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里的抱团养老

【综合报道】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安享晚年成了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近日,日本“7位加起来540岁的单身奶奶抱团养老”的故事吸引众人视线。无独有偶,在浙江杭州市,有一对老夫妻在当地报纸上刊登了想要出租自家别墅请4至5对老人抱团养老的愿望,没想到一下子竟有100多对老年人响应。13个老人住500平别墅,种菜养鸡,轮流洗碗,有矛盾也有快乐。

别墅里的抱团养老

2017年6月23日,别墅内7名老人拍下合影。前排中间的是朱荣林和妻子王桂芬,后排中间的是蒋一纯。(图片来源:北京《新京报》)

报名火爆超预期

2017年5月,杭州余杭79岁的朱荣林和74岁的老伴王桂芬招募志同道合者到他余杭自家别墅抱团养老。最终,老两口从100多位报名者中选了4对夫妻。一年时间,有人离开有人补进,抱团的人数从最初的4对,变成如今的13人。

综合杭州《钱江晚报》、北京《新京报》报道,朱荣林等人抱团养老的地方在余杭港东村,这是一个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远山近水,竹林郁郁,家家都是院落别墅,平整的水泥小路通到每户人家门前。朱荣林家的三层别墅是2010年时花了200万元(人民币,下同)盖的,总面积有约500平方米,屋前是一个大院子,屋后有半亩地,用来种韭菜、四季豆、茄子、还有番茄。旁边的鸡棚还养了9只鸡,每天都在菜地后面的树林里走动啄食。

朱荣林夫妇有一儿一女,儿子47岁,在证券公司工作,女儿50岁,在杭州某服装城工作。儿女如今每年有数十万元的收入,都有独立的住房。朱荣林从学校退休后,老两口去了杭州城区,住在儿子为他们购买的一幢90平方米的房子里。但“叶落归根”更符合朱荣林的想法,2010年,由儿子出资,朱荣林将原来的朱家老屋拆除,随后在宅基地上盖起了这幢别墅。“当时就想一步到位,每个房间都要有独立卫生间,还要建成欧式风格的。”朱荣林说。“叶落归根”之后,朱荣林就再也不想回城里住了。城里的房子怎么住他都嫌小,整个村都住着叔伯兄弟,也远比住在杭州的钢筋森林里开心。每周日下午,儿子女儿会来别墅里探望父母。

2016年,朱荣林得了膀胱癌,做完手术,回来后情绪不大好。“家里就我和老太婆,饭菜花样也烧不多,吃肉就是肉,吃菜就是菜,吃完饭就大眼瞪小眼。”朱荣林觉得生活没味道。

王桂芳也察觉出老伴的异样,“每天坐在沙发上发呆,一句话说不对就发火。”刚好,这个时候,王桂芬看新闻,余杭的一位张阿姨在试验抱团养老,她觉得自家也可以试试。

朱荣林没意见,子女也支持,唯一的要求就是养老的老人们每周日能回自己的家,让朱家人团聚团聚。招募时,两人提出了几个条件:年龄在60到70岁,有生活自理能力,经济上不能太计较,另外,考虑到周日要把房子腾出来,只能招家住杭州的。

抱团养老消息一出,报名火爆程度超出预期,一下来了100多人。朱荣林老两口最后从中选出了4户,2017年7月正式入住。大家一住进来就起草了一份《结伴养老协议》,值日就是协议中定下的规矩之一。每个家庭轮值一天,包括给大家准备早餐、买菜、洗菜、以及洗碗等。

除了这些,协议中还写明房间租金,根据朝向从1500元到1100元不等,住一押一。协议中还写下,爱护房东家里的设施、不打听议论他人的隐私,说是非等。还规定第一个月为磨合期,不适者可以退出,负面评价多者也可由房东提出清退建议。最初入住中的2户,在2017年底陆续走掉,一对是家里老人突发疾病,回去照顾;另一对是因抽烟等习惯大家不太能接受,主动离开。之后又有两对夫妻和一位独居老太太补缺进来,凑成了如今的13人。

