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行為愚蠢嗎?

菩薩我想對你說


薩達姆當年屬於玩大了,終究還是犯了個愚蠢的錯誤。

他的胃口並不是僅僅是侵科威特。科威特是個小國,軍隊可以忽略不計,警察也沒什麼戰鬥力。而薩達姆的部隊是經過了8年兩伊戰爭洗禮出來的。打科威特,薩達姆派了多少人?20萬。

當年美國的情報機關就納悶,打個科威特,伊拉克怎麼派出來這麼多軍隊?這不合乎情理啊。最後美國人發現,伊拉克的十幾萬大軍已經在沙特邊境展開。

薩達姆要吞的不光是科威特,還有沙特阿拉伯。而沙特是有著2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和3000多萬人口的大國,跟科威特根本不是一個體量。

實際上當年薩達姆佔領科威特以後,就準備要對沙特下手了。然後我們很多人都知道,沙特在危機關頭,把早先在中國購買的東風導彈拉了出來。購買導彈談判的時候,沙特人問導彈多少錢?中國代表小心翼翼的說:1個億。意思是這批導彈是35枚,總共1個億的人民幣。而且也做好了砍價的準備。沙特人淡淡的說:一億美元一枚呀?行,也不貴。就這麼辦吧。來,加一下微信......當時中國的外匯儲備加一起20億美元,這批導彈直接賣了35億美元。

然而,到了海灣危機,沙特面對薩達姆的訛詐,把這批東風3導彈拉出來,直接威脅到了伊拉克首都,讓薩達姆冷靜了一些。這個錢,花的還是很值的。

美國人通過衛星照片,發現伊軍已經在沙特邊境展開進攻姿態,被嚇了一跳,這才明白薩達姆的真實意圖。

薩達姆是想把科威特和沙特全吞了,這才戳了美國的肺管子,逼著美國不得不打他。如果當初薩達姆止步於科威特,美國很可能不會出手,這事兒也就認了。

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是當年的美軍遠沒有現在這麼彪悍。

打薩達姆之前,美軍轟炸過利比亞,的帳篷。入侵過格林達達。這都屬於靠裝備絕對優勢打一個社區的水平。再往前看,就是越戰。美國人輸了越戰,也輸了信心,輸了形象。那時候的美軍給人的感覺就是病態的,甚至是美國整個社會都是軟弱的。老百姓不支持戰爭,士兵厭戰。政府還不敢得罪自己的選票。

所以薩達姆的行為還是有依據的。因為當時全世界對美國的看法就是:如果開戰,美軍死人,媒體一報導,老百姓一示威,政府就得撤軍,不然就垮臺。這不是薩達姆一個人的看法,是全世界的看法,包括當年預判局面的咱們的軍事專家。

越戰以前是朝鮮戰爭,美軍依然沒有取勝。

所以說那個時候,大家都不太怕美國。

說到這,看薩達姆也挺悲劇的。都說殺雞儆猴,殺人立威。薩達姆就是那個猴。美軍這些年威風的不得了,這個威,就是靠殺薩達姆立起來的。

薩達姆之所以敢公然冒天下大不韙去侵略鄰國,就是不太怕所謂的世界警察美國。他賭美國不能管。

而美國打伊拉克,開始也是極其不自信的。他組織了50萬的部隊,還拉上了10萬盟軍,總共60萬人。他的指揮官還要求政府:把部署在歐洲最精銳的部隊,準備跟蘇聯乾的部隊,給我。不然,我不能打。

美國自身也心虛,很怕打不好。

如果當初薩達姆胃口小一點,只吞個科威特,對於美國來講,危害性不是很大,自身再加上不太想打,他最後開戰的可能應該小於50%。就是很可能不管了,頂天是經濟制裁,政治封鎖。

但薩達姆要吞沙特,這就沒辦法了,是逼著美國出兵。

如果美國任由薩達姆繼續進攻沙特,那就是最後把伊拉克、科威特、沙特合併成一個大國,中東的巨無霸。而且掌握了全世界50%的石油資源。像當時的美國總統老布什,那都是玩石油起家的,深知這裡面的利害關係。薩達姆要是實現最終目標,統一伊拉克、科威特、沙特三國(其實這裡面還有阿聯酋的事兒,咱就不多談了。正常是老薩想統一四國),到時候他一句話,石油漲價,全世界的美元就全流到巴格達去了。

這美國能忍嗎?

薩達姆打伊朗的時候,他那是美國的小弟,給美國當打手。跟美國關係不錯。但他後來是胃口太大了,也太不把大哥放眼裡了。如果他吞併科威特之後,表現的謙虛一點,估計美國也就是強烈譴責一下,中蘇則繼續當老好人,這事兒也就算了。

就像希特勒,吞併完奧地利、捷克如果能止步,是不是也都落袋為安了。

從心理方面考慮,薩達姆也是在賭。賭贏了,他會建立一個阿拉伯大帝國,他名垂青史,成為阿拉伯世界的聖王,千年以後,他就是傳說,神話裡的人物。這個誘惑還是很大的。所以,就像電影裡說的那樣,你愚,是因為你貪心。

現在,被騙的傾家蕩產的,賠的精光的,吃虧上當的,起因不都是因為自己太貪了嘛,對不對?貪婪,絕對會讓人變愚蠢的。


銳視覺何老師


談不上愚蠢不愚蠢,以當時的國際形勢而言,薩達姆只是想幹票大的,玩脫了而已。但是就入侵科威特而言,薩達姆的行動並不算“蠢”。

薩達姆為什麼要進攻科威特?


