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8平方公里,總投資40億的“桃花源記”

越劇小鎮以女子越劇誕生地甘霖鎮施家岙村為核心,是全省重點建設的三個文化小鎮之一。小鎮規劃面積3.68平方公里,範圍涉及甘霖鎮施家岙村、麗湖村、蒼巖村,計劃總投資近40億元。

小鎮以“中國戲曲朝聖地,華東文旅新地標”的定位,按照5A級景區的建設目標,通過3~5年的建設和運營,把越劇小鎮打造成為全國戲曲戲劇藝術交流體驗的新樂園、文化產業創業創新的新平臺、文化旅遊農業融合發展的新樣本,成為中國戲曲第一鎮。

3.68平方公里,總投資40億的“桃花源記”


浙江嵊州,山水青綠,田園清幽,流淌千年的剡溪水至今依然清澈。這裡是江南人文薈萃之地,越劇之鄉。百年前,中國女子越劇正是從這裡起步,乘著烏蓬船沿著剡溪走進了上海十里洋場,成為了全國第二大劇種。

沒人想到,就在越劇誕生的一百多年之後,在剡溪邊的山水田園之間,將有中國第一個戲劇小鎮在這裡建起。8月2日,浙江嵊州越劇小鎮正式揭開面紗,對外發布規劃。不久之後,這裡一片原本千畝的農業基地,將建起大大小小的劇院、戲劇工坊、工匠藝術村、戲曲博物館乃至影視基地,並將和百畝花海果園一起,試圖重新找回中國人曾經理想的“桃花源”。

在小鎮揭幕當天,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濮存昕、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戲劇導演牟森等文化界名人悉數趕來,和小鎮文旅公司董事長亦是戲劇導演的郭小男進行了一場“小鎮和戲劇生活”的對談,他們談到了中國人的精神原鄉,談到了中國人理想生活形態,而在這些文化人看來,越劇小鎮的未來,或許有可能找回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重歸一種“桃花源”。

3.68平方公里,總投資40億的“桃花源記”


戲劇小鎮會是什麼樣?


作為一個以戲劇和山水為核心的文旅小鎮,越劇小鎮沿剡溪而建。山水田園之外,小鎮既希望構建桃花源式的理想家園,也希望在這個地方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戲劇生態環境,吸引全世界的藝術家聚集到這裡來。

目前,越劇小鎮規劃了五大藝術板塊。包括劇場、工坊、藝術大學、工匠藝術村、影視娛樂五個部分內容。其中最重要的劇場部分,目前就規劃設計了三大風格各異的劇場,包括晚宴劇場、經典劇場和音樂劇主題劇場。

晚宴劇場是近千人規模的圓形劇場,源於水鄉社戲,觀眾環繞而坐,一座水上舞臺位於中間。據介紹,晚宴劇場未來將有常駐演出,目前打算第一個在此上演的正是經過全新舞臺技術包裝的越劇經典名劇《追魚》。

而這個劇場最讓人驚奇之處,在於演至高潮,劇場的一面牆將完全打開,觀眾將看到眼前最真實的江南山水。

3.68平方公里,總投資40億的“桃花源記”


風情各異的近十個小型戲劇工坊也是戲劇小鎮的核心所在。小鎮未來將邀請海內外戲劇、音樂、舞蹈、民間藝術等大師,來此免費實驗、教學、研究、演出,儘可能地呈現實驗戲劇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小鎮表示還將專設一座劇場,上演並接待各種國內外瀕危劇種,以此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實質性傳承與扶持,改善當下稀缺劇種的生存狀態。

工匠藝術村落也是小鎮特色,未來將邀請繪畫、陶藝、服飾等藝術門類落戶小鎮,傳承工匠精神。此外,小鎮將引進和創立國內先進影視娛樂基地,並建立戲曲博物館和戲劇數據庫。

為了對標國際標準,越劇小鎮還計劃以原有的嵊州越劇藝術學校為基礎,打造女子藝術學校。除越劇表演做為主科教育之外,還將囊括其他藝術學科。小鎮將不斷邀請眾多藝術大師來此免費創作生活,同時在學校進行專題授課教育。

3.68平方公里,總投資40億的“桃花源記”


戲劇小鎮未來要幹嘛?


