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吐谷渾、契丹、吐蕃是少數名族還是外國人?

娛圈兒


吐谷渾,既曾經是一個人名,也是一個古國的名稱。這個曾經在公元四世紀西晉時期建立的政權地處黃河上游,祈連山以南,青海湖以西。吐谷渾強盛時地域非常遼闊。這個西方古國,它卻來自於遼東。

下圖吐谷渾墓出土的騎射金飾片

公元四世紀,西晉時強大的鮮卑佔據了北方匈奴曾經佔有的北方草原地區。鮮卑的勢力越過阿爾泰山到達了巴爾喀什湖以及烏魯木齊,再往西就是烏孫的地盤了。鮮卑也有幾個部,和烏孫相鄰的是西部鮮卑,勢力大的還有拓跋鮮卑、宇文鮮卑。在鮮卑勢力的範圍的邊緣地帶,東南角,宇文鮮卑以南,遼河西岸,居住著慕容鮮卑。西晉時慕容鮮卑的酋長,名字叫涉歸。涉歸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吐谷渾,次子叫若洛廆。涉歸生前將兩個兒子分為兩部,在他死後,其長子吐谷渾就率部西遷至陰山,又借道至隴。吐谷渾之孫以祖父名字“吐谷渾”為族名,玄孫時在青海祈連山、黃河上游建國稱王。

也就是說吐谷渾是鮮卑慕容氏,鮮卑則是東胡的一支。吐谷渾在唐代被吐蕃所滅。

吐蕃地處西陲,也就是現在的青藏高原。《舊唐書*吐蕃傳》說,“吐蕃,在長安之西八千里,本漢西羌之地也。”按照《新唐書*吐蕃》的記載也認為,“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有發羌、唐旄等,然未始與中國通。”從《舊唐書》來看,吐蕃屬於羌人的一支。

按照現在的考古遺址發現四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已經過著穩定的定居農耕畜牧生活,並且手工業發達。四千年前的青藏高原的原始社會已經有了發達的經濟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吐蕃是青藏高原上第一個有確切記載的政權,吐蕃的建立者就是古代的藏族人。松藏乾布就是吐蕃歷史上著名的領導者,稱為“贊普”。

吐蕃政權存在兩百年而土崩瓦解,分化成多個小政權而分散於青藏高原。

契丹,發源於北方大興安嶺的遊牧民族,最早源起於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之間。文獻中稱之為東胡,或直指為鮮卑宇文部的一個分支,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匈奴別種”。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比960年建立的北宋立國還要早。遼太宗時期,契丹改國號為遼,北宋與遼相伴相生,甚至一度約為兄弟,尤其是在仁宗趙禎和道宗耶律洪基時期,兩國數十年不識干戈。遼國受到北宋影響,被中原文化浸染,所修文物也是彬彬不異於中華。

下圖契丹耶律羽之墓


沅汰



吐谷渾,原為人名;是1700年前生活在遼東(今遼寧彰武、鐵嶺)一帶的鮮卑慕容氏單于慕容涉歸的庶長子。慕容涉歸去逝後,傳位於嫡子慕容廆。吐谷渾與慕容廆有矛盾,一怒之下遂率領自己的所部1700家向西遷徙,一路跋山涉水到達隴上、枹罕一帶(今甘肅西南、中部),侵逼氐、羌部落,成為當時中國西北地區的一股強大勢力。吐谷渾死後,長子吐延繼位,在一次與羌人的作戰中,不幸被羌酋刺死。其子葉延繼位,繼續武力擴張,終於在公元313年(西晉末),統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的羌、氐部落。以祖父的名字吐谷渾為國號,建立了“吐谷渾”國家。以鮮卑人、羌人為主,設有王、公、僕射、尚書、將軍、郎中等官職,國人服飾略同於漢族,使用文字是漢文。吐谷渾在唐代龍朔三年(公元663年),被吐蕃所滅,存國350年。據考證,其後裔就是現在的土族人。



滅吐谷渾的吐蕃,是藏族的自稱 ,意為大蕃 。吐蕃民族,傳說是獼猴與巖魔女結合生出的最早人類,以農牧為主。說起唐代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的故事,其主人翁松贊干布就是吐蕃的立國者。從公元618年到842年,吐蕃統治的領域是現在的青海、甘肅南部、四川、雲南東北部和新疆這些地方。吐蕃人是辮髮,服裝以紡織編結而成毛料,披風披肩,謂之“氆氌”。主食為糌粑,是一種以青稞為面同酥油拌和而成的食品。唐朝與吐蕃時戰時和200多年,在這期間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亂”,吐蕃趁機佔領甘肅及河西大片地區,763年攻進長安,15天后,聽聞郭子儀來了,才撤退。……以後,吐蕃由於內訌,於公元842年自行解體。中國元代,吐蕃被蒙古人統治。現在的西藏就是古代的吐蕃。

