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居聚焦懷寧 ‖ 石牌戲曲小鎮:“老戲窩子”的新腔調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哦!!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這個位於長江邊上的千年古鎮,滋養了被稱為“京劇之父”的徽劇,哺育了全國五大地方劇種之一的黃梅戲。“徽班進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劇鼻祖”程長庚、“美猴王”楊月樓,以及丁永泉、嚴鳳英、王少舫等一大批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都生於此或學藝於此。明星璀璨,小鎮卻低調如斯。如今,作為第二批國家級特色小鎮的石牌鎮,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譜寫“老戲窩子”的新腔調。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石牌鎮全貌

京黃雙姝齊豔 百年鑼鼓不絕

鑼鼓聲響,胡琴悠揚;水袖翻轉,低吟高嘆。生、旦、淨、末、醜粉墨登場,唱、念、做、打、形醉人心房……古往今來,無論是在曲高和寡的寂寥歲月,還是在眾星捧月的璀璨日子,總有人為戲痴迷,為戲堅守,小鎮石牌亦如是。

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石牌鎮被譽為千年古鎮,是戲曲之鄉,是“京劇之父”徽劇以及黃梅戲的發源地,也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徽班進京第一人”高朗亭、“京劇鼻祖”程長庚、“美猴王”楊月樓均學藝於此,而後聲震梨園。丁永泉、嚴鳳英、王少舫等一大批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均成名於此,繼而讓黃梅香飄萬里。石牌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梨園佳弟子,無石不成班”,這裡的“石”指的就是石牌。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京劇“武生宗師”楊小樓

石牌又名“石牌口”,舊稱“宜塘”,北宋建隆年間見諸史端。她瀕長江,枕皖水,坐享水陸交通之利,曾是皖河流域有名的碼頭。明末清初時,這裡就已經是潛山、太湖、望江、宿松諸邑通往安慶的水陸要道和物產集散地。《懷寧縣誌》記載這裡“粟布雲集,貨賄泉流,為懷寧諸鎮之首”。彼時,皖河裡船帆如雲,鎮中商賈交織,店鋪、茶館、酒肆遍佈,南腔北調彙集於此,給這裡的市井文化增添了濃厚的韻味。每逢節慶和豐收時節,更是一城繁華半城曲,處處是歌舞昇平的景象。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

清代中葉,在石牌地區逐漸形成了一些唱“樂佛調”的業餘班社。後來,“樂佛調”與“崑曲”“秦腔”“青陽腔”“弋陽腔”等逐漸融合,形成了獨立的劇種—徽劇,當地人也叫“彈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為慶賀乾隆皇帝八十大壽,朝廷徵召彈戲班進京唱“祝壽戲”,高朗亭領三慶班應召進京。後來,四喜、春臺、和春三個徽班也陸續進京。這一歷史事件被稱作“四大徽班進京”。當時有人對各具特色的四大徽班作了這樣的概括:“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徽班進京後,廣受歡迎。後來,徽劇與漢調合流,逐漸發展成為京劇,並逐步取代崑曲,佔據了戲曲界的統治地位。在清光緒初年沈容圃所繪的《同光名伶十三絕》中,皖西南人就佔了4位,除程長庚外,石牌周邊的盧勝奎、郝蘭田、楊月樓也都榮登其榜。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表演黃梅戲經典劇目《女駙馬》

