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吐谷浑、契丹、吐蕃是少数名族还是外国人?

娱圈儿


吐谷浑,既曾经是一个人名,也是一个古国的名称。这个曾经在公元四世纪西晋时期建立的政权地处黄河上游,祈连山以南,青海湖以西。吐谷浑强盛时地域非常辽阔。这个西方古国,它却来自于辽东。

下图吐谷浑墓出土的骑射金饰片

公元四世纪,西晋时强大的鲜卑占据了北方匈奴曾经占有的北方草原地区。鲜卑的势力越过阿尔泰山到达了巴尔喀什湖以及乌鲁木齐,再往西就是乌孙的地盘了。鲜卑也有几个部,和乌孙相邻的是西部鲜卑,势力大的还有拓跋鲜卑、宇文鲜卑。在鲜卑势力的范围的边缘地带,东南角,宇文鲜卑以南,辽河西岸,居住着慕容鲜卑。西晋时慕容鲜卑的酋长,名字叫涉归。涉归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吐谷浑,次子叫若洛廆。涉归生前将两个儿子分为两部,在他死后,其长子吐谷浑就率部西迁至阴山,又借道至陇。吐谷浑之孙以祖父名字“吐谷浑”为族名,玄孙时在青海祈连山、黄河上游建国称王。

也就是说吐谷浑是鲜卑慕容氏,鲜卑则是东胡的一支。吐谷浑在唐代被吐蕃所灭。

吐蕃地处西陲,也就是现在的青藏高原。《旧唐书*吐蕃传》说,“吐蕃,在长安之西八千里,本汉西羌之地也。”按照《新唐书*吐蕃》的记载也认为,“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与中国通。”从《旧唐书》来看,吐蕃属于羌人的一支。

按照现在的考古遗址发现四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已经过着稳定的定居农耕畜牧生活,并且手工业发达。四千年前的青藏高原的原始社会已经有了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吐蕃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政权,吐蕃的建立者就是古代的藏族人。松藏干布就是吐蕃历史上著名的领导者,称为“赞普”。

吐蕃政权存在两百年而土崩瓦解,分化成多个小政权而分散于青藏高原。

契丹,发源于北方大兴安岭的游牧民族,最早源起于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之间。文献中称之为东胡,或直指为鲜卑宇文部的一个分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匈奴别种”。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比960年建立的北宋立国还要早。辽太宗时期,契丹改国号为辽,北宋与辽相伴相生,甚至一度约为兄弟,尤其是在仁宗赵祯和道宗耶律洪基时期,两国数十年不识干戈。辽国受到北宋影响,被中原文化浸染,所修文物也是彬彬不异于中华。

下图契丹耶律羽之墓


沅汰



吐谷浑,原为人名;是1700年前生活在辽东(今辽宁彰武、铁岭)一带的鲜卑慕容氏单于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涉归去逝后,传位于嫡子慕容廆。吐谷浑与慕容廆有矛盾,一怒之下遂率领自己的所部1700家向西迁徙,一路跋山涉水到达陇上、枹罕一带(今甘肃西南、中部),侵逼氐、羌部落,成为当时中国西北地区的一股强大势力。吐谷浑死后,长子吐延继位,在一次与羌人的作战中,不幸被羌酋刺死。其子叶延继位,继续武力扩张,终于在公元313年(西晋末),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以祖父的名字吐谷浑为国号,建立了“吐谷浑”国家。以鲜卑人、羌人为主,设有王、公、仆射、尚书、将军、郎中等官职,国人服饰略同于汉族,使用文字是汉文。吐谷浑在唐代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被吐蕃所灭,存国350年。据考证,其后裔就是现在的土族人。



灭吐谷浑的吐蕃,是藏族的自称 ,意为大蕃 。吐蕃民族,传说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的最早人类,以农牧为主。说起唐代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故事,其主人翁松赞干布就是吐蕃的立国者。从公元618年到842年,吐蕃统治的领域是现在的青海、甘肃南部、四川、云南东北部和新疆这些地方。吐蕃人是辫发,服装以纺织编结而成毛料,披风披肩,谓之“氆氇”。主食为糌粑,是一种以青稞为面同酥油拌和而成的食品。唐朝与吐蕃时战时和200多年,在这期间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吐蕃趁机占领甘肃及河西大片地区,763年攻进长安,15天后,听闻郭子仪来了,才撤退。……以后,吐蕃由于内讧,于公元842年自行解体。中国元代,吐蕃被蒙古人统治。现在的西藏就是古代的吐蕃。

