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諸葛亮造就了《三國演義》,還是《三國演義》造就了諸葛亮?

20178384


準確的說, 應該是彼此造就。

《三國演義》成書於元末明初,作者是羅貫中,到了明末清初時,毛宗崗對《三國演義》進行了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才形成今天我看到的《三國演義》。

可是在此之前的一千多年,諸葛亮已經家喻戶曉了,在民間及官方聲望甚高。



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千古留芳,就在於他在多個方面均達到古代人臣的巔峰:

1、忠君

忠臣與奸臣往往就在一念之間,王莽前半生看上去清正廉明、大義滅親、散盡家財而救助百姓,但最後他纂位了,所以王莽是奸臣;霍光位高權重、廢立皇帝、大肆屠殺政敵,但他始終維護了漢室江山的社稷,所以霍光是忠臣。



人有所為而有所不為,身居高位而且能夠控制慾望,是非常不容易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諸葛亮所擁有的權力與曹操無異,他們的區別僅僅就是對權力的態度,曹操選擇了讓權力世襲,而諸葛亮選擇了讓權力迴歸,這就是區別。

所以諸葛亮是忠臣,明明有著的纂位的實力,卻並沒有纂位的念頭,是非常難得可貴的,評價一個人是否忠臣,就是要看是否邁出纂位的步伐,曹操雖然沒有稱帝,但是已經封公稱王,讓權力世襲,這就是纂位,而諸葛亮就是忠臣的傑出代表,千古無二。



2、治國

諸葛亮治國,沿襲了管仲的治國方法,就是以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僅如此,諸葛亮還以身作則,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所以三國時期就數蜀漢治國最好,在魏國、吳國忙著內鬨和宮廷政變之時,蜀漢政權始終是最穩定的。

法國治國在於嚴刑峻法,而嚴刑峻法讓人信服,就在於公平公正,諸葛亮治蜀,路不遺拾、官員守法,贏得了蜀地百姓的一致尊敬。



3、公正

諸葛亮能夠博得崇光威望,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諸葛亮的公正。

貶李嚴,李嚴卻不因此而怨恨諸葛亮,反而想著諸葛亮有一天還能起用自已,諸葛亮一死,李嚴希望破滅,也鬱鬱而終,說明李嚴明白,能起用自已的唯有諸葛亮。

殺馬謖,益州官員卻不因此而非議諸葛亮起用親信,反而讚賞諸葛亮賞罰分明,對事不對人,而且還自貶三級,這是公正。



諸葛亮待人處事的公正態度為諸葛亮贏得了尊重。

4、成就

諸葛亮的成就有目共睹,劉備去世,留下了一個支離破碎的政權,少年天子,內有蠻夷叛亂,外有強敵虎視,整個蜀漢政權風雨飄搖,是諸葛亮力挽狂瀾,拯救於危難之際,將蜀漢政權穩定,實力增加,不僅自保有餘,還能對外征戰。



諸葛亮在多個領域都是頗有成就,他是散文家,著有《出師表》、《誡子書》,他是發明家,發明了木牛流馬、孔明燈、諸葛連弩;他是軍事家,有多部軍事著作,如《便宜十六策》,他是政治家,治國能力一流,堪比管仲、蕭何。

5、任勞

身居高位而家財不多,處於前線而始終征戰,諸葛亮不僅任勞任怨,而且鞠躬盡瘁,不僅自已病死疆場,而且兒子、孫子都是戰死沙場,一門三忠烈,父子為國捐。



正因為諸葛亮的崇高威望,不能贏得了蜀地官員和百姓的支持,而且還贏得敵國及後世歷朝歷代的尊重。

司馬懿評價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也!

晉武帝司馬炎評價諸葛亮: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唐朝開元十九年,唐玄宗皇帝為表彰並祭祀歷朝歷代名將所設置的廟宇,以周朝開國太師呂尚(即姜子牙)為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這十人之中就是諸葛亮,諸葛亮排在白起與韓信之後,這就是武廟十哲。

武廟十哲到了宋朝仍有諸葛亮在列。

成都武候祠原本是蜀漢開國皇帝漢昭烈帝劉備的廟,結果慕名而來祭奠的都是衝著諸葛亮來的,反而讓諸葛亮暄賓奪主,正是因為諸葛亮的威望甚高。



正因為諸葛亮極高的人氣威望,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特意刻畫了諸葛亮鮮明的人物特點,由於《三國演義》只是一部小說,作者羅貫中如何寫,全憑自已的喜好,並且參考了諸葛亮在當時及後世朝代的威望,將諸葛亮在小說中描寫得出神入畫,還特意神話了諸葛亮的智商和能力,將其描繪得無所不能、神機妙算,更加加重了所世對諸葛亮的崇拜。

直到今天,諸葛亮之名仍然如雷貫耳,除了諸葛亮自身在歷史上的形象外,《三國演義》中的誇大描述也為諸葛亮增添了不少神話色彩,所以才有魯迅所說的:諸葛孔明之智近乎妖!