現在我們提起薩達姆入侵科威特,都知道有幾個主要原因:

1.八年的兩伊戰爭,薩達姆打光了伊拉克的家底,欠下了幾百億美元的外債,其中光欠科威特的錢就有上百億。打完仗,薩達姆沒錢還,跟科威特說——“我這是替咱們所有的阿拉伯人跟波斯人打仗,你應該報銷一部分費用,欠你的錢不還了”。科威特說我憑啥啊?堅決拒絕了伊拉克的賴賬請求,所以薩達姆惱羞成怒,準備滅了科威特。

2.科威特是個小國,卻是個極其富裕的小國,石油資源不比伊拉克少多少。而科威特和伊拉克有一百多公里的未定邊界,偏偏這一百多公里的邊界都是產油區,於是兩國都認為對方挖了自己的石油,都很不爽。兩伊戰爭以後,科威特依然極富,而伊拉克窮的叮噹響,難道伊拉克不眼紅?

3.科威特是個沿海國,而伊拉克是內陸國。其實伊拉克離海很近,可是中間隔著個科威特,導致伊拉克一個港口都沒有,很不方便。

總之,薩達姆在1990年的情況就是,兜裡沒錢,手裡有槍,旁邊還有個有錢的鄰居,咋辦?

涼拌,搶他媽的!

薩達姆志向不在科威特

如果薩達姆偷偷摸摸的滅了科威特,跟美國歐洲好好裝孫子,其實滅了也就滅了。

科威特也不是以色列,有錢雖然有錢,但是沒啥影響力。如果薩達姆姿態做的好,給美國老大一個臺階下,估計各國也懶得折騰,也就承認事實了。

在進攻科威特之前,薩達姆還問過美國大使,美國大使聽的暈暈乎乎,給了一個十分模稜兩可的答案,薩達姆就以為,美國人認可了。

可是薩達姆接下來的行動讓美國人冒出了冷汗,美國人才明白完全不是衝著科威特來的!

科威特只有1.8萬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國幾個縣大,軍隊滿打滿算兩萬人,而且都是沒打過仗的少爺兵。

伊拉克出兵打科威特,動用了多少人?

十萬大軍。

戰爭最後只進行了31個小時,堪稱秋風掃落葉。科威特人激烈抵抗,連國王的弟弟都戰死了,然而實力差距太大,寡不敵眾。

但是滅了科威特以後,薩達姆卻並沒有撤軍,而是把他的十萬大軍,都擺在了沙特阿拉伯的邊境上!


薩達姆想統一阿拉伯世界,這個志向他一直不諱言,他希望能統一所有說阿拉伯語的國家,成為新世界的哈里發。

可是大家本來以為他只是說說,沒想到他真敢這麼幹啊!

沙特在1990年,也和現在一樣,一如既往的戰五渣。如果伊拉克進攻沙特的話,不會比滅掉科威特困難多少。

不過沙特在早年的投資救了自己,幾年前,沙特政府秘密來到中國,以35億美元的天價(當時中國外匯一共20億美元)購買了35枚東風導彈。中國賣給沙特的東風導彈能直接打到巴格達,而且沙特瘋狂暗示自己有“大威力武器”(其實根本沒有),讓薩達姆顧慮了一下,沒有敢立刻進攻。

這一猶豫,就把美國人猶豫來了。

薩達姆當年不怕美國

美國的霸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冷戰結束之前,和冷戰結束之後。

冷戰之後的美國,狂拽酷炫吊炸天,誰見誰怕。可是1990年的美國,還就真有很多人不拿他當盤菜。

為什麼呢?因為無知。

世界上最能產生自信的,就是無知,無知即力量。

我們在冷戰結束後才意識到,冷戰中美蘇兩國究竟積累了多麼恐怖的勢力。可是由於冷戰中雙方始終處於均勢狀態,誰都沒能把全部實力用出來,甚至只能使出三分力(七分力氣留著提防對手),導致美蘇在冷戰中都沒有打什麼漂亮仗。蘇聯以如此恐怖的實力,打個阿富汗還鎮不住,就是因為大部分的精力都在防著美國。

而美國的情況比蘇聯還糟糕。

美國在二戰之後,打朝鮮,跟中國人幹了個平手。打越南,狼狽退出。打巴拿馬和格林納達倒是贏了,可是這倆國家也就是個縣,打贏了很光榮嗎?海灣戰爭幾年之後美國打索馬里,還鬧了一身騷,所以美國也不是百戰百勝的。

薩達姆覺得,老子手裡有百萬雄師,我怕你美國佬?



1990年的時候,伊拉克武裝力量超過百萬人,而且都是有八年兩伊戰爭經驗的老兵。裝甲兵規模世界第三,薩達姆認為,美國人根本不可能為了一個小小的科威特跟伊拉克開戰。

哪怕後來海灣戰爭開打,他也還是跟士兵們說:

“你們要知道,空軍從來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上一次驗證這一點的,是越南戰爭”

薩達姆覺得,連越南人都能打贏美國人,我比越南人還差?


