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打遍東南亞,為什麼在印度剛打一仗就撤退了?

張聰捷


在英帕爾戰役中,日本第15軍三個師團總計10萬人,傷亡了5萬人,剩下的還有一半成了病人。武器裝備的損失更是慘重,戰前該軍擁有217門火炮,2907輛汽車,戰後只剩下46門火炮,800餘輛汽車。以第15師團為例,一個步兵大隊剩下的武器只有一挺重機槍、兩挺輕機槍和兩個擲彈筒,僅及一個小隊的裝備。平均一個師團的步槍總數只有600支左右,這意味著整個日軍第15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當時在緬甸日軍不過只有8個師團和1個旅團,一下損失了3個師團,連緬甸的防禦體系都已經崩潰了,更不用說在印度東部維持攻勢作戰了。



從戰略上看,日軍在印度東部英帕爾附近發起的進攻並不意味著日軍將要開始深入進攻印度東部的積極戰略攻勢,而是在緬甸保持戰略防禦的基本框架內,通過戰術上的進攻奇襲以摧毀盟國的反攻基地,殲滅盟軍一部分反攻力量,迫使盟軍延長反攻準備時間來達到其防禦的目的。所以即便日軍通過奇襲成功了佔領了英帕爾,日軍也會佔據有利地形就地轉入防禦,並不會做進一步的作戰行動。


日軍發起的英帕爾戰役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補給問題,當時日軍在緬甸已經失去了制空權,而且日軍要通過親敦江和明京山脈,完全是崇山峻嶺,只有幾條羊腸小道可做行軍,一旦進入雨季,則交通完全斷絕,非常不利於展開大兵團的作戰。當時日軍攜帶的作戰補給僅夠不到一個月的作戰,而作戰則持續了三個多月之久,後續的補給由於地形的不利和盟軍的空襲幾乎完全中斷,失去基本彈藥的補給,再強大的部隊也難以長久的支撐下去。反觀在英帕爾的盟軍部隊,雖然地面交通線被日軍切斷,但是源源不斷的增援兵力和補給從空中運來,日軍的失敗已經不可避免,強撐下去只會導致毫無意義的傷亡。


原本是為了通過進攻改善局部的防禦態勢,節省防禦兵力,結果變成了損失大量的作戰部隊,日本在緬甸的防禦徹底崩潰,其所謂的絕對國防圈的西南方向已經門戶大開,再無安全可言。


戰略論


雖然只在印度打了一仗,可它卻讓日本人刻骨銘心。當時日軍總共去了十萬人,結果有五萬多人死在了印度,剩下的人中也有半數以上是病號。如果日軍再不撤退,那恐怕剩下這點人也都得留在印度給三哥當“肥料”!



牟田口這個人不僅狂妄自負,還無視最基本的軍事常識,對後勤補給的輕視讓他在英帕爾上了刻骨銘心的一課。十萬日軍僅攜帶二十天的口糧就忘圖拿下地形複雜的英帕爾地區,這無異於痴人說夢!牟田口犯了傻但英國人可不糊塗,盟軍司令蒙巴頓設下的誘敵深入之計正中日本人的要害,拖的日軍只能狼狽逃回緬甸。



到了4月中旬,日軍的補給已經越發困難,而雨季的到來讓日軍的形勢更加雪上加霜。二十天的口糧吃完後,日軍開始還能以當地的旱稻勉強充飢,等到連旱稻都吃光後,日本人只能學起了兔子。缺糧少藥讓日軍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官兵的怨氣也越來越大,最終第31師團在師團長佐藤的率領下,私自撤出了科希馬戰線。日軍的形勢越發糟糕,當牟田口孤注一擲的總攻失敗後,他也只能接受失敗,下令撤兵。然而在英軍的追擊下,日軍的撤退很快就演變成了一場大潰敗,一批批傷病號倒在了撤退的路上!



或許日軍也曾想過“東山再起”,但考慮到三哥家的草確實不好吃,最終日軍只能徹底放棄了印度,英帕爾戰役也成了日軍在印度的絕唱!


看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戰情解碼!


戰情解碼


二戰時日本打印度的這一仗可不是普普通通的一仗。這一仗讓日本在東南亞的兵力損失慘重!



