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師時的磨礪,讓我記憶深刻丨一轉身30年

初為人師時的磨礪,讓我記憶深刻丨一轉身30年

王新義

作者:王新義(漢中市洋縣青年路小學教師)

1991年,中師最後一個學期一開學,學校便開始了學生試講活動:每組四五個人,一塊小黑板,一盒粉筆;每次一人講,二十分鐘左右,其餘人聽後評議。想著幾個月後就要畢業走上講臺,我們激動得夜不能寐,找教材、寫教案、談教法、論心得,學習生活忙碌而充實。

我們嚴格按照書上提供的備課範例,複習—新授—鞏固—作業,一項項對照落實,生怕遺漏了什麼。自習課上,我們奮筆疾書寫教案;課餘時間的操場上、花園裡、宿舍內,我們三五成群"你方唱罷我登場",或激情四射講解詩文,或肅穆靜坐虛心聽講。試講活動既鍛鍊了我們的膽量與口才,又讓我們懂得了精講與精練,收穫了備課的精髓與條理。

很快就到畢業實習了,我們都開始了自己教書生涯的第一站。我被分配到了一所普通的農村小學。學校坐落在村子中間,主任姓何,素以查教案頻、聽課多、評課準、治校嚴而"聞名"十里八鄉。學校教學質量高,尤其是奧數競賽獲獎人數可與縣城小學媲美,就連校牌也別具一格:洋縣池南小學。

初到學校,我被安排任教二年級,帶我的趙老師誠懇地說:"想把書教好,要講技巧,但把課備好才是關鍵……"在與她的交談中,我知道了如何鑽研教材。那時沒有教案書,只有教學參考,研究教材,靠的是教師以一顆童心去體驗感悟作者未盡之意。拜讀了趙老師的教案,我才知道了課前不光要"備課",還要"備學生"——無論是教寫生字的筆順,還是兩位數加減法的進退位,每一個難點旁邊都寫有班上可能聽不懂的學生的名字。我當時好奇地問她:"你怎麼知道這幾個學生會在這裡學習困難?"她笑了笑說:"就這四十幾個學生,誰學得怎麼樣,我一清二楚。"她的一句話令我醍醐灌頂:"備學生"就是深入瞭解每一個學生的學情,做到爛透於心。

彼時,我們實習生的教案要先由原任課教師檢查,再交到何主任處簽字,才能在上課時使用。每次去找何主任,我們都小心翼翼,生怕他指出我們的不足。然而,每當看到他認真修改、給我們點拔思路的嚴肅樣,我們不由得肅然起敬——他不僅是學校的領導,更是可敬的師長!

初為人師時的磨礪,讓我記憶深刻丨一轉身30年

王新義

當年9月,我正式成為了一名教師,講的第一課是《愚公移山》。面對古文,學生還有很多不適應;面對學生,我腿顫手抖,舌頭僵硬。為這第一課,我寫了八頁教案,熬了幾個晚上,把我要說的每一句話都寫在紙上,把學生可能出現的每一種答案都作了預設,甚至把我在學生中間的巡迴輔導都在心中作了預演。結果正式講課的那天,按教案才進行了多一半就下課了,不過我能明顯感覺到學生們很喜歡。那節課的講授,使我真正體會到了"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的現實含義——當然,現在已發展為"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條河",因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比以前更廣泛了。

掌握了學生的學習現狀,我便在教案上下起了功夫,寫作背景、作者簡介、句子賞析、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關聯介紹等應有盡有,經常是一節課就能寫滿一黑板。要不是一次在書院初中的公開課,我怕要沉浸在這種模式中不知累為何物。那次一位同行執教文言文《狼》,作者情況及《聊齋志異》梗概均由學生介紹,老師只作引導;體驗文意環節,學生一點就通。課後點評時,一位評委說:"語文老師要重視板書,凡是寫在黑板上的字,首先要精,學生都應該抄寫在書上。"那位評委的話讓我印象深刻。回校後,我與學生分享了聽課的感受,進而引導他們:"要是大家也能隨時隨地做個有心人,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信息,把學習由課堂引向課外,由校內引向校外,早作預習,學習效果說不定也會很棒……"

學生的能量一旦被激發出來,是不可估量的。很快我就嚐到了甜頭:首先,一部分了解性的知識,我課堂上不講,學生課前就知道了;其次,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高漲,隨之我也規範了板書設計,線條化突出重點,提綱挈領統攬全篇。漸漸地,我對於寫教案也有了新的認識和定位:備課是優化教學、高效課堂的堅實基礎。

冬去春來,如今,我已經成為一名老教師了,但當年初為人師時的探索和磨礪,讓我記憶深刻。


徵稿啟事

201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迎來70華誕。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教師報》“育人故事”欄目將從即日起至10月底,陸續推出“我在班上講愛國”系列主題文章,歡迎一線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講述您在課堂上、班會上或隊會上對學生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要求:文筆流暢、理性敘事,字數不超過1500字,文末附單位名稱、郵編、電話以及與文章主題有關的照片。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