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村霸也很會用人和權謀,為何只有劉邦才能當上漢高祖?

點聚人生


首先,要明確一點,那就是人性都是相通的。我們所有講用人和權謀實際上是針對人性而言的。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性是不會變的。正是因為人性不會變化,所以人類的歷史上的事情被不斷地重演。例如很多事情,謀反,刺殺,戰爭這些事情就會反覆發生。正是因為人性不會變化,所以無論過了多久,很多事情也不會有所改變。

所以很多底層人物自己看上去很會用人和權謀實際上玩弄的就是人性,他們知道面對他的人所需要的利益所在。

而相比較而言,劉邦並不是所謂的“村霸鄉賢”。他是“遊俠”。而見識也遠超“村霸鄉賢”。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史記》的張耳列傳記載劉邦年輕時曾經和當時天下聞名的遊俠張耳一起曾經一起去當時魏國信陵君府門,想當信陵君的門客,但是信陵君已經過世,信陵君在當時是戰國四公子之一,魏國國王的弟弟。這相當於什麼呢?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相當於今天一個縣城公安分局的局長去訪問一個國家領導人的弟弟,而且還和當時最有名望的人或者說資深大佬混過一段時間,這個人的見識可比人們所說的“村霸鄉賢”可厲害的多。

劉邦這個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亭長,經常押送勞役的人和囚犯來往於當時中國的各個地方。當年的劉邦也是在咸陽看到秦始皇的儀仗隊,才發出“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感慨。他常年在這些遊歷生活,對於當時的時世也有一定的理解。

如果有機會以後可以說一下中國歷史上的“遊俠”。雖然很多人都認為他們是黑社會。

最後講一故事關於劉邦的,也是當初寫的一篇文章。

秦二世在位的第一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瞬間起義軍便橫行在大河南北。攻城拔寨,震驚天下。 此時因為當年放走壯丁,而被迫當上山賊的漢高祖,接到了一份密信。而這封密信正是對他忠心耿耿的哥們樊噲送過來的。密信的內容是沛縣縣令決議響應起義,邀請他下山共同反抗秦國,另外蕭何和曹參也表示這是真的,他們希望漢高祖趕快下山。漢高祖已經當了幾年的山賊,流落在這群山之中,他雖然也聽到風聲,說有人謀反,已經打下了大片土地,但是還是惶恐,畢竟秦國已經立國百年,多少年諸侯在它的壓力下瑟瑟發抖。始皇帝一統天下的威嚴還在那裡。於是他又面臨一個選擇。 於是乎一個機遇擺在你的面前,人生又到了一個選擇路口,大家都知道後來漢高祖起義了,可是當你像漢高祖一樣面臨如此處境時,你該怎麼做,你又會如何選擇,你敢抓住這個機遇嗎?要知道漢高祖此刻還是個山賊,對外面的情況不是很熟悉,因為他一直被通緝,假如你是一個通緝犯,突然有一天有官員告訴你,他不抓你了,要和你一起造反,這封信是你哥們給你的,你會選擇怎麼做呢?一般人都會猶疑不定,害怕是陷阱。有部分人會相信會下山去和縣令一起。看一下後來的故事怎麼樣。 漢高祖下了山,正如大家所想,但是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當他和一幫人就要踏入沛縣的時候,縣令卻緊閉城門,在城內捉拿蕭何和曹參。第二個選擇又擺在漢高祖面前,是立刻逃跑,因為情況危急,說不定所有人都會掛在這裡。還是拿著團結大家去拼一下。這又是一個機會,又擺在人的面前,你該怎麼辦,城牆堅固,我方人員不足,若是強攻恐怕很有可能今天大家都掛了,跑的話那說不定,都保下來了。但是你一旦成功,你在亂世中有一方基地。這又是一個機遇,你敢去抓住他嗎? 史書上記載了故事的最後,漢高祖當機立斷,向城內傳播消息,鼓動城中百姓起來殺掉出爾反爾的縣令,一舉拿下沛縣。可是,朋友當你面臨人生這樣或者那樣的處境的時候,你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你敢抓住機遇嗎?