當“四大徽班”揚名京城時,在他們的老家,另一種曲調——懷腔(黃梅戲的正宗腔系,俗稱黃梅戲的“母體”藝術)開始在田間地頭、街邊小巷悄悄萌芽。那生動婉轉、清新質樸的曲調,帶著採茶調、花鼓戲的餘韻,配著正宗的安慶官話,似被皖河水浸潤過那般悅耳動聽,扣人心扉。但直至清朝同治和光緒年間,石牌地區才有了正式的唱懷腔的班社。自此以後至清末民初,職業和半職業班社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次第建成20多個。這些班社一般在農村和中小集鎮中巡迴流動演出,人們稱之為“戲班子”。與徽劇班社相比,它們的條件和設施都相當落後,常常一張桌子、兩把椅子擺在空地上便開演,有時行頭都是臨時向當地老百姓借的衣服。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第八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京黃故里”石牌戲會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懷腔班社都不被允許在城裡演出。但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其憑藉婉轉動聽、朗朗上口的曲調,貼近生活、接地氣的劇情,受到百姓的歡迎,常常是“臺上一聲啼,臺下千人淚;臺上一聲笑,臺下萬人歡”。當時有歌謠唱道:“不要家,不要錢,要聽黃梅唱七天。”1926年,黃梅戲演員丁永泉冒著風險,組班首次進入安慶市區演出,成為黃梅戲班進城演出之始。後來,黃梅戲走出安徽,走向全國,香飄萬里,逐漸地發展成全國五大劇種之一。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戲迷票友“過戲癮”

如今,京劇和黃梅戲已經名揚海內外,當初滋養培育它們的那座皖水邊的小鎮,歷盡繁華後,似乎一切歸於靜美,不緩不慢、淡定從容地過著生活。

徜徉在古鎮中,那窄窄的古巷、古舊的明清老屋、斑駁低矮的磚牆都讓人不由得追憶起那段絃歌相伴的歲月。數百座戲曲舞臺會聚於此,南腔北調,滿城曲藝;數不清的學戲的孩子隱身於這裡的大街小巷,日復一日地苦練,期待登臺演出的一天;數不盡的伶人從這裡出發,帶著滿身技藝,走向或漂泊坎坷或閃耀璀璨的藝術人生。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石牌鎮黨委書記張智(右三)為記者講述老街歷史

當年,程長庚、楊月樓成名後榮歸故里,在石牌演出並授藝,轟動全縣,更吸引蘇、贛、鄂等省的京劇班社聞風而來。嚴鳳英來石牌演出,面對熱情的戲迷,她動情地說:“懷寧是我的孃家,我出生在懷寧,藝成在懷寧,所以這次回孃家演出,我感到特別高興、親切。”回首遙想,當年的場面是何等令人興奮,又是何等感人!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石牌鎮老街

時光倥傯,帶走了那些且歌且行的日子,還有那些摻雜著淚水和歡笑的歲月。如今,走在石牌老街上,我試圖在這一磚一瓦間尋找過往的痕跡。一位阿姨站在門前熱情地打招呼,一張口,那方言竟和黃梅戲唸白一樣的溫潤婉轉,悅耳動人,韻味十足。原來,歷史雖遠去,但那腔調已然浸潤進石牌人的骨子裡。戲還在唱……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石牌鎮麻塘湖

守祖業走百家 老戲骨的堅持

過去數十年間,中國戲曲的發展跌宕起伏。從石牌走出的京劇和黃梅戲,經歷過眾星捧月般的追捧,也面臨過受眾老化和銳減、劇團和班社發展困難、傳承形勢嚴峻等問題。特別是隨著一些老藝人、老專家的離去,許多劇本失傳,無法追憶。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王才根既是新聲黃梅劇團的團長,也是主要演員。

石牌鎮黨委書記張智告訴我們,當前一些國營劇團運營艱難,而活躍在鄉村裡的民營劇團卻表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

石牌歷史上就是“老戲窩子”,舊時幾乎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能唱戲,可謂“出門三五里、處處黃梅聲”。這裡的班社多,唱的水平也高,現在更是如此。安徽、浙江、江蘇很多地方的紅白喜事都會專門到石牌來請戲班。

我們在石牌鎮徽班博物館臨展館見到王才根時,他剛從周邊一個村裡唱戲回來。70多歲的他精神矍鑠,聲音洪亮。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新聲黃梅劇團演出現場

