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來臨之際,我省機關幹部、部隊官兵、社區群眾、學生、工人、脫險志士家屬代表等前往西寧市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烈豐功偉績,追憶革命先輩浴血奮鬥的歷史。此外,市民還通過網上文明祭掃、尋找和傳承家風家訓、踏青等活動,以多種形式來表達對革命先烈的哀思和敬意。
省公安廳幹警向革命烈士表達崇敬和思念之情。
西寧市大同街小學歌唱紅歌寄哀思。本報記者 魏雅琪 攝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天,在互助土族自治縣一所山鄉小學的課堂上,老校長拿著一張香菸盒紙,指著那上面的商標,鄭重其事地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香菸為什麼叫95牌香菸嗎?”
幾十雙稚氣的眼睛忽閃忽閃地望著老師,等待答案。
“同學們,95,代表9月5日。1949年9月5日,這是青海解放的日子。大家一定要記著這個日子!”
是的,不僅是孩子們,所有今天的和未來的青海人,都應該記住這個改天換地的日子,這個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日子。
歷史並不遙遠。1949年8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在解放蘭州後,乘勝挺進西寧。9月5日,西寧和平解放。西寧萬人空巷,各族人民滿懷喜悅湧上街頭,歡慶新生。
籠罩在青海天空的陰霾驅散了。但是,新生的紅色政權面臨嚴重威脅。在境外勢力的支持下,流竄在青海各地的馬匪殘餘力量,猖狂反撲,企圖顛覆新生政權。肩負重任,解放軍和民兵組織四處進擊,英勇奮戰,一次次剿滅反動力量,終於為青海創造了和平建設的環境。一些年輕的生命就獻給了青海的山山水水。在隆務河畔,在大坂山下,在烏蘭的戈壁灘上,在貴德的黃河岸邊,那些墓草青青的烈士陵園裡,就安息著在剿匪戰鬥中犧牲的英靈。
70年了,年年清明,鮮豔的紅領巾一次次在烈士紀念碑前飄拂。懷念像火炬,一代代傳承著,長眠在地下的英靈們,你們一定有知!
清明,西寧草木復甦,南北兩山即將用新綠再次扮靚這座城市。我們想起了為改變荒山面貌前赴後繼的人們。
省會西寧,這個有著三千多年曆史的古老城市,坐落在湟水之濱。它沒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長期處在乾旱氣候的凌虐之下。
乾旱,是歷史的隱痛;綠色,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共同的焦灼。
1989年,西寧生態歷史上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決策誕生。西寧南北山的綠化作為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偉大事業,正式拉開序幕,西寧人民決心向大自然討還綠色。
尕布龍,這個青海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作為西寧南北山綠化的帶頭人,把晚年的心血全部傾注在了兩山綠化上。
這個從基層成長起來的共產黨領導幹部,用每一個腳印詮釋著“人民公僕”四個字的真正含義。他讓經歷不同的幾代人共同相信,共產黨的幹部和普通民眾之間,情感的融合和心靈的溝通能達到什麼樣的深度。
如今,生命不息,奉獻不止的決心已然長成南北兩山鬱鬱蔥蔥的綠樹。
南北山的綠色,是看得見的物質存在;而腳踏實地、鍥而不捨、精衛填海般的決心和毅力,則是尕布龍和南北山綠化者們留給青海人民的精神遺產,那是看不見的財富。
清明,我們想起了為國家的發展鏖戰瀚海大漠,燃燒青春歲月的石油人。
冷湖鎮郊區的荒原上坐落著四號公墓。這裡長眠著為我國的石油工業奉獻了畢生精力的建設者。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祖國和人民為缺石油而焦慮的時候,他們從五湖四海來到這裡,在荒原上紮下帳篷,把這裡變成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他們拼搏、他們堅持,一次次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1958年9月13日。那是一個振奮了全中國的日子,是全國報紙第一版爭發同一條消息的日子:青海冷湖,地中四井噴油了!
