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20年以前電腦32M的內存就夠用了,現在32M的內存還不夠電腦打開個網頁呢?

Modern時代


時代在進步特別是科技的進化,現在隨便幾千塊就能配套電腦了,放在2000年左右每臺電腦都是天價,如何很多人喊著讓關公和秦瓊打一架,沒有多大的可比性,如同在足球領域馬拉多納和貝利都在不同場面上說自己厲害,誰也不服氣誰,最後國際足聯評選世紀足球先生的兩個人都給放上了,到最後還是沒有分出個子醜寅卯來,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還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一天計算機老師說剛花了幾百塊買了一個256M的優盤,可以裝很多資料,當時在座的學生們都羨慕不已,這麼大的空間能裝多少東西,放在現在就是笑話,在市場上還能找到256M優盤就算是奇蹟了,當初一個宿舍有個電腦就是新鮮玩意了,大家都會圍著看,看別人玩電腦也是一種享受,其實電腦上也沒什麼遊戲,一個windows自帶的紙牌遊戲都能津津有味的玩上半天,所以講時代不同興趣的關鍵點不一樣,如果當時有這麼多好玩的遊戲誰還會去玩這種單機版的小遊戲。

由於電腦相對比較少,每次世界盃的時候就是大家圍在一起看球的快樂時光,一般球賽還沒開始的時候大家就提前到場了,這種看球的氛圍在現在的大學裡面基本上已經絕跡,大家在一起討論如何玩下游戲,王者榮耀之類等等成為了主要話題。

現在的電腦配置和之前相比已經快太多了,但是發現有些程序運氣起來還是卡的要命,其中大家忽略了一個最主要的原因,現在的軟件開銷巨大,大家可以都會有一種這種感覺以前在windows xp上運行軟件也是非常流暢,到了win7,win10反而變得如何卡頓了,現在很多軟件都採用空間換時間的做法,開機之後就先把內存給佔據上,不只是軟件這麼做,現在的windows操作系統都這麼玩,明明自己的電腦配置了8G的內存發現開機之後幾乎什麼也沒運行幾個G的空間就已經沒有了,如果再開幾個大的應用基本上電腦又開始卡頓了,從應用開發的角度出發反正現在電腦的配置高,內存和cpu都夠用直接提前先把內存給佔了,如果每個應用開發者都是這種心理那麼結果是無論配置多牛逼的電腦,只要安裝的應用多就是卡頓的要死。

有時候想著把系統還原到xp系統,結果發現很多應用已經不支持了,而且微軟已經關閉維護了,所以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走,只能講硬件的進步的速度非常快,但和軟件的發展速度相比還是慢了半拍,硬件增加一倍的性能需要多少年的積累,而軟件增加一倍的內存只需要修改一個數字,沒有什麼可比性。

硬件的快速發展,給軟件的開發壯了膽,以前嵌入式開發都不捨得跑c++程序覺得會損耗效率,但現在java虛擬機都可以玩的轉了,現在幾乎是個芯片都能運行安卓系統了,軟件已經無處不在了。

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現在用64G內存的電腦,玩個掃雷還是挺好用的,一點也不卡頓。

寫下這話的時候,冷不防脖子後面一陣冷風飄過。為啥呢,因為站著說話不腰疼啊!剛好20年前自己攢過一臺電腦,啊,是不是暴露了年齡了?

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AMD速龍的CPU,最大頻率1.1G,32M的TNT2顯卡,16GB硬盤,內存應該是SDRAM256M的,那個時候為了省吃儉用買一根內存條,吃了一個星期的饅頭,最後終於加到了512M,才發現真快啊!

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20年前的電腦,32M的內存是不夠的。已經忘了當年是怎麼忍受這種現在想起來就覺得卡到爆的配置的。


我們看這20年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就知道了。最簡單的方式是,我們看當年的網頁:

這是當年的門戶網站:新浪的頁面。

這是搜狐


2003年剛剛上線的淘寶。


當年的寬帶並沒有現在這麼普及,人們還停留在56K貓的年代,幾乎都是平面的,沒有任何的動畫可言,只有必須用圖片的地方,才會用。

再看看現在的網頁:

無論是網頁技術還是服務器技術,都讓現在的網頁的內容量非常非常的龐大,可以誇張點說,一個網站的內容可以是無窮盡的,一個人想不吃不喝把淘寶的每一件商品詳情頁都打開一遍,不知道需要多少年。

