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苏式面条有多好吃?都有什么讲究?

大姐头-嗨娘


苏式面条是否好吃,真是仁者见仁,比如很多北方的朋友就觉得不好吃,其中,面条的分量少,汤又太多,让习惯了北方豪爽派面食的人,极不适应,苏式面条实在太婉约了,但这恰恰又是苏式面条展示江南风情的方式。传统的苏式面条本就不是为了管饱出现的,它所讲究的是精、巧、细、雅。



面汤

苏式的汤面对汤头的要求比较高,这和北方的烩面汤底,牛肉面汤的概念上都不太一样。

汤一定要清而不油,整体视觉是透亮,正宗苏式汤面汤色透明如琥珀。制作面汤称为“吊汤”,相当于饭店里的烧高汤。文火慢熬的高汤是面馆的家底,各家都有独门配方,鳝骨、青壳螺蛳、猪骨、鸡肉、猪肉、火腿……不一而足。

汤头的点睛之笔,主要是熟猪油,薄薄的一层,漂浮在汤上,增香保温,而且,其最大的作用是和面条的互相作用,面条落入汤中,每根面条会被汤头包裹,而这层油将汤和面紧密的包裹起来,充分的混合,起到锁住鲜、香、烫的功能。

最后,将本地的大蒜叶,切碎成三分之一小指甲盖大小,撒在汤上,“重青”(吃面的术语,即多放大蒜叶)是吃面老饕的最爱,从而使整个面汤立体起来。



面条

面条撑起苏式汤面的骨架,面的重要性,其实和面汤差不多。采用本地的细面,是机制的,和北方的手工拉的,揉的,削的,都不一样,直径在1.5mm左右,也有小宽面。

煮面时长决定面的软硬,这个经验掌握起来不难,难的是面条出水。师傅掌控漏勺,要边翻边抖,把面汤沥干净,面卷起来裹紧,造出一个饱满的观音头,最后一个有力的大甩水,甩掉浑浊的面浆。面条盛入碗中时,要整齐划一,要像梳子梳过一样纹丝不乱,搭出一个挺括的桥型,桥面微微露出汤面。 这种传统的苏式面造型,人称“鲫鱼背”,现在已经罕有师傅能一步到位的,另外,面条入口要略有脆感,但又不粘牙,这才是正宗的苏式面条。


浇头

如果说面和汤是苏式面的底子,那么浇头就是苏式面的面子。 春天吃刀鱼汁面,夏季有三虾面,金秋虾蟹面上市,隆冬则有羊肉面。 和旺油爆汁的炒菜不一样,面浇的汤汁要宽一些,汁融进面,滋味最佳。


总之,苏式面条并不是一个碗里加点水,煮好面条,再盖上一块卤肉,那么简单的。这里包含了苏州人的精致内敛,底蕴深厚。


大罗言酒


白汤面清透,红汤面醇鲜。白汤体现禽类气息,以老鸡、老鸭和猪骨、鳝骨打底,文火炖,所以清;

红汤则突出鱼香,以青鱼的头和骨打底,辅以多种秘制香料,其中有一味沉香,如今已经千金难换……还有一味增加鲜度的,有两个版本,不晓得到底是螺蛳肉还是螺蛳壳?100斤料出300斤汤,老师傅改良调配的这份汤头,是1992年至今的陈年老汤了,每日熬足九个钟头,隔天供应客人。

所以,你若来这里吃面,其实已经无所谓头汤,随时随地都可以,晚上还有Room Service。

汤头好,浇头就一般了:虾仁,有手剥感,然而调味并不好;脆膳,太甜太干瘦,茴香味重;卤鸭,盐卤还蛮香,遗憾熏鱼不入味,皮红肉白;点面还附赠两个素浇头:面筋和素什锦,反倒是讨人喜欢的小玩意儿。御面斋,以价格高而出名,老板娘对面条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执意用贵价食材,烧高档浇头,面条的价格翻了普通面馆好几个跟头。你们看价目表感受一下。
1880块的澳洲龙虾面只是噱头,撇下不谈,当下苏州城里的网红是三虾面。三虾就是“虾仁、虾子和虾脑”,一般从农历四月吃到六月。这个浇头“重功轻料”:抱子的河虾菜场里都有卖,就是处理起来麻烦,虾子要反复漂洗干净,虾头剥下来拿去水煮,再剥出小小一块硬虾脑,虾仁则加蛋清生粉捏一下。这碗拌面,卖158块钱。
红汤上来满是猪油味,盖过了应有的细腻鲜度,窃以为是败笔。还有几个重量级浇头我也尝了:鸿运猪手,猪蹄先卤,再刷蜂蜜,烤完之后再撒孜然。蒜香腰花,以58块的售价来说,这个过桥性价比一般。野鸭,卤得比较一般,鸭腥味没有去干净,京葱太重。其实让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她们家的面条,比龙须更细一点的面,纤细但是有骨架,忍不住追问了几句,老板悄悄告诉我:面里加了鸡蛋和鸭蛋,还要压六道!

小香子谈婚姻


生活在苏州,你应该吃过苏式面。考究的面汤和面条,丰富的浇头,一切都让人念念不忘。那大家觉得:

对一碗苏式面,

汤、浇头和面哪个更重要?