實際上,連美國人自己對自己的實力沒有底,畢竟美國人也沒有打過這麼大規模的戰爭。海灣戰爭的時候,美國足足拉了五六十萬人,連德國前線用來對付蘇聯裝甲集團的部隊都拉了過來,準備空戰不行就打陸戰。

結果我們知道了,根本沒來得及打陸戰,空襲一波之後,薩達姆就跪了,跪得很徹底。


總而言之,薩達姆進攻科威特不蠢,他只是因為時代的侷限讓自己對美國的實力判斷嚴重失誤。感謝薩達姆,讓全世界人知道了現代化戰爭是怎麼打的,薩達姆用自己的生命,成為了殺雞儆猴中那隻寶貴的雞……


小約翰


美國在越戰失敗後,十多年內沒再打過大仗,薩達姆因此料定美國不會干涉,但他萬萬沒想到老布什真的出兵了

海灣戰爭是美國閒魚大翻身的一場軍事行動,這場戰爭不僅一掃美軍在越戰中失敗的陰霾,還將美軍的先進武器裝備展示的淋漓盡致,在蘇聯日薄西山之際,海灣戰爭大大地夯實了美國的影響力。

海灣戰爭的起因是伊拉克悍然吞併鄰國科威特,這嚴重威脅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其實薩達姆這人早有吞併科威特的想法,這裡面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為了奪取出海口,另一個是為了躲債。

科威特在一戰之前曾經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在當時屬於伊拉克的巴士拉州管轄。後來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戰敗,伊拉克地區被英國託管。在英國的支持下,科威特最終獲得獨立。

科威特這個國家面積不大,只有1.78萬平方公里,僅比北京市大一點,但這個小國對於伊拉克卻相當重要。因為科威特獨立後,伊拉克瞬間損失了90%的海岸線,可以使用的出海口所剩無幾,只比內陸國強一點點,這非常制約伊拉克的石油對外運輸。(在失去科威特之後,伊拉克的海岸線短的可憐)

由於科威特曾經屬於伊拉克以及它對伊拉克的重要性,薩達姆一直就有吞併科威特的打算,特別是科威特的這段海岸線,更是讓薩達姆期盼不已。當初薩達姆入侵伊朗的目的之一,也是為奪取阿拉伯河以東的伊朗海岸線。

不過伊拉克沒能在兩伊戰爭中佔到任何便宜,於是薩達姆又將目標轉向了弱小的科威特,畢竟柿子還得挑軟的捏。

除了覬覦科威特的海岸線以外,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第二個目的則是賴賬。

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了科威特140億美元,戰後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的各個成員能降低石油產量來拉動石油價格,以增加伊拉克政府的外匯收入,幫助伊拉克償還外債。但科威特卻針鋒相對的故意提高石油產量,極力打壓油價,希望以此迫使伊拉克在兩國邊界糾紛上向科威特妥協。

薩達姆對於科威特的行為極為不滿,他認為兩伊戰爭是伊拉克替阿拉伯民族擋住了波斯人的進攻,科威特應該感謝伊拉克並免除伊拉克所欠的債務才是。而如今科威特反而落井下石,這讓薩達姆起了動武之心。

當然,薩達姆知道科威特是美國的小弟,但當時蘇聯還沒有解體,在名義上世界仍舊處於兩極格局之中,美國若出面干涉,蘇聯肯定不會坐視不管。而且美國在經歷越戰的失敗後,已經十多年都沒有發動過大規模的戰爭了,因此薩達姆斷定美國不會武力干涉此事。

基於以上眾多原因的促使,在1990年8月2日凌晨1時,20萬伊拉克軍隊攻入科威特境內,僅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佔領科威特全境,科威特埃米爾(類似於國王)則在倉皇中搭美軍的直升機出逃。

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美軍就立即在伊拉克和沙特邊境上集結重兵,並調集“艾森豪威爾號”航母戰鬥群和“獨立號”航母戰鬥群進駐波斯灣,以警告伊拉克不得越界。隨後美國老布什政府便要求伊拉克軍隊無條件撤出科威特,否則不排除動武的可能性。

對於美國的警告,薩達姆顯然沒有放在心上。他拒絕了美國的最後通牒,並宣佈科威特已經成為伊拉克的第十九個省。

眼見伊拉克拒不退兵,美國便向安理會申請授權,制止伊拉克的侵略活動。而讓薩達姆深感震驚的是,蘇聯居然沒有站出來給伊拉克撐腰,而是配合美國在安理會的表決上投下了贊成票,薩達姆當時估計頭都大了。

在取得了聯合國授權後,美國率領34個國家組成多國部隊,在沙特集結了近70萬大軍。1991年1月17日,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海灣戰爭示意圖)

在這場戰爭中,美軍憑藉立體化和信息化作戰體系,以極小地代價重創了伊拉克,也震驚了整個世界。最後迫於多國部隊的軍事壓力,薩達姆接受了美國的要求,將軍隊撤出了科威特。(在海灣戰爭中正在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的F-15和F-16機群)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行為確實非常失策,這讓薩達姆與美國徹底決裂,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伊拉克也失去了可以抗衡美國的外援。

此後伊拉克遭受了美國長達十幾年的經濟制裁,國力大衰。到2003年,老布什的兒子小布什又發動了伊拉克戰爭,徹底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千佛山車神


1990年8月2日凌晨,隨著薩達姆一聲令下,10萬伊拉克軍隊裹挾著雷霆萬鈞之勢,向著他的鄰國科威特氣勢洶洶的衝殺過去,由此拉開了海灣戰爭的序幕。

(薩達姆舊照)

