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歷史沿革:1949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成立。張愛萍為華東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以第三野戰軍所屬部分部隊為基礎(蘇北海防縱隊,劉公島起義時的海軍教導隊等為種子),貫徹團結改造國民黨原海軍人員並大量吸收青年知識分子的建設方針,利用國民黨起義投誠繳獲的艦艇,以及徵用、購置的艦船組成,隨著艦船的修復又增加步兵第30軍(6252人)和第35軍(5398人)來擴充華東海軍領導機關和部隊。1949年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翌日,張愛萍便率海軍機關進駐原國民黨海軍部門比較集中的上海市。1949年8月10日,為便於接受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的領導,華東軍區海軍機關從上海遷至南京,辦公地點設在原國民黨政府交通部辦公大樓。1950年人民海軍司令部成立後,華東軍區海軍由海軍總部、華東軍區共同領導。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命令將華東軍區海軍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成為解放軍海軍三大艦隊之一。

華東軍區海軍時期的主力軍艦一覽:

“南昌”號護衛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艦原為日本海軍“橋立”級炮艦“宇治”號,1940年1月20日在日本大阪鐵公所櫻島工廠鋪設龍骨,9月26日下水,1941年4月30日竣工服役,長期部署在中國水域執行任務,是侵華日本海軍主力艦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艦於9月13日下午1時在上海江南造船所被國民黨海軍接管,海軍總司令陳紹寬親自參加受降儀式,儀式後該艦改名“長治”。

國共戰爭爆發後該艦部署在華北沿海配合陸軍作戰,國民黨軍華北戰場崩潰後該艦返回上海。1949年9月19日,該艦在長江口外執行封鎖任務時,陳仁珊、林壽安、李春官等43人發動起義,槍殺艦長鬍敬瑞、副長孔祥棟等5名軍官、6名水兵,控制全艦後將軍艦駛入長江,於9月21日抵達南京燕子磯江面錨泊,參加解放軍。為防備國民黨空軍轟炸,該艦拆除武備後於9月23日放水自沉。1950年2月24日該艦被打撈浮起送入江南造船廠維修,臨時艦名“八一”,4月23日改名“南昌”,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7月修復入役,定為護衛艦,作為第六艦隊指揮艦,舷號711。先後參加東磯列島海戰和解放一江山島的火力支援作戰。1979年退役。

排 水 量:1350噸(滿載)

主 尺 度:80.5米×9.7米×2.62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艦本式齒輪透平蒸汽機,2座ホ號艦本式重油專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4654馬力

航 速:19.5節

續 航 力:3460海里/14節

武 備:蘇制Б-13型130毫米單管艦炮2門,蘇制70-K型單管37毫米機關炮7門,日製HO-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深彈投放軌1條(五十年代狀態)。

“廣州”號護衛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艦原為英國“城堡”級反潛護衛艦“納尼堡”號,1944年10月8日完工於皮克斯吉爾船廠,完工後交付給加拿大皇家海軍,改名“鮑曼維爾”號,舷號K493。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2月15日該艦退役,9月5日售與輪船招商局,改名為“大純”。投入津滬航線後改名為“元培”。1949年該艦被國民黨海軍徵用搶運貴重物品到臺灣的過程中觸礁受損被棄置於金利源第三碼頭,上海解放後經上海市航業界職工聯合會組織人員搶救脫險,送入江南造船廠維修,加裝日製艦炮編入華東軍區海軍,劃為“護衛艦”。1950年4月23日在南京長江草鞋峽江面,華東軍區海軍舉行成立一週年慶典暨軍艦命名授旗儀式。該艦被命名“廣州”號,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1951年2月-3月期間,該艦進入江南造船廠換裝蘇制艦炮。作為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的主力艦艇,先後參加了菜花岐海戰,東磯列島海戰。1974年退役。

排 水 量:1077噸(標準)

主 尺 度:77米×11米×3米(長、寬、吃水)

航 速:16.5節

續 航 力:9500海里/10節

武 備:蘇制Б-13型130毫米艦炮2門,美製MK-22型76毫米高射炮2門(來自租借法案援蘇物資庫存),蘇制70-K型37毫米高射炮2門,蘇制72-K型25毫米高射炮2門(五十年代狀態)。

“開封”號、“臨沂”號護衛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型軍艦屬於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花”級反潛護衛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的“三葉草”和“天芥菜”,“開封”號1941年建成於弗萊明—弗格森造船公司,“臨沂”號於1940年建成於克朗船廠。二次大戰結束後除役拆除武裝,在香港出售,被改造為商船“祥德”“和樂”,1949年被華東軍區海軍派出的人員轉購,1950年抵達大陸重新武裝成軍,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命名為“開封”“臨沂”。“開封”艦先後參加貓頭洋海戰和東磯列島海戰,“臨沂”艦參加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臨沂”艦服役至20世紀70年代退役,“開封”艦在20世紀80年代退役。