苏州有句老话:“吃面要吃汤,听戏要听腔。”先不说老苏州对“头汤面”的小小执念,单是回想一下自家煮出来的面,是不是总觉得差那么一点味道,这大概就是面汤的妙处吧~

有人觉得面条本身比较重要,一碗好的苏式面,对火候的掌握要求很高,少一分则面太硬,多一分则没嚼劲,这又怎么能马虎呢?

当然,也有人觉得浇头比较重要,光有汤的面,不觉得单调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如果一定要形容一下苏式面的汤、浇头和面的关系,可以是这样:

汤是灵魂,面是肉身,浇头是华衣美服

苏州人的一碗汤面,早已超出了一顿简单的早饭的范畴,且早已深深融入了“苏式生活”之中,加点文艺的抒情,苏式汤面甚至有了一丝丝的苏州情怀夹杂其中。

汤、面、浇头三者之于一碗苏式面,相互映衬,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分开来讲,每一部分又各有讲究。

面汤的讲究

苏州的面有白汤面和红汤面,红汤浓郁,白汤鲜醇,但无论哪种,对汤头非常有讲究:

1

汤清而不油,色透如琥珀。

制作面汤称为“吊汤”,就和饭店烧高汤差不多。普通的做法一般是将大骨、蹄髈、鸡架和鳝骨加上秘方调料文火慢熬成汤,熬出来的汤一定要清而不油,整体透亮如琥珀。每家面馆的口味都有所不同,大小面店都将汤料的配方视作传家之宝,秘不外传。

2

原汁鲜香更添滋味

除了面汤,一碗苏式面还少不了那些“卤汁”。

各家店用的“卤汁”不尽相同,主要是爆鱼的“卤”,或者焖肉的原汁。爆鱼卤偏甜,标准苏式风味,深受传统苏州人的喜爱。焖肉汁咸鲜味浓厚,脂肪含量高,配以滚烫的汤水,激发出来的油脂的香味,很适合在冬天吃上一碗。

3

猪油点睛

一碗苏式面,少不了熟猪油,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层,但恰恰是点睛之笔。猪油可以增香,漂浮在面汤上还能保温。更重要的是,猪油和面条互相作用,面条与汤头完美组合,吃入口中鲜香满溢~

“重青”or“免青”

当然除了以上三点,冬天的本地青蒜,夏天的香葱,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碗苏式面必不可少的。老饕们最爱“重青”(即多放大蒜叶),据说这样会让苏式面更立体,不爱吃的小伙伴也可以选择“免青”。

面条的学问

面条撑起苏式汤面的骨架和肉身,也是苏式面和其他面有很大区别的一点。

不同于拉面、手擀面、刀削面……苏式面一般用本地机制的细面,偶尔也有用小宽面的。许多北方的小伙伴吃不惯苏式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苏式面不劲道。

但苏式面对软硬度的掌握其实很苛刻,太烂或不熟都不算成功。

为什么老饕们都偏爱“头汤面”?

因为煮面的汤越煮碱水越重,水质变稠,出水的面就变粘了,还会有碱水味,口感就差多了。

大师傅提起一筷子面条盛入碗中,整整齐齐,一丝不乱,面条入口略有脆感,但又不粘牙。

浇头的多样

面的浇头丰富了整体,有了浇头,苏式面变得更精彩多样。有了浇头,你一个礼拜吃七天面,也不会觉得腻。爱吃肉吃菜的小伙伴,还可以尝试双浇、三浇的豪华吃法。

有些面浇是事先做好的,放在一边,吃之前舀上一勺盖在面上,有些是现炒的,有些和面条面条放一起,有些要过桥(就是用小碟子另外放开),还有各种高大上的,三虾(虾肉、虾籽、虾脑)、秃黄油(蟹黄)……

苏式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浇头有:

焖肉、爆鱼、清炒河虾仁

鳝糊、卤鸭、大排

苏式汤面精致,好吃,但是,苏式汤面需要配合着苏州这座温婉内敛的城市,这种感觉,就像重庆的火锅,北京的涮肉……城市是载体,外人很难理解到位。

看了这么多,想不想来一碗苏式面呢?


恩恩好吃


讲究不讲究我不知道,就是太贵,吃起来也没什么特别的


小贝的娘亲


昨天在观前吃的虾仁面,美味,其实东吴面馆也不错


FerdinandYang


在苏州很多面馆吃过苏式面,个人感觉好吃的还是吴中区胥口镇采香泾采香缘的面,单一个雪菜苏州没有可比的!邻近有三家面馆,只有他家每天要排队。他家上浇头的光头做人不行,滑头市侩,跑了不少外来客源!


春雷细雨1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人喜食一方面 苏式面汤好浇头好 制作讲究 美食家要吃头汤靣 清爽 碱水味少 底汤一般为鸡汤肉汤味浓 汤宽汤窄悉听尊便 浇头单独妙制 品种多精致有味 用后感觉滋润


瀟潇竹下


拣瘦、去皮、轻面、重洗、盖底、宽汤、免青。这是要吃一碗随意的大肉面。苏式面多味汤面,种类凡多!地域不同口味差异可以不喜欢吃但不要妄加菲不薄,地域有别中国人礼教守诚标准是一样的!


一叶小舟风雨渡


生活在苏州 还是觉得北方的面好吃 烩面 刀削面 拉面 炸酱面 干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