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沒落的傳統文化——李氏利貞堂祭祖感

不應沒落的傳統文化——李氏利貞堂祭祖感

圖:來自網絡

落葉歸根蘊綿薄之息塑方日千秋

遊子知源丞滋育宏恩啟身後萬代

春來春去,年來年往,不知不覺,不惑已去天命而知。人生閱歷無長反而白髮聚生。唉!似乎人老確已老,同齡相見驚相識。

不应没落的传统文化——李氏利贞堂祭祖感

年年回家今是不同。由於常年在外務工奔波每年回家很晚,年年錯過了家族祭祖的日子,因家父過逝今年回來較早沒有錯過這次祭祖活動。

祭祖定至每年的臘月二十八下午三點進行,各門各支族輩無需邀約皆自發而至,聚在榮祖墓碑前,肅穆莊重。祭祖在隆隆的鞭炮聲中開始,隨行老祭拜禮和新默哀禮後結束。後有我族長輩講解我族根源及遷徙史,寄望後輩得以傳承!

此次祭祖和我所想非同,所去之人很少,是人情事故看慣了!還是看淡了?不知應以什麼樣的心裡去透探和釋解?

我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早在文字出現之前就已形成各種傳統的祭祀活動,祭祖是由傳統的祀天、祭地、敬神靈逐漸演變而來的。主在體現子孫後代除了對天地神靈膜拜之外還有對先輩祖宗的敬重、緬懷和感恩。

古往今來也就形成了春節、清明、端午、重陽等各種富有民族特色的祭祖節日。使得多少帝王將相設壇修廟,多少仁人志士百姓庶民建祠設堂,修志訂譜,從而形成了匯聚民心,安邦定國的民族情結和民族特色!

今天的祭祖,從形式和意義上有較大改變,摒棄了大操大辦,卻仍保持傳統形式,融入了現代禮節,而不失古典章法。祭祖並非是為了祭祖而祭祖,是為了體現家族的凝聚力、宗族勢氣及影響力,讓族輩間多交流溝通,互敬互助,將本族精神發揚光大!

歲月荏苒,時代更替,年輕一代不應被外來的思想觀念所濁蝕,自己的傳統的觀念不能被沒落。望以後有更多的青年才俊參與!

不应没落的传统文化——李氏利贞堂祭祖感

龍族龍地龍嘯空 立天立命立族宗

華夏溯源軒轅帝 炎黃一脈九州同

祭祖是民族的、專統的家族文化,應得以傳承和發揚。 他啟育我們更多的是知恩、感恩,緬懷先輩,知福而應養憂, 勿及小家而忘大家。

一朝生養地,萬里爺孃音, 漂泊千里總有歸鄉時;少有所牽,老有所依, 行的再遠也必是葉落歸根 。

不同的年齡對人生的感悟和認知非同,拮取鏗鏘,釋懷憂傷;功名利率,得失榮辱;僅一句“看開”了之!

……………………………………

附:利貞堂李氏“榮祖世系”碑記(高靄亭)

利貞堂李氏,源遠脈盛,豐沛望族也。憾歲久代繼,支派多出,始祖難考;有史可稽者,當推明季貢士榮公。由是,榮公即吾李氏之始祖,亦吾李氏一世也。由此而派生之脈脈支支,皆“榮祖世系”也。

念先人篳路藍縷,苦辛備嘗,自山東魚臺縣三柳樹村(今屬微山縣)遷出,分居於江蘇歡口鎮李莊村與沛縣五座樓村,而今支脈已遍延華夏,始祖堪慰矣,吾族當榮矣。

然則歲月更迭,人丁繁衍,利貞堂多有分支,其榮祖世系、大有世系即是。此二始祖血脈親疏、輩分長幼,始譜無載,故而後人切不可臆斷妄附,而致世系相融互雜,令先人蒙辱、後人莫辨也。

不应没落的传统文化——李氏利贞堂祭祖感

世系有異而聯宗修譜,大益也,然始祖不容更,世系不可淆,吾族譜“五修”之時所謂“統一世系”實為大謬矣,切不可復為矣。

明根本,清源流,知始祖,正世系,揚祖高風,興族大業而濟世益民,乃我“榮祖世系”之大責久任也,故勒石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