排 水 量:1170噸(滿載)

主 尺 度:62.48米×10.11米×4.14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三脹蒸汽機,2座鍋爐,2750馬力

航 速:16.5節(新造時狀態)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5門。

“瑞金II”號護衛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瑞金II”艦原為日本海軍“日振”級海防艦“四阪”號(一說為“擇捉”級海防艦“隱歧”號,此處暫取“四阪”艦史),1944年12月15日建成於日本日立櫻島造船所,1947年作為首批賠償艦於7月6日在上海正式被中國海軍接收,定臨時艦名“接四”號,由於該艦艦況較好,1948年3月即重新武裝成軍,編入海防第二艦隊,5月1日改名“惠安”,1948年末,該艦調入長江鎮江至南京江段設防,期間艦長吳建安被地下黨秘密策反。1949年4月23日該艦在吳建安率領下參加了海防第二艦隊在南京笆斗山江面的起義,加入解放軍。4月28日該艦在燕子磯隱蔽待機時被國民黨空軍飛機炸沉,1950年後該艦被打撈出水,修復後加入華東海軍,改名“長白”,在“瑞金I”號炮艦戰沉後該艦改名“瑞金II”,其後艦史不詳。

排 水 量:1020噸(標準)

主 尺 度:78.77米×9.1米×3.05米(長、寬、吃水)

動 力:不詳,原動力在艦體打撈後損壞嚴重廢棄,可能換裝了蘇制主機和鍋爐。

航 速:19.7節(新造時狀態)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3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6門,12.7毫米機槍2挺,蘇制БМБ-2深水炸彈發射炮4座,深彈投放軌1條。

“濟南”號、“武昌”號、“西安”號、“長沙”號護衛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濟南” 艦原為“丁”型海防艦“第194號”,1945年3月31在三菱重工長崎船廠竣工。倖存到戰後先被改裝為“特別輸送艦”,解除輸送艦任務後於1947年7月6日正式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六”號。相較於其她賠償艦,該艦很快的就配齊了艦員編制得以重新服役。1948年1月該艦被編入海防第二艦隊,5月1日定名“威海”,編制列在江防艦隊第十隊第二十二分隊,駐泊鎮江。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後,該艦於1949年4月22日夜奉命向長江口突圍,4月23日凌晨因大霧在江陰附近擱淺後被解放軍俘虜,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二艦大隊,1950年4月23日更名“濟南”,編入華東海軍第六艦隊,曾參加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1974年退役並作為靶艦被擊沉。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武昌”艦原為“丁”型海防艦“第14號”,1944年3月27在橫須賀海軍工廠竣工。倖存到戰後先被改裝為“特別輸送艦”,解除輸送艦任務後於1947年7月6日正式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五”號,國民政府要求海軍將該艦上繳給行政院,後被分配到內政部作水警船,1948年6月26日移交給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局,因該局無力維護該艦,又自願將該艦返還海軍,1948年12月該艦被移交給上海第一軍區司令部,被閒置於吳淞口,由於疏於管理,到1949年上海棄守的時候該艦的艦況已經非常差,艦體半坐沉在水中,因此沒有被帶去臺灣,於1949年6月被人民海軍接收,經過簡單的浮場作業後送入江南造船所進行維修,於1949年底被修復,加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二艦大隊,並改名為“武昌”,不久之後轉屬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參加過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1970年後退役作為靶艦被擊沉。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西安”艦原為“丁”型海防艦“第198號”,1945年3月31在三菱重工長崎船廠竣工。倖存到戰後先被改裝為“特別輸送艦”,解除輸送艦任務後於1947年7月31日正式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十四”號。國民政府要求海軍將該艦上繳給行政院,後被分配到內政部作水警船,1948年6月26日移交給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局,因該局無力維護該艦,又自願將該艦返還海軍,1948年12月該艦被移交給上海第一軍區司令部,被閒置於吳淞口,解放軍進駐上海後獲得該艦,送入海軍江南造船所維修武裝後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二艦大隊,1950年4月23日命名為“西安”,列編華東海軍第六艦隊。1975年前後退役。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長沙”艦原為“丁”型海防艦“第118”號,1944年12月27在川崎泉州船廠竣工。倖存到戰後先被改裝為“特別輸送艦”,解除輸送艦任務後於1947年7月31日正式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十二”號。國民政府要求海軍將該艦上繳給行政院,於1948年6月26日移交給吳淞國立海事職業學校,11月1日從海軍除籍,但因艦況太差而長時間被擱置在吳淞口,國民黨敗逃時由於艦況不佳被判定無修復價值因而被丟棄在原地,上海棄守後被人民海軍接收,送入江南造船廠,於1949年底被修復,加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二艦大隊,並改名為“長沙”。不久之後轉屬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參加過東磯列島海戰。1975年退役並在6月作為靶艦被潛艇擊沉。