人者仁義也


這個問題你要怎麼說,比起鄉賢村霸,官僚軍閥比劉邦實力強過太多都沒能成為漢高祖,不是嗎?劉邦最值得我們稱讚的有兩個地方,一是他能屢敗屢戰,雖然很少打勝仗,這種品質很好,而項羽是常勝將軍,一場敗仗就烏江自刎了,相較而言,劉邦更值得我們平凡的人學習,挺好的。還有一點是劉邦自己說的,這也是成為領導的重要品質,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就是說計謀方面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百姓保障後勤我不如蕭何,帶兵打仗我不如韓信,然而這三個人才我都可以用,這就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都不能用,所以他被我戰勝了,這個兩個可能就是劉邦為什麼能成為漢高祖的原因吧,所以劉邦的優點也是很明顯的,一個常打敗仗的人,一戰而成功,而普通老百姓經常是受到挫折就不能自拔,豈不知失敗是常有,擺正心態才是應該做的,愈挫愈勇這種品格說說容易,真正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很難,因為人都害怕失敗,就算劉邦也是,只是劉邦失敗了,重新再來,而我們很多人都是長久的陷入痛苦很難自拔。


在茫茫秦末起義中,劉邦很明顯是最小的那一撮,在秦末起義的大潮中,連身影都找不著,有最早號召影響最大的陳勝吳廣起義,而相較於這些純粹的農民起義,無疑,舊貴族才是真正的實力派,楚國的項梁項羽是代表。而劉邦從泗水亭起義時,根本很難想象可以躋身於十八路諸侯,成為漢王,最終建立大漢王朝。起初他是泗水亭長,陳勝起義後他跟隨大潮,集合三千子弟響應,攻佔了沛縣,自稱為沛公,之後他投奔項梁,任碭郡長,受封為武安侯,統領碭郡兵馬,率軍攻打關中,接受子嬰投降,滅亡了秦朝,進城後約法三章收買人心,鴻門宴後受封漢王,遷於治所漢中,楚漢戰爭前期屢戰屢敗,知人善用,虛心納諫,充分發揮了部下的才能,積極整合反對項羽的力量,終將項羽擊殺,贏下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




故史新時刻


局勢:生逢秦末亂世,劉邦這種人才有裂土封侯以及登頂九五的可能。

而且必須是秦末或元末那種亂世,原因就是前朝的權貴勢力和軍閥勢力已被掃蕩乾淨。所以,無論是諸侯還是官宦,甚至任俠平民,大家基本上都是從零起步。而如果是隋末那種亂世,劉邦這種所謂的鄉賢村霸,說到底還是底層平民,怎麼也不會有機會。因為固有權貴以及軍閥的實力猶在,天下可以易姓但不會易種,還是王侯將相之種。

能力:善於聚眾、善於用人,是劉邦能夠平天下、等九五的關鍵所在。

劉邦這種人,一出場就自帶主角光環,隨時隨地都能聚攏一批追隨者。而五世相韓的張良卻做不到。這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個人魅力。劉邦要起兵造反,就有幾百沛豐子弟跟隨。剛有多動作,就有蕭何等人幫襯著拿下了沛城。那些屠狗之輩的好友,顧不上造反殺頭,一擁而來、成為劉邦集團的業務骨幹。這是聚眾得人的能力。而劉邦最為自得的便是用人能力。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劉邦能得而用之;漢初三大將軍,韓信、彭越、英布,劉邦能得而用之;還有一眾辯士,酈食其、陸賈以及隨何,劉邦能得而用之。此皆人傑、天下英雄,劉邦都能得而用之。這種能力不是一般的鄉賢村霸所能匹敵的。

