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墅裡的抱團養老

【綜合報道】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佔總人口17.3%。預計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峰值4.87億,佔總人口的34.9%。如何讓越來越多的老人安享晚年成了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近日,日本“7位加起來540歲的單身奶奶抱團養老”的故事吸引眾人視線。無獨有偶,在浙江杭州市,有一對老夫妻在當地報紙上刊登了想要出租自家別墅請4至5對老人抱團養老的願望,沒想到一下子竟有100多對老年人響應。13個老人住500平別墅,種菜養雞,輪流洗碗,有矛盾也有快樂。

别墅里的抱团养老

2017年6月23日,別墅內7名老人拍下合影。前排中間的是朱榮林和妻子王桂芬,後排中間的是蔣一純。(圖片來源:北京《新京報》)

報名火爆超預期

2017年5月,杭州餘杭79歲的朱榮林和74歲的老伴王桂芬招募志同道合者到他餘杭自家別墅抱團養老。最終,老兩口從100多位報名者中選了4對夫妻。一年時間,有人離開有人補進,抱團的人數從最初的4對,變成如今的13人。

綜合杭州《錢江晚報》、北京《新京報》報道,朱榮林等人抱團養老的地方在餘杭港東村,這是一個只有2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遠山近水,竹林鬱郁,家家都是院落別墅,平整的水泥小路通到每戶人家門前。朱榮林家的三層別墅是2010年時花了200萬元(人民幣,下同)蓋的,總面積有約500平方米,屋前是一個大院子,屋後有半畝地,用來種韭菜、四季豆、茄子、還有番茄。旁邊的雞棚還養了9只雞,每天都在菜地後面的樹林裡走動啄食。

朱榮林夫婦有一兒一女,兒子47歲,在證券公司工作,女兒50歲,在杭州某服裝城工作。兒女如今每年有數十萬元的收入,都有獨立的住房。朱榮林從學校退休後,老兩口去了杭州城區,住在兒子為他們購買的一幢90平方米的房子裡。但“葉落歸根”更符合朱榮林的想法,2010年,由兒子出資,朱榮林將原來的朱家老屋拆除,隨後在宅基地上蓋起了這幢別墅。“當時就想一步到位,每個房間都要有獨立衛生間,還要建成歐式風格的。”朱榮林說。“葉落歸根”之後,朱榮林就再也不想回城裡住了。城裡的房子怎麼住他都嫌小,整個村都住著叔伯兄弟,也遠比住在杭州的鋼筋森林裡開心。每週日下午,兒子女兒會來別墅裡探望父母。

2016年,朱榮林得了膀胱癌,做完手術,回來後情緒不大好。“家裡就我和老太婆,飯菜花樣也燒不多,吃肉就是肉,吃菜就是菜,吃完飯就大眼瞪小眼。”朱榮林覺得生活沒味道。

王桂芳也察覺出老伴的異樣,“每天坐在沙發上發呆,一句話說不對就發火。”剛好,這個時候,王桂芬看新聞,餘杭的一位張阿姨在試驗抱團養老,她覺得自家也可以試試。

朱榮林沒意見,子女也支持,唯一的要求就是養老的老人們每週日能回自己的家,讓朱家人團聚團聚。招募時,兩人提出了幾個條件:年齡在60到70歲,有生活自理能力,經濟上不能太計較,另外,考慮到週日要把房子騰出來,只能招家住杭州的。

抱團養老消息一出,報名火爆程度超出預期,一下來了100多人。朱榮林老兩口最後從中選出了4戶,2017年7月正式入住。大家一住進來就起草了一份《結伴養老協議》,值日就是協議中定下的規矩之一。每個家庭輪值一天,包括給大家準備早餐、買菜、洗菜、以及洗碗等。

除了這些,協議中還寫明房間租金,根據朝向從1500元到1100元不等,住一押一。協議中還寫下,愛護房東家裡的設施、不打聽議論他人的隱私,說是非等。還規定第一個月為磨合期,不適者可以退出,負面評價多者也可由房東提出清退建議。最初入住中的2戶,在2017年底陸續走掉,一對是家裡老人突發疾病,回去照顧;另一對是因抽菸等習慣大家不太能接受,主動離開。之後又有兩對夫妻和一位獨居老太太補缺進來,湊成了如今的13人。