排 水 量:740噸(標準)

主 尺 度:69.5米×8.6米×3.05米(長、寬、吃水)

動 力:1座艦本式甲25型透平蒸汽機,2座零號乙15改型ホ號重油專燒水管鍋爐,單軸推進,2500馬力

航 速:17.5節

續 航 力:4500海里/14節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3門,蘇制72-K型25毫米機關炮3門(部分艦裝日製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3座),蘇制БМБ-2深水炸彈發射炮4座,深彈投放軌1條。

“瀋陽”號護衛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瀋陽”艦原為丙型海防艦“第81號”,1944年12月15在舞鶴海軍工廠竣工。倖存到戰後先被改裝為“特別輸送艦”,1947年8月30日在青島正式被引渡給中國,被命名為“接二十二”號。1948年5月1日被命名為“黃安”,列編海防第一艦隊,此後該艦一直在青島維修和武裝,1949年2月21日,該艦官兵鞠慶珍、劉厚增等65人趁艦長離艦的機會發動起義,奪取該艦控制權並於3月13日抵達解放區連雲港。成為第一艘起義加入解放軍的國民黨海軍軍艦,3月15日該艦被國民黨空軍飛機炸沉在連雲港,後被解放軍組織打撈修復成功,編入華東海軍第六艦隊,改名“瀋陽”。曾參加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1972年退役,1980年拆解。

排 水 量:745噸(標準)

主 尺 度:67.5米×8.4米×2.9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23號乙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900馬力

航 速:16.5節

續 航 力:6500海里/14節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3門,蘇制72-K型25毫米機關炮3門,蘇制БМБ-2深水炸彈發射炮4座,深彈投放軌1條。

“洛陽”號護衛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本艦屬於英國海軍“巴瑟斯特”級掃雷艦,1941年在英屬澳大利亞悉尼柯卡圖船塢建成,編入澳大利亞海軍,名為“本迭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售,輾轉售賣至香港,改為客輪“祥興”號,後被華東軍區海軍派出的人員輾轉在香港購得,於上海交接,重新武裝成軍,命名為“洛陽”號,定為護衛艦,舷號“617”,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7艦隊,旋在1951年編制調整至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1982年退役。

排 水 量:790噸(標準)

主 尺 度:56.74米×9.5米×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三脹蒸汽機,2座三點式水管鍋爐,2000馬力

航 速:15節(新造時狀態)

武 備:蘇制Б-34型100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5門。

“延安”號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延安”艦原為清政府海軍部大臣載洵敕令從江南船塢根據日本設計的“永豐”級炮艦圖紙仿造的兩艘航海炮艦首艦,該艦1911年開工後不久即爆發辛亥革命,建造工程被迫暫停,民國北京政府成立後的1913年底該艦下水,但因撥款問題使該艦舾裝過程十分緩慢,1918年才竣工,編入北京政府海軍第一艦隊,1927年轉屬南京政府海軍第一艦隊。1937年末該艦被調至長江中游參加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21日該艦執行任務過程中在武漢上游新堤附近被日機炸傷擱淺。10月26日該艦在拆除所有武備後被放棄。該艦艦體於11月8日被日軍佔領後將其送入三菱重工江南造船所修理和重新武裝,1940年該艦被移交給汪偽國民政府,改名海興,編入南京要港司令部成為旗艦,同時作為汪偽中央海軍學校練習艦。抗戰勝利後該艦被中國海軍重新接收,恢復“永績”原名,編入海防第二艦隊。1949年4月23日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艦隊在江陰江段起義,該艦不願起義試圖往上海突圍時被解放軍炮火重傷擱淺,艦體於4月29日被解放軍繳獲,送入江南造船所維修至可航行狀態,11月8日該艦被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二艦大隊,1950年4月24日該艦所在艦隊被改編為華東軍區海軍第七艦隊並改名為“延安”。1950年11月2日該艦進入江南造船所進行大規模改裝並於次年完成。先後參加三門灣海戰。

排 水 量:860噸(標準)

主 尺 度:65.7米×9米×3.5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立式三脹蒸汽機,2座水管鍋爐,雙軸推進,1350馬力

航 速:13.5節

武 備:蘇制B-34型100毫米艦炮2門,70-K型37毫米機關炮3門,72K型25毫米機關炮2門。

“瑞金I”號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艦原為美國AKL381型小型沿海運輸艦,戰後由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旋即移交給民營航運商做貨船運營,改名“江通”,1949年解放軍進駐上海後移交華東軍區海軍,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裝,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改名為“瑞金”,列編華東海軍第七艦隊,1951年該艦被併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先後參加貓頭洋海戰、菜花岐海戰,東磯列島海戰,最終在1954年5月18日不幸被國民黨空軍F47炸沉。成為華東海軍在戰鬥中損失的第一艘大中型水面艦艇。