科威特猝不及防,以區區不到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以及2萬餘人的軍隊,和伊拉克對抗,根本無法阻擋伊拉克的鋼鐵洪流。科威特的士兵甚至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成了伊拉克的俘虜,數千士兵被迫撤退到南部沙漠裡。

經過8年兩伊戰爭洗禮的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在空中和海上軍事力量的配合下,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捲了科威特全境。

戰爭進行得異常順利,在短短的14個小時後,伊拉克大軍就兵臨科威特首都。其後,隨著伊拉克的後續部隊不斷進入,志得意滿的薩達姆宣佈,將科威特劃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

在控制了伊拉克全境後,不可一世的薩達姆並未打算就此收手。他將20萬大軍陳列在沙特邊境,命令士兵枕戈待旦,槍不離身,繼續向世人昭示著他的慾望和野心。

薩達姆的囂張,震驚了全世界,國際社會一片譁然。在美國的倡議下,聯合國安理會一致決定,要求薩達姆立即從科威特撤兵,並將1991年1月15日,定為最後的期限。

但是,強悍自負的薩達姆,完全沒把聯合國的決議和美國人放在眼裡,強硬地拒絕了撤兵的要求。甚至把布什託人交給他的信件,像垃圾一樣,隨意地扔在地上。

1月17日,多國部隊發動了名為“沙漠風暴”的空中打擊。在美國飛機的狂轟濫炸下,伊拉克的防空體系等軍事設施悉數被毀,重要的石油工業和基礎設施損毀殆盡。伊拉克的地面部隊,成了美軍飛機的活靶子。

2月24日,多國部隊開進了科威特,展開了地面攻勢,薩達姆的百萬雄師不堪一擊。僅僅兩天後,薩達姆宣佈接受停火,海灣戰爭宣告結束。

在短短的幾個月中,伊拉克傷亡10萬餘士兵,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美元,軍事和經濟均遭受了重挫。

(海灣戰爭)

那麼,如果我們回過頭來審視薩達姆入侵科威特,該怎麼評價這個行為呢?

要捋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說說,薩達姆為何要入侵伊拉克?

其一,兩伊戰爭,讓薩達姆的國家經濟瀕臨崩潰。

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不但打光了薩達姆近4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還讓他揹負了約700億的鉅額外債。而科威特又恰好是他的主要債主,如果能佔領科威特,一來可以免除部分外債;二來還可以開疆拓土,增加伊拉克的國土面積,徹底解決邊境爭端;三來還可以獲取科威特豐富的石油資源。

其二,薩達姆被譽為中東梟雄,有稱霸阿拉伯世界的野心。

如果侵佔了科威特,既可以擁有其眾多優良的石油輸出港口,還可以對沙特形成強大的震懾力,伺機圖謀沙特,控制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石油資源,實現自己成為阿拉伯世界領袖的夢想。

其三,薩達姆認為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會出手。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內憂外困,蘇聯則正瀕臨解體,都是尚且自顧不暇。薩達姆認為,這兩個超級大國不會干預他的擴張行為。

東歐劇變和“冷戰”的結束,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形勢的動盪和混亂,薩達姆認為這正是渾水摸魚的好時機。

(布什舊照)

但是,薩達姆這個決定,確實是錯誤的。

其一,他錯誤地研判了形勢。

美國在中東的核心利益就是石油,這既是美國的戰略利益,更是事關美國國家安全的重大利益,美國是不會坐視薩達姆胡作非為的。

因此,當薩達姆悍然入侵科威特後,美國迅速做出了反應。布什立即召開了國家安全會議,決定立即向海灣地區集結部隊,展開了自越戰結束以來最大的軍事部署,三位一體的數十萬海陸空軍隊進駐沙特,殺向了薩達姆。

其二,薩達姆得隴望蜀,圖謀沙特。

在伊拉克軍隊佔領了科威特全境後,狂妄的薩達姆認為,憑藉他手中的百萬雄師,完全可以橫掃中東。

雖然沙特的塊頭比科威特大多了,但沙特除了擁有靠美元堆砌起來的少數先進武器外,其軍隊的實際戰力,和科威特不相上下。此時的薩達姆不免因得意忘形,似乎認為自己已經就是阿拉伯的老大了。在這種心態下,美國又算什麼?

其三,他低估了美國的軍事實力。

越戰的泥淖,確實讓美國人灰頭土臉,狼狽不堪,也讓其後的美國總統對用戰爭解決爭端更加慎重。薩達姆認為布什為了自己的選票,不會輕易動用戰爭手段,引發美國民眾的不滿。

而且,薩達姆曾宣稱伊拉克的軍事實力排名全世界第四,美國連一個小小的越南都搞不定,還能奈何我薩達姆?

