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年代)40年的衣、食、住、行


1988年北京宣武門上斜街,牆上雷鋒的色彩與光芒還沒有褪去……

90年代二環路上紅夏利唱了主角

天安門西側的南池子大街也被紅夏利妝點

老人們在長安街紅牆下曬著暖暖的太陽。當時的物質生活還不夠豐富,老人也還不算多

清晨五點前,頤和園公交總站內頭班車的司售人員開始為車輛加註熱水。

1993年我在古觀象臺上拍攝建國門立交橋上的公交車,外交公寓是當時最現代化的背景。

那是北京前門箭樓下是一個很大的公交總站和停車場。

1987年在第三屆北京春節龍潭湖廟會上,我開始用彩色膠捲拍照。

白塔寺是老北京的一個標誌。1998年,當時的情景刻在了記憶中。

1991年宣武門大街,現在感覺那是一種和諧與幸福

1990年菜市口,大雪中賣烤紅薯的外來人

90年代西單商場,男人穿花襯衣還是件很雷的事情,

1994年我在紫禁城護城河旁碰到一位老人釣到了”大白條“

廣安門內大街拆遷前的婚紗照

90年代私營餐館陸續改造升級, 西單闢才衚衕口的“憶苦思甜大雜院”在那時可謂別出心裁。

北新華街北口紅火的“天天過年”個體餐館是北京較早的個體餐館之一。

1993年北京市五環內開始實行禁放。

一位中學生在中國科技館觀看集成電路,電腦走入家庭。

電腦286、486開始淘汰,電腦進入奔騰時代。

 北京最有名的露天冰場什剎海,許多滑冰人都是租冰鞋的

雪後的什剎海總是那樣誘人,現在等場雪很難了

1997年,北京郭沫若故居前,外國遊客在三輪車中等待衚衕游出發。

1995年,北京宣武公園一對老人在悠閒的搭訕……

1995年,北京天寧寺立交橋下。

西琉璃廠路口,90年代中期

1998年,北京南池子大街。

 1995年,北京宣武區絨線衚衕。

1994年,北京宣武區平坦衚衕。

1998年,北京琉璃廠西口。

北京崇文區蒲黃榆過街橋下。

1998年,故宮東側一位女子對著高牆在練習網球,那時的遊人還不多。

高牆的另一側京胡弦起《鎖麟囊 》由遠而近。

每逢年節“磨剪子搶菜刀”的吆喝聲便在衚衕響起

冬儲大白菜漸行漸遠,但到了季節人們還是習慣買上一些。

曾幾何時電話亭還是攝影的時髦道具

90年代西單電信營業大廳。

各種樣式的電話亭一度遍佈街頭。

新千年到來,人們在王府井大街電話亭道一聲祝福

移動電話開始走進市民生活。

在新發地一位菜農老闆用手機報送成交的喜訊。

1999年,宣武區菜市口衚衕,那時的孩子還沒有當下的學習壓力

90年代初的北京潘家園市場。

2001年北京廠甸廟會開始恢復

眼疾擋不住麥當勞的誘惑,洋快餐一度頗受追捧

 1997年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前。

90年代北京的那幾場雪……

長安街,北京市第一條公交專用道開通

前門遊1路舊址,北京土著和外地遊客都熟悉的地方。

國慶50週年大慶,北京紅線衚衕

1998年,北京西單

廟會茶館來了“老外“,茶官兒還是那麼傳統,一旁喝茶的是翻譯……?

1999年澳門迴歸,中國歷史革命博物館前

e國早已淡出人們的記憶,接下來就是順豐、京東、圓通……

一對年輕人在北京和平門地鐵觀看當天的報紙,時光邁進20世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