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打遍东南亚,为什么在印度刚打一仗就撤退了?

张聪捷


在英帕尔战役中,日本第15军三个师团总计10万人,伤亡了5万人,剩下的还有一半成了病人。武器装备的损失更是惨重,战前该军拥有217门火炮,2907辆汽车,战后只剩下46门火炮,800余辆汽车。以第15师团为例,一个步兵大队剩下的武器只有一挺重机枪、两挺轻机枪和两个掷弹筒,仅及一个小队的装备。平均一个师团的步枪总数只有600支左右,这意味着整个日军第15军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当时在缅甸日军不过只有8个师团和1个旅团,一下损失了3个师团,连缅甸的防御体系都已经崩溃了,更不用说在印度东部维持攻势作战了。



从战略上看,日军在印度东部英帕尔附近发起的进攻并不意味着日军将要开始深入进攻印度东部的积极战略攻势,而是在缅甸保持战略防御的基本框架内,通过战术上的进攻奇袭以摧毁盟国的反攻基地,歼灭盟军一部分反攻力量,迫使盟军延长反攻准备时间来达到其防御的目的。所以即便日军通过奇袭成功了占领了英帕尔,日军也会占据有利地形就地转入防御,并不会做进一步的作战行动。


日军发起的英帕尔战役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问题,当时日军在缅甸已经失去了制空权,而且日军要通过亲敦江和明京山脉,完全是崇山峻岭,只有几条羊肠小道可做行军,一旦进入雨季,则交通完全断绝,非常不利于展开大兵团的作战。当时日军携带的作战补给仅够不到一个月的作战,而作战则持续了三个多月之久,后续的补给由于地形的不利和盟军的空袭几乎完全中断,失去基本弹药的补给,再强大的部队也难以长久的支撑下去。反观在英帕尔的盟军部队,虽然地面交通线被日军切断,但是源源不断的增援兵力和补给从空中运来,日军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强撑下去只会导致毫无意义的伤亡。


原本是为了通过进攻改善局部的防御态势,节省防御兵力,结果变成了损失大量的作战部队,日本在缅甸的防御彻底崩溃,其所谓的绝对国防圈的西南方向已经门户大开,再无安全可言。


战略论


虽然只在印度打了一仗,可它却让日本人刻骨铭心。当时日军总共去了十万人,结果有五万多人死在了印度,剩下的人中也有半数以上是病号。如果日军再不撤退,那恐怕剩下这点人也都得留在印度给三哥当“肥料”!



牟田口这个人不仅狂妄自负,还无视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对后勤补给的轻视让他在英帕尔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十万日军仅携带二十天的口粮就忘图拿下地形复杂的英帕尔地区,这无异于痴人说梦!牟田口犯了傻但英国人可不糊涂,盟军司令蒙巴顿设下的诱敌深入之计正中日本人的要害,拖的日军只能狼狈逃回缅甸。



到了4月中旬,日军的补给已经越发困难,而雨季的到来让日军的形势更加雪上加霜。二十天的口粮吃完后,日军开始还能以当地的旱稻勉强充饥,等到连旱稻都吃光后,日本人只能学起了兔子。缺粮少药让日军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官兵的怨气也越来越大,最终第31师团在师团长佐藤的率领下,私自撤出了科希马战线。日军的形势越发糟糕,当牟田口孤注一掷的总攻失败后,他也只能接受失败,下令撤兵。然而在英军的追击下,日军的撤退很快就演变成了一场大溃败,一批批伤病号倒在了撤退的路上!



或许日军也曾想过“东山再起”,但考虑到三哥家的草确实不好吃,最终日军只能彻底放弃了印度,英帕尔战役也成了日军在印度的绝唱!


看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战情解码!


战情解码


二战时日本打印度的这一仗可不是普普通通的一仗。这一仗让日本在东南亚的兵力损失惨重!



