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融入清明新民俗

南方日報訊 (記者/汪棹桴)鮮花代香火,新風易舊俗。今年清明期間,一股文明祭掃的風尚在全省各地興起,綠色與生態的觀念不斷深入人心。

不燃香、不焚紙

鮮花寄哀思

在廣州白雲山思園樹葬區,老遠就能看到思園的大門上懸掛著提倡無煙祭掃的橫幅。在思園門口,也有安保人員查看市民是否攜帶了香火紙錢。從去年開始,思園已經實行無煙祭掃,提倡市民使用鮮花代替香火紙錢。

即使市民沒有準備鮮花,也不用著急,思園大門口有志願者免費發放白菊,提供給前來祭掃的市民。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清明期間,他們一共準備了2萬支白菊供市民領取。僅在清明第一天,他們已發放4000多支。

進入思園後,山道有志願者勸導市民無煙祭掃。志願者小劉是華南農業大學大二的學生,今年已經是她第二年前來思園參加志願服務。

小劉回憶,去年剛實行無煙祭掃時,還會有市民不理解、不配合,今年的情況好了很多。她說,今年清明,還沒有發現有人在園區內點燃香火紙錢。

思園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廣東大力推廣無煙祭掃,群眾接受度不斷提高。今年清明期間,廣州銀河園地區全面實現不燒紙質拜祭品。

不佔地、少佔地

生態安葬率逾60%

思園樹葬區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30年前。1989年,廣州市在全國首開先河,於白雲山永泰村馬鞍山下舉行了第一屆樹葬活動,安葬了109份骨灰。此後,這片山林安葬了2萬多份骨灰。

廣州市民何伯的母親就安葬在思園,清明節第二天,12名家人一起出動,前往思園祭掃。

何伯手中的一束鮮花,是母親生前最喜歡的百合花。

在何伯的指引下,一家人沿著山道慢慢地走。在一處臺階左拐走進林地十餘米後,何伯指著一棵相思樹說,這裡就是母親當年下葬的地方,“樹上有我做的標記。”

與家人一起將樹下堆積的落葉清掃乾淨後,何伯鋪上幾張紙,依次擺放帶來的祭品。隨後,他又將帶來的一束百合花拆開,一支一支插進樹木周圍的土地中。“希望明年再來的時候,這裡已是一片花叢。”

綠樹蒼翠,鮮花嬌豔,在思園,生命進入了新的輪迴。目前,全省已建有178個樹葬區,生態殯葬觀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今年清明期間,僅廣州一地,就有953具骨灰預約撒海。

目前,包括骨灰寄存、海葬、樹葬、花壇葬、草坪葬、壁葬、小型墓等多種不佔土地或少佔地的生態安葬在內,全省節地生態安葬率超過6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