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探索

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探索

一、地方綠色實踐

習近平同志在主持地方工作期間就很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積累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大量寶貴經驗。這些實踐經驗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的重要依據。

在河北正定,習近平同志結合當地實際提出要樹立“大農業”思想,強調發展多種經營是改變正定經濟結構單打一,改變“高產窮縣”面貌,使農民儘快富起來,實現“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農業生態平衡、生態目標和經濟目標相統一和建立良性循環生產結構的戰略措施。

在福建,2000年,時任省長的習近平同志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強調“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都要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進行,使八閩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經濟社會在資源的永續利用中良性發展”。2001年,福建省政府成立生態省建設領導小組,習近平同志親任組長。2002年,習近平同志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生態省戰略目標。同年,福建成為全國首批生態省試點省份。

不僅如此,其實,早在基層工作時習近平同志就已高度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在1989年規劃閩東發展時,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就力主立足實際發展生態農業,在此基礎上發展工業。他強調,“振興閩東在於‘林’字”,要求對資源應進行“綜合開發”,“達到社會、經濟、生態三者的效益的協調”統一,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另外,習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關注長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從1996年5月起,他五下長汀,走山村,訪農戶,摸實情,謀對策,大力支持長汀水土流失治理,並在2000年5月專程託人送去1000元,捐種一棵香樟樹。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長汀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森林覆蓋率高達79.4%。2011年1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從荒山連片到花果飄香,福建長汀——十年治荒山河披綠》的文章,報道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習近平同志看後作出批示:“請有關部門深入調研,提出繼續支持推進的意見。”當時,他還讓秘書致電當時的中央政研室副主任何毅亭同志,請他協調有關部門就此進行一次聯合調研。之後,中央七部門組成了調查組,很快完成了調研報告。2012年1月8日,習近平同志就調研報告作出批示:“同意中央七部門調查組關於支持福建長汀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長汀縣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份之一,經過十餘年的艱辛努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保護建設取得成效,但仍面臨艱鉅的任務。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正處在一個十分重要的節點上,進則全勝,不進則退,應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總結長汀經驗,推動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在浙江,習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綠色為基調的生態文明思想,體現為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的生態理念和以綠色為導向的生態發展觀。2004年7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作現場會上強調指出:“實踐證明,‘千村示範、萬村整治’作為一項‘生態工程’,是推動生態省建設的有效載體,既保護了‘綠水青山’,又帶來了‘金山銀山’,使越來越多的村莊成了綠色生態富民家園,形成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良性循環。”那什麼是綠水青山、金山銀山?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餘村考察時指出,“我們過去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其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那麼,如何實現這一轉化?8月24日,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日報》頭版“之江新語”欄目中發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短評,文中指出,如果能夠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這就是“兩山論”,它不僅僅關注環境保護,還指引我們要通過環境保護來推動經濟發展,做到生產、生活、生態良性互動。

為推進浙江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自然休養”、生態功能區劃分和“生態補償”等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措施。比如,2010年11月,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率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的千島湖水資源保護調研組赴新安江及千島湖開展專題調研,形成了《關於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情況的調研報告》。報告分析了千島湖的重重隱憂和水質緩慢惡化的趨勢,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習近平同志對此高度重視並作出批示指出,千島湖是我國極為難得的優質水資源,加強千島湖水資源保護意義重大,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重蹈先汙染後治理的覆轍。浙江、安徽兩省要著眼大局,從源頭控制汙染,走互利共贏之路。這段批示為做好新安江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行動指南。2012年起,在財政部、環保部指導下,浙江、安徽兩省開展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兩輪試點,每輪試點為期3年。中央財政每年拿出3億元,浙江、安徽各拿1億元,專項用於新安江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佈局優化、流域綜合治理、水環境保護和水汙染治理等方面。兩省以水質“約法”,依據兩省跨界斷面水質監測數據來考核,如果安徽出境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浙江支付2億元,水質不達標則安徽支付2億元。令人欣喜的是,經過兩輪試點,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積累了寶貴經驗,形成了“新安江模式”。

二、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推動和領導著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頂層設計。在他主持起草的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黨的執政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思想又有新發展,他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明確地把生態文明作為繼農業、工業文明之後的一個新階段,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政治,關乎人民主體地位的體現、共產黨執政基礎的鞏固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生態文明建設要與現代化進程相關聯。以前,我們理解傳統意義上的現代化,就是物質財富的快速積累,或者是更好滿足人們的物質、精神方面的需求。但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所以說,我們不能脫離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現代化,也不能只顧發展現代化而不顧生態文明建設。比如,只顧環境不顧經濟,或只顧經濟不顧環境,都是片面的看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認知、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逐步深化的過程。改革開放之初,隨著工業化的推進,人與自然的關係日漸惡化,自然環境問題逐步凸顯。1983年,我國將環境保護確定為基本國策。1994年,我國響應聯合國號召,率先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資源節約作為基本國策,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十一五”的重大戰略任務。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五大目標之一。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並明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綠色發展的論述指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綠色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必然要求。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對於環境方面的需求和我們現在所能提供的優質生態產品之間還存在著矛盾,因此我們要加大力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處於“三期疊加”的重大戰略判斷。具體來看,關鍵期,是指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產業佈局偏亂,區域城鄉生態環境保護不均衡,汙染企業“上山下鄉”現象較為突出,生態退化依然嚴重,新業態帶來的汙染也不容忽視。這就是說,儘管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但成效並不穩固,稍有鬆懈就有可能出現反覆。當下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如果生態環境問題治理不好,就難言高質量發展,也就難以建成人民認可的全面小康社會。攻堅期,當下距離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還有不小距離。比如大氣汙染防治,2017年“大氣十條”雖然圓滿收官,但包括產業結構調整、能源佈局調整、運輸結構優化等深層次的問題仍待解決、仍需攻堅。我們現在強調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就是要在這些方面著力。窗口期,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群眾砥礪奮進,不僅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也為解決生態遺留問題、汙染防治攻堅積累了豐厚的物力、財力和制度、技術條件。這說明,我們有基礎、有能力、有信心完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目標。“三期疊加”的重大意義在於,闡釋了時不我待、不進則退的任務艱鉅性,道出了加快補齊生態環保短板的極端重要性,點明瞭有條件、有能力的客觀基礎性。由此,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有客觀的認識,戒驕戒躁,攻堅克難,把生態文明建設繼續向前推進。

作者:李宏偉 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李宏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探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