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農村養蠶的人少了?

趙趙趙趙


近年來農村的桑蠶產業發展迅猛,很多的農民放棄種甘蔗玉米等傳統農作物改種桑樹了,每次回到村裡一眼望去都是成片成片的桑樹,一片綠油油景象充滿了勃勃生機,然而近幾年回到村裡綠油油的景象不見了,到處都是速生桉,很多的桑樹都被連根拔起,蠶繭的價格沒見降低多少?為什麼人們不養蠶了呢?村裡養蠶的人越來越少呢?



為什麼現在農村養蠶的人少了呢?

勞動力缺乏

桑蠶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的勞動力是很大的,村裡面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跑到外面的大城市闖蕩很少有留在村裡面的,村裡留下的都是一些留守兒童以及年邁的父母,很多的時候他們想養卻是力不從心。


養蠶較辛苦

養蠶相對於種植各種傳統農作物來說還是比較賺錢的,但是有收穫就得有付出,而養蠶需要付出的往往比種植各種農作物要多的多,桑蠶它不像玉米和速生桉以及甘蔗那樣只要種下去時不時打打農藥施施肥就可以的,養蠶得從它剛出生的時候就得全程照顧它,直到它成熟結繭,中間稍有不慎就會全軍覆沒,桑蠶它又是不停地進食每天需要大量的桑葉,很多的時候一整天都鑽在桑樹地裡摘桑葉,可以說養蠶跟種植其他農作物來說是最辛苦的。


風險較大

蠶繭的價格雖然很貴,但是那也要有蠶繭賣才行啊,很多人辛辛苦苦從一齡蠶養到準備結繭的時候桑蠶紛紛得膿病死了,看著滿地爬的病蠶哭都沒眼淚哦,眼看著二十幾天的努力化為泡影沒有幾個人是好受的,再加上各種養蠶技術還不夠完善,即使再怎麼小心餵養還是會出現大量的病蠶,因此很多不怎麼願意養就是這樣嘍,風險大呀。

成本較高

現在每張蠶卵都要上百塊錢,更不用說有些人直接買二齡蠶來養了,二齡蠶更貴一個簸箕就兩百塊錢,加上各種消毒藥水,以及各種消毒器具和蠶藥還有請人摘桑葉都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再加上桑樹需要我們時不時給它們施肥,要不然葉子不會長得那麼快,肥料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啊。


小王談養蠶


小時候村集體養蠶,養殖面積很大,有幾十畝,那種蠶是直接放在山林中的樹上餵養,那個樹叫青崗樹,因為坡上的鳥多,鳥最愛吃蠶,所以就叫我家去看鳥趕鳥。

趕鳥就是拿個竹竿或賣的那種小口哨,邊走邊用竹竿敲打樹,或使勁吹哨子,把鳥趕跑,在沒風的時候,山坡的樹林裡非常安靜,除了鳥叫,就是蠶吃樹葉沙沙沙的聲音,我和幾個小夥伴滿坡跑,吆喝,吹哨子,大聲喊叫,不叫鳥把蠶吃了,那段時光很快樂。

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就沒在山上養了,很多人都開始在家裡養,弄幾個圓圓的大竹蓋(竹子編的),放些桑葉,把蠶種放進去,剛開始桑葉放幹了都吃不完,越到後面越能吃,長的越快,蠶結繭的時候最辛苦,不停的吐絲把自己裹起來,最後成了潔白的橢圓形的繭。

近年來,由於無序競爭,價格波動大,蠶繭業日益退縮,蠶種每張65元,收100多公斤蠶繭,每斤只賣18元左右,而用於消毒的蠶藥為每張5元,桑葉培育管理每畝300元,餵養一張蠶種起碼要消耗掉半畝桑葉,現在,男普工一般在100元左右,女普工在80元左右,養殖春蠶需要30天時間,勞動力成本30天就是2400元的開支,這樣算已經是虧本狀態了。

除了這些因素,養蠶環境的制約也是蠶繭業萎縮的原因。一張蠶種需要35平方米的空間,要是專門搭建養蠶用房,用地也要成本,手續也麻煩,大面積種植桑樹也受林地限制,環境影響也很大。

所以,越來越多的蠶農陷入迷茫,現在連零星養蠶的也逐漸少了,養蠶業還走得下去嗎?





凡人農夫


“2019年在農村為什麼養蠶的人很少?你知道嗎?”,在以前每次回農村都能夠看到一種現象,那就是一眼望去全是綠油油的桑樹,彷彿給農村增添了另一道風景線。然而近幾年回農村會看到一種現象,那就是綠油油的美景不見蹤影!甚至很多的桑樹都被連根拔起,然而春蠶的價格卻沒有降低?其實這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奇怪的地方!來聽聽在農村從事養殖蠶的人怎麼說?喜歡小編的點個關注吧!

一、農民缺乏勞動力

現在在農村普遍都缺乏勞動力,而養殖蠶又是一項勞動密集的項目,甚至需要勞動力是非常大的。不得不說,在農村很多的年輕人都願意去城市裡打工,也不願意留在農村從事養殖蠶的工作。一般在農村都留著一些老人和小孩,根本無法勝任這項工作,甚至有的農民有心無力。

而且養殖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甚至稍有不慎就會導致“全軍覆沒”,畢竟養蠶需要才蠶剛出生的時候就開始全程照顧,直到它開始結繭,在這途中隨時都有可能讓蠶死亡。再加上桑蠶又需要不停的進食,而且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桑葉,所以說這是比較辛苦,甚至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作!因此,養蠶也是比較讓農民操心!

