“山內流清水,水為山圍抱,負陰而抱陽”的宜居之地,遂決定在此定居。因四周群山環列,中間盆地開闊呈釜底形,有小溪流過,山川地貌如太極之陰陽魚,“該村佔到了八卦圖的內陽穴,故名內陽”(邢臺縣地名志記載)。

後馬姓家族於清朝乾隆年間從本縣七里河畔的小桃花村遷居於此,於是全村有“李”“馬”兩姓,因李姓有四個家族,故內陽村又號稱“四李一馬”。

內陽古村落坐落於盆地正中的一處高地上,南北河川環繞,總體地勢北高南低。古村有兩條東西向主街,18條南北小巷貫穿其間,街巷石板鋪地,起伏婉轉。

傳統民居多為明清建築,絕大部分為紅石砌牆,灰砂錘頂,也有部分石板房和青瓦房。內陽村保存完好的古院落有160餘處,二層樓房16處,抱廈房10餘處。

行走街巷之中,但見青苔長滿地面石縫,石碾石磨靜臥院落街頭,各戶門樓造型不一。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在紅石房屋林立的內陽村,一座白色石樓院落引人注目:門口石門墩上靜臥雕刻精緻的石獅子,正面雕刻人物和反映家風家教的詞語;坐北面南的標準四合院,“五裹三”的院落結構,主樓是面闊五間的二層,牆體平直,對縫工整,用清一色規整的草白玉壘砌而成,門口上的牆體之上陽刻飽滿的牡丹花朵。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這裡原是一家票號,抗日戰爭時期是縣抗日第二高小所在地。

內陽是一片古老神韻的土地,這裡保留著歷史文物古蹟,傳頌著絢麗迷人的神話故事,形成了獨特的傳統習俗,演繹著多彩的民間文藝,湧現出眾多志士仁人。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村西黑龍山有西周烽火臺遺址,此烽火臺是西周早期重要諸侯國邢國之西部重鎮夷儀城的防衛設施。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村內有古戲樓、古閣門、土地廟等多處歷史遺蹟,太行抗日一六地委舊址是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建於明中葉以前的古戲樓位於前街中段,保存完好。戲樓坐西面東,底座是1.5米高的戲臺,由巨大的長條石砌成,檯面上鋪大塊石板,戲臺前部矗立四根高大的石柱,支撐起上部的木架結構,後臺是青磚石灰壘砌的樓房,青瓦鋪頂,飛簷翹角,戲臺和後臺之間以木扇隔開。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與戲樓遙遙相對的神仙閣位於前街的出口處,村中老人世代相傳,其建築年代早於戲樓,應在明朝前期,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神仙閣是上下兩層建築,底層是高有丈餘的闊大涵洞,平時供車馬行人通過,雨季時則是洩水的通道。涵洞的設計很是特別,在中間拐了一個九十度的彎,據說這是出於村落風水方面的考慮。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涵洞牆體及二層的迴廊全部用條石砌成,相比而言,迴廊上的條石更大,每塊重量都在千斤以上;登上層層石臺階,可以走上二層的閣樓。架起這些迴廊臺階,即使在建築機械現代化的今天也絕非易事,古人憑藉人力和簡單的設備搬運大石塊的難度可想而知。

二層的閣樓用青磚石灰壘砌,飛簷斗拱,青瓦覆頂,簷角下掛叮咚做響的風鈴,高高的房脊上磚雕蜿蜒相向的二龍戲珠,閣內面闊三間,四面開設雕花大窗,承接八面來風。

村口的土地廟建立在一個高三米多的高臺上,登上3層24級青石臺階,才能走到廟口。廟口兩邊各有一棵筆直聳立的柏樹,約有200多年樹齡。

內陽村流傳著許多代代相傳的民間神話故事,如“龍馬傳說”“黑龍山”“王浩除惡”等,以生動傳奇的內容對村民進行崇德向善、孝敬父母的教育。

( 李振旭 徐紅玉)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內陽村現在保留的民間鄉藝有弦子腔、劃旱船、踩高蹺等。1943年趙樹理同志發表了小說《小二黑結婚》,時任內陽村抗日二高校長的吳玉書,立即將小說改編成歌劇在本村演出,轟動太行山抗日根據地,受到領導、群眾好評,劇團還出席了太行區勞模會。趙樹理同志聽說後十分高興,親自來索要劇本。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內陽村是抗日根據地,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8年八路軍來到內陽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當年就發展黨員50多名,各項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羅瑞卿、秦基偉、高揚等同志曾親臨內陽村指導抗日工作,縣抗日第二高小在內陽辦校五年,培養了數百名抗日人才,其中內陽村就有近60名學生,這些人畢業後參加了革命工作,為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山環水繞邢臺內陽村

抗戰時期內陽村有80多名青年參軍,其中29名烈士血灑疆場;70多人外出參加革命工作,十多名同志成長為地市級幹部。

如今,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這些民族英烈,內陽村兩委在村口左側建起了烈士廣場和紀念碑,石碑上鐫刻著烈士的英名、所在部隊和犧牲地點。手撫石碑,想象著當年他們殺敵報國、英勇奮戰的場景,不禁肅然起敬。

內陽村民銘記歷史,感恩先人,珍惜幸福生活,每到春節農閒時,村民們都會放聲高歌、盡情起舞,劃旱船、串黃河、農活秀、廣場舞輪番上演。

這裡雖沒有華麗的舞臺和絢麗的燈光,但內陽村民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展示豐收的喜悅,賦予傳統村落時代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