但是,離開越南戰場多年的美國,其軍事實力已有了長足的發展。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已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海灣戰爭,早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面接觸式戰爭了。

因此,在美國等多國部隊強大的空中打擊下,伊拉克脆弱的防空體系不堪一擊,全境都成為了美國飛機的投彈訓練場。

其四,薩達姆高估了自己和盟友。

確實,薩達姆擁有百萬軍隊和一定的高科技武器(如飛毛腿導彈等),而且他的共和國衛隊也身經百戰,歷經戰火淬鍊,戰力強勁。如果能得到盟友的支持,他還是能夠放手一搏的。

但實際情況是,薩達姆入侵科威特後,聯合國就以全票贊成的一邊倒形勢,通過了要求伊拉克無條件撤軍的決議。在海灣戰爭爆發後,眾多阿拉伯國家為多國部隊提供了超過60%的作戰經費。

由此,在這場戰爭中,薩達姆成為了孤家寡人,沒有任何人支持他。

所以,綜上所述,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確實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決策錯誤,也為其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了隱患。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兩伊之間,不亦樂乎乒乒乓乓地打了八年,伊拉克由先前地主家有餘糧的債權國,直接淪為了債臺高築的債務國,成了窮困潦倒的破落戶。

薩達姆認為伊拉克替遜尼派穆斯林出頭,教訓了伊朗的什葉派穆斯林,提出與伊朗作戰保衛了阿拉伯民族,要求正式免除欠科威特約150億美元的債務,但科威特卻認為伊拉克未經協商單方面提出取消全部債務的做法是難以接受的,要求伊拉克必須還清債務,從而埋下了被薩達姆吞併的導火索。

此外,伊科之間歷來存有領土糾紛,120公里長的陸地邊界上,有一段盛產石油的沙漠地區尚未劃界,伊拉克曾指控科威特在屬於其領土的魯邁拉油田南部盜採價值24億美元的石油,也是伊科爆發戰爭的原因之一。

再則,科威特夥同阿聯酋超產石油,導致國際油價油價從1990年1月的每桶21美元,下跌到7月的14美元,使伊拉克蒙受了140億美元的損失,對科威特已是恨之入骨。

兩伊戰爭,整整打了八年,伊拉克儘管打窮了,但其軍隊卻在戰鬥中成長,規模越來越龐大,且富有實戰經驗,是薩達姆手中的一支可用的王牌力量。

薩達姆回顧四望,強大如伊朗都被自己收拾的毫無脾氣,整個阿拉伯世界也就伊拉克最為強大了,即便和老美關係最鐵的沙特,其軍隊的戰鬥力和伊拉克軍隊相比對,那也盡是些渣渣。

突然,吞併科威特,掌控沙特阿拉伯,將中東大部分石油牢牢地握在伊拉克手中,控制中東的石油輸出,進而成為中東的主宰,成為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英雄的想法,瞬間,就在薩達姆心中點燃。

於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共和國衛隊三個師的兵力,越過伊科邊界,向科威特發起了突然進攻。


與此同時,伊拉克一支特種作戰部隊,從海上對科威特市實施直升機突擊,東西對進的兩支部隊開始攻打市內目標。

科威特埃米爾賈比爾·薩巴赫倉促中,攜部分王室成員逃到附近美國軍艦上,胞弟法赫德親王在保衛王宮的戰鬥中陣亡,隨即伊軍基本控制科威特市,並迅速佔領了科威特全境。

作為軍迷個人以為薩達姆吞併科威特的舉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非一時之衝動,其行為也談不上愚昧無知。

當時,伊拉克與包括美國在內的整個西方國家關係都很好,兩伊戰爭期間,西方國家包括美國向伊拉克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支撐了伊拉克對伊朗的戰爭。

薩達姆,畢竟在在政壇上縱橫捭闔幾十載,歷經長期戰火的洗禮,且一直能嚴密地控制伊拉克政權,其執政能力毋庸置疑。

長期處於動盪的政治氛圍中,薩達姆逐漸形成了殘忍,常先發制人的領導風格,軍人獨裁的強硬作風。

因此,吞併科威特以後,薩達姆認為西方包括美國儘管反對,但也不至於為了一個區區的科威特,而與軍力強大有百萬大軍,且經過兩伊戰爭錘鍊的伊拉克兵戎相見,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薩達姆才敢兵發科威特。

綜上,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也是基於自身利益考量,即將伊拉克做強做大,成為中東地區最強國,掌控中東地區大部分的石油資源,在伊拉克強大的同時,自己也成了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薩達姆的設想很美好,但現實卻很骨幹,因為吞併科威特,伊拉克有了入侵沙特阿拉伯的想法,威脅到了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於是,美國利用自身在聯合國的權力,由安理會出頭組織了以美國為首的聯軍,以聯合國的名義授權聯軍,對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予以打擊,就有了海灣戰爭,伊拉克軍隊灰溜溜地撤出科威特,吞下去的肉,又被吐出來了,薩達姆人算不如天算。


國平軍史


入侵科威特,並不是薩達姆的一時心血來潮,而是其信仰的一部分。我先談談科威特和伊拉克的關係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看完了你們就明白孰是孰非了。

科威特和伊拉克,歷史上都是獨立的,它們都曾經被更強的帝國消滅掉,納入其版圖,這個帝國就是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在人類文明史上也是超級大國,當時它吞併了很多國家,包括今天的伊拉克,還有科威特,都是它的一部分。這樣,科威特和伊拉克,當時就相當於在“同一個國家內”。但是這個國家並不是伊拉克,而是奧斯曼帝國。

但是,後來的伊拉克就咬住了這一點,堅決不鬆口,說科威特“歷史上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伊拉克的教科書上就是這些描述,每年不停的宣傳。

其實,科威特不過是伊拉克一起被奧斯曼帝國吞併而已,就算真的歷史上曾經是伊拉克的一部分,那也很久之前了,現在早就不算數了。科威特獨立之前,是英國人的地方,並不是伊拉克的地盤。現在科威特獨立了很多年,國際上都承認它是主權獨立國家,伊拉克想吞併它,就是違背國際法。