别墅里的抱团养老

“这就是抱团的好”

7户13人分布在朱荣林家别墅的1到3楼,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卫生间,这也是让入住者最满意的地方之一。房间里家具、家电配备齐全,拎包入住。

俞阿姨和老伴是最早入住的一户,“试住三个月后,我把家全部搬来了,我弟弟的商务车,拉了四趟。”

俞阿姨最满意的是这里的环境,“我就喜欢农村的田园风光,我们老头知道,就随我来。”

更重要的是,俞阿姨年轻时候就是在这附近插的队,听本地人说话,她都觉得亲切。

她说自己在这里的生活很闲散:早上6时起床,整理下房间,下午搓搓麻将,晚饭后在院子里溜溜圈,看看电视,就准备睡觉。

“以前在家要打扫卫生,想不想做饭,都要做,现在从家务中解放出来了。”

去年8月一个周日早上7时,吃完早饭,俞阿姨从客厅门后的衣服架上拿下一个酱色小包,骑上自行车准备去菜场买菜,小挎包里有前一晚上刚放进去的200元。

“这是用来今天买菜的,当天用掉多少,就看晚上包里还剩下多少钱,记完账把余钱拿走,王大姐重新放进200元。谁值日谁就拿着去。”

菜场距离这里不远,骑车六七分钟,除了自行车,院子里还有两辆电瓶车,也是代步工具。车子都是朱荣林家的。

当天值班的应该是金阿姨,但去年 ,她在阳台晾晒衣服时,摔伤了腿,腿里放了钢板,走路一瘸一拐,金阿姨的老公腰又不舒服,俞阿姨就来帮忙。

“你看,这就是抱团养老的好处,有什么不方便的,彼此有个照应。” 63岁的金阿姨,短发,戴着眼镜,说话爽朗。

70岁的王荷花是别墅中唯一的独居老人,丈夫在10年前就去世了,她报名时撒谎说是一对夫妻入住,但真见面时,却是她一个人,“后来,朱老师看我心挺诚的,就让我留下来了。”

十几年前王荷花就从杭州长运公司退休了,在这家客运公司里,王荷花干过钳工、收发等各类工种。她有一儿一女,现如今外孙13岁,孙子18岁。王荷花原先和女儿一起住,外孙出生时,正好丈夫病重,她无暇照顾,如今孙辈都已上学,子女白天都忙于工作,也让王荷花深感孤独,“我就自个管自个”。

王荷花是个闲不住的人,平常都靠炒股打发时间,每天泡在证券公司里,与一帮同道者“谈股论金”,又拜会了几个“名师”,跟着他们炒股。她说,当时她就是在证券公司里翻报纸,才看到朱老师搞抱团养老的消息的,但“要求是招夫妻”,让王荷花只能撒谎,“我就是想要开心热闹啊,不说谎的话,连朱老师的面都见不着。”如今王荷花住在这幢别墅最小的房间,每个月只要交800元。

别墅里的抱团养老

63岁的金阿姨在屋外晾晒衣物。(图片来源:北京《新京报》)

最好有共同经历

53岁的高阿姨已经退休两年了,是这幢别墅中最年轻的住客,面部保养得很好,看不出一丝细纹。她的丈夫63岁,因为朋友的热情邀约,已经开始抱团养老的他,还得回去上班。

“我儿子29岁了,就是不想结婚,我们在家里没说上几句就会往结婚上面扯。”高阿姨说,去年她儿子最好的朋友离婚,儿子为了这事受了点刺激,于是高举单身主义大旗,令夫妇二人无可奈何。

