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弘剛:對中國畫創新的幾點思索

陳弘剛:對中國畫創新的幾點思索

陳弘剛,1960年4月出生,浙江省桐鄉市人,號:壘石和人運河布丁,涉正充人,堂名:四知堂,齋名:桃源。為東漢太尉楊震後裘。

​自幼在家庭的薰陶下塗鴉畫畫,曾得到朱屺瞻、王個簃、曹簡樓、傅華、邵洛陽等老一輩畫家的精心指點! 後又得盧坤峰、張華勝、何水法,金鑑才,徐家昌等著名畫家的課授。

​作品在各種比賽中獲獎並刊登於各類報刊、雜誌、收藏於有關博物館、檔案館、紀念館,流傳美國,臺灣地區,電視臺多次做介紹,現已出版畫集數十部,擅寫和發表藝術論文二十多篇,為橫塘畫院院長。

陳弘剛畫畫已經四十餘年,聞名遐邇,為當代著名實力派畫家,他的中國畫山水、花鳥、果蔬均涉。尤擅梅蘭竹菊。 陳弘剛花鳥從宋元入手,後專攻吳昌碩,在吳昌碩的基礎上吸收各家之長,研學過文同、陳淳、朱耷、石濤、鄭板橋、金農、蒲華、昌碩、白石等。

年輕時上海著名畫家曹簡樓等先生說他的畫已很成熟了,並願意收他為弟子是他畫畫沒有停止的動力。他畫四君子,很多地方學吳昌碩而不同吳昌碩的畫,並有自己的想法,其畫線條凝練、厚重,用墨澤色古厚、豐富,畫作大氣,高雅不俗,所畫對象變形而不失真實,藝術而不失生活。

​對中國畫創新的幾點思索

中國畫的創新與傳統是一個不朽的議論話題,也是一個國畫家值得深探的問題,爭論至今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按理傳統也好,創新也罷,它們走的是兩條路,應該你畫你的傳統我畫我的創新,大家都不相干,但學術家們往往要把它們摁在一起,一定要說出誰好誰不好,於是有了爭議,有了舌戰,有了文鬥,誰也剝不倒誰,誰也服不了誰。

實際上畫傳統的有自已的立場,搞創新的有自己的觀點,他們講得都有道理,也都沒有道理,主要是看站在那個角度,如果傳統畫得好的當然否定創新,(主要是創的不夠好),如果搞創新的當然說傳統沒有新意,是前人的重複,真是無休止啊。既然摁在一起,我們不是說真理只有一條嗎,所以如果這個問題讓大家來討論,各抒已見,都有自已的想法和理由,導致真理千條現象出現,那麼肯定也會產生許多歪理和強詞奪理情況,加上中國的文字又是如此奧深,歪理說成真理咋看起來還是頭頭是道,誰人說得清楚才怪呢?這個情況也就是爭論到今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必須複雜事情簡單看,要用快刀斬亂麻的決心進行梳理,要用簡單思維打破複雜的聯想,,是就是是,非就是非. ,不要拖泥帶水,不要節外生枝。

關於創新,我的觀點是不管怎樣,首先作品必須要讓人喜聞樂見,看了舒服,這是底線,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再強調是創新或什麼形式等都應該從藝術範圍中除去,甚至這些作品可歸為糟粕。我們應該毫不留情地說聲‘‘一邊去”,更不需要研究其是不是創新和有無價值了,我們不要聽他們的胡吹,說世界上沒有象他這樣子的畫,是前所未有的創新,我們要告訴他們藝術作品是揚美的,醜的根本談不上藝術,用創新的幌子欺世,是不能矇蔽過關的,更不要與其爭論了。二是沒有傳統基礎的創新,應從國畫藝術領域中除去,它不是國畫,應該另闢畫種。歷史證明被承認的中國畫大畫家,都有很紮實的傳統功底,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如此,傅抱石,陸儼少等大家也是如此,他們的作品雖然創新,但傳統根底相當紮實,傳統影子相當強烈,他們的作品不愧為是中國畫創新的典範。

