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的蘇式麵條有多好吃?都有什麼講究?

大姐頭-嗨娘


蘇式麵條是否好吃,真是仁者見仁,比如很多北方的朋友就覺得不好吃,其中,麵條的分量少,湯又太多,讓習慣了北方豪爽派麵食的人,極不適應,蘇式麵條實在太婉約了,但這恰恰又是蘇式麵條展示江南風情的方式。傳統的蘇式麵條本就不是為了管飽出現的,它所講究的是精、巧、細、雅。



麵湯

蘇式的湯麵對湯頭的要求比較高,這和北方的燴麵湯底,牛肉麵湯的概念上都不太一樣。

湯一定要清而不油,整體視覺是透亮,正宗蘇式湯麵湯色透明如琥珀。製作麵湯稱為“吊湯”,相當於飯店裡的燒高湯。文火慢熬的高湯是麵館的家底,各家都有獨門配方,鱔骨、青殼螺螄、豬骨、雞肉、豬肉、火腿……不一而足。

湯頭的點睛之筆,主要是熟豬油,薄薄的一層,漂浮在湯上,增香保溫,而且,其最大的作用是和麵條的互相作用,麵條落入湯中,每根麵條會被湯頭包裹,而這層油將湯和麵緊密的包裹起來,充分的混合,起到鎖住鮮、香、燙的功能。

最後,將本地的大蒜葉,切碎成三分之一小指甲蓋大小,撒在湯上,“重青”(吃麵的術語,即多放大蒜葉)是吃麵老饕的最愛,從而使整個麵湯立體起來。



麵條

麵條撐起蘇式湯麵的骨架,面的重要性,其實和麵湯差不多。採用本地的細面,是機制的,和北方的手工拉的,揉的,削的,都不一樣,直徑在1.5mm左右,也有小寬面。

煮麵時長決定面的軟硬,這個經驗掌握起來不難,難的是麵條出水。師傅掌控漏勺,要邊翻邊抖,把麵湯瀝乾淨,面捲起來裹緊,造出一個飽滿的觀音頭,最後一個有力的大甩水,甩掉渾濁的麵漿。麵條盛入碗中時,要整齊劃一,要像梳子梳過一樣紋絲不亂,搭出一個挺括的橋型,橋面微微露出湯麵。 這種傳統的蘇式面造型,人稱“鯽魚背”,現在已經罕有師傅能一步到位的,另外,麵條入口要略有脆感,但又不粘牙,這才是正宗的蘇式麵條。


澆頭

如果說面和湯是蘇式面的底子,那麼澆頭就是蘇式面的面子。 春天吃刀魚汁面,夏季有三蝦面,金秋蝦蟹面上市,隆冬則有羊肉面。 和旺油爆汁的炒菜不一樣,面澆的湯汁要寬一些,汁融進面,滋味最佳。


總之,蘇式麵條並不是一個碗里加點水,煮好麵條,再蓋上一塊滷肉,那麼簡單的。這裡包含了蘇州人的精緻內斂,底蘊深厚。


大羅言酒


白湯麵清透,紅湯麵醇鮮。白湯體現禽類氣息,以老雞、老鴨和豬骨、鱔骨打底,文火燉,所以清;

紅湯則突出魚香,以青魚的頭和骨打底,輔以多種秘製香料,其中有一味沉香,如今已經千金難換……還有一味增加鮮度的,有兩個版本,不曉得到底是螺螄肉還是螺螄殼?100斤料出300斤湯,老師傅改良調配的這份湯頭,是1992年至今的陳年老湯了,每日熬足九個鐘頭,隔天供應客人。

所以,你若來這裡吃麵,其實已經無所謂頭湯,隨時隨地都可以,晚上還有Room Service。

湯頭好,澆頭就一般了:蝦仁,有手剝感,然而調味並不好;脆膳,太甜太乾瘦,茴香味重;滷鴨,鹽滷還蠻香,遺憾燻魚不入味,皮紅肉白;點面還附贈兩個素澆頭:麵筋和素什錦,反倒是討人喜歡的小玩意兒。御面齋,以價格高而出名,老闆娘對面條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執意用貴价食材,燒高檔澆頭,麵條的價格翻了普通麵館好幾個跟頭。你們看價目表感受一下。
1880塊的澳洲龍蝦麵只是噱頭,撇下不談,當下蘇州城裡的網紅是三蝦面。三蝦就是“蝦仁、蝦子和蝦腦”,一般從農曆四月吃到六月。這個澆頭“重功輕料”:抱子的河蝦菜場裡都有賣,就是處理起來麻煩,蝦子要反覆漂洗乾淨,蝦頭剝下來拿去水煮,再剝出小小一塊硬蝦腦,蝦仁則加蛋清生粉捏一下。這碗拌麵,賣158塊錢。
紅湯上來滿是豬油味,蓋過了應有的細膩鮮度,竊以為是敗筆。還有幾個重量級澆頭我也嚐了:鴻運豬手,豬蹄先滷,再刷蜂蜜,烤完之後再撒孜然。蒜香腰花,以58塊的售價來說,這個過橋性價比一般。野鴨,滷得比較一般,鴨腥味沒有去幹淨,京蔥太重。其實讓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她們家的麵條,比龍鬚更細一點的面,纖細但是有骨架,忍不住追問了幾句,老闆悄悄告訴我:面里加了雞蛋和鴨蛋,還要壓六道!

小香子談婚姻


生活在蘇州,你應該吃過蘇式面。考究的麵湯和麵條,豐富的澆頭,一切都讓人念念不忘。那大家覺得:

對一碗蘇式面,

湯、澆頭和麵哪個更重要?