薩達姆這個人有一個夢想,就是把所有的講阿拉伯語的國家都統一起來,重建一個阿拉伯帝國。如果可以成功,他就是當年的穆罕默德。為了實現這個理想,薩達姆打算分三步走:

第一步,讓伊拉克成為一個強國。第二步,在阿拉伯世界樹立自己的絕對威望。第三步,統一阿拉伯世界。

由於石油國有化,伊拉克確實“富裕起來了”,於是薩達姆開始第二步,就是要擴大自己的威望。所以,薩達姆拿伊朗開刀。伊朗就是曾經的波斯,當年波斯帝國奴役過西亞,所以和阿拉伯人有宿怨。這一打,就是艱苦的十年惡戰。雙方都傷亡慘重,伊拉克沒有拿下伊朗,自己反而把經濟拖垮了。



薩達姆賠了本,當然不服氣,就把氣出在科威特身上,想從科威特身上彌補損失。於是,薩達姆就說,我是為了阿拉伯才和波斯人幹仗,這個錢你得出一部分,之前我們欠你幾十億美金,現在我就不還了。科威特一聽,急了,你老薩可不能耍賴皮啊。

科威特不買賬,薩達姆氣壞了,心想我有上百萬精兵,還不能收拾你這小毛孩?正好奪了你的地盤。薩達姆一聲令下,剛剛從伊朗前線撤下來的伊拉克軍隊,氣勢洶洶的順道撲向了科威特。

下面的劇情我們都知道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由於薩達姆拒絕撤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介入,海灣戰爭爆發。


懷疑探索者


薩達姆入侵科威特,不是愚蠢而是無奈。因為伊拉克欠了很多科威特的錢,只有吞併了才可能耍賴不還,耍賴是沒辦法的事情,也是註定要走的一步棋吧。

因為在1980到1988年這個時間段,一直以來的兩伊戰爭已經耗費了伊拉克大部分的國家財政收入,因此只能向周邊國家借債,其中就包括科威特。而到了90年代,對不起了,伊拉克不僅還不了錢,可能還需要更多的錢投入。

因此,薩達姆便看中了富得流油的科威特,吞併它就能夠一石二鳥,不僅不用還錢還能擴大自己的石油資源,並且能擴大波斯灣海岸線的優勢。再說,入侵科威特也有個“正當”理由,本來科威特過去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後來才獨立出去的,現在回來也說得過去。

但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美國早就意識到薩達姆會這樣做,而且中東各個國家都知道誰在波斯灣的控制權大,誰就是當大哥的料,伊拉克想壯大,其他國家自然意見大。所以美國也迎合各個國家的內心想法,用多國聯軍這個噱頭開始干預中東事務。

再回到伊拉克的現實立場裡面,薩達姆確實也沒有別的更好的路子要走。國家要打開膠著的局面,也只能靠入侵科威特來發展,不然也指望不上別的了。



這些歷史要讀


非常愚蠢。雖然現在說屬於馬後炮,但是這麼說沒啥問題。

薩達姆入侵科威特,開了遜尼派(當時伊拉克遜尼派掌權)阿拉伯兄弟自相殘殺的先河,在阿拉伯世界中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要知道中東世界那麼亂,天天打仗,也只是阿拉伯和以色列打,阿拉伯和波斯打,阿拉伯人內部相對還是團結的。所以他的做法是眾叛親離。海灣戰爭是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聯合起來收拾伊拉克一家,但是你發現沒有,整個阿拉伯世界,沒有人出來為他說話,幾乎全部加入了反薩達姆陣營。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反伊聯盟的國家:

據美聯社1991年2月20日公佈的最新統計資料表明,以各種形式參與和準備參與反伊聯盟的國家共有41個.它們是:美國、英國、法國、沙特、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酋、阿曼、加拿大、意大利、比利時、阿根廷、埃及、敘利亞、摩洛哥、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塞內加爾、尼日爾、捷克和斯洛伐克、荷蘭、西班牙、澳大利亞、丹麥、希臘、挪威、萄葡牙、塞拉利昂、阿富汗、蘇聯、波蘭。

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除了中國(投了棄權票),全部加入反伊陣營,阿拉伯國家幾乎全部加入反伊陣營。這裡面尤為積極的就是沙特阿拉伯,因為薩達姆佔領科威特後就開始攻擊沙特王室佔有麥加聖地的合法性。

而薩達姆入侵科威特的動機也是很可笑的,“科威特自古以來就是伊拉克的領土”只是個藉口,而是主要是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從科威特借了一筆貸款。戰爭結束後,薩達姆認為,這場仗是替遜尼派打的,伊拉克元氣受損,兄弟們應該照顧我不是嗎?於是要求科威特免除貸款。科威特當然不願意,那可是100多億美元的貸款,哪是說免除就免除的?還有就是兩國在邊界上的一些石油歸屬上的糾紛。可以說這些問題在阿拉伯世界既有的框架下完全可以協商解決。然而薩達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把科威特給佔領了。

所以薩達姆的邏輯其實是:我欠了你錢——>我還不起——>我佔領你——>債主沒了

這是狂妄到極點的行為。之前提到,中國在對伊拉克動武的聯合國決議上投了棄權票,但是並不是說中國是支持伊拉克的,實際上我國為了避免中東局勢升級,派出了錢其琛外長勸說薩達姆放棄佔領科威特:

