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教給了你哪些人生道理?

藍彌貓深巷


《三國演義》教給我們這些人生道理:

其一,“信仰之盟”比“利益之盟”更可靠。

《三國演義》中的“信仰之盟”最典型的莫過於“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陌路相逢,感嘆時勢,都想投軍破賊(黃巾軍),寥寥數語即意氣相投,雖為異姓,結為兄弟,發願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 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懷抱著同樣的信仰,那就是“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自從桃園結義之後,幾十年同甘共苦、齊心協力,的確幹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相比之下,被張飛罵為“三姓家奴”的呂布,先後被荊州刺史丁原和西涼刺史董卓納為義子,後來卻是呂布這個義子又先後親手把兩位義父送上西天,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丁原和董卓先後與呂布結成的同盟是“利益之盟”,是一種建立在利益基礎之上、互相利用的聯盟,這種聯盟因為利益而存在,也會因為利益而消亡,一旦利益減退或者消失,聯盟也會應聲而倒。由此可見,金錢和利益並非萬能,遠不如信仰來得堅固,遠不如信仰的力量持久、可靠。

其二,危急關頭才看得出一個人的真本事。

《三國演義》中有一對同父異母的少年兄弟最讓人感嘆唏噓,那就是漢少帝劉辯和後來的漢獻帝劉協。東漢末年,漢室頹敗,皇家威嚴蕩然無存,一直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外戚、大將軍何進被宦官誅殺,袁紹、曹操等人進宮圍剿宦官,宦官為求自保,劫持了漢少帝和陳留王等人逃至北邙山,漢少帝和同父異母的弟弟陳留王這一段短暫的逃亡,可以看出漢少帝遠不如弟弟陳留王。

漢少帝大約14歲,陳留王小5歲,只有10歲不到,但陳留王表現明顯強過了漢少帝:一是很有主見。兩人一直躲在河邊亂草之中,又冷又餓,陳留王提出“此間不可久戀,須別尋活路。”於是兩人攙扶前行,終於得救。二是更有膽略。董卓從西涼進京奉旨保駕,正好遇到了眾人簇擁逃難回京的漢少帝,百官失色、少帝大驚,倒是陳留王上前喝問董卓,你是來保駕還是來劫駕的?董卓回應說是來保駕的,陳留王繼續責問,既是來保駕,為什麼看到了天子在此還不下馬?董卓趕緊下馬拜見漢少帝,陳留王則以言語撫慰董卓,自初至終,並無失語。這份膽略、氣勢和才幹,的確不簡單,連梟雄董卓都暗暗稱奇。由此可見,在危急關頭,一個人是不是有真本事的確可以一目瞭然。

其三,在領導面前不要鋒芒畢露。

不管你多麼聰明能幹,都不能在領導面前鋒芒畢露,表現欲太強,越是這樣抓住一切機會在領導面前炫耀和賣弄,越是在領導心裡埋下禍根。所以,明智的就是學會適當藏拙,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情不做,更不該喧賓奪主,不顧場合搶了領導的風頭。在領導面前不能當庸人,否則讓領導看扁了,會永無出頭之日;但更忌諱在領導面前鋒芒畢露,讓領導黯淡無光,甚至讓領導感受到來自你的威脅,否則,就為自己埋下了不可估量的禍患了。

《三國演義》中的楊修正是數次犯了這個大忌,比如有一次曹操考問曹植軍國大事,楊修教曹植十多條回答要訣,所以只要曹操考問曹植,曹植皆能對答如流。曹操心中非常疑惑。後來曹丕暗地裡買通了曹植府中下人,把實情向曹操告密。曹操知道了大怒說:”匹夫居然敢來欺騙我!”那時就有了殺楊修的心思。真正要命的是,楊修之才突出,但他是曹植的親信,而曹操認為曹植不堪大任,下定決心要曹丕繼承他的事業,所以,楊修才華越突出,曹操就越有殺他的必要,因為只有殺了楊修,才能鞏固曹丕的統治。於是乎,最終曹操就借惑亂軍心的罪名殺了他。楊修死時才四十四歲。

