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炸機有彈射座椅嗎?

紅龍軍團長


首先明確,現代轟炸機都有彈射救生裝置,可以分為兩種:彈射座椅和彈射救生艙。二者儘管基本功能相同,但操作使用方式有很大區別。

彈射座椅最早出現在二戰時期,在此之前,由於飛機速度較慢,飛行員在面臨飛機墜毀的狀況時,可以爬出駕駛艙跳離飛機。到了二戰的時候,由於飛機速度越來越快,飛行員不僅很難爬出機艙,離開飛機時也容易與尾翼等碰撞,為了保障飛行員安全離機,德國先後嘗試過橡皮動力、壓縮空氣和火藥動力的彈射裝置,併成為he-219戰機的標準配置,之後這個做法被各國紛紛效仿,並逐步完善形成了各類火箭動力或組合動力彈射座椅。

早期的彈射座椅只用於戰鬥機,轟炸機的機組成員需要從駕駛艙、彈艙、機炮艙等處跳傘。1948年服役的美國B-45龍捲風轟炸機是第一種裝備彈射座椅的轟炸機,此後彈射座椅在美國B47、B52和蘇聯圖16等轟炸機中得到廣泛應用。再到後來,伴隨超音速轟炸機的出現,又出現了多種半密閉式和密閉式彈射救生系統。

採用彈射救生艙的機型主要有:F-111、B-58、XB-70、B-1A等(都是超音速轟炸機)。這種方式將機組成員整體(或單獨)封閉在一個密閉或半密閉的艙內進行彈射,能夠減少外部氣流和爆炸帶來的危險,但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這類逃生艙系統過於複雜,因此已經沒有飛機採用了。上圖為B-58的膠囊彈射座椅(艙)。

採用彈射座椅的機型主要有:中國轟6,美國B52、B1B、B2,俄羅斯圖16、圖22、圖95、圖160等。這些轟炸機的彈射座椅和普通戰鬥機的基本一致,每名機組成員都有獨立的彈射座椅,遇到緊急情況可以按照既定順序和方向彈射,從而保障機組成員安全彈離飛機。

下面介紹介紹幾種轟炸機彈射方式:

1、美國XB-70轟炸機:彈射救生艙

XB-70轟炸機是上世紀60年代研製的超音速轟炸機,為滿足超音速狀態下的救生需要,裝備了斯坦利B型封閉式逃生艙系統的改進型。兩名飛行員分別配備一個獨立逃生艙,能在161-3380公里的時速範圍內和27500米高度以下安全彈射。彈射時,乘員的座椅被蛤殼門封閉形成救生艙,然後在一具火箭推動下脫離轟炸機。隨後救生艙後部減速傘迅速打開穩定姿態,降落至4600米高度主傘打開,落地前減震氣囊打開,確保乘員安全穩定落地。艙內還備有生存工具包,如果降落在海上,逃生艙可在額外氣囊的幫助下漂浮三天。

2、美國F-111和B-1A轟炸機:整體救生艙

這兩種超音速轟炸機,為滿足30米低空和1馬赫條件下逃生的需要,兩名飛行員沒有獨立的彈射座椅,而是把整個駕駛艙當作逃生艙整體彈射出去。在脫離機身後,機組人員仍被束縛在駕駛艙的座椅上,並隨著駕駛艙降落到地面。如果駕駛艙落入海中,充氣漂浮系統能保持救生艙漂浮水面。儘管這種逃生艙的成功率較高,但系統重量過大,整體過於複雜,B-1A的改進型B-1B就更換為獨立彈射座椅。

3、美國B-52轟炸機:彈射座椅

早期B-52轟炸機的彈射系統比較複雜,6名機組成員中,5人在主艙室,1人在機尾。主艙室中的駕駛員、副駕駛員和電子戰軍官3人在上層甲板,遇險時使用獨立座椅向上彈射跳傘逃生;下層甲板的2人則通過向下彈射座椅逃生;機尾槍炮手遇險時就要跳出機艙,手動打開降落傘逃生。

新型的B-52H取消機尾乘員,正常情況下機組6人,分別是機長、副駕駛、武器操作員、電子戰操作員、雷達領航員、領航員,個別時候也會減少到5人。6名機組均有獨立的彈射座椅,但下層甲板的兩人仍然需要向下彈射,面臨的風險確實不小!

