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天意還是巧合?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天意還是巧合?


清明時節,人間四月天。本應趁天晴氣朗,惠風和暢,出外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然而這樣的計劃總是被如期而至的雨水所幹擾。

每至清明,天色陰沉,細雨淅瀝。人們總會想起傳誦千年的絕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一已經做了數百年的天氣預報,似乎從未失算。

那麼,清明節,為什麼總是下雨呢?是天意還是巧合?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天意還是巧合?


清明下雨,古時便有之

遠在梁代,就曾有人記載: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如果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就叫“潑火雨”,也就是“清明雨”。唐朝詩人杜牧寫下《清明》的時候,應該就是這樣的日子。

《中國曆朝氣候變化》一書顯示:隋唐年間,中國東部季風區呈現“四溼”夾“三幹”的特點,四個溼潤期為公元590年—640年、710年—740年、810年—820年、880年—900年。

詩人杜牧生於803年、卒於852年的,828年2月在洛陽中進士,走上仕途。公元842至852年,杜牧基本都是在湖北東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一帶,也就是江淮南部到江南北部地區度過。

《清明》一詩,曾被解讀為他政治上受到排擠,公元842年外放以後而作。而資料顯示,620年~840年的隋唐時期,江南地區的氣候在整體上處於溼潤狀態。

也就是說,杜牧年輕時正處於中國氣候相對溼潤的時期。或許可以推測“清明時節雨紛紛”可能是他從過往體驗中總結出的客觀規律,從此流傳千古。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天意還是巧合?


冷暖交匯,形成降雨

每年清明時節正是冬去春來的時候。清明不僅僅是一個掃墓祭祖的日子,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其本身還代表著一個長達半月的氣象階段。

要解釋這個氣象,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雨從哪裡來?答案很簡單。江河胡海裡的水,被太陽曬過後變成了水蒸氣升向寒冷的高空,液化成小水滴,並組成雲。而云中的小水滴們,相互碰撞合併,就會變成大水滴,掉落成雨。可是問題來了,為什麼偏偏那麼巧,就是在清明的前後,就會下雨呢?

實際上,中國的氣候,一直以來都受到兩股力量的支配,一個是來自西伯利亞的冷風,一個是來自於太平洋的暖風,由於地球的公轉,太陽在一年中,照射地球的地區,是在不斷變化的。因此,這兩股勢力一直呈現此消彼長的狀態。每年春秋,他們都會重新劃分地盤,改變各地的天氣狀態。

一到秋天,北半球受到的太陽照射減少,氣溫降低,西伯利亞的冷風便高歌猛進,太平洋暖風則只能退守海上。而至春天,情況就恰好相反,清明前北半球受到的太陽照射增加,氣溫升高,冷空氣的勢力慢慢地減弱,而太平洋上的暖溼空氣開始活躍北上,其帶來水蒸氣自然就化成“雨紛紛”了。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天意還是巧合?


低氣壓頻繁,水汽增多

每年春天,低氣壓狀態非常之多。所謂低氣壓是與周圍比較而說的,其中氣壓最低的地方,叫作“低氣壓中心”。四周壓力較高地方的空氣都會流到中心來,如同四周高山上的水都彙集到盆地中心去一樣。北半球的低氣壓中心附近,風是向中心吹進,為左旋的旋渦,且吹進來的空氣即向上升,而形成上升的氣流,通常是天氣不好。

在低氣壓狀態下,雲走得很快,風也會多發並且很大,而雨下起來也會很急。所以,在春天,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天氣多半會陰沉、多雨。

而氣壓不穩定的春季,低氣壓會頻繁經過。大氣層裡的水汽增多,到了晚上便很容易凝結成毛毛雨,不同於夏季的疾風驟雨,“貴如油”的春雨總給人和煦綿柔的感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清明節的雨總是紛紛細雨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