石牌的民間班社實行班主負責制,班主也就是今天的民營劇團團長,也是演員。而王才根這位新聲黃梅劇團的老團長來頭可不簡單。有著近百年曆史的懷寧新聲黃梅劇團,2005年作為安徽省民營劇團的唯一代表,參加了中宣部、原文化部、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在北京聯合召開的“鼓勵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座談會”。同年12月,該團被中宣部、原文化部表彰為“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先進集體”。新聲黃梅劇團歷經了黃梅戲的輝煌時代,也經歷了戲曲蕭條的年代。王才根從舊社會一直唱到了新時代。如今,他在家鄉搭班子唱戲,兒子和兒媳婦則在外地“走穴”演出。

“日月燈,雲霞帳,風雷鼓板,天地間一場大戲。”戲班掙的是辛苦錢,尤其是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我們是鐵打的劇團,流水的‘兵’。沒有演出時,大家各回各家忙農業生產、忙家務。有演出了,我們就請演員,搭班子唱。我們主要在農村演出,一年大多數時間都在外面跑。沒有戲臺,就在村裡空地上搭個草臺子開唱。特別是冬天,住在村裡的空閒房子裡半夜常常被凍醒。苦是苦,但我覺得不算什麼。我唱了60年戲了,就愛這一行。對我來說,鑼鼓一響,盡把福享。對老百姓來說,是鑼鼓一響,腳底板癢。沒什麼苦的。”王才根樂呵呵地說。

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黃梅戲這個來自於鄉野的戲曲劇種愈加生機勃勃。2015年,懷寧縣政府發文公佈“懷腔”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7年安徽省政府公佈懷腔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政府還採用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全縣民營劇團每年演出兩到三場懷腔小戲,並將這幾齣戲列入“送戲進萬村”必演劇目。新聲黃梅劇團就是安徽省第一年實施“送戲進萬村”活動的中標演出單位之一。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石牌戲曲演出的氛圍之熱烈在全縣排在前列

張智介紹,在全縣範圍內,石牌鎮的黃梅戲民營劇團數量最多。逢年過節時,石牌戲曲演出的氛圍之熱烈在全縣也排在前列。由原文化部、安徽省政府舉辦的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至2018年已成功舉辦了八屆。2017年,這個藝術節在石牌設立分會場,成功開展了“京黃故里”石牌戲會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與安慶城區的藝術節主會場遙相呼應,讓石牌的廣大群眾也共享到藝術盛會的成果。

“現在,我們去一些村莊,村民們還是按照舊例殺豬、擺宴席迎接我們。老百姓這麼愛聽我們唱戲,我們就要繼續唱下去。這不單單是掙錢的問題了,這是我們的福氣。”王才根頗有點自豪地對我們說。

石牌人本就對黃梅戲鍾情,老藝人更是如此。唱戲不只為生活,更為心裡的那份喜愛。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老百姓看戲看得如痴如醉

絕技名揚天下 盔帽半出石牌

在石牌老街兩邊古舊的店鋪內,有這座小鎮上千年的文化和生活。

製作盔帽的師傅戴著眼鏡仔細地上色;糕點作坊裡的頂雪貢糕白如山頂之雪,酥鬆可口,香甜怡人;籠屜店內的小夥子正在劈開一根根粗大的毛竹……還有造型生動的剪紙、色形斑斕的挑花、工藝精緻的繡花,每一件都是石牌歷史和文化的結晶。這些民間工藝歷史悠久,生動質樸,飽含著鮮明的地域特色。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產雲秋和他製作的的鳳冠

提起石牌的傳統手工藝,首屈一指的當屬盔帽製作。盔帽,又叫“盔頭”,是傳統戲曲人物所戴的各種冠帽的通稱。石牌盔帽製作技藝是伴隨著石牌戲曲的興盛發展起來的。當年,“四大徽班進京”讓徽劇名震京城,石牌也隨之名聲大振,班社雲集。盔帽製作技藝正是在這個時期被手藝人從蘇州帶到了石牌,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重要行業。繁盛時期,石牌的前街、后街、上街上有數十家制作盔帽的店鋪。這些店鋪裡的盔帽樣式繁多、華美精緻,吸引了江蘇、浙江、湖北等地許多班社慕名前來訂製。

