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真的是家庭造成的嗎?你怎麼看?

七月婪


抑鬱症的成因很複雜,不能單憑某個或者某些案例就斷定抑鬱症是家庭造成的。

家庭關係如果過於緊張,是可能誘發抑鬱症的。

但實際上,很多人只是出現了抑鬱的狀態,並沒有達到抑鬱症的地步。

當親人出現不理解,我們反過來想一想,我能否接受親人們的不理解呢?我是否一定需要得到親人的絕對認同?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很喜歡文科,想讀文科,家長卻一定逼著他學習他不喜歡的理科,孩子感覺很痛苦。像這樣的情況,是可以通過溝通來解決的,孩子應該去找一些學文科成功的例子,來跟父母溝通,也可以堅決表達自己不學理科的意願,但儘量不要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感到痛苦,因為父母跟我們是兩代人,觀念有差異是正常的,無法達到絕對的理解。


悅己心理


親人的不理解,可以誘發抑鬱症,但,抑鬱症不是家庭造成的!


Ⅰ家庭之所以成為“背鍋俠”,因為,“最後一根稻草”往往來自家庭成員的一句話。

“我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他說的那句話……”

類似的表述,是來訪者們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句話。

為什麼家庭因素會讓很多人對抑鬱症的誘因產生誤解,原因有三:

1、三觀不合:代溝和認知上有差異,導致互相不理解。

2、利益衝突:親情疏離,互相指責抱怨。

3、內部矛盾:長期處於冷暴力狀態,情緒一觸即發。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人人都有一個心裡的痛。



Ⅱ家庭之所以成為“背鍋俠”,因為抑鬱症患者的個性使然。

文化的差異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每個家庭的“當家人”的做派也不一樣。但是,透過表象看實際,從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啥樣,他背後的家長也差不了哪去!

一個自卑的孩子背後,肯定有一個強勢的父親或母親。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背後,一定有個控制慾極強的“當家人”。

一個“家暴”的男人身後,一定有一個暴力溝通的爸爸或媽媽。

見樣學樣。家庭因素,對一個人的個性養成,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所以,一個抑鬱症患者的家庭,一定存在某些顯而易見的問題。

家,可以是溫馨的港灣,也可以是硝煙瀰漫的戰場。



Ⅲ家庭之所以成為“背鍋俠”,主要因為遺傳因素的介入。

在心理學領域,抑鬱症,已經被證實來自兩大緯度四個層面:遺傳與環境。

1、內源性抑鬱症:來自遺傳因素。

2、內因性抑鬱症:來自環境因素。

3、個性使然:性格決定命運。

4、家庭因素:內部矛盾誘發。

你看,這四條,其實,都與家庭有直接和間接的關聯。所以,家庭因素成為“背鍋俠”,在所難免!

從積極意義上來看,家庭成為“背鍋俠”,恰恰讓人們重視了抑鬱症患者最需要家人們的支持和理解。


作者簡介:亞威,60後感性天秤女,心態教練,【不可思議.教練微課程】認證教練型導師。已治癒的資深內源性重度抑鬱症患者,從業12年,親歷百態人生,專注解答、解決婚戀心理情感工作人際關係等各種問題。

亞威教練D助理小薇


抑鬱症的發病有內因有外因,外因是現實生活中的“生活事件”,內因則是本人的個性特點和成長經歷。

依我看,抑鬱症患者的發病的確與家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理由如下:

1.正統家庭的孩子容易得病

傳統的家教,父母總是一本正經,很少和孩子一起娛樂,缺乏幽默感,父母自我苛求又不自然地苛求孩子導致“強迫重複”;

2.不重視孩子的感受的家庭

這種家庭總是對孩子的願望和需要說“不”,久而久之,孩子學會壓抑自己的慾望,一心為討好父母按他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其結果是最終迷失自我;

3.家庭氣氛缺乏民主

這種家庭還停留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年代,一心只想培養“聽話”的好孩子,父母過於專斷,與孩子交流從來就缺乏平等的角色;

4.追求完美缺乏包容的父母

家庭是避風港,是讓人放下面具隨心所欲的場所,但有的家庭由於父母本身就追求完美,自我苛求的同時必然對孩子也苛求,對孩子批評指責多,表揚鼓勵少,結果孩子長大之後,也“內化”成為了一個自我苛求的人;

5.父母就不懂得“享受生活”

懂得“享受生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父母親不懂得享受生活,勢必讓孩子在享受生活時帶有“負罪感”,並時時伴有“自責”的心理,很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

儘管說,抑鬱症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我想,其生物學意義上的遺傳遠遠不及以上在孩子成長中家庭對孩子心理上的影響大。

所以,雖然不能武斷地說,抑鬱症是家庭造成的,但家庭教育模式與抑鬱症的發病密不可分!