在海灣戰爭前夕,我國就緊急派出外交部長錢其琛到伊拉克斡旋,希望說服薩達姆放棄侵佔科威特。薩達姆表示,科威特自古以來就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就如同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他還說,中東地區的根本問題是巴勒斯坦問題,處理中東地區問題,應採取同一個標準而不是雙重標準。 錢其琛嚴肅地指出,香港問題完全不同於伊、科關係。香港一直是中國領土,只是被英國霸佔了一百多年。即便如此,中國仍是採取和平方式與英國談判,最終達成了相關協議。而伊拉克與科威特有外交關係,互設使館,都是聯合國成員,無論如何,伊拉克軍事佔領科威特是不能接受的。 薩達姆還問錢其琛,美國是否真的要打仗?錢其琛表示,一個大國,集結了幾十萬大軍,如果沒有達到目的,是不會不戰而退的。 談話中,薩達姆沒有表示出任何願意撤軍的意思。但陪同會面的伊拉克外長告訴錢其琛,這次薩達姆的表態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靈活了。

從以上這段秘聞我們可以看出,即將開戰的時候,薩達姆對美國的態度和準備都沒有一個直觀認識。甚至對他的行為在阿拉伯世界造成什麼影響也認識不夠清楚。而當時的蘇聯的戈爾巴喬夫也對伊拉克進行過表態,即只要伊拉克肯撤出科威特,蘇聯就可以保證伊拉克的安全。言外之意已經很明顯了,如果你接著佔領科威特,我也幫不了你。然而薩達姆同樣是油鹽不進。

我們可以看一下二戰之後小國要戰勝大國,需要滿足什麼條件。那就是必須依附在蘇聯或者美國其中一方陣營下。除此之外要想獲得勝利是天方夜譚。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乃至中東戰爭,背後都有美蘇兩大陣營在角力。然而海灣戰爭不是,這一次美蘇佔到了同一邊的情況下,薩達姆居然還在幻想能夠獨力支撐,幻想美國人不敢動武,這不是可笑嗎!《孫子兵法》: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於無算乎!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多國部隊以極微小的傷亡代價就徹底擊潰了伊拉克軍隊。而開戰後才從科威特撤回的伊拉克軍隊在公路上被美軍當成了活靶子一樣狂轟濫炸,被擊毀的汽車殘骸竟然綿延了30多公里!薩達姆的狂妄無知,最終由這些士兵買了單。

海灣戰爭中共和國衛隊精銳裝甲師被擊毀的T-72坦克


紙上的宣仔


入侵科威特不得不說是薩達姆一生當中的錯誤。而且這個錯誤在沒有完全暴露之前就被美國消滅。其實薩達姆但目標並不僅僅是科威特,畢竟科威特是一個小國,在軍事方面沒有多大能力。但最令人費解的是,面對這樣一個小國,薩達姆卻派了20萬的軍隊。當時的美國情報機關對此無法解釋為什麼打一個科威特,伊拉克還要派出如此多的軍隊。

美國隨後就知曉了薩達姆下一步的動作,那就是伊拉克的十幾萬大軍在沙特邊境已經展開部署。也就是說,薩達姆當年並不僅僅是要佔領科威特,而且還有沙特阿拉伯。 即便當時的沙特阿拉伯在中東地區也是當之無愧的大國,擁有著20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和3000多萬的人口。如此就能解釋為何身處伊拉克的薩達姆要派20萬的軍隊入侵科威特。如果薩達姆這次軍事行動,美國沒有插手。那麼在中東地區薩達姆的勢力將很難被動搖,而這也與美國的全球戰略背道而馳。

而當時美國也急需一場勝利的戰爭。畢竟長時間以來,美國都沒有在各地區的主戰場有過一次完全的勝利。而當時美國國內也有著難以忽視的厭戰情緒。 薩達姆可能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認為美國即便以軍事姿態介入伊拉克也可以應付美國的軍事行動。但美國人卻不這麼想。由於冷戰背景下,美國在其他地區所發動的戰爭,敵軍的背後都有大國的支持,而此時的伊拉克卻是個例外,美國為了打贏這一場戰爭,一共組織了50萬軍隊,還有10萬的盟軍。美國也害怕這一場戰爭再一次失敗,這一場戰爭只能成功,一旦美國失敗薩達姆稱霸中東。

而且能夠掌握當時已知的50%的石油資源供應。薩達姆當然是在賭,賭贏了,就將建立一個現代版的阿拉伯帝國。輸了,他將一無所有。 當然,除了宗教和政治上的野心之外,薩達姆入侵科威特還是於兩伊戰爭有關。薩達姆認為伊拉克為遜尼派穆斯林出頭教訓了什葉派穆斯林。科威特卻不願取消全部的債務。並多次要求伊拉克歸還,而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又存在領土糾紛。而面對伊拉克的挑釁,科威特竟然超量的出產石油,並說動了其他石油供應國支持石油的價格下跌,伊拉克損失了140億美元。

所以薩達姆出兵科威特直接的原因是這一經濟原因。其實不論經濟,政治還是宗教方面。薩達姆想要吞並科威特的舉動,其實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非如外界傳言般一時沖動。而在戰爭爆發之前,伊拉克和整個西方國家的關系也都不錯,甚至在兩伊戰爭時,美國還向伊拉克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裝備。但是薩達姆與美國及西方國家的關系依然是以利益為導向,當伊拉克侵犯了美國的利益,原先的盟友瞬間便會成為美國打擊的對象。


世界史圖鑑


能牢牢掌控權柄20多年,連年對外戰爭並且被全世界痛毆之後還能穩坐總統之位,這本身就是非常人所能企及的。

所以,從這一點來說,薩達姆本人並不蠢,相反,他的能力很強,當然,主要強於意志、決斷和一顆冷酷的心。

那他為什麼會失敗呢?