排 水 量:705噸(滿載)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000馬力

航 速:13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蘇制70-K型37毫米機關炮2門,日製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2座。

“興國”號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艦原為美國AKL381型小型沿海運輸艦,戰後由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旋即移交給民營航運商做貨船運營,改名“江達”,1949年解放軍進駐上海後移交華東軍區海軍,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裝,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改名為“興國”,列編華東海軍第七艦隊,1951年該艦被併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先後參加三門灣海戰、菜花岐海戰、東磯列島海戰和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

排 水 量:705噸(滿載)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000馬力

航 速:13節

武 備:美製M1型105毫米榴彈炮1門,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2門,日製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2座。

“遵義”號、“淮陽”號、“鹽城”號、“邯鄲”號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四艦原為美國AKL330D型小型沿海運輸艦,戰後由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水運大隊接收,旋即移交給招商局做貨船運營,分別改名為“德州”、“蘇州”、“杭州”、“青州”,1949年解放軍進駐上海後接收四艦,送入江南造船所重新武裝,1950年4月23日分別被命名為“遵義”、“淮陽”、“鹽城”、“邯鄲”。列編華東海軍第七艦隊,1951年該艦被併入舟山基地戰艦大隊,曾參加過解放嵊泗列島戰鬥和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

排 水 量:705噸(滿載)

主 尺 度:53.64米×8.12米×4.26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6-27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000馬力

航 速:13節

武 備:美製M1型105毫米榴彈炮1門,日製八八式75高射炮2門,九六式雙聯裝25毫米機關炮2座。

“長江”號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長江”艦原為“民權”號炮艦,1929年1月16日在海軍江南造船所開工,1929年9月21日下水,1930年4月1日服役。列編海軍第二艦隊,全面抗戰爆發後該艦撤往後方,停泊在重慶木洞鎮江面充當桐梓海軍學校的練習艦。抗戰勝利後該艦列編江防艦隊成為旗艦,1949年11月30日解放軍解放重慶,同日江防艦隊在司令葉裕和的率領下起義,於12月31日被解放軍西南軍區接收,1950年5月該艦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七艦隊,改名“長江”。後於1981年拆毀。

排 水 量:426噸

主 尺 度:60.04米×7.92米×2.1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三缸三漲立式蒸汽機,2座水管鍋爐,雙軸推進,2200馬力

航 速:17節(最高)

武 備:日製八八式75高射炮1門,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1門,九六式25毫米機關炮4門,HO-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英制維克斯40.5毫米機關炮1門。

“嫩江”號淺水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嫩江”艦原為英國海軍揚子江艦隊炮艦“獵鷹”號,1931年5月18日在英國亞羅造船廠下水,隨後被拆成大件運抵中國,委託海軍江南造船所組裝,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艦退往重慶躲避戰火,英國政府隨後考慮本國難以對該艦進行補給和支持,決定將該艦贈送給中國政府,1942年3月17日該艦被正式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英德”。1942年12月“英德”艦成軍,編入第二艦隊,因一直停泊在重慶日機轟炸半徑之外的江面待機,該艦得以倖存到抗戰勝利。1948年該艦列編江防艦隊,調防湖北沙市至宜昌江段。1949年11月30日該艦在重慶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1950年5月18日,該艦抵達南京,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六艦隊,改名“嫩江”,後編制改為吳淞要塞區水警處,1952年改在淞滬基地水雷大隊,1955年調整至海軍掃雷艦第四大隊。1958年10月8日該艦從人民海軍退役。

排水量:372噸

主尺度:45.72米×8.76米×1.8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齒輪式透平蒸汽機,2座海軍部型水管鍋爐,雙軸推進,2250馬力

航 速:15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1門,96式25毫米機關炮2門(推測)。

“怒江”號淺水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怒江”艦原為英國海軍揚子江艦隊炮艦“塘鵝”號,1907年在英國亞羅造船廠開工,1908年下水,隨後被拆成大件運抵中國,委託海軍江南造船所組裝,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艦退往重慶躲避戰火,英國政府隨後考慮本國難以對該艦進行補給和支持,決定將該艦贈送給中國政府,1942年3月17日該艦被正式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英山”(同級艦“海燕”號滯留在上海黃浦江,因拒絕向日軍投降最終被擊沉)。1942年12月“英山”艦成軍,編入第二艦隊,因一直停泊在重慶日機轟炸半徑之外的江面待機,該艦得以倖存到抗戰勝利。1948年該艦列編江防艦隊,調防湖北沙市至宜昌江段。1949年11月30日該艦在重慶起義,加入人民解放軍。1950年5月18日,該艦抵達南京,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五艦隊,改名“怒江”,其後艦史不詳,推測和“嫩江”艦一同退役。