其四,經得起失敗才能贏得成功。

以《三國演義》中的曹操和劉備為例,曹操能以正確的態度面對失敗和挫折,即便是慘敗,也能吸取教訓、總結經驗,立即從失敗中走出來,謀求更大的發展。曹操赤壁之戰,可謂慘敗,但他能正確面對失敗,千方百計保住性命逃出去,回到自己的根據地之後重整旗鼓,發佈《求賢令》,採取不拘品行、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收羅到一大批需要的人才,為下一步發展做好了人才儲備;接著平定關中、南征孫權,激化孫權與劉備的矛盾,協助孫權趁機擒殺關羽、奪取荊州,打破孫劉聯盟。通過這些舉措,曹操在朝中的地位與日俱增,“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進公爵為為王”,成了比皇帝更像皇帝的最大實權派人物。

反觀劉備,則經受不住失敗的考驗,硬生生把“失敗是成功之母”變成了“失敗是滅亡之母”。當劉備一聽聞荊州失守、關羽被孫權擒殺就方寸大亂,把復興漢室的宏偉目標拋諸腦後,就連向來視同魚水關係的諸葛亮說話也聽不進半句,只是一個念頭要發兵征討東吳為二弟關羽報仇,這架勢十足的綠林好漢火併的派頭,眼裡只有兄弟情與復仇觀念,哪有半點政治家的格局與胸懷?接下來一出出悲劇開始上演,蜀國由此開始急劇走下坡路,劉備身為蜀國之君尚且如此惶惶不可終日,急切東征孫權要拼個魚死網破,帶走蜀軍精銳,卻無良將,也無得力參謀跟隨左右,一夕慘敗,精銳盡失,自己也命喪黃泉,把諸葛亮費盡心血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


喬鞅


首學孔明臥南陽,無人恭請不幫忙。

司馬懿的大氣量,敢穿小鞋女人裳。

曹操胸懷遠大志,不拘一格納賢良。

忠誠老實吳魯肅,害人奸計心末藏。

忠肝義膽趙子龍,長板護主美名揚。

切莫學那呂奉先,忘恩負義中年亡。

關羽量大失荊州,敗走麥城太淒涼。

性暴好酒張翼德,腦袋被砍拋雲陽。

楊修聰明顯太過,訂罪死得太荒唐。

心胸狹窄周公瑾,三氣而亡命不長。

老不服輸嘆黃忠,八十陣亡不該狂。

三國演義教育深、讀透人會弱變強。↖


特色打油詩199825030


從《三國演義》中悟出的人生道理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行業,不同層次的人,不同的心態,不同的閱歷,自有不同的感悟。

一、"同生共死。"對桃園三結義誓言的愚昧理解和遵守,把國家引向滅亡。關羽被殺,劉備憤而起兵報仇,不顧諸葛亮等人苦勸,結果被火燒連營,全軍覆沒。

二、"創業難,守業更難。"孫權的經歷告訴世人:守業,未必比創業容易。"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今天的我們,仍在重走著前人所走的路。能否走好,只有走著瞧了。

三、"驕兵必敗。"過五關斬六將,割骨療傷,單刀赴會,雲長英名遠揚。以為天下無敵,最終他敗走麥城,身首異處。"謙受益,滿招損"是千百年來不變的真理。

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諸葛亮神機妙算,智慧超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崇高品德令後人敬仰,但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帶兵六出祁山,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的教訓告訴我們,在追求自己夢想過程中,一意孤行是註定失敗的。

五、"一失足成千古恨"。馬謖自詡"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豈一街亭不能守矣?"固執己見,剛愎自用,墨守成規,輕視對手,理論與實踐脫節而不自知,痛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時,焉知其心中暗自憂愁?因為其預定計劃已被全盤打亂。

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胸懷大志,腹隱機謀,愛賢若渴,"包藏宇宙之機,呑吐天地之志。""我持此槊,破黃巾,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也。"曹操帳下,人才濟濟,曹操與手下文臣武將沒有所謂的結義之情,只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曹魏集團的最大成功,是靠集體智慧。反觀劉備的手下,除了與其結義之關羽、張飛,只有另外三員大將,一直無將為繼,後來竟至"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前鋒。"在核心利益上劉關張甚至把諸葛亮都排斥在外。因此蜀軍很長時間內僅靠軍師諸葛亮和"五虎將"衝鋒陷陣,"興復漢室"只是一場夢而已。


青山紅豆心


《三國演義》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

人生好比演戲,社會就是舞臺,英雄豪傑、惡棍梟雄、奸惡小人都要在這舞臺上表演一凡,但演技如何,就由後人評說了。

也正是: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白髮魚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淡中。”

看看曹操,生時威風八面叱吒風雲,死了以後他是怎麼欺負漢獻帝,司馬家的人就怎麼欺負他的後人。也真是,人人都說無報應,可嘆報應饒過誰?