“反正儿子不想结婚,婆婆也过世了,我整天无所事事,看到报纸上刊登朱老师的事,我就觉得这里不错,反正儿子也巴不得我们走,于是我就报名了。”高阿姨说,儿子不愿意担责任,她也没办法,“我的心很大,他不想结婚那就不结婚呗。”

高阿姨评价自己“笑点低”“心很直”,看见不快的事,会“当面现开削”,还说“像我这么想得通的人,很少了”,2017年9月,在那对徐姓夫妻走了之后,他们夫妻和一对医生夫妇几乎同时住进。

谈到这个13个老人组成的临时家庭,年纪最小的高阿姨说:“这里头性格像林黛玉的人,还真有好几个。作!我不过就事论事,你偏爱往不愉快的地方想,没几句话,就觉得‘这个地方是住不得了’。”

“不管好不好,愿意住便住,一切顺其自然吧。”高阿姨说,抱团养老是很好,但她觉得,像朱老师这样,子女愿意理解并肯分享自己别墅的东家,实在太少了。

同高阿姨一样,67岁的退休纪录片编导蒋一纯的身体很好,没有“三高”(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会开车,这成了朱老师夫妇看中他的关键。去年1月9日,蒋一纯住进了朱老师家,开始了抱团养老的生活。

和别墅中的其他老人相比,蒋一纯更像是个“富贵闲人”。他在杭州城区有两套住房,至今还有横店的朋友请他去饰演一两个角色。儿子的工作很好,每个月都劝老爸出去旅游,他来报销来回路费。

“我们家的原则是儿子不管爹,爷也不管孙。”蒋一纯说,参加这次抱团养老,自己似乎更像是来累积养老经验,他觉得抱团养老这样的模式很好,但最好能是有共同经历的人组合在一起抱团:“我是知青,也是老三届的大学生,我想如果未来我们要搞抱团养老,我就想找和我有共同经历的,这样大家相互适应起来会快很多。”

别墅里的抱团养老

别墅内抱团养老的老人在用餐。(图片来源:北京《新京报》)

同一屋檐下的矛盾

一群本不相识的人突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生活上很多细节都需要磨合。水电煤、生活费都是AA,但怎么AA法,也是一步步改进的。餐厅的一个铁盒子里放着一沓登记表:抱团养老伙食费,13个人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画正字。汇总一栏计算出当天的菜金。这顿饭吃了就在自己名字后画一道,月底统计之后均摊。

除了费用,怎么在一起吃饭也是有讲究的。最初没有分餐,有人就说不卫生。然后就改成了如今的分餐制,各自带了自己的碗筷,餐后消毒。

磨合当然不止这些,几乎每个人都遭遇了与人相处的烦恼,微妙又不可明说。

蒋一纯谈起同一个屋檐下的矛盾,倒不讳言。比如村子附近有小菜场,平时骑自行车就能去,但品种少,瓶窑那里菜品多,但来往要坐公交,有人就提出,自己值日时去那边买菜,要把路费报销;夏天,有的男同志就穿条短裤,赤膊躺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吃饭时,比如一条黄鱼,有人一个劲夹好的鱼肉;有时,来迟的人发现菜都被夹光了……

看到这些,蒋一纯有时会当面说出来,免不了就有了嫌隙。

除了这些,“这里毕竟不是市区,出门就能去公园,或者和小姐妹出去喝喝茶,有人觉得交通不方便、活动地方少 ,每天就这么闷着 ,刚来觉得还不错,时间长就待不牢了。”金阿姨说。

“夫妻尚且吵架,这么多素不相识的人住在一起,肯定会有矛盾,但如果你要我去吵,那是肯定不会的。”王荷花说。

不过,正如把《矛盾论》背得滚瓜烂熟的朱荣林说的那样,老人们的“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比如麻将打得不好,该做家务的时候老溜号,吃饭的时候先把好菜夹进碗里……”乐观的朱荣林说,大矛盾肯定是没有的,“我们聚在一起就是图个开心,现在来看,挺融洽的。”(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