不過已經無所謂,諸葛亮與《三國演義》與其說是誰造就了誰,不如說是互相造就。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應該是《三國演義》造就了諸葛亮。

首先反映諸葛亮形象的正式作品是陳壽寫的《三國志》。《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比較寫實,他善於治國理政,但奇謀計算方面有點欠缺,所謂的神算子諸葛亮其實是個普通人物。

直到南北朝時期南朝之前的第一個朝代宋,逐漸有歌頌諸葛亮的。諸葛亮被人為拔高了,空城計之類的開始莫名其妙地都已經出現了。再往後隋唐的時候,歌頌諸葛亮跡象越來越多,但沒形成氣候。例如杜甫。杜詩中有二十多首詩詠或提到諸葛亮.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等等。

杜甫碰到安史之亂,心中無時不思念故土,唐玄宗又逃到蜀川,所以他自然懷念起三國以蜀川為基地,五次北伐,力圖恢復漢室的諸葛亮。杜甫也希望自己能像諸葛亮一樣能碰到一個明主,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後來杜甫流浪到蜀中,參觀了一些關於諸葛亮的遺蹟,聽聞了一些諸葛亮的事蹟,心中更是把諸葛亮視為楷模了。

杜甫作為唐代的著名詩人,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接而影響了後來的文人對諸葛亮的推崇和熱愛,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也多引用杜甫的詩來稱讚諸葛亮。

到了南宋時期,形勢驅使民眾需要樹立個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百姓希望有人能像諸葛亮那樣,“遂許先帝以馳驅。”像赤壁大戰,能一戰改變劉備狼奔豕突、四處逃竄的處境,改變南宋小朝廷即將滅亡的頹勢,形成新的鼎足局面。諸葛亮成為民眾呼喚的最理想人物,越來越被神話。陸游也寫此詩,歌頌諸葛亮,等等。而且諸葛亮被分了幾個層面歌頌,先是有歌頌諸葛亮是賢相的,緊接著就是長時間歌頌忠誠,這是統治階級的需要。

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群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人民流離失所,水深火熱。文豪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深知民間疾苦,渴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讓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他根據東漢末年的歷史,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大量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作者把諸葛亮刻畫成神機妙算,甚至呼風喚雨的“大神”。本來諸葛亮內政能力較強,軍事能力實在一般化。但《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被美化一個足智多謀,算無遺策、近似為神仙的人物,發生在他身上的事蹟絕大多數是杜撰編造的。

諸葛亮能登上神壇,《三國演義》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是羅貫中老先生蓄意造神,而且也是出於文化人的社會良知,最大限度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原民眾的心理訴求,表達了一種民族心理。如果沒有《三國演義》,就沒有如今神話了的“諸葛亮”。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怎麼說話的,諸葛亮一直以來都是靠真實的實力還有口碑成大神的,文學藝術的小說對他是有美化作用,但是人要出名沒實力在怎麼美化也沒用!

你以為一本書就可以改變一切,那是太小看人了!

根據三國志正史記載:景耀六年(263)春,也就是魏國討伐蜀漢那年,後主下詔為諸葛亮在沔陽建立祠廟,以紀念諸葛亮!

同年秋天,魏國鍾會軍攻擊蜀漢,他們路過沔陽的諸葛亮祠廟,鍾會軍還派人專門去祭掃,不僅如此還嚴令軍士不得去打擾諸葛亮的祠廟。而士兵沒不僅不去打擾反而自發進行祭掃活動。這可是敵人的部隊啊,他們都對諸葛亮如此敬重。

由此可見,諸葛大名寰宇宙,不是後世是當時!

後來在晉國統一天下不久,晉國皇帝司馬炎和大臣們對於敵人的諸葛亮也是尊重有加,他們居然主動要求蒐集諸葛亮的文章並裝訂成冊,分類整理出諸葛亮文集24冊。

不僅如此,晉武帝司馬炎還經常和臣下討論諸葛亮的治國之道,當時給事中樊建說:“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這最後一句話,是司馬炎的感嘆,如果我有諸葛亮輔佐,就不用向今天這樣勞累了。

也因此司馬炎對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也是愛屋及烏,諸葛京剛一出道年紀輕輕就做了郿縣縣令。並且諸葛京治理地方和自己祖父一樣,都是為政清明,廣受讚譽,後來原來蜀漢地區的民眾聽說了這個事情居然都盼望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去蜀漢故地任職,司馬炎見此就讓諸葛京做了江州刺史,管理蜀漢故地。

這不側面證明諸葛亮治蜀的功績深入人心,連孫子出仕都能讓人欣賞思念嗎?