“枕邊山水近,戲裡日月長”,越劇小鎮計劃以3-5年的建設,完成這個龐大的工程。

而硬件建設同時,關於小鎮戲劇和文化的內涵部分已經開始醞釀並著手實施。

小鎮文旅公司董事長郭小男是中國最知名的戲劇導演,他用“夢裡桃源,不負江南”八個字,概括了對小鎮未來的期許。

對於這八個字,郭小男解釋說,“夢裡桃源”喻指小鎮帶來的新的生活形態。

“我看到上海這樣大城市裡,高樓聳立,一個小窗戶挨著一個小窗戶,為了一個小窗戶,很多人可能要拿一輩子的奮鬥來換,可是仔細想想,也許生活本來並不應該是這樣的,且不說霧霾,且不說緊張節奏,中國人原來那種田園的、休閒的、放鬆的生活方式,對自然親近的關係消失了,本該有的傳統生活形態丟失了。”

所以小鎮最根本的,在於呼喚起人對於情感的,關於修身、悟道的傳統生活方式。它以逆都市的人文角度,滿足人們希望遠離城市喧囂,對於寧靜生活的理想需要。讓山水、田園、村居、戲臺等元素,隱隱指向中國人心中的那個桃花源的理想。”

至於“不負江南”,則是指對文脈的延承和發揚。“中國最好的時代是宋,最好的地方是江南。它既是天下糧倉,又承載天下文化。我們這一代人對於江南的表達不應再限於 小橋流水人家 ,而應該指向不負傳統、不負文化,不負先人打造出的幾千年文脈的擔當與創新。這才是不負江南的本意。”

在這個小鎮的構想中可能因為十個“工坊”,構建起全世界最優秀的實驗戲劇、先鋒戲劇基地,國際上最有品牌的大師們在此落地,科研、實驗、演出、教學。未來,這裡將有中國唯一也是最大的戲劇音像數據庫,也會有一箇中國最好的戲劇博物館。在他看來,這些事,大城市的任何一個劇場劇團都是無法實現的,但戲劇小鎮恰恰可以。

越劇和戲劇在當下的社會始終處於小眾的範疇,巨資打造這樣一個戲劇小鎮,如何收回成本,成為不少人關心的話題。負責小鎮建設的鎮長楊嶽表示,“

對於小鎮未來在文化、藝術方面的運營,我們做好了艱苦奮鬥的準備,短期內並沒有想過盈利。

2017年2月5日,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明確“田園綜合體”概念,提出社會資本參與、創新商業模式、城鄉元素結合、多方共建共贏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子,由此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創新新農村建設、重塑中國鄉村帶來無限想象。如今,一場“田園綜合體”的鄉村實驗,正在施家岙村如火如荼展開。或許,它也會像越劇那樣,從這個小山村發端,唱響全國。

如何在特色小鎮裡玩轉新型業態“田園綜合”


自然生態

建構都市人的“夢田”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循著李白的腳印來到剡溪畔的施家岙村,山村春意盎然,藍城農業嵊州示範基地就坐落於此。

比金黃油菜花叢更耀眼的,是基地裡的“農莊樣板”。主體一棟面積約400平方米的中式宅院,面江背山,青瓦白牆,建築面積143平方米,還有巨大的露天中庭。

站在農莊二樓的露臺上,一個佔地約20畝,由外園、內園構成的“農莊田園”盡收眼底。外園約11畝,種上了適合嵊州水土的果樹,白麗水蜜桃、短柄櫻桃……從初春到金秋,鮮果不斷。果樹間的空地也被充分利用,套種上了烏塌菜、紫甘藍等。排澇渠以內是9畝的內園。“迷宮菜園”蜿蜒曲折,小蔥、芹菜、西蘭花、紫甘藍與花花草草“擠”在一起,色彩濃豔;玻璃花房一片蔥鬱,陽光能進狂風暴雨不能進;“曬穀場”象徵豐饒,也是一處留白……農業種植與園林景觀融合,農業生產與生活情趣也就結合了起來。

