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買理財超3萬億元,竟然有7家公司理財收益超淨利潤,對此你有何看法?

淡淡禪風


資本市場的主要功能是資源優化配置,把寶貴的金融資源配置到高效上市公司,投資於實體經濟,獲得超額回報,可是A股因為制度缺陷,造成資源優化配置功能喪失,造成資金浪費。

Choice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有1994家A股上市公司購買了理財產品,理財金額(累計發生額)達36462.39億元,同比增長26.6%,呈逐年上升趨勢。其中544家公司披露了理財到期收益,共計89.76億元。7家公司理財收益超過淨利潤,有16家公司理財收入佔淨利潤的比重超過50%,其中亞太股份、特爾佳、同為股份等7家公司超過100%。

造成如此問題,在於上市這一關就沒有把握好,導致很多不該上市或者不必要上市的公司堂而皇之來到資本市場上市圈錢。

某些公司有大量資金投資於理財、賬面現金完全可以覆蓋募投項目、有的上市前夜突擊分紅造成公司資金短缺現象、負債率也很低遠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可是偏偏要上市融資,這樣的上市有何意義,要麼就是明晃晃的圈錢,要麼就是等待時機減持股份,實現利益最大化。這部分公司大部分都屬於高景氣度已經即將過去或者已經過去,一旦大股東退出,留給市場的很有可能就是一地雞毛。

這樣的公司為數不少,上市前夕,也遭遇一些媒體的質疑,質疑其上市的合理和必要性,並對其上市以後的減持深表擔憂。

其次是某些上市公司為了上市隨意設立募投項目,一旦上市以後,就隨意更改募投項目,或者乾脆暫停募投項目,募集資金就成為了閒置資金,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上市公司就有衝動投資理財。

如何改變這一問題,就是對於上市公司當初設計的項目進行復核,看看當初的項目設置是不是恰當,經過充分的認證,如果只是為了項目而項目,應該以虛假陳述論處,給與重罰。並嚴懲中介機構。

三是上市公司利用再融資的缺陷,通過定增、配股和可轉債大量再融資,造成上市公司有大量資金閒餘,而又缺少可投資的項目,為了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只能是用於投資理財。

四是部分公司缺少回報投資者的文化和理念,有大量利潤累積,但是也不想分紅,公司存在較多的資金閒置,只好用於投資理財。


杜坤維


2018年給人的感覺:是最近幾年實體經濟下滑最嚴重的一年,有市場評估機構也預測過,19年實體經濟可能會更進一步下滑。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18年,部分上市公司理財收益超過淨利潤,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

對上市公司而言,特別是對於非熱門行業的上市公司,融資也就成為公司生存下去的一種常態。

一個公司,想要融資成功,就需要一個很好的財務賬單。

如今是以現金流為王的時代,驗證一個上市公司的實力,年銷售額已成為公司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此前提下,部分上市公司為了一份完美的財務賬單,只做現金流,不做利潤,就成為一些上市公司內部的潛規則。

投資收益超淨利潤,反應市場怎樣的一個現象?

如今人工成本暴增,利潤卻大幅下降。不說賺錢,能生存下去已屬不易,為了能夠維持企業運轉,放棄了本該有的利潤,一切以活下去為中心。

近幾年,問過身邊不少人:錢好賺嗎?得到的答案都是:錢越來越難賺,但花錢地方卻越來越多。



2019年,國家將增值稅稅率從16%降到了13%,也證明了國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是時候進行稅該了,也必須進行稅該。

若長期這樣下去,可能會有更多做實業公司改革成為投資公司,這也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國家的發展,也離不開實業,這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的。


八神財子


上市公司買理財超過3萬億,證明了目前當下市場中投資渠道匱乏,政策上也缺乏有效管制,才導致資源浪費。個人認為,這種情況不會長期持續。理由如下:

第一,上市公司本來就佔據融資優勢,募集資金如果不用來實際生產經營,卻用來購買理財,失去了資本市場的本意。造成資源浪費,會導致真正需要資金需求的公司不能得到有效補給。這種情況在未來肯定會被監管層管制。

第二,理財產品的超額認購,根本原因是目前經濟下行週期中,投資機會的匱乏,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好轉,投資機會不斷湧現,這種高額集中理財也會成為歷史。


章太柏


剛剛看過《世界是部金融史》,書中對於日本“失去的十年”前的一些描述如下:“據說1985-1989年,日本製造業在金融市場的獲利是1.91萬億日元,而本業利潤僅有1.21萬億日元。”——這個現象與題主所說的情況何其相像!

說明什麼?說明過度發達的金融已經對實體經濟形成了擠出效應。——既然做金融那麼賺錢,企業何必再去搞研發和拓客呢?

我在這裡說個觀點:當金融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使整個產業空洞化。誰都喜歡賺快錢,所以你看,幾乎國內所有的互聯網企業都搞起了金融,大型企業搞起了財務公司。

人們都痛恨華爾街,卻都想把自己子女送入華爾街,這句話放在國內也一樣適用。

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搞什麼“基金小鎮”和“金融小鎮”——國內真有這麼多金融機構嗎?未來如果任由金融繼續蠶食其他行業的利潤,其結果不難想象。

我是空谷寒潭,與您分享我的觀點。


空谷寒潭


實體經濟“脫實向虛”,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一種表現。資金是逐利的,當擴大再生產收益低於理財收益,將將資金用於購買理財產品就成了更優選擇。我們不能一味苛求企業,而應反思營商環境、稅費水平等方面問題,並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董希淼


或負債率太高,侵吞了利潤,或主營業務經營不善,沒有利潤。


大妞聊理財


不務正業,本末倒置。

把立足於未來經濟發展的寶貴資金用來理財,偶爾可以,成風則是融資市場的悲哀,是國家民族的不幸。

國家的融資市場,是用來發展壯大優秀企業,發展國家經濟,促進科技發展的。集舉國之力不是行理財之道。這是國家資源的極大浪費。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期待本屆管理有足夠的智慧拔亂反正。一雪前恥。


生死有多遠


這就像巴菲特1956年買登普斯特公司似的,在那個時代實體經濟企業難做,倒不如做資產投資。


意中人ye


沒啥看法,人家愛怎麼樣怎樣樣,主業這麼差,在投票去虧,不如買理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