别墅里的抱团养老

“這就是抱團的好”

7戶13人分佈在朱榮林家別墅的1到3樓,每戶人家都有自己的衛生間,這也是讓入住者最滿意的地方之一。房間裡傢俱、家電配備齊全,拎包入住。

俞阿姨和老伴是最早入住的一戶,“試住三個月後,我把家全部搬來了,我弟弟的商務車,拉了四趟。”

俞阿姨最滿意的是這裡的環境,“我就喜歡農村的田園風光,我們老頭知道,就隨我來。”

更重要的是,俞阿姨年輕時候就是在這附近插的隊,聽本地人說話,她都覺得親切。

她說自己在這裡的生活很閒散:早上6時起床,整理下房間,下午搓搓麻將,晚飯後在院子裡溜溜圈,看看電視,就準備睡覺。

“以前在家要打掃衛生,想不想做飯,都要做,現在從家務中解放出來了。”

去年8月一個週日早上7時,吃完早飯,俞阿姨從客廳門後的衣服架上拿下一個醬色小包,騎上自行車準備去菜場買菜,小挎包裡有前一晚上剛放進去的200元。

“這是用來今天買菜的,當天用掉多少,就看晚上包裡還剩下多少錢,記完賬把餘錢拿走,王大姐重新放進200元。誰值日誰就拿著去。”

菜場距離這裡不遠,騎車六七分鐘,除了自行車,院子裡還有兩輛電瓶車,也是代步工具。車子都是朱榮林家的。

當天值班的應該是金阿姨,但去年 ,她在陽臺晾曬衣服時,摔傷了腿,腿裡放了鋼板,走路一瘸一拐,金阿姨的老公腰又不舒服,俞阿姨就來幫忙。

“你看,這就是抱團養老的好處,有什麼不方便的,彼此有個照應。” 63歲的金阿姨,短髮,戴著眼鏡,說話爽朗。

70歲的王荷花是別墅中唯一的獨居老人,丈夫在10年前就去世了,她報名時撒謊說是一對夫妻入住,但真見面時,卻是她一個人,“後來,朱老師看我心挺誠的,就讓我留下來了。”

十幾年前王荷花就從杭州長運公司退休了,在這家客運公司裡,王荷花幹過鉗工、收發等各類工種。她有一兒一女,現如今外孫13歲,孫子18歲。王荷花原先和女兒一起住,外孫出生時,正好丈夫病重,她無暇照顧,如今孫輩都已上學,子女白天都忙於工作,也讓王荷花深感孤獨,“我就自個管自個”。

王荷花是個閒不住的人,平常都靠炒股打發時間,每天泡在證券公司裡,與一幫同道者“談股論金”,又拜會了幾個“名師”,跟著他們炒股。她說,當時她就是在證券公司裡翻報紙,才看到朱老師搞抱團養老的消息的,但“要求是招夫妻”,讓王荷花只能撒謊,“我就是想要開心熱鬧啊,不說謊的話,連朱老師的面都見不著。”如今王荷花住在這幢別墅最小的房間,每個月只要交800元。

别墅里的抱团养老

63歲的金阿姨在屋外晾曬衣物。(圖片來源:北京《新京報》)

最好有共同經歷

53歲的高阿姨已經退休兩年了,是這幢別墅中最年輕的住客,面部保養得很好,看不出一絲細紋。她的丈夫63歲,因為朋友的熱情邀約,已經開始抱團養老的他,還得回去上班。

“我兒子29歲了,就是不想結婚,我們在家裡沒說上幾句就會往結婚上面扯。”高阿姨說,去年她兒子最好的朋友離婚,兒子為了這事受了點刺激,於是高舉單身主義大旗,令夫婦二人無可奈何。