境界:將忍讓與妥協發展到極致,只求均衡而不敢理想和任性。

平民的劉邦,好色及酒,與一眾好友,各種放縱。而起事之後的劉邦,卻一直是如履薄冰地剋制自己。與人交往上,從不任性,只求妥協後的平衡。項羽擺鴻門宴,忍辱赴宴;韓信擁兵王齊地,封你做齊王;韓信、彭越、英布擁兵不戰,給你們劃定封國邊界;張良借箸一通批評,你說得對;雍齒叛我故劉邦恨之入骨,但給他侯。此種境界,當真不是一般人能夠學到的。劉邦也想擴大自己勢力範圍,多置郡縣,自是強幹固本之策。但輿論建言分封,三大將軍要裂土封王,一眾功勳也要拿到封邑,所以那就推行郡國並行制。即便想更後換太子,但因為朝臣反對,劉邦也只能忍讓,不敢有所任性。病榻之臥,讓戚夫人一支舞,自己但唱《鴻鵠歌》,無奈地閉上了眼。所以,劉邦並不快樂,因為他雖然君臨天下,但仍舊不敢有所任性。

運氣:劉邦的運氣很好,這是不能否定的。

有些人不成功,並不是因為能力,而是因為運氣。天不與時,縱有孔明雄才也只能躬耕南陽,縱有孟德詭譎也只能安守本分。劉邦的運氣,首先是天下大亂的局勢;其次是項羽任性地持續犯錯;第三是沛豐集團的忠誠與幹練;第四是能得天下精英相助。秦始皇為劉邦掃蕩了天下諸侯,而項羽為劉邦殘破了六國遺類。這便是極好的形勢,沒有那個前代諸侯參與亂世博弈,因為已經殺得差不多了。沛豐集團,從蕭何、曹參到樊噲、周勃、夏侯嬰,等等,都是忠誠地追隨劉邦的。包括盧綰以及呂氏外戚,雖有齟齬,但起事創業之時,都是忠心無二的。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這些屠狗之輩,並非只會屠狗,皆能堪當亂世英雄。這夥人是劉邦為他們提供了機會,但也得說是他們幫著成就了劉邦。後期的天下精英,更是個個英豪。樊噲之勇,能震懾西楚霸王項羽,而卻對韓信行跪拜之禮。已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入其家門,樊噲都覺榮光非常,而且此時還要對韓信口稱大王。韓信這個死時才35歲的年輕後生,到底有多厲害,從樊噲跪拜而口稱大王就已經知道了。而張良,就更不用說了,當真是古之謀聖。此外還有酈食其,單車就可說齊;隨何,帶20人的使團就可策動英布叛楚。能得如此精英,要說劉邦有魅力,是可以的,但更得說劉邦的運氣好得已經逆天了。


減水書生


有一句話: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拋開漢高祖劉邦被司馬遷黑得體無完膚的那些黑歷史,認真去看待劉邦這個人,你就會發現劉邦的身上有無數那個時代其他梟雄所沒有的特點。

最大的特點就是任人唯賢,善於用人,用人不疑,敢於放權。在這點上,十個項羽也無法企及。

只能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都是史學家想讓我們看到的,與真實的歷史存在本質上的區別。

最簡單的一點,你覺得一個小官員會得到陳平,張良,蕭何,韓信他們的支持嗎?不可能!

這些人無疑都是那個時代最頂尖的精英,他們的眼光不會太差,他們的智商在那個時代也是中上。最終他們都心甘情願歸附於漢高祖劉邦旗下,那便是因為漢高祖劉邦有著過人的統領才能。



宸哲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也很現實,歷史上,生活中也確實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付出了了不一定成功。但這絕不是不努力不付出的藉口。

劉邦,最初就是一個亭長,這個亭長還不能算是鄉長,也就相當於治保主任。但是劉邦有勇氣,敢擔當,他能把那些服徭役的民夫都放了,可見此人的膽量!

