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與匈奴的百年之戰,馬邑之謀為何會失敗

漢朝與匈奴,這對百年冤家,一直是剪不斷理還亂。“白登之圍”後,漢朝每朝每代都向匈奴進貢金銀珠寶,絲綢糧食,王室宗女……名義上,漢朝和匈奴結為兄弟之國,而實際上,作為一個毫無責任感的國家,看那架勢,匈奴完全是把漢朝看成了君臣之國,每次收完好處後,匈奴都拍著胸脯保證兩國“平等互利,和平相處……”而收完好處後,立刻翻臉不認人,大肆侵略漢朝邊境,致使漢朝有苦難言。

漢與匈奴的百年之戰,馬邑之謀為何會失敗

漢武帝

經過“文景之治”的長期調控,漢朝綜合國力日益強盛。最終國家終於到了一代雄主漢武帝的手中。漢武大帝在兒時就非常痛恨匈奴,繼位後,更是下定決心想剷除匈奴這個威脅。大行令王恢看出了漢武帝的心思,於是主張拒絕和親,全線進攻匈奴。他的提議也是非常有趣,王恢認為當時漢高祖和匈奴議和是因為當時連年作戰,百姓民不聊生,為了天下蒼生,所以議和。現在,漢朝國力強盛,可以與匈奴一搏了。漢武帝一聽,正中下懷,於是借坡下驢,準備籌劃如何反擊匈奴。

這時,機會來了,馬邑有位富商叫聶壹,他常年跑到匈奴那裡做生意,和匈奴軍臣單于關係很好。雖然交情歸交情,但他忘不了他是大漢子民,於是找好友王恢商議如此這般。公元前133年,聶壹再次去匈奴那裡進出貨物,找到軍臣單于,與他說“大王,我與馬邑縣令關係很好,我回去後,由我的人殺了縣令之後偷偷打開城門,您到時候,城外伏兵迅速殺入,馬邑城,就是您的了……”軍臣單于一聽,樂的小眼一眯“老鐵沒毛病”。

漢與匈奴的百年之戰,馬邑之謀為何會失敗

匈奴圍城

此時,李廣,韓安國等人正率大軍埋伏於地形非常容易伏擊的馬邑城外,靠著地形優勢,一旦匈奴人進入埋伏圈,王恢立馬率大軍封鎖包圍圈,一仗準備全殲匈奴十萬大軍,再創李牧,蒙恬將軍的奇蹟。同時,為了誘使匈奴人上當,還在城外散佈了大批牛羊。馬邑城內,縣令處死了一名死囚,將他的腦袋掛在城外。讓匈奴以為縣令被殺,同時城門大開,迎接匈奴進入伏擊圈。

一切準備就緒,果不其然,軍臣單于率領大軍緩緩趕來,雙方都認為勝券在握,望著漫山遍野的牛羊,看來漢人是毫無防備,單于王正得意洋洋,突然一個激靈打響了,總覺得哪裡不對,順利,太順利了,順利的有點兒不正常,漫山遍野,只見牛羊,怎麼沒有見放牧的?匈奴人天天放牧,哪裡見過只有牛羊,不見牧人的景觀?匈奴王眉頭開始緊鎖。

漢與匈奴的百年之戰,馬邑之謀為何會失敗

漢軍

恰巧此時匈奴人進攻了一座防峰燧,活捉了一名負責守衛烽火臺的下級小軍官尉史,威逼利誘之下,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這位小軍官將這次謀劃和盤托出。匈奴王一聽,大驚失色。感謝上天保佑,沒有中漢人的圈套,立馬呼哨一聲,全員撤退……馬邑城外,漢軍的三十萬大軍,由於包圍圈很大,所以,遠處的漢軍並不知道匈奴人已經撤退了,餘部大行令王恢,看著自己能調動的只有區區不到三萬兵馬只能悲憤的哀嘆一聲,目送匈奴十萬大軍撤離包圍圈。

“馬邑之謀”後,雙方已然已經撕破了臉皮,漢朝終止了和親,納貢。匈奴人索性也亮出了自己的屠刀,更加大規模的進攻漢匈邊境,屠殺邊境人民,掠奪財產。而漢武大帝,在處死辦事不力的王恢後,也逐步認識到了,光靠目前漢軍的實力是無法徹底消滅匈奴的,更需要大批機動部隊和更加合理的規劃。於是,漢朝開始了進行各種軍事改革,逐步建立自己的大漢鐵騎,從而為後期的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拉下了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