如今,會這門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但安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產雲秋在皖江一帶戲曲圈裡卻是無人不知。他從13歲做學徒開始,在戲曲盔帽製作這條路上已經堅持走了60年。

老先生雖已經是古稀之年,但氣色紅潤,滿面笑容,雙眼炯炯有神。他的工作室內陳列著各型各色的盔帽。金片、銀片、翠羽、珠子、絨球點綴其上,華美異常。皇帝戴的九龍冠威嚴尊貴、皇后戴的鳳冠滿布珠翠、呂布戴的紫金冠俊朗貴氣、項羽戴的霸王盔氣度不凡……說起這些盔帽,產雲秋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盔帽品種多達100多種,根據角色的身份、地位、行當、年齡的不同,盔帽的樣式也不一樣。

談到盔帽的製作,產雲秋神情專注的說:“這可是一個耐心活兒,更是一個需要較高文化修養的活兒。正如戲曲文化博大精深,講究繁多,戲曲盔帽的製作工藝也十分複雜,刻紙、粘貼、加網子、壓制成型、淋粉、上漆、貼箔、點翠等,最簡單的盔帽也要經過十幾道工序,耗時兩三天才能完成,複雜的多達數十道工序,耗時十天到半個月才能做好。盔帽品種多達100多種。根據角色的身份、地位、行當、年齡的不同,盔帽的樣式也不一樣。皇親國戚、文臣武將、名門閨秀、販夫走卒、庶民百姓都有特定的盔帽,不可胡亂佩戴。每種盔帽在細節處又有不同的講究。盔帽製作涉及歷史、文化、美術、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得動腦,光是手巧,也幹不好這個活。”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產雲秋製作的鳳冠華美異常

2017年9月份,產雲秋帶著他的作品亮相第十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2018年5月,他又帶著石牌戲曲盔帽非遺技藝亮相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越來越多的省內外劇團前來找他製作盔帽,他接到的訂單也越來越多。

“幹我們這行,不是不掙錢,也不是沒活幹,而是能幹好的人太少。年輕人大多對傳統手藝不感興趣,我們這個行當也不是一兩年就能出師的,所以能堅持下來的人少之又少。”產雲秋說。他一直都渴望收幾個有文化素養的、能靜下心學手藝的徒弟,把戲曲盔帽製作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產雲秋每週給小學生授課兩次

今年,產雲秋一口氣收了15個小徒弟。這些十來歲的小朋友每週兩次到產雲秋的工作室上課,跟著他學習傳統戲曲盔帽的製作技藝。這是當地政府為了保護非遺項目,發揚傳統技藝,讓非遺項目後繼有人採取的新方式。

“我講課不收學費。有小孩子跟我學是我的福氣,也是我們這個行當的新希望,我高興都來不及。既然政府推選我為非遺傳承人,我就一定要把這門技藝好好地傳承下去,這也是我的心願。”產雲秋鄭重地說。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石牌老街兩邊古舊的店鋪內,有這座小鎮上千年的文化和生活。

千年古鎮復興 戲曲小鎮有戲

石牌一直以來都是戲曲文化交融、碰撞的文化創新高地,更孕育了京劇和黃梅戲兩大劇種。2017年石牌鎮先後獲得“全國特色小鎮”“安徽省特色小鎮”稱號。石牌戲曲特色小鎮建設被提上日程,這對於低調多年、許久未站在聚光燈下的石牌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遇。

張智書記介紹,石牌戲曲特色小鎮總體定位為“詩意漫生活、戲曲達沃斯”。未來將全力把石牌打造成為中國戲曲文化對話世界藝術的交往平臺、中國戲曲文化傳承發展的實驗平臺、中國戲曲相關工作者的創業創新平臺、世界戲曲愛好者和旅遊者的朝聖與研習體驗平臺,將石牌打造成一個“現象級”戲曲創新的小鎮、一個“世界級”戲曲對話的小鎮、一個“殿堂級”戲曲體驗的小鎮。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石牌鎮皖河大橋