好了,就寫到這兒吧,讓那些愛演戲的人在舞臺上盡情的表演,我只在臺下做一看客豈不秒哉。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三國演義,凡是有文化的人,基夲都讀過,但讀三國時,我敢說多數人的思維都隨故事情節牽著走,最後如不仔細思考是難想到該作品自已到底獲得了些什麼的。

當然,人有人不同,花有幾樣紅,各種文化層次的人,對此作品的認知是不同的,不會"千人一致"。

我在看了三國演義後,除對故事裡的忠誠人物很受教育外,對裡面的計謀使用以讚賞不也。但全面靜思,總結後得出的最大人生之道理是"天下大小事,糾爭苦陌姓,不管誰輸贏,轉頭即成空"。

三國演義結尾那首詩,就是很好的總結。



清水江何光賢


《三國演義》乃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某些片斷,如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等,都成為傳世佳話,使人受益非淺。

做事要有謀略,凡成大事者,都要具備天時. 地利. 人和,三樣缺一不可,劉備從一個買草履的到成就一方霸業的君主,都離不開三種要素: 漢獻帝的軟弱無能,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桃園三結義與足智多謀的軍師,這三種條件才造就了劉備的一方霸業。


做人要仁義慈善,交友要交生死朋友。記得有一次外出,偶然遇到一座關帝廟,廟門有幅對聯:

上聯是:桃園英雄三結義

下聯配:一君一臣一聖人

橫批為:異性兄弟

桃園三結義之所以成為傳世佳話,這與劉關張三兄弟的感情交往是分不開的,"千里走單騎"中,關羽面對曹操的種種誘惑,面對關隘口的種種攔截,尋兄之情動搖了嗎?多麼深刻的兄弟感情!人生如得一生死兄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雖不能留芳,但能知心。



令人期待的2035年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從80年代起被翻拍過無數經典。

典型代表,新三國,老三國,還有赤壁。還有其他一些作品就不一一詳述。

同時三國演義也成就了一批人,典型代表,易中天老師。

而且三國演義更是被改變為各種遊戲。典型代表,街機三國,三國殺。

更重要的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用其極優秀的文筆,把我們大眾的目光引領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亂世。讓三國在中華歷史上異常奪目。

80年代後,三國演義的故事,對於我們而言,幾乎是耳儒目染,家喻戶曉。

而且這本書的存在,在網絡各處揮斥著文字,激揚著討論。

三國演義,你可以說它是本職場教學,且看諸葛,龐統表演求職記,賈詡呂布正反兩例叫你如何跳槽。荀彧步步為謀教你如何高升為企業核心。

你還可以說它是本兵書,且不說中國偉大開國領袖毛爺爺對三國演義中行軍打仗謀略之推崇。單就我們普通人而言,也是大開眼界,有種酣暢淋漓,恨不得提槍上馬的快感。

你又可以說它是本創業指導書。袁紹,曹操正反兩例演繹富二代創業,兼併,上市之旅。

劉備,演繹著草根階層,如何屢敗屢戰,不屈不饒,從無到有,直至上市。口號要響,大旗要扯,熱點要蹭,為人要有夢想。

你更可以說它是本厚黑書,什麼刀光劍影,什麼權謀詭計,什麼相互博弈。裡面一一精彩講述。

更更重要的是,它向我們呈現了一個亂世,一段歷史,並使我們愛上了歷史。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三國更甚於此。

以上,純屬個人繆解,不足之處,歡迎指正,謝謝。


雲舒讀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忍耐、等待"

司馬懿利用歲月的霜劍"殺死"了曹操、劉備、諸葛亮、曹丕、曹睿等等,活了73歲,終於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由司馬炎在魏元帝曹奐鹹𤋮二年(265)受禪稱帝,史稱晉武帝。

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終於成功逆襲,曹丕逼宮的一幕重演。所以人生需要:

忍耐、等待。"運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諸葛亮終於以"兩䄂清風、一身正氣"長眠於他魂牽夢繞的北伐前線定軍山,他的"名垂宇宙,宗臣遺像"永不消逝,他"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感天動地,至今仍使人淚滿襟䄂。但是,命運的安排無法改變,直教人徒呼:奈何!

