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生探索一個問題,人們受益至今,被魯迅稱為“中國的脊樑”

人經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是人類本能發出的一個最基本的疑問,而這個疑問也是基本的哲學問題之一,那就是“人為什麼活著”。

這個問題是超階級的,甚至也許是超越宗教的。1400年前,27歲的大唐玄奘法師踏上西行求法之路。前途九死一生,玄奘發誓,“若不至天竺終不東歸一步”,“寧可就西而死豈可東歸而生。”魯迅先生因此評價他為“捨身求法的人”。是“中國的脊樑”。玄奘西行求法是為了尋找一個答案,凡人能不能成佛?凡人何時成佛?凡人成佛須經歷怎樣的過程?這個問題據說自魏晉六朝時代起,在中國的佛學界就一直爭論不休。

他用一生探索一個問題,人們受益至今,被魯迅稱為“中國的脊樑”

年輕的玄奘被這個問題擊中了。這個問題對他來說,實際就是我玄奘能不能成佛?我玄奘什麼時候才能成佛?玄奘用了7年的時間從四川到長安遊學求解,可是在當時的中國,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確切的答案。玄奘自十歲出家,捨棄了人間一切歡樂,他學涅槃經,“執卷伏膺隧忘飲食”,學大乘論,“愛好逾劇一聞將盡,再覽之後無所復遺”。十幾年間玄奘“敬惜寸陰勵精無怠”,以至於“道振神州,聲馳海外”。如果玄奘最終不能成佛的話,那麼這所有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他用一生探索一個問題,人們受益至今,被魯迅稱為“中國的脊樑”


所學越廣越深,越被讚譽為“釋門龍象、偉器、千里駒”,“亭亭獨秀、不染塵埃”的玄奘越感到窘迫。就像當年羅素悖論撼動了整個數學的根基一樣,“我玄奘能不能成佛”,這個問題的無解也幾乎粉碎了玄奘畢生追求的理想。他的生活信念,他全部的精神支柱,將隨著“凡人不能成佛”這個答案的確定而崩塌。

我們幾乎可以感覺到當年玄奘內心的急迫與焦慮。這個問題要逼死他了。如果我玄奘不能成佛的話,生命還有什麼意義?我又為什麼活著呢?

他用一生探索一個問題,人們受益至今,被魯迅稱為“中國的脊樑”

1961年6月2日早晨,海明威把一支雙筒獵槍的槍口塞進嘴裡,同時扣動了兩個板機。我們如果能夠理解海明威在扣動扳機那一刻的剛毅與決絕,其實是一樣的。玄奘踏上幾乎是必死之路的時刻,與其說他是要求生,是要去尋找活下去的理由,還不如說玄奘也許是在求死。

傑克倫敦、海明威、川端康成,也許還要包括當年未曾西行而去的玄奘,所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社會人群給予了他們崇高的榮譽和地位,但是隨之而來的重大責任卻讓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他們不知道究竟要做什麼、怎麼做,才能與他們高高在上的身份相符。他們感到這些光鮮陸離的虛名浮利,還有那些眾星捧月一般痴醉的目光,實際上猶如利刃,每時每刻正在細細碎碎的割裂著自己的靈魂。

他用一生探索一個問題,人們受益至今,被魯迅稱為“中國的脊樑”

較之後來者,十分幸運的是,大唐玄奘法師不但有驚無險的穿越了八百里瀚海沙漠,而且以其蓋世英才,在異國他鄉取得了驚人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玄奘終於突破了自己思想上的困境,他找到了答案,亦找到了自己的歸宿。至於“凡人能不能成佛?凡人何時成佛?凡人成佛須經歷怎樣的過程?”這些問題,似乎玄奘再沒提過。只是在生命將盡之時,他說,“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所做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兜率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就是說,我玄奘要往生去兜率天侍奉彌勒菩薩,將來再隨彌勒佛下界廣作佛事,直至成佛。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回國後的玄奘不再糾纏“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他只是在盡一個和尚的本分,譯經,誦經,拜佛,以堅守他的信仰並弘揚佛法,如此而已。玄奘終於明白他為什麼活著,因為他要做的就是這些事,這就是玄奘的天命。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天命。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個廢物,是個酒囊飯袋。覺得自己對社會對家人沒有任何貢獻。你的存在就意味著你有存在的價值。因為如果沒有的話,老天爺生你幹什麼呢?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在於你自己願不願意堅持做下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