4、美國B1B/B2轟炸機:彈射座椅

B-1B有4名機組成員,4人均可向上彈射,間距比較充裕;B-2機組2人也是向上彈射。近年來,B-1B轟炸機的彈射座椅多次發生故障,引發大面積停飛。2018年5月,一架從得戴亞斯空軍基地起飛的B-1B轟炸機遭遇緊急狀況,但彈射座椅未能正常啟動,幸好機組乘員最終將操控飛機安全降落。事後導致B-1B轟炸機全部停飛3周。

2019年3月28日,由於在日常維護檢查中發現彈射座椅存在索具裝配問題,美國空軍再次停飛所有現役62架B-1B轟炸機。截止目前,對B-1B轟炸機的檢查仍在進行,恢復飛行尚待時日。看起來,一部小小的彈射座椅就能讓美軍空中戰略威懾能力削弱一半以上。

5、中國轟6(圖16)轟炸機:彈射座椅

早期的轟6(圖-16)共有6名乘員,即正副駕駛員、一號領航員、二號領航員、通訊員和射擊員,每名機組成員均有獨立的彈射座椅。由於人員較多,位置各不相同,專門設定了彈射救生順序和彈射方向:射擊員→通訊員→第二領航員→第一領航員→副駕駛員→駕駛員;2名駕駛員向上彈射,其餘4人向下彈射。向下彈射這種方式,就決定了彈射時高度不能太低,否則彈射座椅要麼直接撞向地面,要麼開傘高度不足。由於彈射準備和彈射過程較為繁瑣,因此彈射救生風險很大,有的機組成員甚至寧願冒險迫降,也不願意彈射逃生。

我國空軍特級飛行員孫鄂軍機組駕駛的轟炸機曾被從殲6撞掉垂尾,導致飛機失控,機組成員請示彈射,但孫鄂軍判斷彈射就會機毀人亡,堅持將失去垂尾的飛機開回了機場。

目前,新型的轟6K已經全面升級,革新為3人駕駛制,3名機組乘員都集中在機首上層甲板,能夠同時向上彈射,從根本上解決了早期轟6彈射救生的弊端。上圖可以清楚地看到機首頂部的逃生通道艙門和鉸鏈整流罩。


軍備解碼


彈射座椅是一種非常必備的飛行救生裝備,最早由德國人在二戰期間發明出來,並率先裝備空軍,不過當時的彈射座椅技術並不成熟,可靠性和安全性方面都不能說是盡善盡美,但是也的確給當時的空軍飛行員提供了一種安全保障。

在二戰技術之後,各國空軍都開始在德國人技術基礎上進行彈射座椅的研究工作,這種技術經過近五十多年的發展已經開始逐漸完善,美國和俄羅斯等航空大國都先後開發出高性能的零-零式彈射座椅,即具備能夠在零高度、零速度條件下將飛行員順利彈出,並開傘,從而保護好飛行員。

因此,各國空軍戰鬥機/攻擊機/偵察機等機型基本上都是普遍裝備了彈射座椅,但是在轟炸機領域就表現的不太一樣了。一部分老式型號的轟炸機,由於機組成員比較多,前端有領航員,尾部還有尾炮手,就沒法全員提供彈射座椅。後續隨著技術的進步也開始對其進行了改進,比如B52轟炸機,不同的機組成員彈射救生的方向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朝上彈射,有的朝下彈射,顯得很複雜。

大部分新式的轟炸機由於自動化程度提高,比如B2、B1B、圖160等,機組成員基本上就維持在2-4人之間,並且全部集中到駕駛艙位置,單人單座椅,這樣就可以配置彈射座椅了。

OK這個問題就回答到這裡吧。


老鷹航空


首先,

但是我要講的是在這個觀點以後的故事:

轟炸機屬於運輸機,

而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

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就是穩定性高,

所以軍用運輸機在穩定上也必然不是弱項。

那麼就考慮一下他的實際用途上,

轟炸機都是用來對不對等作戰的碾壓,

所以都是在有天然的空軍優勢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所以轟炸機的出動,

要麼是孤注一擲,

要麼就是全力碾壓,

孤注一擲自然飛行員都是靠著信仰去執行任務的,生死自然置之度外,

全力碾壓,

那就是殺雞用牛刀,

一定要有護航的飛機,

所以自然不用考慮跳傘。

但是現在飛機的發展越來越全面,

也會多做一些預見之外的準備,

加一個跳傘並不是很難的科技,

所以轟炸機的重點從來不是能不能跳傘,

而是能不能完成任務。


還有就是,轟炸機分為戰術轟炸機和戰略轟炸機,戰術轟炸機是指可以短期內補充的,而戰略性的武器都是短期內壞一個就少一個補充不來的。


珍惜大豆


早期的轟炸機是沒有配備彈射座椅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飛行員比黃金還珍貴!大部分80年代以後的轟炸機都配備了彈射座椅。

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圖_160、B-1和B-2!也有少量的圖_95和B-52改裝了彈射座椅,但是由於本身的設計原因,無法完全發揮彈射座椅的救生功能。圖_160和B-1戰略轟炸機都給自己的飛行員配備了獨立的彈射座椅!

近日我們通過網絡清楚的看到一些細節,我國的戰略轟炸機轟_6k為保證飛行員的生存能力,也裝備了彈射座椅!

現在的轟炸機都是一人一座,基本都採用彈射座椅,也就是自己管自己。


俊哥43882571


以前是沒有,現在有了。


阿陽家的金龍


有,早期的轟6是向下彈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