現在畫壇上還有一種很不嚴肅的創新,我這裡不得不說,因為文章說的是創新,所以也要說幾句。有些人從沒畫過畫,只是愛好、喜歡收藏而已,因為他們身顯要職,到文化單位後,也開始畫畫,然後混跡於名畫家中動幾筆,到處畫畫,一些作品畫得既沒有傳統又沒有藝術,只不過亂畫一通而已,別人不識,便強調是創新,人們就沒有話說了,因為一般理論是無法剝倒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溜鬚拍馬一頌,就成了大畫家了,由於說話有份量,人們不敢不聽,作品在社會上流傳,不懂畫者看其地位,認為有收藏價值,便跟風買畫,其畫價大大上升,後來被人一捧捧到天上去,連自已都覺得可與吳昌碩、齊白石等大畫家齊名媲美了。

他們的畫能賣,能被某些人炒作倒無妨,但問題來了,他們的畫擾亂畫壇,搞亂畫風,指亂畫的發展方向,使國畫好壞難辯。所以這種現象我們必須加以重視,必須澄清和痛擊。現在中國畫評判有許多老畫家也不知道以什麼為標準了,一些國家級畫展也時有出現弄得怪頭怪腦的現象,花鳥作品都好象畫風景,無用的筆墨冗多,更本談不上精到,這不符合中國畫不能多一點,不能少一撇的要求,而且,有的畫根本讓人看不懂。有人說自己畫了幾十年畫就好象在另一個世界裡畫一樣,回顧頭來什麼都不懂了,因此,這種很不負責任的嚴重狀況,造成中國畫發展方向迷茫,徘徊,始終不能前進,象魚骨刺喉,吐也吐不出,進也進不來,粗製濫造的國畫作品比比皆是,許多作品帶著創新兩字堂而往之地闖進了我國國家級最高展,許多正統的畫家看到國展卻望而生畏。

有人說現在的某些國家級畫展如果齊白石在世的話也難以入選。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一現象認真加於深思?這裡我想問的是,是不是傳統國畫真得走到頭了,一定要創出另一種畫來才是好畫?是不是傳統國畫真的那麼容易畫好,功底不包括好畫的評定了?是不是隻有創新了才是好的作品,一些不成熟的創新也該說成是好畫?我期盼各類媒體也該為國畫藝術沉思一下,到底應該宣傳哪些作品?其實中國畫創新和傳統不必分的那麼清,應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我們搞傳統的離不開創新,搞創新的離不開傳統。上面說過吳昌碩他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拿畫傳統的說吧,雖然畫傳統,但不可能畫得或者創作出來跟原稿一模一樣,特別是寫意畫根本不可能學哪家就跟哪家一個樣,也沒有這個本事,如有百分之八十象已經不錯了,剩下百分之二十就是有自己的想法,這就是創新部份,有的想法更多,再加上作者個性發揮,那就創新味道更加濃了,我們總不能說不是創新吧,我們沒有理由加於否定,一定要脫開傳統搞創新,如果你一定要否定,那你就先畫幾筆傳統國畫讓人看看,待人家服你了你再說,不要畫不來傳統,自己沒有功底,一味說人家不好,天下沒這個道理的。

然後,反過來,我們脫開傳統搞創新,也離不開筆墨,離不開枯溼濃淡,因為沒有枯溼濃淡即是成畫也不好看,實際上濃淡變化代表著不同的顏色和明暗,也代表節奏。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經驗,雖然,山水畫強調筆墨可少些,意境很重要,但畫面也要有重有輕,有主有次,有筆墨的畫更好,如陸儼少等。風景畫中特別是畫江南水鄉之類的畫,筆墨也不可少,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如李可染等。當然吳冠中先生的畫是簡潔畫,強調的是黑白,他是油畫家,再轉道畫中國畫,他說的筆墨等於零對他自己創作的作品來說是不無道理的。但總的來說,一幅中國畫意境雖然重要,如果有了好的筆墨他的藝術性更強,格調更高。所以說傳統與創新是對立的統一,兩者是不能分的。是一條道中相互攙扶前進的,而不是分道揚鑣的。上面我說,現在的有些中國畫己經到了糊弄的地步,特別創新的畫真是一蹋糊塗,根本拿不到桌面上,更不可能象吳昌碩他們一樣達到五百年裡出一個的程度,他們這些畫在歷史的長河中站也站不著,立也立不起,可以這樣說,他們現在說得創新正是歷史上被無數畫家們淘汰和揚棄的東西,現在只不過又還魂而已,造成這個原因主要是他們歷史的東西看得少,傳統的東西學得不夠,因為中國畫提倡的是厚、重、大、簡,而現在的所謂創新國畫作品都是冗、繁、薄、輕。這難道不是死灰復燃還是什麼?雖然在當今來說靠他們的地位和創新謊言不可一世,誰也拿不掉他們,但終究會被歷史的潮流沖刷和淘汰的。關於創新,不是想創新而創新的,這是一種厚積薄發的因故關係,是各種知識吸收到一定程度而噴薄欲出而成的,而不是脫開基礎憑空造就的。