“反正兒子不想結婚,婆婆也過世了,我整天無所事事,看到報紙上刊登朱老師的事,我就覺得這裡不錯,反正兒子也巴不得我們走,於是我就報名了。”高阿姨說,兒子不願意擔責任,她也沒辦法,“我的心很大,他不想結婚那就不結婚唄。”

高阿姨評價自己“笑點低”“心很直”,看見不快的事,會“當面現開削”,還說“像我這麼想得通的人,很少了”,2017年9月,在那對徐姓夫妻走了之後,他們夫妻和一對醫生夫婦幾乎同時住進。

談到這個13個老人組成的臨時家庭,年紀最小的高阿姨說:“這裡頭性格像林黛玉的人,還真有好幾個。作!我不過就事論事,你偏愛往不愉快的地方想,沒幾句話,就覺得‘這個地方是住不得了’。”

“不管好不好,願意住便住,一切順其自然吧。”高阿姨說,抱團養老是很好,但她覺得,像朱老師這樣,子女願意理解並肯分享自己別墅的東家,實在太少了。

同高阿姨一樣,67歲的退休紀錄片編導蔣一純的身體很好,沒有“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會開車,這成了朱老師夫婦看中他的關鍵。去年1月9日,蔣一純住進了朱老師家,開始了抱團養老的生活。

和別墅中的其他老人相比,蔣一純更像是個“富貴閒人”。他在杭州城區有兩套住房,至今還有橫店的朋友請他去飾演一兩個角色。兒子的工作很好,每個月都勸老爸出去旅遊,他來報銷來回路費。

“我們家的原則是兒子不管爹,爺也不管孫。”蔣一純說,參加這次抱團養老,自己似乎更像是來累積養老經驗,他覺得抱團養老這樣的模式很好,但最好能是有共同經歷的人組合在一起抱團:“我是知青,也是老三屆的大學生,我想如果未來我們要搞抱團養老,我就想找和我有共同經歷的,這樣大家相互適應起來會快很多。”

别墅里的抱团养老

別墅內抱團養老的老人在用餐。(圖片來源:北京《新京報》)

同一屋簷下的矛盾

一群本不相識的人突然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生活上很多細節都需要磨合。水電煤、生活費都是AA,但怎麼AA法,也是一步步改進的。餐廳的一個鐵盒子裡放著一沓登記表:抱團養老伙食費,13個人名字,每個名字後面都畫正字。彙總一欄計算出當天的菜金。這頓飯吃了就在自己名字後畫一道,月底統計之後均攤。

除了費用,怎麼在一起吃飯也是有講究的。最初沒有分餐,有人就說不衛生。然後就改成了如今的分餐制,各自帶了自己的碗筷,餐後消毒。

磨合當然不止這些,幾乎每個人都遭遇了與人相處的煩惱,微妙又不可明說。

蔣一純談起同一個屋簷下的矛盾,倒不諱言。比如村子附近有小菜場,平時騎自行車就能去,但品種少,瓶窯那裡菜品多,但來往要坐公交,有人就提出,自己值日時去那邊買菜,要把路費報銷;夏天,有的男同志就穿條短褲,赤膊躺在客廳沙發上看電視;吃飯時,比如一條黃魚,有人一個勁夾好的魚肉;有時,來遲的人發現菜都被夾光了……

看到這些,蔣一純有時會當面說出來,免不了就有了嫌隙。

除了這些,“這裡畢竟不是市區,出門就能去公園,或者和小姐妹出去喝喝茶,有人覺得交通不方便、活動地方少 ,每天就這麼悶著 ,剛來覺得還不錯,時間長就待不牢了。”金阿姨說。

“夫妻尚且吵架,這麼多素不相識的人住在一起,肯定會有矛盾,但如果你要我去吵,那是肯定不會的。”王荷花說。

不過,正如把《矛盾論》背得滾瓜爛熟的朱榮林說的那樣,老人們的“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比如麻將打得不好,該做家務的時候老溜號,吃飯的時候先把好菜夾進碗裡……”樂觀的朱榮林說,大矛盾肯定是沒有的,“我們聚在一起就是圖個開心,現在來看,挺融洽的。”(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