心理醫生張彥平


你好,我是一個五年重度抑鬱症康復者!

到底有沒有關係?肯定有!你去看,得了心理疾病的孩子的家裡人肯定有負能量的人,但也不能完全歸咎於他們,他們也沒有一個正確的三觀,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正面的思維!

傳統心理學和西醫解決不了,心理疾病,他們就可能追溯到你的祖宗十八代,給你定義一個遺傳或者是原生家庭造成的!他們真的沒搞懂!

心理疾病的本質就是由於長期釋放負能量或者一次性釋放了大量的負能量導致糾纏回來大量的負能量,陷入到負能量區間出不來了!這個糾纏回來,可能立馬就糾纏回來了,可能會經歷過一個過程,這裡的負能量不是說你違法犯罪了才叫負能量,包括說了一句負能量的話,做了一件負能量的事,有了一個負能量的想法!

我們再去糾結家庭原因或者是造成的這個結果,是毫無意義的!已經成這樣了!那怎麼辦?

我們唯有種下正能量的種子,不斷的用正能量澆灌,一定會結出正能量的果實,心裡疾病不僅會好起來,人生還會獲得飛躍!但是對於得了心理疾病的人,讓他去種正能量的種子,可能不太容易,因為被負能量強烈拉扯,我也知道那種痛苦!這個時候,你可能需要幫助,你去尋求幫助,找對人很關鍵!有的人做了好幾十年的心理諮詢,吃了好幾十年的藥,還沒好!還說:我吃了七八年藥了,現在感覺心情很好!那你斷藥試試麼!遇到正確的方法,還不知回頭,還想在錯誤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真是可悲又可憐!

心理疾病能好,一定是轉心了,靠著藥物麻痺你的神經,有意義嗎?我就是在最絕望的時候,想放棄自己生命的時候,遇到了正確的方法,最終徹底治癒了心理疾病!我用人生的體悟才知道了這些東西!

治癒心理疾病,記住一句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用戶66787152562


關於抑鬱症的根源,目前醫學界尚無明確定論。

根據目前的研究,抑鬱症的起源有幾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生理因素。主要的影響因素有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系統和神經遞質,這些分泌一旦過度分泌,或者突然減少都有可能導致抑鬱。

其次是心理因素。一個人的成長經歷(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家庭因素),對這個人今後是否有可能患上抑鬱症是埋下伏筆的。如果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一個壓抑的環境,成年以後有可能會抑鬱;如果一個人從小被父母選擇性忽視,成年以後也可能抑鬱;如果一個從小沒有得到過肯定,並且總是被貶抑,也可能得抑鬱……因此,家庭因素是導致抑鬱的原因之一。

而一個人的應激能力也有關係。應激能力指的是一個人面對一些突發事件。比如天災人禍時的心理反應和調節能力。假若應激能力偏低,也是有可能得抑鬱的。應激能力和這個人的早年經歷有關。那些從小被保護得很好的“溫室裡的花朵”,應激能力通常不怎麼樣,有點挫折就“癱瘓”。

再次,是社會因素。社會文化賦予的角色問題,比如社會文化對男性和女性的要求各不相同。而這個人的人際關係,以及後來可能遇到的突發事件也影響著人的心理。

此外,現在的人生活不規律,很少運動,或缺乏運動,影響內分泌和身體的新陳代謝,是抑鬱症患者增多的原因之一。

至於是否會遺傳,目前尚無定論。可以確定的是雙相情感障礙(即躁鬱症,抑鬱加躁狂)會遺傳。


心理社工師約納


抑鬱的確是家庭造成的。如果母親不善於和孩子溝通,孩子心理就會出現陰影。我遇見很多得抑鬱症的孩子,其母親脾氣都是很暴燥的,不善於和孩子溝通,遇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一個不能和母親發生聯繫的嬰孩必然走上滅亡之途”。當孩子心理有陰影,他將無法學習生存之道,他會樹立脫離現實的目標,步入錯誤之途,最終成為失敗者。有的父母又會過份的溺愛孩子,導致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這樣就讓孩子不能適應社會,當他被社會所拋棄,必然抑鬱。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所以,必須引導孩子學會合作之道。讓孩子知道別人對自己的重要性,和別人平等相待,讓孩子懂得只有付出才有收穫,這樣的孩子身心才能健康成長,這樣的孩子才能進取,這樣的孩子才能適應學校和社會。所以抑鬱都是家庭環境和教育不良引起的。