據瞭解,石牌鎮將圍繞“鎮區湖區雙核建設,新區老區聯動發展”的總體思路,在石牌鎮打造面積達1.18平方公里的麻塘湖文化創意休閒區和1平方公里的慶州河戲曲文化傳承創新區。其中,麻塘湖文化創意休閒區將依託麻塘湖優質的生態環境,建設戲曲論壇交流中心、戲曲博覽展交基地、戲曲演藝製作基地、戲曲梅花藝術基地四大分區,共20多個項目,重點建設徽班博物館、京黃大劇院、特色酒店(國際會議中心)、東方戲曲大觀園、中國地方戲曲演藝中心、戲曲達沃斯論壇永久會址等項目;慶州河戲曲文化傳承創新區將依託石牌鎮歷史街區及空間形態,重點開發慶洲河兩岸用地,打造古鎮戲曲實景遊憩核、戲曲創新創業孵化園、戲曲創意商貿服務園、戲曲教育研習體驗園四大片區,共40個項目,強化古鎮戲曲文化體驗功能,復興千年古鎮繁華盛景。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戲曲特色精品酒店設計圖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戲曲達沃斯論壇永久會址設計圖

石牌鎮還制定了《石牌歷史街區發展與保護規劃》,對3.8公頃古街及民宅進行恢復性保護,並對6處戲服、戲劇盔帽、道具作坊制定了保護方案,蒐集整理戲曲文化相關資料600部(套)。同時,也將著力實施生態環境治理、綜合環境整治、鎮區綠化提升、美麗鄉村建設、道路暢通、水利改造提升等重點項目。實施城鄉環衛保潔一體化工程,全面開展農村垃圾、汙水處理和改廁“三大革命”,初步建立汙水處理、城鄉環衛、執法聯勤等城鎮管理長效機制,有效改善鎮區人居環境。

張智書記介紹,《石牌鎮總體規劃(2017—2035)》《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總體規劃》已通過省級專家評審。目前,“小鎮客廳”建設、老街區慶洲河整治、水系疏通、保護區臨街商鋪立面改造、徽班博物館建設以及皖河大道升級改造等配套設施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中國地方戲曲演藝中心設計圖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徽班博物館設計圖

“戲曲小鎮好啊,建成後,我一定要去新舞臺上唱上一段兒!”提及石牌特色戲曲小鎮建設王才根高興地說,“到時候歡迎大家來石牌聽戲!”

產雲秋老師的盔帽製作作為戲曲產業的一部分,未來必將在這個特色小鎮中找到一席之地,得到更大的發展。“真希望那天早點到來。”產老師滿懷期冀地說。

石牌有戲!一個深具戲曲文化底蘊、充滿創新動力和產業活力的戲曲文化特色小鎮正在徐徐呈現……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石牌戲曲特色小鎮臨時規劃展示場所設計圖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復興千年古鎮 建設文化名鎮——對話懷寧縣文化委員會主任程筱宏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Q=《中華民居》

A=懷寧縣文化委員會主任程筱宏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石牌特色戲曲小鎮規劃圖

Q:作為戲曲之鄉,目前懷寧縣有多少戲曲從業人員?請您重點介紹一下石牌鎮的情況。

A:截至目前,懷寧縣擁有黃梅戲各類表演隊伍近百支,其中包括1家國有院團——懷寧縣黃梅戲劇團、28家註冊登記的民營院團、10餘家民間班社、近10家戲迷協會,以及幾十支自發組建的黃梅戲娛樂小分隊。