二、養蠶風險大,成本高

很多農民養殖蠶,其實技術還是不夠完善!雖然蠶的價格非常貴,但是農民要有蠶繭賣才行,主要是很多的農民辛辛苦苦養殖蠶20多天,準備在結繭的時候,桑蠶紛紛得膿病而死。很多農民都是看著滿地的病蠶,哭到沒眼淚了,估計看到這樣的畫面沒有幾個農民是好受的!所以現在的養蠶技術還是不夠完善,即使你再怎麼小心餵養,還是會出現大量的病蠶。因此,這也是為什麼農村很少養蠶的人,這就能體現養蠶的風險!

再加上蠶卵都是非常昂貴的,再加上各種的消毒藥水以及消毒器具。還要請人採摘桑葉,其實這些都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再加上現在的商業需要,我們時不時給他們施肥,否則桑樹的葉子沒有長得這麼快。所以說這化肥也是一筆投入啊。那麼,看完之後你還會覺得養殖場的成本低嗎?其實養蠶的成本蠻高的,而且風險非常大,一旦出現病殘的狀況,就很容易造成經濟損失。所以,需要農民時刻注意蠶的狀況,畢竟才是比較脆弱的動物!

小編結語:在2019年農民養蠶其實是可以的,但是農民需要知道以上這兩點,畢竟養蠶的風險大,而且成本非常高。一般的農民是承受不了這樣的壓力,再加上養蠶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畢竟桑葉是需要人去採摘的,所以說養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儘管蠶繭能夠賣出非常高的價錢,但是很少的農民能夠在這條路堅持下來,畢竟養蠶的要求非常高。


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與評論!感謝大家閱讀!


一起趣看三農


0517蠶桑事業是我國數千年來主要產業,它在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有過十分重要的地位。古代西方稱我國為絲國,最早通過西方世界的交通道路,被稱為絲綢之路。



但是現在養蠶的人越來越少了,有多方面的原因,農業引擎嘗試從產業發展環境、產業鏈條兩個方面做一簡要分析。

產業發展環境方面,受內憂外患的影響,桑蠶產業面臨新的挑戰。

1.從歷史的發展角度講,古代明清以前,我們的桑蠶產業非常發達,但是自從棉花生產加工技術逐步成熟推廣之後,蠶絲受到嚴重的市場排擠。這是因為種植棉所需勞動量少,原料價格低廉,棉布產品比絲綢經久耐用,加上工業革命降低了加工成本。



2.從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上講,多數地方和有關部門對桑蠶產業普遍認識不足,一直沒有研究制定促進桑蠶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和具體扶持政策。對於其它的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都有很多的資金補貼,但是桑蠶產業沒有專項資金,農民植桑養蠶得不到相關政策扶持。

3.從體制管理角度而言,桑蠶產業的生產管理體制殘缺不全,很不順暢,省市級及以下政府桑蠶產業主管部門不統一,嚴重影響桑蠶產業的發展。

產業鏈條層面,桑蠶產業面臨很多問題,養殖環節自然也不景氣。

1.植桑養蠶的產業鏈條短、環節薄弱。種質資源保存、蠶種生產、養蠶、烘繭等設施設備及桑園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水平不高,機械化裝備差。

2.由於桑苗、桑葉、絲綢產品的交易及繅絲織綢等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非常的複雜,生產成本高,與其它棉麻製品相比不具有市場優勢,中低端市場被擠壓。

3.桑蠶產業的產業化發展水平較低,對養蠶收益提高不足。佔桑蠶產業鏈生物量98%的桑枝、蠶沙、蠶蛹等副產物的開發利用少,企業主要產品品種較為單一,對桑蠶產業發展的帶動力不強。

4.還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尤其是飛機防控美國白蛾等食葉性害蟲帶來的桑園汙染,對桑蠶安全生產影響較大,也對桑農養蠶的積極性形成一定的衝擊。

5.農民不願意種桑養蠶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農民與龍頭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緊密,蠶農組織化程度較低,抗風險能力弱,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較低,桑蠶資源的綜合研發能力不強。



雖然產業環境和鏈條內部存在各種困難,但是絲綿和絲織品依然受到高端市場的認可和追捧,被奉為“稀世之珍”。

作為中華古文明重要標誌之一的絲綢,衰而不失傳,綾羅綢緞錦帛,至今仍作為一種名貴的禮品衣料,行銷於國內外,饋贈佳品,享譽全球。


農業引擎


這個問題,我不知道養蠶的經歷與難處何在,我見識過養蠶的不容易所在,養出來的成品蠶,或許不一定是理想的交易收入,加之地區間的差距所在,導致競爭失衡流出而難以如願,總之養蠶風險性巨大難以掌握,有著經歷的人無一不抱怨,養蠶的致富路不易。


老軍人77146078


不是少而是現在的桑樹種植久了會移傳病菌會死


俊149435741


現在農村發展種養業的情況是:高資金投入,賭搏式經營,結果豐收年虧本。農村養蠶也是類似狀況,當然農村養蠶的人少了。正常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