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孩子怎麼才可以鍛鍊其自理能力呢?

新疆丫丫


幼兒園孩子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能夠完成生活各個環節的服務能力,一般包括:洗手、洗臉、上廁所、穿脫衣服、剝水果、雞蛋皮、使用勺子、筷子吃飯、整理玩具圖書等等。

兒童自理能力的形成不能依靠幼兒園和家庭某一個環境,因為孩子是循環在家庭和幼兒園兩個環境間交替生活,所以同一種習慣需要在不同的環境中始終保持和練習,才能達到喜歡性的動作。

自理技能的學習是能力形成的前提

對於成人來說,自理能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對於孩子來說,首先要掌握自理技能,才能走向習慣的養成。

動作分解是關鍵

每一種自理技能都是多個動作的連接。比如洗手,先把手在水下面弄溼,打上肥皂,雙手用七步洗手法去搓,然後沖洗,關水龍頭,這個過程包含五個動作。如果家長只是對孩子說:快去洗手。也沒有關注孩子怎麼洗的,孩子形成的習慣可能是沖沖就回來了。如果對這五個動作去分解,會發現孩子對每個動作的認識程度都不一樣。把手弄溼是要多麼溼?就衝一下還是衝一小會兒?要把肥皂泡沖掉怎樣就算衝好了?

對孩子來說,要求越清晰,越細緻,越容易掌握。

比如:沖洗的時候,手上感覺不滑了就是衝乾淨了,兩個手要相互搓五下。

這樣的要求在技能學習的初期對孩子幫助很大,因為具體,所以孩子學得快,容易建立興趣和自信心。

動作順序是保障

孩子掌握了自理能力的分部動作後,還需要理清動作的順序。比如穿衣服,先穿秋衣不著涼,再穿褲子跳下床,外衣趕快穿穿好,秋衣塞進褲子裡。類似的自理兒歌可以幫助孩子一邊回憶順序一邊做。有時候孩子坐在那裡什麼也不做,媽媽說半天都不動的,很可能就是不知道該先幹嘛的孩子。

自理技能的堅持是能力形成的關鍵點

自理技能在最初學會之後,就需要在反覆的練習中進行鞏固,直到形成有意後注意,就是說不用想都能做。

每天堅持才會見效

不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家庭,都堅持同樣的要求,這是習慣形成最重要的一步。

有一種說法,叫做五加二等於零。就是說幼兒園上了五天,回到家兩天,就把所有習慣歸零了。家長們在這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能怕麻煩,孩子不會的可以再練習,但是要求一定要一致。

確保每個環節的堅持

在每一天的堅持中,不能開始很重視,後面就任由孩子自己去做,孩子沒有自己管理自己,或者說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所以家長和老師要在學會的一段時間內監督孩子按照技能要求不急不躁地進行,這樣習慣地基礎才會打得好。

自理習慣的形成事關學習習慣的建立

雖然多數家長認可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學習好就行了,不會做的家長可以幫著做。這裡要非常明確的提醒家長,自理習慣很大程度上是在給學習習慣打基礎。自理能力是分步驟的,學習習慣也是一樣。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這種思路一旦形成,孩子就會逐步掌握自己學習的方法。和家長追在後面督促的學習,兩者的動力和內驅力是完全不同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淺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strong><strong>

<strong>

<strong><strong>


幼兒園張老師


放心吧,幼兒園裡老師有方法,孩子在家好像自理能力比較差,去幼兒園裡孩子很快就適應了。

幼兒園老師怎麼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首先,生活習慣開始。飯前便後要洗手,一組一組小朋友輪流去洗手,老師教給孩子七步洗手法,小朋友們很願意自己洗手。


其次,吃飯。老師會分各個小組,選一名小組長,為大家收發碗,輔助老師的工作。一般會輪流給每個小朋友都有機會當小組長。小朋友受到激勵,肯定很配合,能夠自己獨立吃飯。

最後,穿衣,睡覺。孩子午睡,需要脫外套,老師會引導大家,教大家怎麼穿脫衣服,小朋友們很快就能夠適應。

幼兒園小朋友剛去,都是做這些簡單的生活習慣培養,集體活動,遊戲類。讓孩子從家裡被家人照顧,轉變成為生活習慣能夠自理的好孩子。

另外,需要提醒家長的是,老師在幼兒園已經教會孩子自理了,家長就不要在家繼續照顧孩子,什麼都不讓孩子做,孩子就不願意去幼兒園或者去幼兒園了各種不適應,不像自己在傢什麼都不用做。


豆小米媽媽說


幼兒園的孩子怎麼才可以鍛鍊自理能力?

實際上,孩子在幼兒園一般來說都會比在家更獨立更有自理能力哦!

在家都是被家人們呵護和寶貝的孩子,到了幼兒園,都是同齡小夥伴,老師會提供很多獨立和自理的機會,而孩子們之間也會有一個相互的促進和比較,在這樣的氛圍下,家長只需要放手,同時督促孩子在家也同樣做到就好了呀!