其實很簡單,薩達姆太能“作”了。

阿拉伯世界的那些“長期統治者”,包括突尼斯、埃及、也門、利比亞等國的領導人,無論是穆巴拉克還是薩利赫等等,他們的資歷和薩達姆都是差不多的,但他們都安穩地幹到了“阿拉伯之春”時期,雖然晚年光景淒涼,卡扎菲和薩利赫還掛了,但他們總體命運要比薩達姆好一些。

他們都沒有薩達姆那麼“作”,卡扎菲雖然也是個刺兒頭,但晚年也學起了低調,並和西方國家一直套近乎,不過最後還是被西方國家聯合反對派一起做掉了。

最近一些年,關於薩達姆的各種文章、論述數不勝數,而關於薩達姆的那些故事,基本上最不瞭解國際局勢的人也能說上一二。

如果從現在人的視角,薩達姆時期最重要的兩場戰爭: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在現在的國際環境下,在正常的國家政府間,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發生的。

但它們還是發生了,一場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

作為本人來說,還是不大願意相信薩達姆願意打這場戰爭,畢竟伊朗的綜合體量是伊拉克的好幾倍,論國家潛力,伊拉克不是伊朗的對手。

其實本來兩國間關係還可以,那時候伊朗還是巴列維國王時期,這個國王帶領下的世俗政府,相對比較溫和。

等霍梅尼上臺後,伊朗的風向迅速轉變,這個國家從上到下,成了宗教狂熱的海洋。

伊朗作為什葉派第一大國,自然要去“拯救”被少數遜尼派統治下的伊拉克“什葉派”。

霍梅尼幾乎是磨刀霍霍,而薩達姆剛奪取政權,作為一個政治強人,他自然不願妥協。

從某種角度來說,薩達姆和霍梅尼都是“狂人”,兩個人撞到一起,就像乾柴烈火,轟的一聲,把兩個國家帶入了地獄。

伊朗人的瘋狂:在大阿亞圖拉的諭令下,男女老幼爭先恐後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衝入伊拉克軍隊鋪設的雷場,以“殉道”的方式為革命衛隊開闢血路。

伊拉克的瘋狂:毒氣戰、化學戰,這是薩達姆的拿手好戲,給無數伊朗人帶來了終身的痛苦。

通過戰爭,雖然伊拉克的經濟垮了,但是薩達姆的統治基礎卻大大強化,他通過漫長的戰爭,逐步清除了軍中的反對派,軍隊從上到下對薩達姆都是俯首帖耳,而其他的情報、警察等安全部門,更是被薩達姆的親屬直接掌控,薩達姆完全控制了伊拉克。

面對戰後殘破的經濟都急需償還的債務,薩達姆陷入了沉思……

都“作”了8年的戰爭,再“作”一次又如何?……

但此時,距離冷戰結束沒有多少時間了……

國際形勢早已發生了劇變,但顯然,薩達姆並沒有這麼宏觀的視野。

正常情況下,既然經歷了8年戰爭,那接下來就該安分守己,好好發展經濟,與民休息,這麼一路走下去,薩達姆幹到2011年也是不成問題的。

但薩達姆顯然想幹一票大的。

他盯上了樓下那富得流油的鄰居科威特。

其實,時至今日,去看看當年海灣戰爭爆發的理由,其實都是不算原則問題的問題,都是外交談判都能解決的問題。

之所以解決不了,可以用狼和小羊的故事去解釋。

薩達姆打了伊朗8年,不僅沒什麼事,反而和美國加強了關係,西方國家也“喜歡”他,至於蘇聯,關係也還不錯。

那麼,我再揍個科威特,也不妨事。

這一次,薩達姆搞的是“滅國戰”。

這性質就嚴重了,科威特能建國,首先是英國扶持的,而美國則保證科威特的主權,科威特雖小,但極其富有,在西方國家就有數以千億美元的投資,可以說,科威特是對西方國家有著重要利益的國家。

關於這點,薩達姆自然沒有看透,從美國大使那拿到了模稜兩可的回答後,就下定注意打“滅國戰”。

這一下,薩達姆可真失算了。

雖然伊拉克軍隊大半天就佔領了科威特全境,但半年多後,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用了100個小時就讓幾十萬伊拉克軍隊遭受了滅頂之災。

而海灣戰爭,其實已經註定了十幾年後,薩達姆的命運。

當然,相對那些二戰後的伊拉克領導人的命運,薩達姆已經算是不錯了。

伊拉克的領導人在半個多世紀裡,一直是高危行業,首先是1958年伊拉克的哈希姆王室被滅族,推翻王室統治的卡塞姆也在五年後的另一場政變中被槍斃,而槍斃他的阿里夫3年後死於被故意製造的空難,相對他們,薩達姆在被俘後還活了三年,還能享受向全世界“演說”的權力,已經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