石牌鎮範圍內有黃梅戲民間班社10餘家、註冊的民營劇團9家,其中2家被安徽省文化廳授予“全省民營百佳院團”稱號。目前全鎮有400多名戲劇從業人員,有的駐足鄉土,更多的人員常年外出表演。

這些文藝表演團體大部分能把黃梅戲與懷腔融合演繹。他們將鄉音濃厚、優美動聽、百姓喜愛的黃梅戲送到劇場、碼頭、公園、村口,為社會播撒文明新風,為群眾送上歡樂。這些劇團在傳承“草根”藝術中,也不斷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懷寧的戲曲表演團體大部分能把黃梅戲與懷腔融合演繹。

Q:戲曲是懷寧的文化名片,也是重要的非遺文化。近年來,為了保護戲曲文化和推動戲曲發展,懷寧縣做了哪些探索工作?

A:近年來,為了保護戲曲文化和推動戲曲發展,懷寧縣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政府投資建設了“黃梅閣”劇場,全縣20個鄉鎮建有唱大戲的禮堂,243個行政村(社區)大多建起“戲臺”,為戲曲表演提供了得力保障。在戲曲文化底蘊深厚的石牌鎮修建徽班博物館臨展館以及兩到三座中小型戲臺;修繕程長庚、楊月樓、楊小樓等戲曲名家的故居,保護嚴風英、王少舫等戲曲大家的遺蹟;文化部門每年舉辦黃梅戲民營院團培訓班,積極開展“送戲下鄉”“懷腔在民間”等演出活動,努力滿足演戲、看戲等不同群眾的需要。

成立懷腔黃梅戲研究會,出版《中國懷腔音樂集成》《戲鄉新聲》等刊物,重點進行懷腔的理論研究、懷腔音樂蒐集和整理工作以及劇本創作。發掘和整理懷腔的歷史、存世名家、民間老藝人等相關文字和影像資料,並將“懷腔”積極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

設立懷腔保護髮展專項資金。支持復排懷腔傳統劇目,鼓勵黃梅戲民營劇團每年至少演兩三本懷腔小戲,國有的縣黃梅戲劇團每年舉辦懷腔專場演出。動員全縣文藝表演團體、文藝愛好者積極創作現代大戲、小戲,以及緊扣時代發展需要,創排表現脫貧攻堅戰的小戲,並將這些源自生活、弘揚主旋律的作品列為懷寧送戲下鄉的重頭戲。

探索黃梅戲院團管理與發展新路徑,採取專業院團與民間劇團結“互助組”、專業演員與民間演員“結對子”、業餘演員到專業團學習鍛鍊等方式培養人才,培育觀眾。

創新開展“黃梅戲進校園”活動,將《黃梅戲藝術》列入地方教材,確立“學唱黃梅戲、從娃娃抓起”的工作新思路、新目標。採取“以戲育人、育人唱戲”互動模式,弘揚戲曲文化,傳承黃梅戲藝術。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經典懷腔場示教演出

Q:2017年,石牌鎮被評為國家級第二批、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鎮。請您介紹一下,目前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項目的進展情況。

A:我們以“復興千年古鎮、建設文化名鎮”為目標,切實推進傳統戲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不斷加強文化建設,全力打造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項目。

一是及時完善規劃編制。堅持“新區老區聯動發展”思路,完成《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概念性規劃》和《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總體規劃》,控制性詳規正在編制中。目前,戲曲文化特色小鎮部分項目已經進入建築設計階段。

二是重點培育特色產業。根據《懷寧縣石牌鎮戲曲文化特色小鎮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加強盔帽、道具、戲服制作等傳統產業培育。目前,全鎮從事戲服、盔帽製作及銷售的企業、民間戲劇班社等戲曲表演機構的數量已經初具規模。

三是切實抓好宣傳推介。2017年,成功舉辦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京黃故里”石牌戲會,組團參加了第三屆中國古村鎮大會,舉辦了石牌特色小鎮專場研討會,參加了安慶(廣州)文化旅遊產業推介會。石牌鎮泰和祥戲裝盔帽先後參展北京文博會和深圳文博會。2018年,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京黃故里”石牌戲會活動,並參加了中國(石牌)戲曲論壇。