1943年軸心國在庫爾斯克和瓜島戰役失利後,戰場主動權被盟軍掌握。為了奪回戰場主動權,希特勒要求日軍向印度進發,與德軍在印度會師。日本本部在充分考慮後,如果攻進印度可以轉變日軍在緬甸的防禦態勢,同時能夠切斷中印公路,如果拿下英帕爾日軍還可以威脅到盟軍的補給基地。所以日本大本營本部決定由緬甸司令牟田口廉也率領第15軍的8.5萬人進軍印度。



要想從緬甸進軍印度,牟田口廉也必須要渡過緬西北欽敦江,翻過那加山脈。這些地形沒有道路,坦克、卡車不能通過,後勤補給跟不上!但是牟田口廉也過根本不去考慮這個,他一廂情願的認為只要大日本帝國的軍隊能夠渡江就會在兩個星期內結束戰鬥,他的士兵會佔領印度的糧倉以戰養戰。他讓士兵只攜帶很少的口糧強渡欽敦江,經過浴血奮戰,日軍抵達英帕爾地區,在此地遭到中國遠征軍和英印聯軍的殊死抵抗,日軍缺乏制空權,因此美國空軍可以隨意轟炸。本來日軍就疲憊不堪,又缺少糧草彈藥,很快日軍被擊退。當雨季來臨時,山林中洪水氾濫,道路泥濘,伴隨而來的瘧疾、流感等疾病讓日軍痛苦不堪。再加上缺乏藥品,這些日軍只能被慢慢折磨致死!日軍紛紛要求撤退,最終牟田口廉也決定撤兵,此戰日軍傷亡五萬多人,其中三萬人死於飢餓和疾病。


鐵血軍史1927


1943年,日軍抽調在東南亞的工兵集團和戰鬥部隊前往印度發動戰爭。此役日方派遣兵力8萬以上,戰鬥結束被打的只剩3萬多人。原因如下:

第一是情報洩漏,英軍事先掌握了日軍部隊構成及行進路線,更要命的是日軍並不知道因英軍準備進攻緬甸在印度有大量的部隊,英軍用閃電戰殲滅了日軍一半工兵集團,直接切斷了日軍補給線。

第二是制空權的丟失,印度有大量英空軍準備進攻緬甸,正好日軍來印度,就先在印度戰場使用了。

第三是多方勢力結合,當時印度有美中英三國勢力,印度是二戰中西方補給中國的重要補給站,其重要性對美英不言而喻,而日本是中國的頭號死敵,殲滅一切日本是我們要做的,所以此戰役不僅有中國參與,還有英國空軍和部隊加入,美國的叢林作戰部隊也加入了這場戰爭,中國從後方直接切入日軍腹地,在中美英打擊下,日軍作戰失利。


忍者神嘟31318436


我個人認為,不完全是日軍沒有能力再戰。日軍停止進攻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已經達成了作戰目標,沒有必要再進行下去了。

那麼,日軍的作戰目標是什麼?

是佔領印度支那半島,獲取橡膠等工業原材料。既然已經將印度支那半島一掃而平,為什麼還要去碰印度這個硬釘子呢?首要目標應該是鞏固勝利成果,穩固後方,掠奪原材料。

還有一方面原因,如果日軍推進過遠,在印度與英軍交戰,中國遠征軍可能會在日軍側後翼捅一刀。


林登思瑞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日軍大舉向東南亞進攻,一路勢如破竹,5個月後擊敗馬來亞和新加坡的英軍,並迫使二十萬英軍投降,接著又通過泰國揮師緬甸,一舉切斷滇緬公路,並順道攻入滇西,到1942年底,其勢力到達到了最高峰。但隨著日本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的慘敗,其擴張勢力又逐漸收縮,尤其是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的作戰失敗,其在戰略上已轉入守勢,而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又同時在兩個方向上發動進攻,使日軍疲於奔命,為了扭轉戰局,日本大本營決定對印度發動進攻,企圖在印度方向上打開局面,而這已是1944年的年中,這時的日本軍隊,其裝備,人員素質已出現大幅下降,在歐洲方向的大局已定的情況下,駐印英軍其實已大幅加強,還得到了美國的強力支持,而日軍大約八萬人,在戰爭狂人,盧溝橋事變的發動者牟田口廉也率領下,在後勤裝備並不充充的情況下,就對印度的英帕爾發動了進改,初期還算順利,但後勤裝備非常強大英軍不但頂住了日軍的進攻,還發起了反改,這時的日軍如雪崩一樣潰敗,其糟糕的後勤,更是讓不少日軍活活餓死,這真是不自量力,應該算是日軍的垂死掙扎,已完全喪使失緬甸戰場的主動權。


敬佩42707804


國雖大好戰必亡,後勤保障不了,部隊的戰鬥力就會下降很多。強行侵佔的地區民心不附,一旦其軍事力量被削弱,佔領區立刻動盪,戰略態勢就會崩塌。


不妄語受因果福禍自當


強弩之末,其勢不能穿魯縞。亞歷山大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