原來的的32M內存,打開網頁也不夠,現在的32M內存,不知道在哪裡能找到,手機都已經6-8GB內存了。



綜上,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被人騙了,32M內存只存在於586和之後的那個最早的第一批電腦的年代,而這個年代,到現在至少有25年以上了。


互聯深8點


記得98年上大學,第一年勤工儉學賺了點錢,自己配了一臺電腦,cyrix(不知道有沒有拼錯)的四合一主板,也就是主板,CPU,聲卡,顯卡都集成了,為什麼選這個,因為便宜。內存32M,這個CPU是200MHZ,還可以超頻到233MHZ。😛。顯示器是一臺二手蘋果CRT,那時候還是柱面的,很高級。總共裝下來花了2800。記得那時候裝WINDOWS95,玩星際爭霸也是槓槓滴,還有仙劍奇俠傳,魔獸爭霸,沙丘2000,帝國時代,英雄無敵3……上網也是毫無壓力。其實我覺得應該是現在的系統,特效……耗費了太多資源。


教學易資源


作為16年老程序員,從91年開始接觸電腦,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之所以你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操作系統公司和硬件廠商的默契造成的。可以說,高端硬件和鑽石是近兩個世紀最大的騙局!

典型的套路是這樣的: 硬件廠商有一個市場生命週期,每一款旗艦大約為5年。當硬件廠商需要依靠技術更迭來達到刷新市場硬件(圈錢)的時候,就會知會操作系統(微軟),告知硬件規格,微軟推出匹配的系統接口,目標是在該硬件規格下不卡,低於該硬件則卡,並實現一些新的特型來忽悠用戶,然後斷掉低版本系統維護和更新,同時推出新的軟件接口標準,軟件廠商無奈必須採用,否則未來無法使用。硬件廠商在硬件的規格儲備是25年~30年,而操作系統則至少儲備了50年,擠牙膏一樣,按照5~10年的規範一次又一次圈錢。雖然在硬件迭代的過程中,大家體會到了效果的提高(尤其在遊戲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資源浪費是越來越大,如果大家使用linux開源系統就可以自己測試。

原因只有一個,硬件主流只有intel和amd,操作系統大部分只有微軟。壟斷的力量無比強大!


不怕直說


摩爾定律瞭解一下?

初中開始接觸電腦,那會學校用得設備叫“中華學習機”,單顯,用配套的顯示器就是綠色的字符,當然,學校當時還弄了一撥子淘汰的黑白電視機外接做了顯示器,那就是灰白色的字符,感覺整個使用期間除了練習打字也沒幹其它啥事…

高中繼續接觸電腦,那會開始有彩顯了,電腦旁邊居然還放了鼠標,底部有實體滾珠,滾珠還要定期拆下清潔的機械鼠標瞭解一下?當然,鼠標不是給我們用的一開始,我們繼續徜徉在DOS的世界裡,當初頂尖的視窗操作系統Windows 3.2我們無緣相見,5.5寸的軟盤是我們的好夥伴,話說那個是要配套黑色貼紙做“寫保護”的,瞭解的同學舉爪啊😄當然,那個年代早期好像還同期誕生了一個很有逼格家用硬件設備——小霸王學習機…

大學是迎來了更多日新月異的變化,學校的機房變得更大,當然一如既往地,進機房要穿鞋套的…奔騰系列CPU開始佔據主流,我們也從Windows 95慢慢開始過度到正版售價1998元的Windows 98,當然,移動存儲的主力軍軟盤💾也迎來了巨大變化,3.5寸容量為1.44M的軟盤成了主力,一張照片需要兩張一首歌MP3需要四張軟盤來存儲的方便也從此降臨(話說是不是85後就沒用過這?不怕暴露年齡的告知一下哈😂),在此期間購買了人生第一臺屬於自己的PC機,還能記起的配置如下:硬盤13G的,內存32M的,14寸球面CRT顯示器……

工作以後,更是感受到了科技的日益創新,上網已經變成了ADSL模式,而非之前的56K Modem,計費方式也從原來的按分鐘計費升級為了包月包年計費,在線聽歌也成為可能,下載速度也大幅提升;重新購買的PC機顯示器也升級為了17寸LG純平顯示器,那個年代大家很熱衷於給自己的電腦做升級,其它不記得了,有回拜託朋友珠江路帶條256M的內存,那哥們拿來以後很自豪地跟我說,現在內存便宜啦,平均到1M只要1塊錢,大家腦補一下我那根256M的內存條花了多少大洋😄 ;當然,移動存儲也有所進步,U盤開始出現,當然依然以M作為單位,SD卡也開始普及,那會一張1G的卡降到100塊覺得簡直太便宜…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逐漸熟悉了,電腦越做越小,越來越薄,內存硬盤卻不斷增大,CPU多核已成趨勢,移動互聯網逐漸興起……近十年的發展大大超越了當初從賓夕法尼亞開始的那個時代的總和……