契丹,是古代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蒙古一带的游牧民族,其人民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契丹人认为契丹民族是炎帝的苗裔(认同是中华民族)。他们天生骁勇善战,是个强悍的民族。公元907年,契丹“八部”首领之一的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自称“可汗”。916年称帝,国号“契丹”。936年耶律阿保机率军南下中原,攻灭“五代”的后晋 ,改国号为“大辽”。统治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南部的白沟河。契丹人髡发,服装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住所为毡帐。中国历史上的辽朝 ,就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北宋“杨家将”的故事,就是与之抗争。……后“大辽”又被改为“大契丹”,再后又被改回“大辽”,最终于公元1125年被女真人“金”所灭。享国210年。再之后,1132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被“金”赶到今天的新疆塔城地区称帝,史称“西辽”,又称“哈喇契丹”。耶律大石所率领的契丹残部向西扩展,控制区域东至高昌,西抵里海;並迁都于巴刺沙衮(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霸主。“西辽”于1218年,被蒙古所灭。辽——契丹灭亡后,契丹人多融入汉人、女真人和蒙古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据最新考证,现在中国的达斡尔族人就是契丹的后裔。


麟角1


古代的吐谷浑、契丹、吐蕃当然不是外国人,也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因为民族—国家实际上是一个舶来品,民族国家出现标志着现代国家形态的产生,这和封建时代的国家形态还不是一个东西。

不过按照现代的概念去追溯的话,吐谷浑、契丹、吐蕃既是民族又是国家,因为从族群属性上,他们都是单一的民族,有着同一的地缘、血缘、业缘,有着相似的生活习性,有着共同信仰和思维方式,叫民族并没有什么过错。从另一方面看吐谷浑、契丹、吐蕃又是国家,因为这些本来就是他们的国号,他们实际上是以民族称呼自己的国家,当然这个和现代民族国家还有所不同,而且后来还有所变化,比如契丹后来改称辽,吐谷浑后来改成土族,吐蕃后来改称藏族等,实际上有一个历史的演化。

吐谷浑最开始是鲜卑的后代,在西晋和唐年间,从燕赵之地迁徙到青海之地,后来被唐兼并,其首领被封为青海王,安史之乱后据有河东,后受辽国统治,慢慢同化,后来成为土族。契丹兴起于松漠之间,刘浦江先生有书名世,在唐末就对其河北边防造成很大的压力,宋代以来辽宋对峙,后来为金所灭,一部分迁回东北,另一部分跟随耶律大石迁到中亚,史称西辽。明末东北的这部分契丹后裔改称女真,其建立的国家最先也是叫后金,就是因为这段渊源关系。吐蕃是唐时期的大国,统治西藏和青海两地,在松赞干布的时候曾经和唐代宗和亲,后来逐步强大,趁着唐安史之乱后衰落一度占领长安。后来逐步衰落,元明以来纳入中国的国土。


青年史学家


吐谷浑、契丹、吐蕃这三个民族,毫无疑问都是少数民族,却不是外国人。

中国人古时候没有现代国家的概念,民族国家的词汇是西方传过来的,但中国古人依然有自己朴素的国家与民族的观念——天下。

自大禹定天下为九州以来,中央王朝对内实行郡县制,对外实行羁縻制,逐渐形成了一套区别于西方民族国家的朝贡体系,被纳入到这个体系里的部族,都可以称之为兄弟民族,是一个大家庭。

吐谷浑是鲜卑人的一个别支。鲜卑是东胡的一个部族。东胡是在东北游牧、渔猎民族的一个统称,有很多部落。

在匈奴被汉朝赶走后,东胡的一支,鲜卑向西击败了匈奴的残余部队,占据了蒙古高原,形成了拓跋部、慕容部、宇文部、段氏、柔然等部落。其中,段氏被慕容部和宇文部早早的攻灭,事迹不显外,其他部落,都在中央王朝烜赫一时。

除了鲜卑外,东胡还有丁零、乌桓等民族,不过这些民族生不逢时,在刚刚冒头时,迎面撞上其他民族出现不世出的天才,结果就消失在了民族融合的大潮里。

鲜卑的拓跋部建立北魏之前,在东北和华北叱咤风云的是慕容鲜卑部。这个部落是向西晋称臣的,西晋中央朝廷也册封了慕容部为官,让他们镇守北方边境。后来天下大乱,很多中原士民除了南迁外,也有不少人北上,来到了辽河平原,被慕容鲜卑部收留。这些人的到来,对慕容部的壮大起了很大的作用。