“我們積累了4年,然後用137天打造了它。”藍城農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農莊的1.0版,旁邊3幢在建的是2.0升級版。它們是未來藍城農業小鎮的產品原型,我們要將它打造成為大家心目中的‘夢田’。”

3.68平方公里,總投資40億的“桃花源記”


“每個人心裡一畝田,每個人心裡一個夢,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許多參觀者,都會被某些小細節莫名地“擊中”鄉愁,“這個地方跟我老家有點像”。比如,從農莊進到菜園並沒有規定的出口,因為農村就這樣,路由人自己踩出來;外園和內園間,有個400立方米的水塘,老家也有這麼一方水塘,大人洗菜洗衣服,小孩則游泳嬉戲;老杏樹上掛著一個鳥窩,樹下有谷堆和樹樁做成的桌椅。

參觀者還會發現,田園風光雖相似,但這個農莊比家鄉更符合現代人的生活——乾淨整潔,道路都鋪了碎石子,花壇、菜園用石頭和木塊壘起,果樹下不再泥土裸露,或種上了黑麥草,或鋪了一層山核桃殼,賞心悅目。農藝設計綜合考慮了視、聽、觸、嗅、味這些感觀因素。高科技元素俯拾可見,作物是浙江省農科院最新培育的品種;藏在中式宅院一層的3.9米高架空層,是一處高科技立體農藝空間,光伏電板發電,一體式種植機、植物牆、A字抱架水培……架空層可利用土地面積385平方米,種植面積總計可達430平方米,土地利用率達110%。

產業生態

打造“農民利益共同體”

提高農民收入的背後,是一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藍城全產業鏈、高附加值的農業模式,比如研究院、示範基地、藍城檢測、供應鏈公司、終端銷售5大板塊,打通了傳統農業的“任督二脈”,農產品直接通過藍城的平臺銷售,20畝地除了承擔生態、生活的功能外,一年還有超過10萬元的生產性“收成”。

3.68平方公里,總投資40億的“桃花源記”


今年2月27日,嵊州市政府和藍城、綠城合作的綠城嵊州越劇小鎮投資公司,又在施家岙村拿下了二期6宗土地,一個集越劇小鎮、現代農業、美麗鄉村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已經開工。未來,農事、民宿、活動、旅遊……意味著這裡的用工量還將大增。“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在未來的運營和利益分配中與農民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藍城農業總經理谷建潮,將此稱之為“農民利益共同體”。

“心安理得。”谷建潮用了4個字概括如何打造這個“農民利益共同體”。“理得”,指農民當下應該得到的部分,不僅指從農民土地流轉獲得的“地租”、在農莊就業的工資性收入,還能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條件。“心安”,指農民可以享受未來預期的利益分配,包括農莊收入的溢價部分分紅、村集體入股,還包括觀念理念、技術技能等方面的培訓,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改善所帶來的福利,意在改變城鄉之間“兩張皮”的割裂狀態。

社會生態

為農村留住年輕人

陳彬,90後,嵊州當地人,南京農業大學科班出身,綠城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管理部經理。

“做農業要耐得住寂寞。”陳彬說。農村、農業人才的缺失,已是不爭的事實,30歲的人不會在農村種地,因為種地的收入支撐不了生活。即使像陳彬這樣的農業科班出身,畢業後從事農業一線工作的人也極少。像陳彬班裡22人,最後只有兩三個人從事農業一線工作。怎樣讓年輕人迴歸農業、迴歸農村?

“現在看來,這裡是我最好的選擇。”既不浪費所學,又能回到自己的家鄉,2013年3月,陳彬進入綠城,當時嵊州基地剛剛啟動。4年間,陳彬見證了基地從無到有,自己也成為企業農技方面的“一把手”。

“我們做小鎮,一個非常重要的出發點和目的,就是通過小鎮帶動周邊的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問題的解決。”將二次創業瞄準了小鎮的藍城集團董事長宋衛平說,試圖改變目前中國農業現狀的動機,佔到他做小鎮動機的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