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孩子怎么才可以锻炼其自理能力呢?

新疆丫丫


幼儿园孩子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能够完成生活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一般包括:洗手、洗脸、上厕所、穿脱衣服、剥水果、鸡蛋皮、使用勺子、筷子吃饭、整理玩具图书等等。

儿童自理能力的形成不能依靠幼儿园和家庭某一个环境,因为孩子是循环在家庭和幼儿园两个环境间交替生活,所以同一种习惯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和练习,才能达到喜欢性的动作。

自理技能的学习是能力形成的前提

对于成人来说,自理能力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对于孩子来说,首先要掌握自理技能,才能走向习惯的养成。

动作分解是关键

每一种自理技能都是多个动作的连接。比如洗手,先把手在水下面弄湿,打上肥皂,双手用七步洗手法去搓,然后冲洗,关水龙头,这个过程包含五个动作。如果家长只是对孩子说:快去洗手。也没有关注孩子怎么洗的,孩子形成的习惯可能是冲冲就回来了。如果对这五个动作去分解,会发现孩子对每个动作的认识程度都不一样。把手弄湿是要多么湿?就冲一下还是冲一小会儿?要把肥皂泡冲掉怎样就算冲好了?

对孩子来说,要求越清晰,越细致,越容易掌握。

比如:冲洗的时候,手上感觉不滑了就是冲干净了,两个手要相互搓五下。

这样的要求在技能学习的初期对孩子帮助很大,因为具体,所以孩子学得快,容易建立兴趣和自信心。

动作顺序是保障

孩子掌握了自理能力的分部动作后,还需要理清动作的顺序。比如穿衣服,先穿秋衣不着凉,再穿裤子跳下床,外衣赶快穿穿好,秋衣塞进裤子里。类似的自理儿歌可以帮助孩子一边回忆顺序一边做。有时候孩子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妈妈说半天都不动的,很可能就是不知道该先干嘛的孩子。

自理技能的坚持是能力形成的关键点

自理技能在最初学会之后,就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进行巩固,直到形成有意后注意,就是说不用想都能做。

每天坚持才会见效

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都坚持同样的要求,这是习惯形成最重要的一步。

有一种说法,叫做五加二等于零。就是说幼儿园上了五天,回到家两天,就把所有习惯归零了。家长们在这方面尤其要注意,不能怕麻烦,孩子不会的可以再练习,但是要求一定要一致。

确保每个环节的坚持

在每一天的坚持中,不能开始很重视,后面就任由孩子自己去做,孩子没有自己管理自己,或者说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在学会的一段时间内监督孩子按照技能要求不急不躁地进行,这样习惯地基础才会打得好。

自理习惯的形成事关学习习惯的建立

虽然多数家长认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行了,不会做的家长可以帮着做。这里要非常明确的提醒家长,自理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在给学习习惯打基础。自理能力是分步骤的,学习习惯也是一样。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这种思路一旦形成,孩子就会逐步掌握自己学习的方法。和家长追在后面督促的学习,两者的动力和内驱力是完全不同的。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strong><strong>

<strong>

<strong><strong>


幼儿园张老师


放心吧,幼儿园里老师有方法,孩子在家好像自理能力比较差,去幼儿园里孩子很快就适应了。

幼儿园老师怎么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首先,生活习惯开始。饭前便后要洗手,一组一组小朋友轮流去洗手,老师教给孩子七步洗手法,小朋友们很愿意自己洗手。


其次,吃饭。老师会分各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为大家收发碗,辅助老师的工作。一般会轮流给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当小组长。小朋友受到激励,肯定很配合,能够自己独立吃饭。

最后,穿衣,睡觉。孩子午睡,需要脱外套,老师会引导大家,教大家怎么穿脱衣服,小朋友们很快就能够适应。

幼儿园小朋友刚去,都是做这些简单的生活习惯培养,集体活动,游戏类。让孩子从家里被家人照顾,转变成为生活习惯能够自理的好孩子。

另外,需要提醒家长的是,老师在幼儿园已经教会孩子自理了,家长就不要在家继续照顾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孩子就不愿意去幼儿园或者去幼儿园了各种不适应,不像自己在家什么都不用做。


豆小米妈妈说


幼儿园的孩子怎么才可以锻炼自理能力?

实际上,孩子在幼儿园一般来说都会比在家更独立更有自理能力哦!

在家都是被家人们呵护和宝贝的孩子,到了幼儿园,都是同龄小伙伴,老师会提供很多独立和自理的机会,而孩子们之间也会有一个相互的促进和比较,在这样的氛围下,家长只需要放手,同时督促孩子在家也同样做到就好了呀!