排水量:310噸

主尺度:56.39米×8.84米×1.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齒輪式透平蒸汽機,2座亞羅型水管鍋爐,雙軸推進,2250馬力

航 速:16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2門,HO-103型12.7毫米機槍6挺(推測)。

“贛江”號淺水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贛江”艦原為英國海軍揚子江艦隊炮艦“磯鷂”號,1933年6月6日在英國桑尼羅夫特造船廠下水,隨後被拆成大件運抵中國,委託海軍江南造船所組裝,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艦退往重慶躲避戰火,英國政府隨後考慮本國難以對該艦進行補給和支持,決定將該艦贈送給中國政府,1942年3月17日該艦被正式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英豪”。1942年12月“英豪”艦成軍,編入第二艦隊,因一直停泊在重慶日機轟炸半徑之外的江面待機,該艦得以倖存到抗戰勝利。列編江防艦隊,1948年被部署在長江下游,1949年4月23日林遵率海防第二艦隊部分軍艦起義時,該艦因機械故障被遺棄在鎮江附近江面,後被解放軍俘虜,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1950年4月23日該艦列編華東軍區海軍第五艦隊,改名“贛江”,推測因艦況不佳,數年後即退役。

排水量:185噸

主尺度:51米×9.35米×0.6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往復式蒸汽機,1座海軍部型水管鍋爐,雙軸推進,600馬力

航 速:11.25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1門,96式25毫米機關炮1門,HO-103型12.7毫米機槍4挺(推測)。

“湘江”號長江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湘江”艦原為日本海軍炮艦“鳥羽”號,1911年7月7日在日本佐世保海軍造船廠開工,11月7日下水,11月17日竣工,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時,該艦在上海參與擊沉了英國炮艦“海燕”號,俘虜了美國炮艦“威克”號,1945年日本戰敗後,該艦在南京被中國海軍接收,更名“永濟”,列編在海軍第二艦隊/江防艦隊。1948年該艦在湖北江陵郝穴鎮成功阻擊了試圖渡江的解放軍,因此更名為“郝穴”。1949年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該艦隨江防艦隊西撤到四川萬縣,11月28日該艦奉命和“永安”艦一起護送運載陸軍前往忠縣的民生公司商船時,艦長李世魯發動起義控制該艦,隨後該艦經過和沿岸的國民黨軍交火後安全抵達解放區巴東,加入解放軍,後被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改名為“湘江”,其後艦史不詳,推測在五十年代末退役。

排水量:250噸

主尺度:56.4米×8.23米×0.79米(長、寬、吃水)

動 力:3座立式雙缸雙漲往復式蒸汽機,2座ィ號艦本式燃煤水管鍋爐,三軸推進,1400馬力

航 速:15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1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1門,96式25毫米機關炮2門,九三式13毫米機槍4挺(推測)。

“閩江”號長江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閩江”艦原為日本海軍炮艦“勢多”號,1922年4月29日在日本播磨造船所開工,1923年6月30日下水,隨後被拆解送往中國,由上海東華造船廠負責合攏。竣工後一直部署在長江。1938年12月10日在長江嶽州段支援陸軍作戰時被中國海軍佈設的水雷炸掉了整個艦艏,隨後該艦以倒車的方式退往上海,由江南造船所修復。1945年日本投降後該艦被中國海軍接收,改名“常德”,編入海軍第二艦隊/江防艦隊。1949年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後,該艦隨江防艦隊大部撤往重慶,11月30日解放軍進駐重慶,該艦於12月1日宣佈起義加入解放軍,被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1950年4月23日該艦被更名為“閩江”,列編在吳淞水警區,1952年編入淞滬基地水雷大隊,1955年調整至海軍掃雷艦第四大隊。推測在五十年代末退役。

排水量:338噸

主尺度:57.9米×8.23米×1.02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立式三缸三漲往復式蒸汽機,2座ロ號艦本式煤油混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2100馬力

航 速:16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1門,96式25毫米機關炮1門,九三式13毫米機槍1挺,HO-103型12.7毫米機槍2挺(推測)。

“珠江”號、“烏江”號長江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二艦原為日本海軍“熱海”號和“二見”號炮艦,“熱海”艦於1928年11月6日在日本三井玉野造船所開工,1929年3月30日下水,6月30日竣工;“二見”號於1930年2月28日竣工於日本藤永田造船所。竣工後一直在長江水域活動,1945年日本戰敗後由中國海軍在南京接收,分別更名為“永安”、“永平”,列編海軍第二艦隊/江防艦隊。1949年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永安”艦被留防在四川萬縣,11月29日該艦和“郝穴”艦一起起義,由忠縣下駛,一路同沿岸國民黨軍隊交火後進入巴東解放區加入解放軍。“永平”艦則先和江防艦隊各艦一起退往重慶,隨後在12月1日宣佈起義加入解放軍。二艦都被編入華東海軍第一縱隊,1950年4月23日被分別改名為“珠江”和“烏江”。“珠江”後曾列編在人民解放軍海軍淞滬水警區護衛艇二十一大隊,定舷號229。“烏江”艦其後艦史不詳,二艦推測在六十年代末退役。