劉邦善於用人,他知道自己本事不行,就放手讓別人幹,從不掣肘。

劉邦當機立斷,再給別人好處的時候,從不猶豫,且天生聰明,一點就透。韓信想要當齊王,他只罵了一句,張良一踢他,馬上反應過來,不僅封了,還多封了,你說這樣的領導誰不喜歡?

劉邦對人不尊敬,傲慢,但對人實在。黥布離開項羽投奔劉邦時,劉邦舉止傲慢,讓黥布很後悔,但黥布一去自己的房子,發現用的東西什麼的和劉邦用的一模一樣,頓時大喜。這樣的領導在精神上可能不尊重你,但在物質上,絕對讓你滿足。

有了這些優點,劉邦能夠在諸強林立的秦末脫穎而出,最終取得皇帝的寶座也就不奇怪了。


正在學歷史


作為底層草根逆襲的皇帝,歷史上真可謂是屈指可數。



如果說項羽是英雄,那劉邦絕對是梟雄。劉邦能夠成功,除了運氣之外,當然還有他自身散發的個人魅力。劉邦為人謙遜豁達,胸懷寬廣,善用人才,能夠承認自身的錯誤和籠絡人心的強大凝聚力,還有高遠的眼光。




他的故事就不講了,咱們看一看劉邦的文學作品,從作品裡感受一下漢高祖劉邦宏大的內心世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21夢迴歷史


秦末戰亂四起,天下紛爭,陳勝吳廣聚眾起義,無數英雄倍出。劉邦是沛公,後投奔項粱,子嬰降秦滅亡。雖說劉邦是混混出生,但他有他過人之處,因為他得到秦末人民的支持,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抵罪、盜竊判罪,深受人民擁護。劉邦在紛爭中能勝出,是他懂得用人,善於統籌全局,發揮一批文臣武將的才能,為他爭天下,會搞好人際關係,求賢若渴,聽取不同意見。文有蕭何、張良、陳平、酈食輔政,武有韓信、樊噲及鴻門宴的生死兄弟為他打江山,後又威逼誘利,坐江後又狠毒無情,當上漢高祖。


14885143955


起初韓信投靠劉邦,經夏侯嬰引薦,只做了個治慄都尉,後又由蕭何引薦,終被提拔為大將軍,其中也發生了一段著名的典故“蕭何月下追韓信”

劉邦至漢中途中多人逃跑,其中便有韓信,蕭何聽聞韓信逃跑,便前去追趕,而劉邦以為蕭何和那些士卒一般揹他而去,如失左右,後見蕭何回來,又喜有怒,責問蕭何何去?蕭何答:追韓信。

劉邦回到:詐,多人何追韓信呼?蕭何回覆了歷史上著名的一段話: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後劉邦便封壇拜將。

其中我們能看到兩點

一:劉邦善聽諫言

二:其至在於天下

若劉邦心志不在於天,而韓信無所用,這也點明一點,懂用人,懂權謀,並無法得到天下,還必須心有天下,若無此心志,那所謂的,懂用人無非是市井小人,而懂權謀無非是蠅營狗苟。



這段歷史很冷


成大事者,必具備時也勢也這兩點!國泰民安政通人和,你所有的才幹就是為國家效力,為百性謀福利,你要想當國家領導人那是要經過人大代表選舉的!小無賴劉邦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開創大漢萬里江山,就是因為秦朝末年,群雄逐鹿,只要你心胸夠寬廣!做事夠無恥!慧眼識材善於用才,登上最高領導崗位,那你就有機會噻!


八戒話八卦


歷史可以借鑑不可能簡單重複 有時候確實需要那一丟丟運氣!運氣好趕上一個勇猛無敵的項羽 幫他掃平各路強敵 懂的蟄伏 遇上一個項羽殺了楚王 又要回楚地 放棄漢中政治中心 項羽的武力值實在太高 他只想做個英雄 沒有劉邦也會有各種邦出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