有几个小技巧:

第一,绝对的相信和配合幼儿园的要求。

选择幼儿园,是一门学问,所以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就应该仔细选择,选择一所专业的,契合自己的育儿理念的幼儿园。

选择了,就简单的相信!不要质疑,去坚定的配合幼儿园对孩子的要求。

比如哪些是幼儿园要求宝贝自己独立完成的,家长一定就不要再插手,让👶自己去完成,哪怕失败无数次,哪怕浪费无数时间,成长,独立,自理,本来就是在一次次的试错中完成的。

相信,放手,让孩子去独立!

第二,每天问问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

孩子放学后,每天和孩子谈谈幼儿园的事情,是对孩子的关心,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进步。

同时,针对孩子在幼儿园里出现的问题,也能及时把握,及时的了解最新的能力训练情况。

几全齐美。

第三,家校一致。

家校一致,是很高级的教育手段。

在家的要求应该和在幼儿园的要求保持一致。

比如在幼儿园老师已经要求了孩子起床自己穿衣物,在家也就应该让孩子自觉的自己穿衣物,而不是家长代劳。

如果一定要学校和家庭哪一个更超前,我建议家里的自理能力培养可以更超前,比如在幼儿园不是很方便开展的家务事等活动,在家里是可以提前开展的。

综上所述,孩子在幼儿园的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突然养成的,是需要环境和家长的配合的。同时,也是需要时间的。

且放手,且放心,让孩子慢慢来……


宸妈碎碎念


其实,一个孩子一旦进入到幼儿园,你就会发现她比在家里要坚强和乖巧了许多。孩子们要比我们想象的聪明和自立。他们发现他们所处的环境改变了,和家里完全是不一样的模式。在幼儿园内,有很多和她一样的小朋友,一个班级里2个老师需要照顾几十个小朋友,而在家里面一家四五口人围着她一个人,所以幼儿园的环境首先在他们的认知上有了转变。认知上,有了转变,接下来实施就很容易。在幼儿园内,会要求小朋友们做一些能做的小事情,比如:书包自己放到统一的地方,自己搬凳子自己找位子坐下来,排队后自己端水喝,自己上厕所,自己学着吃饭,自己在课堂上学着举手发言,自己完成手工,自己学着主动和小朋友说话交流…很多很多的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完成。同时在他们的实施过程中也会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会更加积极主动做这些事情!作为家长,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要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千万不要有心疼的心态,孩子比我们想的要厉害。并且幼儿园肯定也会有一个比较成熟的课程系统来一步步锻炼和磨炼我们的孩子,我们就配合着鼓励着自己家的小宝贝们开花结果吧。

根本教育,做一个有智慧的父母



家庭根本教育


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就是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

幼儿园大小的孩子,如果家长期望孩子完全自理是不现实的。这个能力是一点点锻炼出来的。

1.年龄,3到6岁。

2.心理和行为

一是游戏。

二是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是数的概念培养

五是幼儿社会化训练

六是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

七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个自理能力,我理解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吃饭的习惯,睡觉的习惯,卫生的习惯。整理物品的习惯,自己动手的习惯。时间管理的习惯。


丛冬旭亲子关系


以“凡是儿童能自己做的,都应该让他自己做”的教育为原则。孩子长到三岁,便有了强烈的独立愿望,什么都想自己来做。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和基本习惯。现在的家庭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万事包办,去忽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很多孩子进幼儿园,不会自己吃饭、洗手、上厕所等简单的生活常识。

幼儿期是孩子从完全依靠父母,开始向自理自立过过度阶段,是培养和训练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时刻。孩子在入园前首先要学会独立用勺子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鞋、独自午睡等等。可是在家里,很多孩子都不会独自吃饭,全部是家长喂。不会穿衣服,也是家长帮忙穿的。入园前,在家里家长要锻炼孩子的这些自理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父母要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敢于面对困难的,敢于克服困难,独立做事的好习惯。在这里要避免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的做法,这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家长需要有耐心和决心,要坚持要求、鼓励孩子自己去做,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多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


2


小恶魔的妈妈0705


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第一点肯定是物归原主,玩具玩完了得自己拿回去放好,你可以帮,但不能全帮,要让她有物归原主的习惯和原则,回家换鞋,洗手,鞋子也要让她自己放好,不能脱了乱丢,吃饭要坐固定的餐椅,让她有现在是吃饭时间不能到处玩的意识,其实说白了就是放养,生活得靠自己去摸索。


幻樱霜花


谢谢!幼儿园的孩子,在幼儿教师的辅导下,慢慢的就锻炼出了自己自理能力,但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自理,孩子的成长是一点点,一步步的养成的,心急是不行的。


国泰我安1


这是一个好问题。

幼儿园的孩子虽然很小,但却具有最大的学习潜能。在这个时期,家长要积极地引导孩子建立和养成自理的习惯和提升自理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