蘇州有句老話:“吃麵要吃湯,聽戲要聽腔。”先不說老蘇州對“頭湯麵”的小小執念,單是回想一下自家煮出來的面,是不是總覺得差那麼一點味道,這大概就是麵湯的妙處吧~

有人覺得麵條本身比較重要,一碗好的蘇式面,對火候的掌握要求很高,少一分則面太硬,多一分則沒嚼勁,這又怎麼能馬虎呢?

當然,也有人覺得澆頭比較重要,光有湯的面,不覺得單調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但如果一定要形容一下蘇式面的湯、澆頭和麵的關係,可以是這樣:

湯是靈魂,面是肉身,澆頭是華衣美服

蘇州人的一碗湯麵,早已超出了一頓簡單的早飯的範疇,且早已深深融入了“蘇式生活”之中,加點文藝的抒情,蘇式湯麵甚至有了一絲絲的蘇州情懷夾雜其中。

湯、面、澆頭三者之於一碗蘇式面,相互映襯,缺一不可,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分開來講,每一部分又各有講究。

麵湯的講究

蘇州的面有白湯麵和紅湯麵,紅湯濃郁,白湯鮮醇,但無論哪種,對湯頭非常有講究:

1

湯清而不油,色透如琥珀。

製作麵湯稱為“吊湯”,就和飯店燒高湯差不多。普通的做法一般是將大骨、蹄髈、雞架和鱔骨加上秘方調料文火慢熬成湯,熬出來的湯一定要清而不油,整體透亮如琥珀。每家麵館的口味都有所不同,大小麵店都將湯料的配方視作傳家之寶,秘不外傳。

2

原汁鮮香更添滋味

除了麵湯,一碗蘇式面還少不了那些“滷汁”。

各家店用的“滷汁”不盡相同,主要是爆魚的“滷”,或者燜肉的原汁。爆魚滷偏甜,標準蘇式風味,深受傳統蘇州人的喜愛。燜肉汁鹹鮮味濃厚,脂肪含量高,配以滾燙的湯水,激發出來的油脂的香味,很適合在冬天吃上一碗。

3

豬油點睛

一碗蘇式面,少不了熟豬油,雖然只有薄薄的一層,但恰恰是點睛之筆。豬油可以增香,漂浮在麵湯上還能保溫。更重要的是,豬油和麵條互相作用,麵條與湯頭完美組合,吃入口中鮮香滿溢~

“重青”or“免青”

當然除了以上三點,冬天的本地青蒜,夏天的香蔥,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一碗蘇式面必不可少的。老饕們最愛“重青”(即多放大蒜葉),據說這樣會讓蘇式面更立體,不愛吃的小夥伴也可以選擇“免青”。

麵條的學問

麵條撐起蘇式湯麵的骨架和肉身,也是蘇式面和其他面有很大區別的一點。

不同於拉麵、手擀麵、刀削麵……蘇式面一般用本地機制的細面,偶爾也有用小寬面的。許多北方的小夥伴吃不慣蘇式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覺得蘇式面不勁道。

但蘇式面對軟硬度的掌握其實很苛刻,太爛或不熟都不算成功。

為什麼老饕們都偏愛“頭湯麵”?

因為煮麵的湯越煮鹼水越重,水質變稠,出水的面就變粘了,還會有鹼水味,口感就差多了。

大師傅提起一筷子麵條盛入碗中,整整齊齊,一絲不亂,麵條入口略有脆感,但又不粘牙。

澆頭的多樣

面的澆頭豐富了整體,有了澆頭,蘇式面變得更精彩多樣。有了澆頭,你一個禮拜吃七天面,也不會覺得膩。愛吃肉吃菜的小夥伴,還可以嘗試雙澆、三澆的豪華吃法。

有些面澆是事先做好的,放在一邊,吃之前舀上一勺蓋在面上,有些是現炒的,有些和麵條麵條放一起,有些要過橋(就是用小碟子另外放開),還有各種高大上的,三蝦(蝦肉、蝦籽、蝦腦)、禿黃油(蟹黃)……

蘇式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澆頭有:

燜肉、爆魚、清炒河蝦仁

鱔糊、滷鴨、大排

蘇式湯麵精緻,好吃,但是,蘇式湯麵需要配合著蘇州這座溫婉內斂的城市,這種感覺,就像重慶的火鍋,北京的涮肉……城市是載體,外人很難理解到位。

看了這麼多,想不想來一碗蘇式面呢?


恩恩好吃


講究不講究我不知道,就是太貴,吃起來也沒什麼特別的


小貝的孃親


昨天在觀前吃的蝦仁面,美味,其實東吳麵館也不錯


FerdinandYang


在蘇州很多面館吃過蘇式面,個人感覺好吃的還是吳中區胥口鎮採香涇採香緣的面,單一個雪菜蘇州沒有可比的!鄰近有三家麵館,只有他家每天要排隊。他家上澆頭的光頭做人不行,滑頭市儈,跑了不少外來客源!


春雷細雨1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人喜食一方面 蘇式麵湯好澆頭好 製作講究 美食家要吃頭湯靣 清爽 鹼水味少 底湯一般為雞湯肉湯味濃 湯寬湯窄悉聽尊便 澆頭單獨妙制 品種多精緻有味 用後感覺滋潤


瀟瀟竹下


揀瘦、去皮、輕面、重洗、蓋底、寬湯、免青。這是要吃一碗隨意的大肉面。蘇式面多味湯麵,種類凡多!地域不同口味差異可以不喜歡吃但不要妄加菲不薄,地域有別中國人禮教守誠標準是一樣的!


一葉小舟風雨渡


生活在蘇州 還是覺得北方的面好吃 燴麵 刀削麵 拉麵 炸醬麵 幹拌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