浮生是草


導致抑鬱形成的因素分內因和外因,外因可以說只是一個誘因,很多人受到很大的挫折或者說打擊,反而越挫越勇,越來越強大,不僅沒有抑鬱,反而脫胎換骨,煥發著歷經滄桑後的成熟、樂觀、積極、勇敢的魅力,而有的人卻經受不住打擊,導致了抑鬱!所以可以說家庭是對抑鬱症的形成只能說是一個誘因!


這裡為了幫助每一需要我們用愛幫助的每一個人,我想分析那一下抑鬱形成的因素和一些看法,希望能夠對大家有幫助,說的不好的地方還希望大家包容和指正:


抑鬱症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所致,不要靠想當然自己給自己“診斷”、“對症”下藥,請尋求專業的幫助。

醫學界關於抑鬱症的成因的普遍看法是,“抑鬱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包括大腦對於心境的錯誤調節、基因易損性、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藥物以及藥物濫用問題。通常我們認為是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導致了抑鬱症。”

首先,抑鬱症的發生與遺傳有密切的關係。親屬同病率遠高於一般人群,並且血緣關係越近發病一致率越高:在抑鬱症患者的調查中發現大約有超過40%的患者有遺傳傾向,如果一個人的一級親屬(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重症抑鬱症患者,他會比沒有患抑鬱症親屬的人群提高1.5-3%的患病率。另外擁有5羥色胺轉運體基因,神經生長因子基因等這些與抑鬱相關基因突變體的人也更容易患抑鬱症。

其次,體內生化系統(例如激素、神經遞質等)的不平衡——即生化分子的過量或過少分泌也會引發抑鬱症。導致這種不平衡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編碼這些分子或者分子受體的基因異常引起的,也可能是外界原因(例如藥物,極度紊亂的作息,強烈長久的壓力反應等)所引發。人體內的化學分子含量變化都有一定的閾值,並且很多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一個平衡網絡,叫做內穩態(homeostasis)。抑鬱症的很多症狀更多是因為這種內穩態被破壞所引發,而內穩態一旦被破壞,很難恢復到原來的平衡狀態。通過服用抗抑鬱藥物能夠有效的提高或者降低相應化學分子的水平,但若是內穩態無法得到恢復,停藥之後會很快陷入混亂狀態。內穩態被破壞常常還伴有內分泌系統的失衡。

圖一、與抑鬱症發病相關的腦區


第三,抑鬱症的發生也和大腦的器質性和功能性變化有關。例如和記憶相關的海馬體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減少,負責控制高級認知的前額葉區域神經元體積減小,腦區之間的功能性鏈接減弱等,都有關聯。



圖二,靜息態fMRI顯示抑鬱症病人腦中膝下溝回(左圖左),丘腦(左圖中)和前葉楔(左圖右)的功能性連接顯著增加。


第四,抑鬱症作為一種精神類疾病,同樣和社會環境、人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關。重大的生活事件,如親人死亡或失戀等情況,可以作為導致抑鬱障礙的直接因素。人的性格也部分決定了對於壓力的不同適應策略——是否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對於環境壓力的耐受程度等等,因而對體內內分泌平衡和內穩態也有較大的影響。兒童期的不良經歷,往往會構成成年期發生抑鬱障礙的重要危險因素。成長關鍵期的經歷也對成年後的抑鬱障礙或者抑鬱症發作有著重要影響。

第五,其他的軀體疾病也有可能導致抑鬱症的發生,尤其是慢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其他慢性病,例如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和內分泌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例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風溼性心臟病等),神經系統疾病(例如帕金森病、癲癇等)。

第六,精神活性物質的濫用和依賴都可成為抑鬱障礙的危險因素,這些物質包括鴉片類物質(海洛因、嗎啡)、中樞興奮劑(咖啡因、可卡因)、致幻劑(仙人掌毒素)、酒精、鎮靜催眠藥物等。尤其是酗酒:調查發現,長期飲酒者有50%或以上的個體有抑鬱障礙。羅賓•威廉姆斯的抑鬱症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酗酒和吸毒引起的。