契丹,是古代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和蒙古一帶的遊牧民族,其人民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契丹人認為契丹民族是炎帝的苗裔(認同是中華民族)。他們天生驍勇善戰,是個強悍的民族。公元907年,契丹“八部”首領之一的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八部”,自稱“可汗”。916年稱帝,國號“契丹”。936年耶律阿保機率軍南下中原,攻滅“五代”的後晉 ,改國號為“大遼”。統治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大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南部的白溝河。契丹人髡髮,服裝為長袍左衽,圓領窄袖。住所為氈帳。中國歷史上的遼朝 ,就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北宋“楊家將”的故事,就是與之抗爭。……後“大遼”又被改為“大契丹”,再後又被改回“大遼”,最終於公元1125年被女真人“金”所滅。享國210年。再之後,1132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耶律大石,被“金”趕到今天的新疆塔城地區稱帝,史稱“西遼”,又稱“哈喇契丹”。耶律大石所率領的契丹殘部向西擴展,控制區域東至高昌,西抵裡海;並遷都於巴刺沙袞(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成為當時中亞地區的霸主。“西遼”於1218年,被蒙古所滅。遼——契丹滅亡後,契丹人多融入漢人、女真人和蒙古人,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據最新考證,現在中國的達斡爾族人就是契丹的後裔。


麟角1


古代的吐谷渾、契丹、吐蕃當然不是外國人,也不是近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因為民族—國家實際上是一個舶來品,民族國家出現標誌著現代國家形態的產生,這和封建時代的國家形態還不是一個東西。

不過按照現代的概念去追溯的話,吐谷渾、契丹、吐蕃既是民族又是國家,因為從族群屬性上,他們都是單一的民族,有著同一的地緣、血緣、業緣,有著相似的生活習性,有著共同信仰和思維方式,叫民族並沒有什麼過錯。從另一方面看吐谷渾、契丹、吐蕃又是國家,因為這些本來就是他們的國號,他們實際上是以民族稱呼自己的國家,當然這個和現代民族國家還有所不同,而且後來還有所變化,比如契丹後來改稱遼,吐谷渾後來改成土族,吐蕃後來改稱藏族等,實際上有一個歷史的演化。

吐谷渾最開始是鮮卑的後代,在西晉和唐年間,從燕趙之地遷徙到青海之地,後來被唐兼併,其首領被封為青海王,安史之亂後據有河東,後受遼國統治,慢慢同化,後來成為土族。契丹興起於松漠之間,劉浦江先生有書名世,在唐末就對其河北邊防造成很大的壓力,宋代以來遼宋對峙,後來為金所滅,一部分遷回東北,另一部分跟隨耶律大石遷到中亞,史稱西遼。明末東北的這部分契丹後裔改稱女真,其建立的國家最先也是叫後金,就是因為這段淵源關係。吐蕃是唐時期的大國,統治西藏和青海兩地,在松贊干布的時候曾經和唐代宗和親,後來逐步強大,趁著唐安史之亂後衰落一度佔領長安。後來逐步衰落,元明以來納入中國的國土。


青年史學家


吐谷渾、契丹、吐蕃這三個民族,毫無疑問都是少數民族,卻不是外國人。

中國人古時候沒有現代國家的概念,民族國家的詞彙是西方傳過來的,但中國古人依然有自己樸素的國家與民族的觀念——天下。

自大禹定天下為九州以來,中央王朝對內實行郡縣制,對外實行羈縻制,逐漸形成了一套區別於西方民族國家的朝貢體系,被納入到這個體系裡的部族,都可以稱之為兄弟民族,是一個大家庭。

吐谷渾是鮮卑人的一個別支。鮮卑是東胡的一個部族。東胡是在東北遊牧、漁獵民族的一個統稱,有很多部落。

在匈奴被漢朝趕走後,東胡的一支,鮮卑向西擊敗了匈奴的殘餘部隊,佔據了蒙古高原,形成了拓跋部、慕容部、宇文部、段氏、柔然等部落。其中,段氏被慕容部和宇文部早早的攻滅,事蹟不顯外,其他部落,都在中央王朝烜赫一時。

除了鮮卑外,東胡還有丁零、烏桓等民族,不過這些民族生不逢時,在剛剛冒頭時,迎面撞上其他民族出現不世出的天才,結果就消失在了民族融合的大潮裡。

鮮卑的拓跋部建立北魏之前,在東北和華北叱吒風雲的是慕容鮮卑部。這個部落是向西晉稱臣的,西晉中央朝廷也冊封了慕容部為官,讓他們鎮守北方邊境。後來天下大亂,很多中原士民除了南遷外,也有不少人北上,來到了遼河平原,被慕容鮮卑部收留。這些人的到來,對慕容部的壯大起了很大的作用。