排水量:205噸

主尺度:45.3米×6.79米×1.1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立式雙缸雙漲往復式蒸汽機,2座ロ號艦本式煤油混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1200馬力

航 速:16節(最大)

武 備:47毫米戰防炮1門,96式25毫米機關炮2門,HO-103型12.7毫米機槍3挺(推測)。

“涪江”號長江炮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涪江”艦原為日本海軍“隅田”號炮艦,1940年5月31日竣工於日本藤永田造船所,是二戰期間日本設計的最新式的長江炮艦。日本戰敗投降後,該艦停泊在上海,1945年9月被中國海軍接收,更名為“江犀”,列編在海軍第二艦隊/江防艦隊。1949年該艦被暫借給海防第二艦隊,部署在湖口以下的長江下游江段佈防,當年4月23日該艦參加了海防第二艦隊部分軍艦的起義行動,參加解放軍,編入華東海軍第一縱隊。9月19日被尋找起義軍艦“長治”的國民黨空軍飛機炸傷,幸而未沉。1950年4月23日該艦改名為“涪江”,編入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吳淞獨立水警區,後編入人民解放軍淞滬水警區護衛艇二十一大隊,定舷號228,推測在六十年代末退役。

排水量:304噸

主尺度:48.5米×9.8米×1.2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艦本式齒輪透平機,2座ホ號艦本式重油專燒水管鍋爐,雙軸推進,2200馬力

航 速:17節(最大)

武 備:三年式76毫米高射炮1門,雙聯裝93式13毫米機槍1座,HO-103型12.7毫米機槍3挺(推測)。

“井岡山”級坦克登陸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型軍艦原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建造、裝備的坦克登陸艦,簡稱為LST,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美國曾將大量該型軍艦援助國民黨政權,因採用“中”字開頭的詞組命名,稱為“中”字艦。另有一批作為剩餘物資,被國營招商局等中國航運商購得,人民解放軍海軍編成內的該型軍艦,前身多為招商局等的商船。解放戰爭中,華東軍區海軍最先接收了在南京被繳獲的一艘招商局的該型運輸船,以國內革命戰爭時代的革命根據地山嶺的名字命名,稱為“井岡山”,此後人民解放軍海軍的該型軍艦,均採用革命根據地山嶺名字命名,統稱為“山”字艦,又稱“井岡山”型。該型軍艦的艦名包括有“井岡山”、“大別山”、“沂蒙山”、“太行山”、“長白山”、“徂徠山”、“天目山”、“武功山”、“桐柏山”、“伏牛山”、“武夷山”、“四明山”,分別服役於人民解放軍海軍的三支艦隊,除作為運輸艦外,還有部分被改裝為快艇母艦、修理艦等用途,至20世紀80年代末全部退役。

排 水 量:1625/4080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機,雙軸,1700馬力

航 速:11節

“大虎山”魚雷快艇母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由LST型坦克登陸艦改裝,用於魚雷艇31大隊的123型魚雷快艇的修理維護使用。

排 水 量:1625/4080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機,雙軸,1700馬力

航 速:11節

“大沽山”號修理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艦原為美國海軍大型坦克登陸艦“LST-455”,1942年8月3日在美國華盛頓州凱撒公司造船廠開工,10月7日下水,1943年1月30日竣工。5月2日該艦抵達澳大利亞的悉尼,因前線對修理艦的需求該艦被選中改為修理艦,巨大的坦克艙被改成修理車間,船上安裝了車床,焊接機,以及用於必要類型船舶的切割裝備和維修工具。規劃了機械車間、修理車間、裝配車間、木工車間、冶金車間、無線電維修車間為各種戰傷艦艇提供修理服務。5月底該艦完成修理艦改造正式服役,作為海上浮動修理基地負責為LCI步兵登陸艇提供維修。1944年8月21日該艦被改名為“阿喀琉斯”號,舷號ARL-41。1946年7月19日該艦從美國海軍退役,8月28日除籍。1947年該艦被美國政府贈送給中國,11月5日該艦在新奧爾良被移交給中國,1948年3月5日該艦在中國艦員的操作下抵達上海,更名“興安”,作為維修艦列編海防第二艦隊。1949年4月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海防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領部分軍艦起義,該艦不願起義,跟隨“永嘉”等艦從南京江面向長江口突圍。結果在三江營一代遭到解放軍炮兵的炮火阻攔,該艦被擊傷後擱淺,最終成為解放軍的俘虜,修復後該艦被編入華東軍區海軍,更名“大沽山”號,仍作修理艦使用。舷號“U891”,一直服役到1980年後。