慕容涉归是鲜卑慕容部的首领,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慕容吐谷浑,一个是慕容廆。慕容廆是嫡子,慕容吐谷浑是庶子。慕容老爷子也不偏心,两个人都分了些部众。时间久了,慕容廆心里对慕容部落的人,渐渐归心于他的庶兄慕容吐谷浑心生不满,借口两个部落的马打斗派人去责备他的庶兄。

按照一般的剧情,这个时候应该是兄弟阋墙,大打出手。可是慕容吐谷浑说,我将离开这片土地,到万里之遥的地方去重新生活。

他一走就是一万里,从东北来到了大西北,在甘肃停了一段时间,又往青海发展,到了他的孙子时,吐谷浑已兵强马壮,建立了一个国家,就用他的名字作为国号,称吐谷浑。慕容部落建立的一系列国家都被灭掉后,吐谷浑还一直存在到隋炀帝时开拓西北,设立河湟四郡。隋朝覆亡,吐谷浑又复国,后来向唐朝称臣,在吐蕃和唐朝争霸的一百多年里,吐谷浑最终没有熬过去,国家被灭,人口离散到现在的山西、河北等地,融入汉族。留在青海故地的人,成为土族的祖先。

契丹人也是东胡的一支,很早就在东北一带游牧。在唐朝武则天时,就已很强大了,唐朝前期因为契丹的原因,北方领土不过燕山。后来唐朝经过多次作战,击败了正在崛起势头中的契丹,让契丹人崛起的时间延后了200多年。

到了907年,唐朝灭亡的同一年,耶律阿保机终于建立起自己的权威,为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奠定了条件。916年,契丹建国,比起北宋还要早40多年,契丹参与了中原王朝的更迭,对中原王朝的发展走向施加了很大的影响,后来与北宋对峙了一百多年,被同样崛起于东北的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亡了。

契丹人一部分西迁,建立了西辽,以后同化于中亚的民族大熔炉里,大多数人留在了原来的居住地,成为金国治下的子民。到蒙古灭金,契丹人已逐渐消失了民族特色,融入了汉族。

相对而言,吐蕃所在的青藏高原,因为地形的原因,一直没有被中央王朝纳入统治范围。羌族、匈奴、吐谷浑等民族先后生活在青藏高原周边的草地。直到吐蕃族出现了松赞干布,开始崛起,并且与唐朝的强盛期同步,两者争霸战争打打停停,延续了一百多年,最终以唐朝衰落,吐蕃分裂为结束。

吐蕃强盛时,东南到云南,东北接蒙古高原,西北直达河中,西南到达印度、克什米尔等地,是东亚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政权。不过这个民族在9世纪晚期分裂后,一直没有再次统一。直到元朝时并入版图。

相对来说,吐蕃是加入版图最晚的一块地区,而且吐蕃地区的文化、语言也别具一格,参加中央王朝朝贡体系的时间也最晚,是一支更为独立的力量。在唐代及以前,吐蕃人是一个少数民族,以现在的观点来看,也是外国人,是可以被理解的。

至于东北、西北的疆域,在汉朝就已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在适当时,故土新归而已,如同在外流浪的孩子,终要回归。


而知而行


不少回答都说了,那个时候并没有民族这一说。确实,那个时候是没有民族学说的,但是并不能说无法区分少数民族与外国。

但是好像那个时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他们并没有说清楚,或是故意遮遮掩掩,为了可笑的“政治正确”苟屁不通的敷衍。

——这是中国朴素的民族观,更是构成中国古代朝贡体系、处理国际关系、凝聚国人抗击外敌的一个伟大学说——华夷之辨。



究竟吐谷浑、契丹、吐蕃当时是少数民族还是外国?他们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是外国无误。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民族、国家观念去强加给古人,这无疑是对历史的一种强奸,对当时抗击异族的民族英雄的一种侮辱,对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的抹杀、更是变相的逆向民族主义思潮。这种理论一旦成立,那么试问,在未来世界大同之日,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对抗外辱的行为又有何意义?