有幾個小技巧:

第一,絕對的相信和配合幼兒園的要求。

選擇幼兒園,是一門學問,所以選擇幼兒園的時候,就應該仔細選擇,選擇一所專業的,契合自己的育兒理念的幼兒園。

選擇了,就簡單的相信!不要質疑,去堅定的配合幼兒園對孩子的要求。

比如哪些是幼兒園要求寶貝自己獨立完成的,家長一定就不要再插手,讓👶自己去完成,哪怕失敗無數次,哪怕浪費無數時間,成長,獨立,自理,本來就是在一次次的試錯中完成的。

相信,放手,讓孩子去獨立!

第二,每天問問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況。

孩子放學後,每天和孩子談談幼兒園的事情,是對孩子的關心,也可以更好的瞭解到孩子在幼兒園的進步。

同時,針對孩子在幼兒園裡出現的問題,也能及時把握,及時的瞭解最新的能力訓練情況。

幾全齊美。

第三,家校一致。

家校一致,是很高級的教育手段。

在家的要求應該和在幼兒園的要求保持一致。

比如在幼兒園老師已經要求了孩子起床自己穿衣物,在家也就應該讓孩子自覺的自己穿衣物,而不是家長代勞。

如果一定要學校和家庭哪一個更超前,我建議家裡的自理能力培養可以更超前,比如在幼兒園不是很方便開展的家務事等活動,在家裡是可以提前開展的。

綜上所述,孩子在幼兒園的自理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突然養成的,是需要環境和家長的配合的。同時,也是需要時間的。

且放手,且放心,讓孩子慢慢來……


宸媽碎碎念


其實,一個孩子一旦進入到幼兒園,你就會發現她比在家裡要堅強和乖巧了許多。孩子們要比我們想象的聰明和自立。他們發現他們所處的環境改變了,和家裡完全是不一樣的模式。在幼兒園內,有很多和她一樣的小朋友,一個班級裡2個老師需要照顧幾十個小朋友,而在家裡面一家四五口人圍著她一個人,所以幼兒園的環境首先在他們的認知上有了轉變。認知上,有了轉變,接下來實施就很容易。在幼兒園內,會要求小朋友們做一些能做的小事情,比如:書包自己放到統一的地方,自己搬凳子自己找位子坐下來,排隊後自己端水喝,自己上廁所,自己學著吃飯,自己在課堂上學著舉手發言,自己完成手工,自己學著主動和小朋友說話交流…很多很多的事情都需要他們自己完成。同時在他們的實施過程中也會感覺到自己長大了,會更加積極主動做這些事情!作為家長,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就要跟著老師的節奏走,千萬不要有心疼的心態,孩子比我們想的要厲害。並且幼兒園肯定也會有一個比較成熟的課程系統來一步步鍛鍊和磨鍊我們的孩子,我們就配合著鼓勵著自己家的小寶貝們開花結果吧。

根本教育,做一個有智慧的父母



家庭根本教育


我們常說要培養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就是要注意孩子的年齡特徵。

幼兒園大小的孩子,如果家長期望孩子完全自理是不現實的。這個能力是一點點鍛煉出來的。

1.年齡,3到6歲。

2.心理和行為

一是遊戲。

二是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三是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四是數的概念培養

五是幼兒社會化訓練

六是正確對待孩子的過失

七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這個自理能力,我理解就是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吃飯的習慣,睡覺的習慣,衛生的習慣。整理物品的習慣,自己動手的習慣。時間管理的習慣。


叢冬旭親子關係


以“凡是兒童能自己做的,都應該讓他自己做”的教育為原則。孩子長到三歲,便有了強烈的獨立願望,什麼都想自己來做。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來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和基本習慣。現在的家庭父母對孩子過度溺愛、萬事包辦,去忽視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很多孩子進幼兒園,不會自己吃飯、洗手、上廁所等簡單的生活常識。

幼兒期是孩子從完全依靠父母,開始向自理自立過過度階段,是培養和訓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關鍵時刻。孩子在入園前首先要學會獨立用勺子吃飯、拿杯子喝水,會洗手、會穿鞋、獨自午睡等等。可是在家裡,很多孩子都不會獨自吃飯,全部是家長喂。不會穿衣服,也是家長幫忙穿的。入園前,在家裡家長要鍛鍊孩子的這些自理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父母要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樹立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培養了敢於面對困難的,敢於克服困難,獨立做事的好習慣。在這裡要避免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的做法,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自理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家長需要有耐心和決心,要堅持要求、鼓勵孩子自己去做,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多給孩子提供嘗試的機會。


2


小惡魔的媽媽0705


鍛鍊孩子的自立能力第一點肯定是物歸原主,玩具玩完了得自己拿回去放好,你可以幫,但不能全幫,要讓她有物歸原主的習慣和原則,回家換鞋,洗手,鞋子也要讓她自己放好,不能脫了亂丟,吃飯要坐固定的餐椅,讓她有現在是吃飯時間不能到處玩的意識,其實說白了就是放養,生活得靠自己去摸索。


幻櫻霜花


謝謝!幼兒園的孩子,在幼兒教師的輔導下,慢慢的就鍛煉出了自己自理能力,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自理,孩子的成長是一點點,一步步的養成的,心急是不行的。


國泰我安1


這是一個好問題。

幼兒園的孩子雖然很小,但卻具有最大的學習潛能。在這個時期,家長要積極地引導孩子建立和養成自理的習慣和提升自理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