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和王昭君這兩個故事,其實我們都很熟悉,那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為什麼說這句話揭示出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當然,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要先看看“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是出自於哪裡?

眾所周知,秦漢時期,匈奴一直是北方大患。關於他們的來歷,史書記載甚少,我們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反正他們的出現,讓中原皇帝很頭疼,因為這個遊牧民族強悍勇猛,每一次南下,必血雨腥風。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讓蒙恬北去匈奴,還修築萬里長城來防範匈奴。匈奴一時間不敢南下而牧馬。可是始皇帝陛下走後,天下大亂,匈奴又趁機南下,撈取利益。到劉邦奪取江山、一統天下後。劉邦是個小混混出身,連項羽這麼強的對手都被我幹掉,匈奴又有何懼?所以,他很孤高,很驕傲,帶領幾十萬大軍殺向匈奴。

誰知,劉邦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匈奴,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還差點小命不保,要不是陳平獻計,劉邦估計沒法活著回去。不打不知道,一打嚇一跳,這匈奴果然不是好惹的。所以,保住小命後的劉邦與匈奴和親。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這個時候的“和親”就是一種低姿態的,漢王朝處於“弱勢”地位,劉邦他們是被動“和親”,不僅要獻給公主。當然,都是“假公主”,都是以宗室之女代替,甚至直接用宮女冒充,不管是真是假,反正你就得送 ,不然要捱打。除此之外,還要陪嫁很多物資,反正就是用女人和錢來換取和平和安定。

這對於大漢天子來說,簡直就是屈辱,所以到漢武帝的時候,他很不高興,決定給匈奴以顏色,於是給匈奴送去了衛青和霍去病軍團。在兩大戰神的打擊下,匈奴元氣大傷,被打的落花流水。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到漢元帝的時候,匈奴已經只剩下兩個小部落、兩個單于,呼韓邪單于和他的哥哥郅支單于。而此時漢朝和匈奴的局勢已經發生了今天的逆轉。

漢朝完全處於主動地位,匈奴是被動;漢朝強大,匈奴不敢惹,叫“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意思是匈奴單于必須依附漢朝才能存活下來。所以,呼韓邪單于就主動臣服了,但郅(zhi)支單于似乎很有骨氣,他堅決不依附。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漢朝一看,你不是硬氣嗎?那我就打到你哭,郅支單于感到無力對抗大漢,就逃到今天伊犁河流域一帶。但大漢遠征軍窮追不捨。

公元前36年,漢元帝建昭三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在沒有得到朝廷許可的情況下,決定私自出兵。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陳湯說:“郅支稱雄西域,性格殘忍,終是朝廷隱患,不如咱倆假傳聖旨集結戌邊漢兵,再聯合烏孫等國直接去攻打郅支,建奇功回國如何?”

甘延壽本來還猶豫不決,但陳湯卻不管不顧,私自行動,沒辦法甘延壽只好從了。滅匈大軍兵分兩路進發,一路向南過蔥嶺經大宛;一路取北路入赤谷經烏孫,兩軍日夜兼程,很快到達康居,團團圍定郅支單于老巢。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經過一番交戰後,大漢遠征軍大獲全勝,在康居誅斬郅支單于。勝利後的陳湯馬上上書在長安的漢元帝說:“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霸氣,擲地有聲,說出了強漢的威嚴!

所以說,這個時候匈奴不敢得罪漢朝,何來“和親”之說?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我們看王昭君出塞是什麼時候,是公元前32年,是說在陳湯滅郅支單于之後。王昭君嫁的是誰?是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看漢朝滅了郅支單于,早已嚇得魂不附體,於是他主動請求來覲見大漢天子,還說認漢元帝做岳飛。當時漢元帝44歲,呼韓邪單于也已經40歲了,還要認一個比自己大四歲的人為爹。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這說明了什麼?很明顯,在大漢威勢之下,匈奴害怕的心理扭曲。所以,這個時候王昭君出塞就不是被動,而是主動。這並非漢朝前期那種屈辱的和親,也並非是為了解決漢朝為難而獻身、奉獻。

那麼,王昭君自己是否是主動去匈奴?是。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殊不知,宮廷制度下,多少良家婦女雖然嫁入皇宮,但又有多少能博得君王一笑?沒有多少。大多數都是“青燈伴古佛”“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往往先王去世,這些女子雖然說不用殉葬,但也會被送到尼姑庵,聊慘此生。又有多少人是武則天?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洞悉命運的王昭君,她不甘心被命運擺佈,所以,當呼韓邪單于求親的時候,她主動提出去匈奴。

其實,王昭君走了沒多久,漢元帝就去世了,真巧!所以,有人說漢元帝是在看到王昭君容顏後,從此忘不了,悔恨不已,鬱悶而死,還將當年那個叫毛延壽的畫師誅殺,竟然讓我錯過如此絕色女子。這恐怕都是後人穿鑿附會的。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揭示歷史真相:王昭君並非“和親”去匈奴

呼韓邪單于是主動求親,又看到王昭君這麼漂亮,自然萬般呵護、百般疼愛。所以,王昭君出嫁匈奴後很幸福,並非我們想象的很淒涼。不出皇宮才淒涼,要不是出嫁匈奴,王昭君要青燈伴古佛一生,歷史也不會有她的大名。

她去匈奴後,也帶去漢文明,為民族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流芳千古。所以說,王昭君不是“和親”去匈奴的,而是主動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