總而言之,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甭管合理不合理,享受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捷,並且永遠不要讓自己落於人後才是王道👍


諾克Z


一群計算機盲在瞎回答!20年前你32m內存的時候用的啥分辨率?1024x768算高清了,現在嘛,2k算起步,圖形這塊就吃掉好幾倍的資源(像素多一倍,內存佔用和處理開銷各大一倍,要保持速度開銷更多),原來的系統UI圖形簡單,有個陰影就算高級了,現代的UI精美許多,各種陰影、漸變、高斯模糊、動畫特效,每一樣都要花大量的CPU來運算。原來的系統搜索很慢因為沒有全盤索引,現在的都有全盤索引,本地搜索賊快,代價就是平時就有開銷做索引,iPhone在升級後會發熱就是在後臺狂索引,你就知開銷多大了。還有各種你不常用的功能,每一樣都是有開銷的。

接下來說瀏覽器,20年前的瀏覽器連flash都沒有,現在的瀏覽器裡頭跑個操作系統都行(詳見javascript實現Linux),哪兒年生的網頁連頁面加圖片大小是論kb算的,上網還是56k的貓撥號上網,多圖殺貓啊,所以當年網頁設計的準則是html加圖片不超過500k,不然56k的貓在一分鐘內刷不出頁面,人家就等不及了。現在的網頁你另存一個淘寶的首頁看看,沒個十幾兆打不住,算算多少倍的差距。另外現在網頁上大量使用javascript,很多界面也是在本地渲染的,內存和CPU的開銷就更大了,所以現在和20年前的網頁開銷是好幾百倍的區別,按道理來說現在處理網頁的技術更高效了,只不過網頁變得更大了。另20年前的標準是一分鐘等待,現在5秒還刷不出來就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斷網了,人對於卡不卡的期待值也不一樣了


十八子樓明月夜


做寬帶的時候,有用戶問我,以前的adsl打開個網頁什麼的都挺快的,怎麼換100M光纖了沒感覺比以前快啊?

以前的網頁以文字為主,圖片都非常小,而且數量不多,一般一個網頁幾十K就夠了,如果你不喜歡在線看漫畫之類的的,你根本感覺不到網速慢。現在雖然說是100M光纖了,但圖片比以前容量大了,動不動一個網頁幾十幾百張圖,還做了各種特效動圖,不光同時打開的線程不夠,就連cpu和內存硬盤也需要反應一會兒,意思就是,已經不光是網速的事了。

這個回答也適合你的問題。以前的系統容量小,網頁什麼的也小,32M當然夠用。你還沒用過常規內存640K的DOS系統呢,大於640K的都叫擴展內存,玩遊戲都要求常規內存600K甚至620K,那些是硬性要求,不是你簡單的購買內存就能解決的,是需要不斷的測試調試設置config.sys和autoexec.bat,把常規內存裡的東西移到擴展內存裡,根據購買的計算機配置不同,很多驅動必須佔用常規內存的,就更換或不用該硬件!我曾經連續重啟了不知多少次電腦才能玩個類似於超級瑪麗的遊戲。

是人類的需求提升要求硬件提升,同時更高的要求讓現在的硬件無法支持未來的需求,其實是不需要學計算機才明白的道理。


qzuser256112402


為什麼說20年前的電腦內存配置只有32M,卻可以流暢的運行系統,甚至做一些辦公應用

不要說是20年前,我記得在我上初中的時候,四八六的機子,開機還是WPS熱鍵啟動,命令還使用的是DOS,儲存的文件又有多大?硬盤最多也就是20gb,在計算機課程裡面,還沒有學習連接internet,只是練習的打字遊戲,當時人們對計算機的需求只是做一些簡單的文件儲存,或者是其他應用,而現如今的電腦,就拿一個遊戲來講,客戶端超過50gb的,多了去了

別說是32M的內存,即便是現在4gb的運行內存,安裝XP系統,是用瀏覽器觀看高清電影的時候,相信內存以及CPU,幾乎都在滿載狀態,所以說,實在不同計算機的應用不同,現在的電腦,應用的領域,要比你所說的20年前因為我範圍更廣,包括軟件對硬件的要求,以及系統對硬件的要求

相信之前的16位系統WINDOWS95,一個系統有多大?說近一點,XP系統,也就是幾百M而已

所以說,20年前,和現在相比較,單純的系統安裝對電腦的配件要求,都要比20年前高出許多,13年前,剛上大一的時候,配置的amd2800,512內存,F x5200,256顯卡,80gb機械硬盤,主機3000多,都能流暢的玩3D遊戲,完美世界,現在這個配置,你覺得能體驗美完美世界嗎?

