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王孟獲為什麼住在山洞裡?

用戶75619880136


今人常說:社會形態決定社會意識。意思是說,有什麼的物質條件,就會有什麼樣的思想認識,也才會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因為,孟獲所處的社會形態為原始社會階段,而原始社會過的就是刀耕火種,穴居洞息的生活。因此,南蠻王孟獲住在山洞裡就非常正常了。

一、為何說,孟獲何所處的社會是原始社會

據《後漢書》記載:公元前99年至公元221年,沅溪、武溪、酉溪、巫溪、辰溪地區(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的苗族百姓,掌握了簡單的農業生產方式,學會了木皮織績和草實染衣的技術,但生產力依舊水平低下,仍處於原始社會階段。

同時,據《漢晉春秋》和《襄陽記》有記載:劉備死後,孟獲夥同南中(據唐代史料記載,南中是指雲南的大理、麗江、怒江一帶)雍闓起兵反蜀漢。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親征南中,且百戰百勝。又據《綱鑑易知錄》卷二十七記載:期間,諸葛亮得知彝族首領孟獲,智勇皆備,倍受當地夷、漢族人尊敬。因此,諸葛亮再次發兵盤東(有史說是雲南曲靖方向,也有說是大理方向),並將其擒獲。後來,南中遂定。

此外,中國解放初期,曾將廣西、貴族、四川、雲南、貴族等省份的部分少數地區設為中央“直過區”,意指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後來,又被人們稱為一步跨千年的奇蹟。

所以,以此推論,孟獲當時所處的環境為原始社會。

二、為何說,孟獲居住的環境是山洞

有太多的史料記載,在元代時期,朝廷為了便於管理,將這些少數民族首領封為土司(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少數民族土司分封制)。之後,被雍正皇帝評價為:“楚蜀各土司,惟容美最為富強”。的容美土司,當時就住在容美土司城內(其實就是山洞,在今天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容美鎮)。

據當地鶴峰縣誌介紹:容美土司城,主要分為屏山爵府,萬全洞,九峰橋萬人洞,太平情田洞四處。當初建有石門、寨牆、炮臺。左有“就月軒”、右有“愛日亭”,正中建有“大士閣”、“魏博樓”,此為土司田舜年之居所。同時,洞穴內有多處居住之所、屯兵之地,還便於屯放寶藏、錢糧。此外,屏山爵府遺址發現有大堂、二堂、閱兵臺、跑馬場、花園、土牢等遺存。城西懸崖上的山洞,是土司田舜年藏書之地。洞側的炮臺、碑記至今可見。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末代土司王田明如,為清廷改土歸流所逼,自縊在萬全洞(素有“司中絕險”之稱),從此結束了容美土司制度四百多年的歷史。

由此可見,孟獲居住在山洞中就非常正常了。

三、為何說,孟獲要居住在山洞裡

一方面,相對於洞外的風吹日曬雨淋,洞內的舒適程度應該比露天的臨時茅草房要好的太多,而且又是天然現成的,少去許多麻煩。

二方面,山洞中有暗河通過,生活方面又極其的方便。

三方面,無論是防禦猛獸毒蟲,還是外敵的突襲,山洞中的防禦能力更加強大,安全度也更高。同時,還可安營屯軍,儲存錢糧。

四方面,這些少數民族首領所選擇的山洞,均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勢險要、洞穴巨大、縱橫交錯,實乃易守難攻之所。

在當時經常處於部落間的戰鬥中,山洞的安全性自然比洞外營寨的安全性高太多。據傳聞,容美土司在鼎盛時期,曾一度控制7000平方公里的廣大疆域。

因此,綜上所述,南蠻王孟獲就居住在山洞裡。

對此,你怎麼看?


祥子談歷史


首先說明,歷史上的孟獲並不是南蠻王,而是南中地區一個受到各族民眾尊敬的領袖人物。南中地區叛亂不是孟獲掀起的,而是高定掀起的,孟獲是其利用的對象。

至於孟獲住在山洞中,這是央視三國演義電視劇的設定。在三國演義原著中,只是說了孟獲等人居住的地方為XX洞,如五溪洞、銀坑洞。以及南中很多部族首領稱為“洞主”,蠻兵稱為洞兵。孟獲手下有三洞元帥阿慧南、董荼那、金環三節,突龍洞主朵思大王,銀冶洞主楊峰,八納洞主木鹿大王等等。

那麼,這些洞是否是指山中的洞穴,因為孟獲等是原始社會,所以居住山洞中呢?顯然不是。評論區有的答友說因為孟獲所在的地區文明落後,生產力不發達,所以居住山洞,有些搞笑了。好歹人孟獲進入鐵器時代了吧,住山洞那是新石器時代都不如的……

雲南氣候溼熱,洞中養豬都不容易,何況住人。近代少數民族居住,也是竹樓草房,誰去居住山洞。再說孟獲的國家很大,動輒出兵數萬,人口起碼數十萬,數十萬人居住在一個山洞,這洞該有多大?莫不是流浪地球的避難中心吧?

所以,這裡的洞其實並不是山上洞穴,而是群山環抱的一處平地,又寫作峒,是中國山區很常見的一種地理環境。因為四面是山,中間是平地,所以不容易遭到惡劣氣候影響,水土也能夠富積,適宜居住。比如宋朝方臘起義的根據地幫源洞,就是這樣一種地形。大家不會認為方臘的皇宮也是修在山洞中的吧?

