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女生,我想談一談年齡


作為女生,我想談一談年齡



週三晚,我爸語重心長地勸我:“30歲以上就很難找到好對象了。”

年齡,好像永遠和女性分不開。提到年輕女性的詞語,比如“豆蔻年華““窈窕淑女”,總是讓人產生美的聯想,可是提到年老的女性,比如“老嫗”、“老身”,一下子光芒就黯淡了。如果女性如花,到了30歲,好像這朵花就該枯萎了。為什麼我們的婚戀觀,如此在意女性的年齡呢?根據《社會心理學》,這是自然演化的結果。

男性更容易為(年齡和外貌特徵)處子育峰的女性所吸引。十幾歲的男孩喜歡比自已大幾歲的女性:ニ十多歲的男性喜歡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女性;年齡較大的男性則偏好更年輕的女性並且男性的年紀越大,在選擇伴侶時所偏好的年齡差距就越大( Kenrick& others,2009)歐洲的求偶廣告,印度的婚姻廣告、以及來自美國、非洲和菲律賓的婚姻記錄都證明了這一模式具有世界普遍性( Singh,1993; Singh& Randall,2007)。各個年齡階段的女性都偏愛比自己大一點的男性。演化心理學家再次強調,我們可以看到,自然選擇使男性偏愛預示生殖能力強的女性特徵。


僅從自然選擇層面來說,無論哪個階段的男性都喜歡年輕的女性。在男性為主導的社會,也就不奇怪年長的女性被貶低了。可是自然選擇的理論總是會忽視人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志的獨立個體。

如果你問我,作為一名女生,哪個年齡階段是我最好的時候?

我認為是當下。我開始從大學的懵懂單純的狀態走出來,相信自己身上的力量,會運用我的理性去判斷,運用我的感性去共情。比起青澀無知,我更喜歡我這時候的狀態。年輕和年老,只是人的自我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

我不是很在意自己的容貌,妝也不好化,口紅也不塗,面膜也不敷。這些東西,沒辦法給我一種充實感。我需要內心的力量,而這力量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我讀過的書。我直到現在才敢說自己有一點點觀點。以前的我就是在各種觀點之間搖擺的牆頭草。為什麼我沒有觀點?是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該相信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判斷這些東西可不可信。

我也知道,身邊的人很在意自己的面容,要化妝,要美顏,才有勇氣展示自己的照片。可是,歲月倏忽而去,“朝如青絲暮成雪”,這是我們無法抗拒的現實。我們的恐懼是基於衰老本身?還是因為衰老背後複雜的社會文化影響呢?

有些人會說,打扮自己是為了悅納自己,但是你能區分得清這是你自己真實的想法,還是社會施加給你的嗎?

根據謝里夫的規範形成研究,如果讓不同的人分別在一個屋子,他們對於光點的移動距離的判斷各不相同,但是如果讓他們呆在同一個屋子,他們的答案會趨向於統一。該實驗的啟迪就是:我們對於現實的看法未必就僅僅只是自己的看法。

從這個角度來說,個體是容易受到暗示的。我的想法也受著他人或書籍的影響。不過直到現在,我依然認為,相比於內在的美好,外在的分量要輕很多。我們可以用得體的妝容來修飾自身,但是內在的豐盈卻需要閱歷、眼界來充實,而這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年齡賦予我們的智慧。如果我害怕年齡的增長,那一定是害怕自己的成長速度遠遠落後於它。

往期文章:

擠地鐵,在夾縫中求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