排 水 量:2125/4080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700馬力

航 速:11.6節

“黃河”級坦克登陸艦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型軍艦屬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建造的中型登陸艦LSM,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與LST一起大量援助給國民黨海軍,因採取帶有“美”字的詞組命名,稱為“美”字艦。另有大批LSM作為剩餘物資被中國的招商局、民生公司等航運商購得,改造為商船。

人民解放軍在1949年解放上海後,獲得第一批該型軍艦,即輪船招商局的“萬忠”“萬福”號,後編入華東軍區海軍,以中國著名河流的名稱命名為“淮河”“運河”。此後,通過調撥各航運公司擁有的該型軍艦,以及從香港設法購買,人民解放軍海軍共獲得10餘艘該型軍艦,均使用河流名稱命名,俗稱“河”字艦,計有“黃河”“遼河”“沽河”“汾河”“灤河”等,統稱為“黃河”型登陸艦,至20世紀80年代全部退役。

排 水 量:520/1095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62米×10.5米×2.51米(全長、寬、滿載吃水)

動 力:2座GM型柴油機,雙軸推進,2880馬力

航 速:12節

“古田”級掃雷/登陸艇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型軍艦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量建造的LCI艇,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大量援助給國民黨海軍,採用帶有“聯”字的詞組命名,稱為“聯”字艇。1949年國民黨海軍海防第二艦隊起義中即包括有一艘該型軍艦“聯光”號,此後華東軍區海軍通過繳獲等途徑,陸續又獲得3艘該型軍艦。1950年,根據當時長江口通航掃雷的需要,4艘該型軍艦各加裝1具蘇聯制MT-3切割掃雷具,改造為掃雷艇,按照掃雷艇的命名規則,以革命根據地村鎮的名字命名為“古田”“棗莊”“周村”“張店”,於當年9月21日至10月11日成功進行了長江口掃雷作業,此後華東軍區的該型軍艦還曾參加過解放一江山島等戰鬥。

排 水 量:246/419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48米×7米×1.8米(長、寬、滿載吃水)

動 力:2座GM柴油機,雙軸推進,1600馬力

航 速:16節

“碾莊”級坦克登陸艇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型登陸艇原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坦克登陸艇,即LCT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大量軍援給國民黨海軍,以帶有“合”字的名詞命名,稱為“合”字艇。1949年,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獲得數艘該型艇,命名為“碾莊”“陳集”“車橋”“衛崗”“竹山”“枝江”“浦水”等,曾參加解放嵊泗列島、解放一江山島等作戰行動。

排 水 量:143/320噸(輕載/滿載)

主 尺 度:36.3米×9.95米×1.52米(全長、寬、吃水)

動 力:3座GM6-71柴油機,三軸推進,675馬力

航 速:8節

123Б、123K型魚雷快艇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型艇西方統稱為P-4型魚雷艇,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發、裝備的高速魚雷艇,採用滑行艇型,鋁合金艇體,具體分為安裝有平面搜索雷達的123K型,和無雷達的123Б型。1951年,蘇聯分兩次向中國交付36艘該型魚雷艇,其中10艘配置於華東軍區海軍快艇第31大隊。該大隊戰功卓著,先後擊沉國民黨海軍“太平”號護航驅逐艦、“靈江”號巡邏艦等。該型艇至20世紀80年代全部退出現役,曾參加擊沉“太平”艦的該型“158”艇後入藏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

排 水 量:20.74噸(123Б),21噸(123K)

主 尺 度:19.5米×3.7米×1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M50柴油機,2400馬力

航 速:42節(最大)

續 航 力:400海里/13節

武 備: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2.7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123Б),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4.5毫米雙聯裝機槍×1(123K)

“25噸”型炮艇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該型艇原為舊日本海軍“25噸”級炮艇,日本投降後殘存下來的25噸炮艇被中國海軍接收,總計三十五艘,推測另有數目不詳的同型艇加入了地方水警部隊,在1949年通過起義和投誠,總共有十七艘該型炮艇加入了新生的人民海軍,另有相當一批數量的該型炮艇處在備用狀態。該型炮艇主要裝備1950年2月1日成立的華東軍區海軍江防炮艇大隊第一中隊。成為人民海軍在東南沿海作戰的最初主力,1950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編制調整,該型炮艇分散配置在第四艦隊和第五艦隊。1951年第五艦隊炮艇大隊改為溫臺巡防大隊,第四艦隊炮艇大隊改為舟山巡防大隊,該型炮艇先後參加披山島海戰、頭門山海戰。1952年後逐步退役。其中“414”艇被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