1943年轴心国在库尔斯克和瓜岛战役失利后,战场主动权被盟军掌握。为了夺回战场主动权,希特勒要求日军向印度进发,与德军在印度会师。日本本部在充分考虑后,如果攻进印度可以转变日军在缅甸的防御态势,同时能够切断中印公路,如果拿下英帕尔日军还可以威胁到盟军的补给基地。所以日本大本营本部决定由缅甸司令牟田口廉也率领第15军的8.5万人进军印度。



要想从缅甸进军印度,牟田口廉也必须要渡过缅西北钦敦江,翻过那加山脉。这些地形没有道路,坦克、卡车不能通过,后勤补给跟不上!但是牟田口廉也过根本不去考虑这个,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大日本帝国的军队能够渡江就会在两个星期内结束战斗,他的士兵会占领印度的粮仓以战养战。他让士兵只携带很少的口粮强渡钦敦江,经过浴血奋战,日军抵达英帕尔地区,在此地遭到中国远征军和英印联军的殊死抵抗,日军缺乏制空权,因此美国空军可以随意轰炸。本来日军就疲惫不堪,又缺少粮草弹药,很快日军被击退。当雨季来临时,山林中洪水泛滥,道路泥泞,伴随而来的疟疾、流感等疾病让日军痛苦不堪。再加上缺乏药品,这些日军只能被慢慢折磨致死!日军纷纷要求撤退,最终牟田口廉也决定撤兵,此战日军伤亡五万多人,其中三万人死于饥饿和疾病。


铁血军史1927


1943年,日军抽调在东南亚的工兵集团和战斗部队前往印度发动战争。此役日方派遣兵力8万以上,战斗结束被打的只剩3万多人。原因如下:

第一是情报泄漏,英军事先掌握了日军部队构成及行进路线,更要命的是日军并不知道因英军准备进攻缅甸在印度有大量的部队,英军用闪电战歼灭了日军一半工兵集团,直接切断了日军补给线。

第二是制空权的丢失,印度有大量英空军准备进攻缅甸,正好日军来印度,就先在印度战场使用了。

第三是多方势力结合,当时印度有美中英三国势力,印度是二战中西方补给中国的重要补给站,其重要性对美英不言而喻,而日本是中国的头号死敌,歼灭一切日本是我们要做的,所以此战役不仅有中国参与,还有英国空军和部队加入,美国的丛林作战部队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中国从后方直接切入日军腹地,在中美英打击下,日军作战失利。


忍者神嘟31318436


我个人认为,不完全是日军没有能力再战。日军停止进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已经达成了作战目标,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了。

那么,日军的作战目标是什么?

是占领印度支那半岛,获取橡胶等工业原材料。既然已经将印度支那半岛一扫而平,为什么还要去碰印度这个硬钉子呢?首要目标应该是巩固胜利成果,稳固后方,掠夺原材料。

还有一方面原因,如果日军推进过远,在印度与英军交战,中国远征军可能会在日军侧后翼捅一刀。


林登思瑞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日军大举向东南亚进攻,一路势如破竹,5个月后击败马来亚和新加坡的英军,并迫使二十万英军投降,接着又通过泰国挥师缅甸,一举切断滇缅公路,并顺道攻入滇西,到1942年底,其势力到达到了最高峰。但随着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惨败,其扩张势力又逐渐收缩,尤其是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的作战失败,其在战略上已转入守势,而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又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发动进攻,使日军疲于奔命,为了扭转战局,日本大本营决定对印度发动进攻,企图在印度方向上打开局面,而这已是1944年的年中,这时的日本军队,其装备,人员素质已出现大幅下降,在欧洲方向的大局已定的情况下,驻印英军其实已大幅加强,还得到了美国的强力支持,而日军大约八万人,在战争狂人,卢沟桥事变的发动者牟田口廉也率领下,在后勤装备并不充充的情况下,就对印度的英帕尔发动了进改,初期还算顺利,但后勤装备非常强大英军不但顶住了日军的进攻,还发起了反改,这时的日军如雪崩一样溃败,其糟糕的后勤,更是让不少日军活活饿死,这真是不自量力,应该算是日军的垂死挣扎,已完全丧使失缅甸战场的主动权。


敬佩42707804


国虽大好战必亡,后勤保障不了,部队的战斗力就会下降很多。强行侵占的地区民心不附,一旦其军事力量被削弱,占领区立刻动荡,战略态势就会崩塌。


不妄语受因果福祸自当


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亚历山大也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