其實三國演義原著中有一處專門描述了孟獲的老巢銀坑洞:

那洞外有三江:乃是瀘水、甘南水、西城水。三路水會合,故為三江。其洞北近平坦三百餘里,多產萬物。洞西二百里,有鹽井。西南二百里,直抵瀘、甘。正南三 百里,乃是梁都洞。洞中有山,環抱其洞;山上出銀礦,故名為銀坑山。山中置宮殿樓臺, 以為蠻王巢穴。

由此可知,“洞中有山,環抱其洞”是銀坑洞的基本地貌。孟獲居住的當然不是山洞。


巴山夜雨涮鍋


南王 孟獲又稱南蠻,主要生活在川南雲貴地區的洞民,類似於今天的雲貴地區的少數民族,雲貴地區本就多山,多丘陵的地區,不適合大面積的土建等房屋設施建設,地無三里平,同時由於與內地聯繫較少,因為山比較多,交通不便,這也是至今為止雲貴一些偏遠地區的人還在困難的水平線上,並不是不勤勞,土地貧瘠,無更多的經濟來源是一方面,交通的不便才是最大的問題,就好比說先要富先修路一樣,所以孟獲時期他們氏族部落還主要以狩獵,漁獵,採摘或者簡單生產勞動,所以大家群居山東里面。



張尚懿


誰告訴你孟獲是住在山洞裡的?是不是覺得孟獲所在南中地區非常落後,還在原始社會,就覺得孟獲住在山洞中?

那麼有必要來講一講中國人類的歷史發展。

在石器時代,距今約18000年前到170萬年,這個時期稱為石器時代,在長數百萬年前,有元謀人、北京人、藍田人、山頂洞人生活在那個時代,這個時代的人就是生活在山洞中的,之所以稱為石器朝代,是因為當時的人只能使用石頭、木棒作為工具器械,只會簡單的採集、狩獵、捕漁而獲利食物和必需生產資料。



這些原始人為什麼必須住在山洞中呢?住在山洞中有什麼好處?

當時的人類只能使用石器作為生產工具,很多東西無法生產,只能使用現有的工具和器具,住的地方只能選擇這種天然形成的山洞。

山洞內較乾燥,適合居住、防寒、防風、防雨,但又不能住在山洞較深處,一般住在洞口不遠的地方。



據史書記載,在距今7000年前的三皇五帝時代,就有房屋的出現,那個時候的房屋是最簡單的,是以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為代表的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當時出土房屋46座,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那個時代的房屋是先從地表往下挖出一個方形或圓形的穴坑,再在穴坑中埋設立柱,然後沿著坑壁用樹枝捆綁成圍牆,內外塗抹上草泥,最後架設屋頂,屋內地面修的十分平整,中間有個坑用來燒煮食物取暖照明,睡覺的地方高於坑內地面。

進入夏、商、周朝時,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有了文字,金屬工具特別是青銅工具的大量使用,國家的相繼出現,那個時代的人早已告別原始社會,住著寬敞漂亮的房屋,除了時代,與現代人相差無幾。

孟獲已經是三國時期的人,己經是公元225年了,那個時候的中原社會,經濟、科技都大大發展,那個時候的人都知道住著寬敞漂亮的房屋,孟獲怎麼可能還會住在山洞呢?



孟獲又不是與世隔絕的原始部落,當時南中地區已經納入了蜀漢的統治,是劉備死了以後,孟獲等南方夷族才開始叛亂,可見孟獲早就與益州政府有過來往,既然有過來往,肯定就會知道益州及中原地區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很多文明的東西就會通過益州傳到南中去,經過傳播,就會有交流,就會學習先進的經濟和科技,如鐵器的使用,房屋的建造,農業的灌溉。

就算南中地區貧窮落後,總會與中原地區以物易物吧,孟獲既然敢叛亂,肯定有他叛亂的資本吧,一群還住在山洞中的人,拿什麼去跟早已進入文明社會,大量使用鐵器的民族去叛亂,那不是找死嗎?

由此可以推斷,孟獲等南方少數民族,早就不可能住在山洞中了。因為他們不是與世隔絕的,是與中原地區有交流的,就絕對不可能住在山洞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孟獲居住地大致在四川西南、雲南北部的彝族。住山洞是當地的習慣,冬暖夏涼,舒適安全。可防猛獸侵襲、狂風暴雨、洪水災害等。如今尚有少部分當地山民居住山洞,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聊以自娛2


孟獲能在現在社會有這麼高的知名度,都是因為三國演義小說和電視劇,歷史上有無孟獲到現在都沒有確切答案,🈶️稱孟獲是古彝族,也有人說是南中大姓的漢族,我想如果是南中的大姓人家後裔,也可能已經和當地古彝族同化了,但現在討論的是為什麼孟獲住在山洞,如果他是古彝族,是以打獵為生,所以以穴聚為主


漫路520


封閉的地理環境和相對獨立的文字語言,都是對世代住山洞習慣造成的。


天賜丶IX


傳統習慣!


榕君


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尤其是孟獲時期的雲南可能還處在刀耕火種的情況之下,沒有足夠的財力建住房,而云南當地又有許多適合人類居住的山洞,遮風避雨,又可抵擋猛獸襲擾。為什麼不住山洞呢?


那年明月51687217


南王孟獲,對於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來講,從來就沒有所謂的教化,封閉的地理環境和相對獨立的文字語言,世代都住山洞習慣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