第七,藥物也會引發抑鬱障礙:某些抗精神病藥物(如氯丙嗪)、抗癲癇藥物(如丙戊酸鈉、苯妥英鈉等)、抗結核藥物(如異煙肼)、某些降壓藥(如可樂定、利血平等)、抗帕金森病藥物(如左旋多巴)、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等。這些藥物在使用常規治療量時就可造成部分患者出現抑鬱障礙,或使原有的抑鬱加重。”

由此不難看出,抑鬱症有著相當多的危險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危險因素在許多情況下是共同發揮作用的。尤其是每增加一個危險因素,患病概率就會有顯著增高。不過,這些原因並不會直接就變成抑鬱症狀。抑鬱症患者最主要的自我感受是異常的消極想法,而這種狀態,是一種“認知偏見”——也是治療抑鬱症最大的難點。


用戶102202736643


抑鬱症接近一半成因與家庭因素相關,因為大部分有抑鬱情緒的患者們的家庭對抑鬱症瞭解甚少。導致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無法排解抑鬱情緒的負面情緒,甚至還有言語刺激,導致很多抑鬱患者達到抑鬱症。

但很多抑鬱症患者的家人們也並非想刺激,只不過一時之間找不到合理的處理方法,例如有的家長在公司是一名好員工,脾氣也好,不急不躁,但就是一回家到了孩子面前就喜歡大呼小叫,甚至是以孩子為發洩情緒的通道還渾然不知,這類就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抑鬱症狀。

還有的小夫妻由於交不起首付與家中老人同住,當生活中的不如意時,不想在家裡發洩,一來二去就憋在心裡,但誰曾想到,一旦情緒繃不住時,有了長時間的抑鬱情緒時,家裡的長輩仍然不覺得這是病,還像日常生活中一樣。甚至,有的來訪者的家庭我還聽過這樣的話:

“他那根本就不叫抑鬱症,抑鬱症不都自殺嗎!他就那麼窩囊,我都習慣了!”

類似這樣的語言,確實容易出現在抑鬱知識貧瘠的家庭。而這些都會影響抑鬱患者情緒加重,甚至導致不良的結果發生。

所以,家庭成長因素和家庭環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會導致抑鬱症或者其他心理疾病的發生。如果想達到提前避免,或者已經出現了相關家人,想達到自我治癒或者非心理行業瞭解更多的心理引導技術,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霖士心理”,不定期的會有治療方式、引導技術的分享...


霖士心理


不能說這麼絕對,因為每個人也有先天氣質,最早的氣質類型根據神經活動的特點,將人大致分為四種氣質類型,其中就有一種抑鬱質,這種人屬於神經活動度低、穩定度低、靈活性差,具體表現為內向、不喜歡與人溝通交流,而且比較敏感,這種先天的氣質類型,會決定其抑鬱的傾向相較他人更嚴重。


但是家庭的作用不可小覷,尤其是幼兒在養育過程中,如果一直被迫壓抑情緒、又沒有好的情緒溝通渠道及處理情緒的方式,而且一直被教育有強烈的“負疚感”,那麼很有可能會在孩子的內心埋下抑鬱的種子。


同時,如果有抑鬱傾向的情緒了,家庭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家庭屬於任何人的第一社會支持系統,如果家庭讓當事人感覺到是有歸屬感、有價值感的,會讓其更有力量能走出抑鬱症。


玲瓏心理諮詢


自身也曾經是重度焦慮症 重度抑鬱症患者 在治癒的這些年也見過幫助過不少生病的人。從而得出一些結論。

這些病都是分生理性與心理性致病得因的。如果是心理性創傷所致的,必須要面對心理結症,必須通過相關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輔導與解決心理深層次的問題,否則真的治不好。

而生理性的病患就千奇百怪了,有些比較好治療,很快能讓軀體痛苦消失。有一些非常難治療,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才可以痊癒。

得這些病大家一定要重視 特別是生理性的,很多都是身體要生大病之前的徵兆,處理得好都能完全免於大病的困擾,處理的不好選擇了錯誤的治療方式最終會釀成大錯(不少癌症早期症狀都是焦慮症 抑鬱症)並非危言聳聽 。

所以生理性的抑鬱症 焦慮症 躁鬱症患者 一定要及時發現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生活模式(比如熬夜,縱慾過度,吃垃圾食物等等)徹底改變。 還有一些生理性抑鬱症 如產後,大手術後,等等傷了氣血的,就需要靜養與中藥補品調理。

千萬不要把這些病都當成心理疾病對待 忽略了一些細節真的會釀成大錯 真切希望更多的人瞭解抑鬱症 焦慮症 躁鬱症的成病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