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封喉:盤點歷史上的那些神回覆,古人竟然這麼毒舌(2)

11、傳法辛苦

古漢語有四聲:平、上、去、入。但這四聲並不是古來就有記載,而是後人發現的。

最早由南朝的沈約發現漢語的四聲,他還專門寫了專著《四聲譜》。

按理說,這是音韻學的一件大事,但梁武帝蕭衍總覺得沈約是在扯淡,四聲並不存在。

有一次,梁武帝召見一個音韻學家周舍,問道:“何謂四聲?”

周舍回答:“天子聖哲是也。”

“天子聖哲”四字,天為平聲,子為上聲,聖為去聲,哲為入聲。

用讓皇帝舒服的方式說服皇帝,可謂寓教於樂(雖然是馬屁)。

12、本不公平

宋朝時,皇家把玉津園當成了動物園,在裡面養了許多動物,連獅子都有。有一天,員外郎石中立和同事們去看獅子。

當他們得知獅子每天能吃十斤肉以後,紛紛感慨:“我們的待遇還比不上一頭獅子。”

石中立卻一本正經地說:“我們都是員外郎,怎麼能和園內獅比?”(吾輩官皆員外郎,敢望園中獅子乎?)

想吃肉,進園子。

13、不懂裝懂

王安石是北宋名相,才華橫溢。他的兒子王雱智商也很高,自幼聰敏,志向遠大,王安石認為他以後必定是治國安邦之人。

有一次,有客人拜訪王安石,小王雱就在父親身旁,客人估計是聽了王安石誇自己兒子,就想考考王雱。

客人在一個籠子放了一隻獐和一隻鹿,他看準王雱不認識獐和鹿,就問王雱:”籠子裡哪個是鹿,哪個是獐?“(何者是鹿?何者是獐?)

王雱果然不認識,但他不是一般人,看了一會就說說:”獐旁邊是鹿,鹿旁邊是獐。“(獐邊者是鹿,鹿邊者是獐。)

客人十分讚歎。

14、馬屁無痕

北宋末年,宋徽宗崇尚道教,經常召見道士。正一道第30代天師張繼先,自幼就聰穎過人,9歲就嗣教。

在他12歲時,宋徽宗召見他,並詢問道: “你住在龍虎山,可曾見過龍和老虎?”(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

一語封喉:盤點歷史上的那些神回覆,古人竟然這麼毒舌(2)

張天師的回答是: “在山上,常看到老虎;但直到今天,才看到真龍。”(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

宋徽宗聽得大悅。

15、逗不了我

明初大才子解縉自幼文思敏捷,出口成章,思維很是跳脫。

他5歲就開始進私塾讀書,每天由父親接送,來去都騎在父親肩上。有個人見到後,故意逗弄他道:“子將父當馬。”

解縉不假思索地回道:“父願子成龍。”

簡直天衣無縫。

16、打個比方

明朝有個和尚大言不慚,曾放言說:”你們讀書人唸的儒家雖然是正統,但還是不如我們佛家深邃。我們僧人大多都讀得懂儒家的書,可是你們讀書人卻看不懂佛經。“

儒生張倬回覆他:”人吃的東西狗也能吃,可是狗吃的東西,人絕對不會去吃。“

求和尚的心理陰影面積。

17、你們注意

明朝的周忱(諡文襄)巡撫江南時,有人向他彙報道:“有個男人懷孕了。”周忱沒有理睬彙報者,而是默默地對其他人說:“大家小心點”。

(周文襄在姑蘇曰,有報男子生兒者,公不答,但目諸門子曰:“汝輩慎之!”)

18、兄妹情深

晚清時代一次科舉考試,試題中有一句”昧昧我思之“(清朝科舉試題都出自四書五經,此句出自《尚書》)。

某考生沒看過這句,以為是”妹妹我思之“,通篇文章都以此立意。

試卷交上去以後,閱卷官開始一頭霧水,不知道他寫的什麼,後來豁然開朗,在試卷上批閱道:”哥哥你錯了“。

19、一起試試?

清朝王菊軒娶了老婆後久久沒有孩子,王菊軒急了,跟老婆商量著納妾的事。

他老婆聽了以後半天不說話,王菊軒就問,老婆說:“也不知道是誰的問題,要不我也去找個男人試試?”

(王菊軒娶妻,久不育,將娶妾,商之於妻。妻不答。一再商之,則曰:“此不知是誰之過,其各以一人試之,可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