四是積極推進運營主體招商。政府高度重視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的運營主體招商工作,明確特色小鎮運營模式為“運營+產業孵育+工程總承包+基金”,以運營方案統領戲曲特色小鎮項目建設和產業培育。目前,特色小鎮“運營+產業孵育+工程總承包+基金”方案正在落實招標事項。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石牌鎮綜合文化站社會化運營試點項目

Q:石牌鎮綜合文化站是安徽省鄉鎮文化站社會化運營的試點項目,也是打造戲曲文化特色小鎮的一部分,請您具體介紹一下這個項目的啟動、運營等情況。

A:作為安徽省首個鄉鎮文化站社會化運營試點項目,石牌鎮綜合文化站也是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建設中第一個投資運營的重要項目。該項目由安徽新華髮行集團投資、建設、運營,項目總投資1000萬元,建設時間為3個月,2017年11月已經投入運營。該項目佔地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500平方米,由戲曲演藝中心、“前言後記”閱讀中心、培訓中心和電商中心4個部分構成。戲曲演藝中心每年向公眾演出200場,演出費用由懷寧縣政府根據《懷寧縣扶持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文化產業政策》等政策予以專項補助,大大滿足了當地及石牌周邊地區群眾的戲曲文化生活需求。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懷寧縣黃梅戲劇團演出黃梅戲《七仙女》

Q:請你談一下,針對戲曲文化的傳承和產業發展,政府出臺了哪些具體的扶持政策來助力石牌發展?

A:2017年12月,為了全力推進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建設,懷寧縣出臺了《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政策》。這項扶持政策適用於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規劃區內的文化企業,以及入駐規劃區的與戲曲文化關聯的企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類項目。

在推動文化與創意融合方面規定,對投資石牌老城區的舊民居、老廠房、閒置建築等場所的文創項目,補助當年固定資產實際投資額的20%;對投資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生產、衍生品開發、創意開發的企業,補助當年固定資產實際投資額的20%。

在推動特色產業發展上規定,對新投資戲曲文化特色產業的企業,除享受縣招商引資優惠普惠性政策外,自招商引資協議生效之日起,企業入駐當年在規劃區內發生的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縣財政等額獎勵企業;從事戲曲服飾道具製作、體驗,生產銷售的,補助當年固定資產實際投資額的20%,最高不超過50萬元。

在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方面規定,對舉辦文化旅遊節慶活動的企業,經審批備案且活動時間為3天以上、參與人數超過1萬人次以上的,單次補助宣傳推廣費3萬元,同一企業全年累計補助不超過12萬元。企業、演藝院團在石牌500座以上劇場進行原創黃梅戲、懷腔、大型舞臺劇、音樂劇、演唱會等商業演出,每場補助2萬元。在推動文化交流方面規定,企業參加深圳文博會、北京文博會、東盟博覽會文化交流活動,給予展覽展演補助5萬元;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群星獎及其他全國性文藝獎項的,按照上級獎勵標準1∶1配套獎勵;入選中國藝術節、中國戲劇節參演劇目的,獎勵40萬元;獲得國家重點文化出口企業認定的,獎勵20萬元。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麻塘湖夕照

供圖/懷寧縣文化委員會 石牌鎮人民政府 洪鋪鎮人民政府 王鳳高 何承雪 王盼

往期精彩回顧

郭家滿率隊赴外開展招商活動

安徽懷寧:農民麵點師吹響追夢號角

【新春記者行】熱心腸的“水保姆”汪紅霞

【喜訊】首批安徽省50強綠色食品名單公佈!稼仙大米入選!!

【獨秀時評】不言自高唯實幹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主 辦 / 中共懷寧縣委宣傳部

中华民居聚焦怀宁 ‖ 石牌戏曲小镇:“老戏窝子”的新腔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