排水量:25噸(滿載)

主尺度:18米×3.6米×1.2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海軍型柴油機,雙軸推進,300馬力

航 速:11節(最大)

武 備:蘇制72-K型25毫米機關炮1門,日製九三式13毫米機槍1挺,劉易斯7.7毫米機槍1挺。

“42噸”型炮艇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海軍部隊所裝備的炮艇主要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建造的25噸級為主,由於存在噸位小,火力弱,航速慢,且艇型侷限等問題,難以在近海海域進行巡邏作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海軍司令部決定利用國民黨軍隊殘留在大陸的可用物資,儘快設計建造一種適合近海巡邏的炮艇。因為此時海軍司令部自身並沒有艦艇設計部門,於是在1950年9月通過華東軍區海軍,向其管轄的海軍江南造船所下達命令,由江南造船所具體實施,江南造船所於當年12月開始設計和建造,即本型艇。本型艇建造過程中,第二艘艇在1951年3月24日下水時因壓載不足,發生了橫翻傾覆的嚴重事故(後修復),江南造船所此後中斷了本型艇的繼續發展,於1951年10月、11月將2艘試製艇交付海軍後,本型即未再建造。

排 水 量:42噸

主 尺 度:21.34米×3.81米×1.75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3座通用柴油機,495馬力

航 速:12節

武 備:日製HO-103型12.7毫米機槍3挺。

“52甲”型護衛艇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1952年,在總結此前江南造船所設計建造的42噸炮艇,以及青島造船廠試製的43噸炮艇基礎上,海軍司令部造船部通過華東軍區海軍,組織江南造船所改進炮艇設計,並以蘇聯海軍的某型交通艇作為艇體的參考母型,完成了50噸炮艇的設計,即本型炮艇,定名“52甲”。

同年4月5日,海軍司令部向中央軍委申請建造30艘50噸型炮艇,25日獲得批准,其中由江南造船所承造的20艘艇分4批建造(第一、二批各4艘,三、四批各6艘,舷號“501”至“520”),在1952年內完成,全部裝備華東軍區海軍所屬的吳淞、嵊泗、舟山、溫臺巡邏艇大隊。本型炮艇是人民解放軍海軍在50年代初期的近岸、島嶼間巡防主力,參與多次重大軍事行動。1953年5月29日至6月19日,華東軍區海軍溫臺巡邏艇大隊所裝備的“509”至“516”號本型炮艇,配合陸軍成功進行了解放浙江海域大、小鹿山島以及羊嶼、雞山的戰鬥,期間曾一度與臺灣地區海軍“信陽”號驅逐艦遭遇。1955年1月18日解放軍進行一江山島戰役時,溫臺巡邏艇大隊裝備的本型艇也參與了戰鬥,主要執行遞進壓制敵灘頭火力、支援陸軍向縱深進攻等任務。

排 水 量:50噸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長、最大寬、平均吃水)

動 力:3座通用柴油機,495馬力

航 速:12節

武 備:蘇制72-K型25毫米機關炮2門(部分艇為蘇制70-K37毫米炮、蘇制72-K25毫米或美製“厄利肯”20毫米機關炮各1門),12.7毫米機槍2挺。

“53甲”型護衛艇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本型艇是“52甲”炮艇的優化型,在“52甲”的原有設計基礎上進行改進,增大了駕駛室建築,並增強了火力。1952年10月,海軍司令部艦船修造部決定設計、建造本型炮艇,並專門組建了造船設計室自行設計,由江南造船所和江南造船所廣州工地建造,1953年1月開工首艇,命名“53甲”型。本型艇總計建成36艘,其中江南造船所建造的24艘交付華東軍區海軍使用,全部裝備華東軍區海軍所屬的吳淞、嵊泗、舟山、溫臺巡邏艇大隊。曾先後參加積穀山東北海戰、三門灣海戰、解放一江山島火力支援作戰。

排 水 量:50噸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2座GM64HN9型柴油機,雙軸推進,450馬力。

航 速:11節

武 備:蘇制70-K37毫米炮1門,厄利孔20毫米炮1門,12.7毫米機槍2挺。

“54甲”型護衛艇

東海艦隊前傳——華東軍區海軍主要艦艇綜述

本型炮艇是在“53甲”型基礎上所產生的修改型,對艇上原有的艙室佈局、管路分佈進行了優化調整,增加士兵艙面積,將艇上傢俱由木製改為鐵質,炮艇的外形則與“53甲”基本一致。本型艇總計建造14艘,其中10艘裝備華東軍區海軍。

排 水 量:50噸

主 尺 度:24.64米×4.25米×1.16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2座GM64HN9型柴油機,雙軸推進,450馬力。

航 速:11節

武 備:蘇制70-K37毫米炮1門,厄利孔20毫米炮1門,12.7毫米機槍2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