慕容涉歸是鮮卑慕容部的首領,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慕容吐谷渾,一個是慕容廆。慕容廆是嫡子,慕容吐谷渾是庶子。慕容老爺子也不偏心,兩個人都分了些部眾。時間久了,慕容廆心裡對慕容部落的人,漸漸歸心於他的庶兄慕容吐谷渾心生不滿,藉口兩個部落的馬打鬥派人去責備他的庶兄。

按照一般的劇情,這個時候應該是兄弟鬩牆,大打出手。可是慕容吐谷渾說,我將離開這片土地,到萬里之遙的地方去重新生活。

他一走就是一萬里,從東北來到了大西北,在甘肅停了一段時間,又往青海發展,到了他的孫子時,吐谷渾已兵強馬壯,建立了一個國家,就用他的名字作為國號,稱吐谷渾。慕容部落建立的一系列國家都被滅掉後,吐谷渾還一直存在到隋煬帝時開拓西北,設立河湟四郡。隋朝覆亡,吐谷渾又復國,後來向唐朝稱臣,在吐蕃和唐朝爭霸的一百多年裡,吐谷渾最終沒有熬過去,國家被滅,人口離散到現在的山西、河北等地,融入漢族。留在青海故地的人,成為土族的祖先。

契丹人也是東胡的一支,很早就在東北一帶遊牧。在唐朝武則天時,就已很強大了,唐朝前期因為契丹的原因,北方領土不過燕山。後來唐朝經過多次作戰,擊敗了正在崛起勢頭中的契丹,讓契丹人崛起的時間延後了200多年。

到了907年,唐朝滅亡的同一年,耶律阿保機終於建立起自己的權威,為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奠定了條件。916年,契丹建國,比起北宋還要早40多年,契丹參與了中原王朝的更迭,對中原王朝的發展走向施加了很大的影響,後來與北宋對峙了一百多年,被同樣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滅亡了。

契丹人一部分西遷,建立了西遼,以後同化於中亞的民族大熔爐裡,大多數人留在了原來的居住地,成為金國治下的子民。到蒙古滅金,契丹人已逐漸消失了民族特色,融入了漢族。

相對而言,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因為地形的原因,一直沒有被中央王朝納入統治範圍。羌族、匈奴、吐谷渾等民族先後生活在青藏高原周邊的草地。直到吐蕃族出現了松贊干布,開始崛起,並且與唐朝的強盛期同步,兩者爭霸戰爭打打停停,延續了一百多年,最終以唐朝衰落,吐蕃分裂為結束。

吐蕃強盛時,東南到雲南,東北接蒙古高原,西北直達河中,西南到達印度、克什米爾等地,是東亞地區的一個強大的政權。不過這個民族在9世紀晚期分裂後,一直沒有再次統一。直到元朝時併入版圖。

相對來說,吐蕃是加入版圖最晚的一塊地區,而且吐蕃地區的文化、語言也別具一格,參加中央王朝朝貢體系的時間也最晚,是一支更為獨立的力量。在唐代及以前,吐蕃人是一個少數民族,以現在的觀點來看,也是外國人,是可以被理解的。

至於東北、西北的疆域,在漢朝就已被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在適當時,故土新歸而已,如同在外流浪的孩子,終要回歸。


而知而行


不少回答都說了,那個時候並沒有民族這一說。確實,那個時候是沒有民族學說的,但是並不能說無法區分少數民族與外國。

但是好像那個時候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他們並沒有說清楚,或是故意遮遮掩掩,為了可笑的“政治正確”苟屁不通的敷衍。

——這是中國樸素的民族觀,更是構成中國古代朝貢體系、處理國際關係、凝聚國人抗擊外敵的一個偉大學說——華夷之辨。



究竟吐谷渾、契丹、吐蕃當時是少數民族還是外國?他們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無疑是外國無誤。

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民族、國家觀念去強加給古人,這無疑是對歷史的一種強姦,對當時抗擊異族的民族英雄的一種侮辱,對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的抹殺、更是變相的逆向民族主義思潮。這種理論一旦成立,那麼試問,在未來世界大同之日,那麼我們今天所做的對抗外辱的行為又有何意義?