这种理论无疑告诉我们——我们现在是中华民族——我们未来是地球民族!干脆打开国门,让印度、日本、美国和那些周边的国家一起都来瓜分好了,反正都是提前促进民族融合嘛!说到这里你就会非常明白了,那些整天叫嚷着——我们要忘记历史!我们现在是中华民族!是什么势力派到中国的汉奸,又或是脑袋极度不好使的智障发明的弱智逻辑。


宁安公主朱禄贞


首先更正一下题目里面的错别字,是“少数民族”而非“名族”。要回答清楚这道题目,首先要弄清楚“民族”这个概念。

现在我们经常使用的“民族”一次,其实是一个“舶来品”。大概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从日本翻译的西方论著中引进的。因此这个“民族”的含义就要追本溯源的去看西方语言中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含义。一般会将“民族”翻译成people、nationality、majority、ethnic group、race等等。其中说到的少数民族一般会用“minority”或者“ethnic group”来表示。也就是要从“种族”这个概念来划分。简而言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虽然在中国的古代并没有“民族”一词用于指代其他的民族或是国家的人。但是中国古人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有文化风俗与中原地区不甚相同的外夷,所以也会在古籍中出现“族”“类”这样的词。但是汉文化的核心在于兼容并包,认为只要是愿意学习汉文化,愿意“入乡随俗”的,就是自己人。因此,如果从古人来看吐谷浑、契丹、吐蕃这样的都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可以说都是外藩人,再远一点的就是外国人(几乎是都没有见过)。可见并没有形成十分鲜明的“民族之分”概念。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大规模的“五胡乱华”“五代十国”以及其他小规模的迁徙定居,民族之间的融合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现代意义上来看,有的藩属国得以留存下来文字以及语言和习俗,有的则早已抛弃曾经的文化习惯彻底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这其实不仅仅只发生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样的。

说白了,现代概念下出现的“民族”近现代科学发展的成果之一,尝试着通过一些定量与定性来将原本抽象的概念进行界定来分析研究。


国家人文历史


古时候没有民族的概念,民族以及从民族生发出来的民族国家、民族主义都是近现代的事情,民族本身就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我们作为现代人,在阅读历史时会不自觉地用民族的现代概念去套古代的民族并不恰当。

古时候,中原王朝在儒家文化影响下,讲究的是夷夏之辨,是一个文化概念,凡是接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就是华夏文明的范围,比方说朝鲜王朝就以小中华自称,自认为是夷夏中的夏,而不是夷。对于中原儒家文化以外的各种人,都是以夷称之。

除此之外,就是某某人之分,基本上是地域和人种的概念。吐谷浑人 、契丹人 、吐蕃人都是这一类。

少数民族的概念也是现代的,是相对于主体多数民族来讲的,一般现代政治都会对少数民族有一些安排,以显示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安排和看法。吐谷浑、契丹、吐蕃相对中原汉族来说,人数少,但是并不是现代少数民族的概念,在中原王朝眼里,也不能称是平等的外国人,而是低一等的外夷、野蛮人,是需要通过抚或是摷的手段使其承认遵守中原王朝的天下秩序,最好的是修德怀远使其心向往之,万国来朝,差的相安无事,最差是兵戎相见。吐谷浑、契丹、吐蕃就不同的文化下的人群,也有自己的政权,也是中原王朝天下秩序甚至江山的威胁者和竞争者,在天下秩序中只有中心与外藩之分,对于挑战者最后只能一战分高下。而遥远的大食、大秦一类这些在天下秩序之外的地方倒是被下意识地称为外国。


达瓦里希



慎独168083769


那个时候是没有国籍概念的,吐谷浑、契丹、吐蕃等对于汉人而言,只能是异族。有一句很流传,就代表了古代人的观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既不是少数民族,古代是没有少数民族这个概念,只有我族和他族的概念。外国人的概念更不会有。


历史哨声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民族的意识很早就形成了,国家这样的说法也很早就有,但无论是民族,少数民族,还是国家的概念,形成的非常晚,在古时候这些概念很不清晰。

古代多以模糊的民族概念来区分不同的政权,比如商周时期夷夏之分,那时候中原发展远高于其余地方,中原人便以华夏为正统,其余都称戎,夷,蛮一类。

中原发展融合了大量的非中原人,便成了民族之一,但这时候还是没有明确中外之分,比如五胡乱华,五胡往往对应于华,都是民族对民族,因为当时的五胡,都还只是松散的部落。

同样的,吐谷浑,契丹,吐蕃,也是一种民族的称谓,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溶于中原,以国家的形式出现。

比如到了唐宋时期,吐蕃统一青藏高原,便成了独立的国家,契丹人建立了渤海国,或者辽,就成了独立的国家。而后来吐蕃分裂,便成了吐蕃诸部,成了部落的联合体,很难再称之为国家。

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有一定歧义,吐谷浑,契丹,吐蕃都只是一个民族,这个毋庸置疑,至于外国人而论,则是根据不同时代而定,不可能一言而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