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劉氏發源——彭城堂


漢家劉氏發源——彭城堂


郡:群也,人所群聚也。《穎會》說文雲: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是縣大而郡小也。秦並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統其縣,漢遂因之。自隋唐以來,廢置不一,宋元設府於州,明制屬州於府,而郡之名遂廢。(摘載自《康熙字典》一二七二頁)。

彭城郡:彭城,①古縣名,相傳堯封彭祖於此,為大彭氏國。春秋宋邑。秦置縣,治所在今江蘇徐州市。元初廢。秦漢之際,楚懷王和項羽皆建都於此;兩漢、魏、晉、南北朝為彭城郡治所;三國魏以後又為徐州、北徐州治所;唐、五代又為武寧軍感化軍治所。②郡、國名,原為西漢的楚國。漢宣帝地節元年(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市)。黃龍元年(前49年)複名楚國。東漢章和二年(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581、600年)初廢郡,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唐武德四年(621)又改為徐州,天寶元年(742年)名彭城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徐州。

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

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因劉邦祖籍豐縣,起家於沛縣,而豐縣和沛縣後來都屬彭城郡,所以天下劉氏莫不以彭城為自己的祖籍,而稱為彭城劉氏。彭城也就歷來都被視為劉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後更成為天下劉姓的統一郡望。

西漢初,漢高祖劉邦邦的小弟劉交受封為楚王,史稱楚元王;後來,漢宣帝劉詢又封皇子劉囂楚王,史稱楚孝王。因此,彭城劉氏也就分為兩個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劉交派;一是楚孝王劉囂派。

彭城劉氏之稱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彭城劉氏就是漢家劉氏甚至天下的代稱。狹義的“彭城劉氏”僅指則僅指劉交和劉囂的後裔。

郡望:是指世代居住在某郡(國)中的著姓大族,他們門第高貴,家世顯赫,祖上有高官或名人,為當地人所敬重仰望,並且名聞天下。郡是我國古代的行政建置。秦漢時開始實行郡縣制,秦始皇分天下三十六郡,西漢增至一○三郡,以後歷代王朝或增或減。每郡統轄幾個到十幾個縣,作為一個大行政區,由中央朝廷直接委派官吏管轄。

我姓自七十三世祖榮公即徙居沛縣萬樂(落)鄉,這裡就是古之大彭邑。劉姓居,從春秋戰國末期就開始了。自邦公開基西漢以後,劉姓就已成為全國的第一大姓了。當時,劉姓皇族己在彭城、河間、南陽、廣平、丹陽、臨淮和南華等形成巨族。以後子孫繁衍迅速,支脈遍佈大江南北,形成了數十個郡望,其中較著名的有二十五個,即:彭城郡、沛郡、弘農郡、河間郡、中山郡、梁郡、頓丘郡、南陽郡、東平郡、高平郡、東莞郡、琅邪郡、蘭陵郡、高密郡、竟陵郡、河南郡、臨淮郡、廣平郡、丹陽郡、廣陵郡、長沙郡、臨淮郡、藜閣郡、沛豐郡、宣城郡。

彭城劉氏歷來就是劉姓郡望正宗,其源出西漢皇族,支脈多,影響大,故劉姓後裔,多以彭城郡為自家正宗郡望,雖有其他廿四郡也都屬於望族,但經歷日久,世事變遷,劉氏後裔遂以彭城郡為立,而我們中山靖王之後屬正宗彭城郡,更不待言了。

堂號:在劉氏的眾多堂號中,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彭城堂。這是因為,彭城是劉姓的共同郡望,也是漢家劉氏的發源地,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許多劉氏宗族都將自己的祠堂稱為彭城堂,以標明自己為彭城劉氏,是正宗的漢家後裔。甚至出自他源的劉氏,如匈奴劉氏、沙陀劉氏等,因年代久遠,譜系失考,上代失敘,也對外自稱為彭城劉氏,往往以彭城堂作為本族堂號。現今以彭城堂為堂號的劉姓,在中國南北各地和海外華人中都有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