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風尚”“多元內涵”等讓“清明”更“文明”

中新社北京4月7日電 (記者 王祖敏)清明假期7日結束。隨著殯葬理念的不斷更新和祭掃內涵的日益多元化,中國“清明”更加“文明”。

“新风尚”“多元内涵”等让“清明”更“文明”

資料圖: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殯葬管理所櫈子岐公墓首次設立“鮮花換取鞭炮”服務點,免費為前來祭掃不放鞭炮的市民提供鮮花,提倡推行鮮花祭奠。 蘇高龍 攝

中國民政部7日發佈通告稱,在3天清明小長假裡,全國180個祭掃觀測點共接待祭掃民眾977.7萬人次,疏導車輛161.8萬輛,共有10.7萬人次參與服務保障工作,全國殯葬服務機構內未發生重特大安全責任事故。

清明節自2008年被納入中國國家法定假日,中國也迎來了每年一度近4億人次的集中祭掃高峰。記者從中國民政部獲悉,近年來,中國清明祭掃活動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文明低碳、節地生態、移風易俗新風尚漸成主流。各地採用鮮花祭掃、植樹紀念等低碳環保祭掃方式的民眾明顯增多,燒紙化錢、使用迷信低俗祭品的行為大幅減少,許多公墓實現了“文明祭掃、無煙陵園”。同時,樹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二是堅持弘揚主旋律。全國多地充分利用各類烈士紀念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民眾開展烈士公祭活動,緬懷烈士功績,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三是節日內涵更加豐富。清明活動從單一的掃墓祭祖向更加豐富多元的方向發展,融入了追思先賢、孝親感恩、生命教育等內容,將緬懷感念逝者與弘揚家訓家風、傳承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豐富了清明人文內涵,使清明節成為傳遞親情、傳承文化、促進和諧的重要載體。(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