這種理論無疑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是中華民族——我們未來是地球民族!乾脆打開國門,讓印度、日本、美國和那些周邊的國家一起都來瓜分好了,反正都是提前促進民族融合嘛!說到這裡你就會非常明白了,那些整天叫嚷著——我們要忘記歷史!我們現在是中華民族!是什麼勢力派到中國的漢奸,又或是腦袋極度不好使的智障發明的弱智邏輯。


寧安公主朱祿貞


首先更正一下題目裡面的錯別字,是“少數民族”而非“名族”。要回答清楚這道題目,首先要弄清楚“民族”這個概念。

現在我們經常使用的“民族”一次,其實是一個“舶來品”。大概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時候,從日本翻譯的西方論著中引進的。因此這個“民族”的含義就要追本溯源的去看西方語言中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含義。一般會將“民族”翻譯成people、nationality、majority、ethnic group、race等等。其中說到的少數民族一般會用“minority”或者“ethnic group”來表示。也就是要從“種族”這個概念來劃分。簡而言之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就是“指人們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雖然在中國的古代並沒有“民族”一詞用於指代其他的民族或是國家的人。但是中國古人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到了有文化風俗與中原地區不甚相同的外夷,所以也會在古籍中出現“族”“類”這樣的詞。但是漢文化的核心在於兼容幷包,認為只要是願意學習漢文化,願意“入鄉隨俗”的,就是自己人。因此,如果從古人來看吐谷渾、契丹、吐蕃這樣的都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可以說都是外藩人,再遠一點的就是外國人(幾乎是都沒有見過)。可見並沒有形成十分鮮明的“民族之分”概念。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經歷了大規模的“五胡亂華”“五代十國”以及其他小規模的遷徙定居,民族之間的融合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現代意義上來看,有的藩屬國得以留存下來文字以及語言和習俗,有的則早已拋棄曾經的文化習慣徹底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這其實不僅僅只發生在中國,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一樣的。

說白了,現代概念下出現的“民族”近現代科學發展的成果之一,嘗試著通過一些定量與定性來將原本抽象的概念進行界定來分析研究。


國家人文歷史


古時候沒有民族的概念,民族以及從民族生髮出來的民族國家、民族主義都是近現代的事情,民族本身就是一個想象的共同體。我們作為現代人,在閱讀歷史時會不自覺地用民族的現代概念去套古代的民族並不恰當。

古時候,中原王朝在儒家文化影響下,講究的是夷夏之辨,是一個文化概念,凡是接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就是華夏文明的範圍,比方說朝鮮王朝就以小中華自稱,自認為是夷夏中的夏,而不是夷。對於中原儒家文化以外的各種人,都是以夷稱之。

除此之外,就是某某人之分,基本上是地域和人種的概念。吐谷渾人 、契丹人 、吐蕃人都是這一類。

少數民族的概念也是現代的,是相對於主體多數民族來講的,一般現代政治都會對少數民族有一些安排,以顯示主體民族對少數民族的安排和看法。吐谷渾、契丹、吐蕃相對中原漢族來說,人數少,但是並不是現代少數民族的概念,在中原王朝眼裡,也不能稱是平等的外國人,而是低一等的外夷、野蠻人,是需要通過撫或是摷的手段使其承認遵守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最好的是修德懷遠使其心嚮往之,萬國來朝,差的相安無事,最差是兵戎相見。吐谷渾、契丹、吐蕃就不同的文化下的人群,也有自己的政權,也是中原王朝天下秩序甚至江山的威脅者和競爭者,在天下秩序中只有中心與外藩之分,對於挑戰者最後只能一戰分高下。而遙遠的大食、大秦一類這些在天下秩序之外的地方倒是被下意識地稱為外國。


達瓦里希



慎獨168083769


那個時候是沒有國籍概念的,吐谷渾、契丹、吐蕃等對於漢人而言,只能是異族。有一句很流傳,就代表了古代人的觀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既不是少數民族,古代是沒有少數民族這個概念,只有我族和他族的概念。外國人的概念更不會有。


歷史哨聲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民族的意識很早就形成了,國家這樣的說法也很早就有,但無論是民族,少數民族,還是國家的概念,形成的非常晚,在古時候這些概念很不清晰。

古代多以模糊的民族概念來區分不同的政權,比如商周時期夷夏之分,那時候中原發展遠高於其餘地方,中原人便以華夏為正統,其餘都稱戎,夷,蠻一類。

中原發展融合了大量的非中原人,便成了民族之一,但這時候還是沒有明確中外之分,比如五胡亂華,五胡往往對應於華,都是民族對民族,因為當時的五胡,都還只是鬆散的部落。

同樣的,吐谷渾,契丹,吐蕃,也是一種民族的稱謂,只是很長一段時間並不溶於中原,以國家的形式出現。

比如到了唐宋時期,吐蕃統一青藏高原,便成了獨立的國家,契丹人建立了渤海國,或者遼,就成了獨立的國家。而後來吐蕃分裂,便成了吐蕃諸部,成了部落的聯合體,很難再稱之為國家。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有一定歧義,吐谷渾,契丹,吐蕃都只是一個民族,這個毋庸置疑,至於外國人而論,則是根據不同時代而定,不可能一言而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