書生的寶劍

自信加寶劍,東吳"面如美玉"的文白書生才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重用三十九歲的"老上海"、官二代陸遜,眾皆不服,老退休人員張昭用口哨逗著籠中畫眉,不屑道:乃一書生耳,非劉備敵手,恐不可用",步騭乾脆說:只配領導一個鄉鎮"!⋯咣啷一聲尚方寶劍拔出:誰敢妄言,斬立決!

"脫劍膝前橫,注視彝陵城",連劉備也昂首自負:"朕用兵老矣!豈不如一黃口孺子耶?"火燒七百里連營,劉備臨死的白帝託孤,不禁為蜀漢君臣的悲壯而深思!

千萬勿以老資格自居。

蜀漢之亡與驕傲、輕敵熱烈擁抱之故。


良人執戟2


一曲空城計,何計身後評。

不怕瀕臨空城,只怕五心不定,冷靜知已知彼,迎來柳暗花明。

空城計究竟是真是假?

是諸葛亮坐在城頭看風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見司馬父子率大軍黑雲圧城,孔明端坐城頭演奏高山流水,琴聲悠悠卻無絲毫慌亂之音,貌似隱含殺機。司馬懿則被孔明鎮定的外表所迷惑,因為他深信無人能逃脫他那雙銳利的鷹眼。而孔明則早已料定:司馬懿料我平生謹慎從不弄險,料我定有埋伏,必不敢進軍。果然司馬懿見此情景,大呼快退。死諸葛尚且嚇跑活仲達。何況是活的。這是羅貫中版。

但也許是這樣的,司馬昭見孔明在城樓唱卡拉ok,大喜曰:這是孔明在裝神弄鬼,眾軍與我殺進城去。眾軍一湧而入。

或者司馬昭見孔明坐在城頭撫琴正興,若無其事,心中暗道,我叫你裝。令手下萬箭齊發。

但喜歡孔明的讀者對這種結局會很生氣。空城計的成功,關鍵是兩點:一是孔明對司馬懿的情況摸得很清楚,而司馬懿卻對孔明的情況不明。二是孔明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從心理上震懾了對方。這應是空城計巧妙合理之處。

或許有人說這是小說,空城計影響深遠,其實毛主席才是用空城計的高手,1948年,傅作義調集十萬精兵偷襲僅有千餘武裝的西柏坡,形勢萬分危急,據說周總理己作好了撤進大山的準備。毛主席在報紙上彈奏了一曲笑傲江湖,連敵人的路線和番號都說得很清楚。把蔣介石和傅作義嚇得連忙撤退。過後知道錯失良機,怕連腸子都悔青了。

歷史沒有如果,也有許多偶然。當人生走進低谷,需要的是超凡的膽略和應對複雜情況的冷靜分析。羽扇綸巾,強虜灰飛煙滅。是多少熱血男兒的夢想。

這真是:每臨大事有靜氣,冒險一搏又何妨?

勝敗三分天註定,峰迴路轉把名揚。

說不完的三國,學不完的人生。




寒江獨釣z


首先說《三國演義》這部書的文風好,不囉索,該簡處簡,該詳處詳,文字激仰錯落,可謂小說中之陽春白雪。其內容雅俗並存,忠奸俱全,勇武者如狼似虎,謀略者神機妙算,剛正仁義,奸尻下流,各色人物俱全。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欲學哪家,信手拈來。難學諸葛、司馬之謀略,不習關張之勇武,拒修劉、曹之雄韜,勿戀揚修之虛才。何貪貂蟬之俊美,當慕水鏡之漂逸。恥後主之孱弱,斥曹瞞之奸雄,仲謀穩健,喜子敬老誠,笑周郎量小,鬥氣而自隕其命。于吉得道,受焚而化氣升空。袁氏、董卓,陶謙、劉表,皆碌碌之輩,無可厚論。孔融、彌衡,自謂才高,許諸奉先,勇長謀短,元直短見,曲節害母,獻帝傀儡,不足於論,伯約勇謀,難逃天命,諸般人物,登臺謝幕,分久必合,合久必爭。欲知後事,歷代相重。所學習者,無官身清,日升而出,日落而歸,敬上育下,夫婦和融,勤免自立,與世無爭,精忠報國,低調謀生,長此以往,貫串始終。謝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