幾代石油人的奉獻,不僅建成了向年產千萬噸目標邁進的現代企業,也鑄造了代代傳承的柴達木精神。它同樣是老一輩石油人留給青海的精神遺產。
清明,我們在平坦寬廣的國道或省道上驅車前行,想起了為青海的交通事業奉獻了青春年華乃至生命的人們。
千百年來,幅員遼闊,山川阻隔,交通閉塞的客觀條件制約著西部的經濟發展。建政之初,對於西藏的物資供應全靠畜力從青海運輸,十分艱難。
歷史選擇了慕生忠。將軍抖落一身來自朝鮮戰場的硝煙,主動請纓修建青藏公路。他手握一把鐵鍁,帶領部隊和民工,以愚公移山的勇氣和毅力,在戈壁灘上奏響了築路序曲。在高寒缺氧的環境中,依靠極為簡陋的工具,胼手胝足,開山鑿石,一米一米地開拓前行,僅用7個月時間,就開通了從格爾木到拉薩一千多公里的簡易公路,緩解了青海到西藏極為嚴峻的物資供應形勢。大無畏的勇氣和奉獻精神,突出地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和建設者的風貌,值得人們永遠景仰和學習。為了建成這條道路,有不少普通戰士和民工,還有駝工,獻出了寶貴生命。
清明,我們想起了為捍衛國家的安全,在荒原上以心血為熱能,鑄造崑崙長劍的一代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們。上世紀60年代,他們肩負黨和國家的重託,隱姓埋名,來到這裡,以天為被,大地當床,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啟動了神秘而神聖的核研究。“我們守的是默默無聞的崗位,乾的是驚天動地的事業!”
1964年金秋,隨著驚天動地一聲轟響,中國西部的荒原上蘑菇雲冉冉升起,宣告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民,從此擁有了抵禦核威脅的大國利器。
半個多世紀過去,隨著原子城的神秘面紗揭開,青海人才知曉了當年隱姓埋名的那些功勳昭昭的科學家們:鄧稼先、王淦昌、朱光亞、周光召……這一個個閃光的名字,還有那些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科技工作者們,他們或者已經謝世,或者已經進入暮年。但是,歷史怎會忘記他們!春風吹過海晏草原,藍幽幽的牧草永遠訴說著他們的故事。
清明,青南大地還沒有脫去冬裝,但是春天已經不遠了。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們,你們好嗎?可愛的高原小精靈們,你們是否還記得索南達傑這個名字?
傑桑·索南達傑,是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態保護的先驅。作為可可西里生態保護機構“治多縣西部工委”書記的他,先後12次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勘察和巡查。1994年1月18日,在與武裝盜獵分子鬥爭中英勇犧牲。
索南達傑的犧牲,大大激發了全社會保護生態的意識,促進了全省生態文明的腳步。可可西里國家自然保護區隨後成立,可可西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多年過去,國家和青海在生態保護工作上邁出的堅實步伐,足以告慰索南達傑的在天之靈。
清明,西寧朝陽渠裡春水滔滔,渠岸春草泛綠。我們想起了索南東珠。
這個剛剛走出窮山溝的藏族青年,為自身的生存而奔波的打工者,還沒有找到實現人生理想的鑰匙,甚至還沒有來得及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卻為了挽救一個漢族兒童的生命,向著滔滔激流奮力一躍。那一瞬間,讓居住在這片高原上的每個民族的心靈一起震顫,看到了血濃於水的情誼。
同樣,我們也沒有忘記,那個從湖北老家來西寧打工的小夥劉漢洪,為了挽救在鐵路上奔跑的三歲女童,在風馳電掣般的火車即將碾壓過來的一剎那,飛身向前,推出了女孩,而獻出了自己33歲的年輕生命。
清明,我們徜徉在西山南坡的玉樹常青林。這裡,草含情,苗思殤,一草一木都在緬懷那些在玉樹大地震中逝去的生命,更難忘為了抗震救災而獻出寶貴生命的醫護人員、武警戰士和基層幹部。
清明,我們想起了……
清明是緬懷的節日。清明是憶念滾滾的日子。有太多值得銘記的人和事向我們奔湧而來。歲月的風塵掩不住他們永遠的光彩。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的青海人民,登高望遠、自信開放、團結奉獻、不懈奮鬥;秉承永不懈怠的進取精神,鼓足一往無前的鬥志,懷揣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的擔當和責任,努力奔跑著。
“要奮鬥就會有犧牲”。這言簡意賅的一句話,被深深摯愛著這片土地的人們用行動、用生命生動演繹,轉化為民族進步的思想基因,在一代代人的血液中流淌……
閱讀更多 青海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