那麼中國畫應該怎樣發展呢?以我之見還是在教育上下功夫,不是有句話說蠶寶寶吃桑葉吐得是絲嗎?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學習中吸收好的營養,而且要借前人的肩膀攀登。但有時也不一定非要學遠古的作品,只要讀懂、瞭解就是了,可學一家你喜歡的畫,打好基礎,但這個畫家作品一定要大氣,使人學不壞,就好象王羲之蘭亭序一樣。但其他學習的內容要因人而異,靈活多變,不能生硬亂搬,更不能死扳硬套,我們不能一定要求吳昌碩學過哪些畫家,就必須畫哪些畫家,不能一定要求有人學哪些畫家成名,就一定要畫哪些畫家,不能一定要求前人學古畫,就一定要學古畫,一味崇拜,千篇一律,就如我們知道爺爺的爺爺生出來的是爺爺,爺爺生出來的是爸爸,爸爸生出來的是孫子,他們一代一代個個都有自己的面貌,而且健康成長,人類就這樣進步發展,總不能孫子一定要爺爺或者爺爺的爺爺生出來才行吧?因為他們的血脈、精、氣、神存在裡面。畫畫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傳統的東西學得一模一樣,創作出的作品也會相差無幾,只有學得不同,才會創的不同。

不是有句話說高手在民間嗎?就是因為民間藝人不苟於學哪家,才有可能出成績,因此,我們在學習上一定要充分發揚個性,給予自由,喜歡的就學,不喜歡的就不學,因為喜歡的東西給人以激情,能產生智慧,能發現美,當然,一定要學過傳統畫,只有理解了傳統,筆墨運用靈活自如了,畫出來的東西才耐看,而不是寫生作品。我想如此這般地經過長期的訓練,結合實地寫生,加上各人的理解的不同,知識的不斷豐富,有著新的內容的優秀創新作品定為絢麗多彩,真正的國畫創新時代定會到來。還有一點我想解釋一下,古代留下來的都是優秀作品,是大家公認的好作品,是經過畫家藝術加工過的作品,而不是照畫大自然的作品,所以強調學點傳統可以加深理解國畫創作的方法和好的作品評判,然後啟迪畫家創作出更精彩的作品。

中國畫創作就象燒一道菜,各顯神通,你要紅燒,我要白燒,各自愛好,顏色就是調料,墨就是調料,加多加少或不加你自己定,加多了會苦,加少了就無味,所以,平時的知識結累很重要,平時的閱讀面很要緊,水平在心裡,外表是看不到的,只能反映在畫面上,你的眼光,你對古今畫的理解,你對所畫對象的理解和美的發現,就會直接顯示你的欣賞和創作水平,你的水平越高,創作出來的畫就有自己的想法和特色、內含就豐富、味道就更好。

一個好的國畫家文化修養一定很高,他隨手畫幾筆,一條線、一個點裡面都有東西,而不蒼白,所畫對象一定高於生活。中華文明五千多年孕育著中國一代代畫家,文化滲透在骨子裡,隨便怎樣畫都看得出這是炎黃子孫的畫,看得出其文化的底蘊,畫畫憑性情,中國畫有別於其他畫種,所以,外國人畫國畫難以達到一些微妙的效果就是這個道理。真正的中國畫就象一杯千年陳釀,一定帶著歷史的故事。畫傳統也難,搞創新也不容易,大家不要再爭了!

陳弘剛 2016.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