歡迎留言,說說你20年前,所接觸的第一臺電腦的硬件配置和玩的遊戲,都有哪些?


俠客I挨踢T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們不能拿現在的電腦配置和二十年前的電腦配置來對比,因為環境不同,沒有對比的基準。

現在我們來具體分析下為什麼會存在“20年前電腦32M內存就夠用了,現在32M內存不夠用”的現象:

1、不同年代,電腦的定位不同

20年代的電腦,其實就是有錢人的“玩具”,而且是不實用的“玩具”。我們知道,電腦只是俗稱,準確叫法應該叫做“計算機”,電腦它最原始的需求就是為了做計算用的,一開始沒人能想到電腦會發展成現在這樣。

那時候的電腦功能主要就是計算類的,然後做些最基本的交互,並不能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因此那時候的電腦都是最低配的,與電腦匹配的操作系統也是簡單的,所以對於內存等硬件的要求極低。

而現代的電腦,基本已脫離最原始的需求(計算)了,它已演變為人類的助手,工作、娛樂、科技、生活、金融等各方面都離不開它,因為現代的電腦以及電腦系統越來越複雜多樣,自然對電腦相關配件要求較高了。

2、硬件投入換來體驗的提升

眾所周知,電腦配件越高,運行效率越好。其實手機和電腦同樣的道理,而且隨著科技的發展,硬件的成本較20年前來說低廉得很多。比如說,現在科技工藝造一顆CPU成本並不高,而20年前因為科技力量的薄弱,製造CPU的成本很高。

所以現代電腦的配置越來越高,價格較以前也會越來越便宜,然後電腦操作系統、各類軟件會盡可能的利用更多配置,以此來提升其運行效率,給用戶的體驗更好。



綜上,現代電腦配置比以前的都高,有時感覺還慢,是因為電腦上安裝的軟件對於硬件的要求越來越高。


網絡圈


這得從軟硬件方面綜合闡述。

以前的操作系統功能簡單,外設支持也少,所以配帶的驅動也少,整個系統啟動,即便是低端設備,也能跑起來,那時候的目標僅僅是"能跑"。以前插個外設,還得先找驅動安裝才能用;打開計算器,輸入5+6能得到11,OK;打開TurboC,能輸出HelloWorld,完美;打開網頁,也是純靜態HTML,頁面能展現內容就行;玩個遊戲,畫面就像全屏馬賽克一樣,照樣玩的不亦樂乎......

而如今,這些東西已經滿足不了數字化信息發展。隨便插一個設備,基本都能識別,自動安裝驅動,驅動哪來的?操作系統自身就配備了;計算器得能算三角函數、微積分;TurboC這樣純文字畫面不行,需要圖形化、可視化畫面轉變,輸出的內容也要求更高;靜態頁面太死了,要是更新內容,還得改頁面,必須上數據庫,得寫動態頁面,頁面得有特效,頁面得有一定功能;2D馬賽克式的遊戲也就70、80後還有點情懷,90後、00後完全看不上眼,得3D視覺,得有自由度,得真實,《魂鬥羅》與《使命召喚》,你更愛好誰?

好,需求整理完了,做吧。要實現這些,就需要更好的硬件、操作系統、開發工具的支持,要想程序跑的順暢,硬件就要算的快,光算的快還不行,數據傳輸也得快,要啥數據都從磁盤裡取,那就慢了,得放運存裡。每款程序都想運行快,數據都放運存,所以你的運存就被要求更大點、再大點。但是操作系統的32位又出現瓶頸了,內存大了識別不了,所以又出現64位系統......

所以,現在電子產品發展到現在,需求在推著走,同時發展過程自身障礙也要跨越。自動化、智能化的需要越來越強,這都需要更好的軟硬件支持才可以,逼著我們也需要不斷地更新設備,這是必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