以上事情發生在諸葛亮死後一百年內,當時《三國演義》離出生還有一千多年,他在當時的影響力由此可見!

而且在西晉還有無數諸葛亮的粉絲。

比如大儒張輔就是,他曾經做了一篇文章叫做《樂葛優劣論》,做比較的就是樂毅和諸葛亮!

在他的文中經過各種辯證之後得出的結論是,諸葛亮,文武之德,奇策泉湧,智謀縱橫,恩澤百姓,歷史地位樂毅肯定比不了,唯一可以比的就是伊尹和姜尚了。

這評價已經算是高到無以復加了,怎麼能說是《三國演義》成就的諸葛亮?

時間到了唐朝,諸葛亮依然有著很大的影響力,被當做忠臣、賢相典範而備受推崇,就連唐太宗都多次和臣下討論諸葛亮的事蹟,從政治軍事等方面不斷髮散,學習諸葛亮智慧的精華,並將諸葛亮安置進武廟供奉,位居十哲。

諸葛亮因此在唐朝被提升到了人臣典範的地位,唐朝皇帝號召無數人學習諸葛亮。

凡事有人才華非凡,給的最高評價就是當世諸葛。

到了宋代,那就更不得了,宋朝延續唐朝設置武廟的做法,並擴充了很多三國兩晉時期的人物進武廟,稱呼為72將。但是諸葛亮仍然位居十哲之一,地位穩固。

宋朝還追贈諸葛亮為順興侯,並由官方在定軍山武侯墓置守冢三戶,以表彰其功德。

到了元明清三代,隨著話本,小說,還有《三國演義》的出現。

諸葛亮就越來越被神話,從一代賢相,成了一個神話中的人物,雖然有點過譽,但是諸葛亮本身就有這樣的實力,我們就不用追究了。

由數千年曆史的發展來看,諸葛亮應該算唯一一箇中國曆朝歷代都特別推崇的賢者,這個當然是實力的體現。

有沒有《三國演義》諸葛亮都是大賢!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獲此結果,實至名歸!


阿斗不傻


論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的軍事發明與陣法: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三國志】

諸葛亮設計出三國時期最強大的武器“諸葛連弩”,最有效的運輸工具“木牛流馬”,如此強大的軍事科技發明能力,不也是軍事才能的一種體現麼?他所創造的兵法和八陣圖,成為歷朝歷代軍事家所學習的對象。

再看諸葛亮率領軍隊那可怕的執行力與嚴明的軍紀:

【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袁子】

【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三國志】

大軍在敵境,居然做到了“出入如賓”,對敵國的百姓秋毫不犯,就如同在自己國家一樣不侵犯百姓。當他在渭濱屯田,居然做到了讓渭濱百姓安居樂業不受戰爭影響,而北伐的軍隊紀律嚴明到了沒有一點點剝奪私藏。

“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諸葛亮很好的做到了孫子兵法軍爭篇的用兵境界。他在魏國境內進退自如,而這個境界又有幾個軍事家能夠做到呢?

歷數諸葛亮歷次北伐戰績(包括自衛反擊):

第一次:收降三郡(勝),街亭失守(敗),綜合:敗

第二次:受阻陳倉(敗),計斬王雙(勝),綜合:平

第三次:奪取二郡(勝),逼退郭淮(勝),綜合:勝

自衛戰:擊退夏侯(勝),陽溪大捷(勝),綜合:勝

第四次:上邽割麥(勝),滷城大捷(勝),木門設伏(勝),綜合:勝

第五次:陽遂之戰(敗)渭水之戰(勝),綜合:平

綜上所述,諸葛亮對魏的六次戰爭,除了第一次因為諸葛亮用人失誤導致的:“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之後的幾次北伐都對魏國造成一定打擊。如果諸葛亮軍事能力只是二流,那麼在魏國實力遠遠強於蜀漢的情況下,依然中軍奔赴,被戲耍的曹真,被射殺的張郃,被擊潰的郭淮,被打成烏龜的司馬懿,情可以堪?

同時代的吳大鴻臚張儼在其所著默記中寫道: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

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不亦優乎!——默記】

諸葛亮從巴蜀之地奮起,帶領一個州的人,和大國(曹魏)對比,他的戰士和人民,大概只有它的九分之一。然後和我大吳同盟,對抗北方的敵人(曹魏),至使耕作和戰鬥都有整齊的隊伍,以及齊備完善的刑法,僅僅率領幾萬步兵,就長驅直入到祁山地區,慷慨憤然有到黃河,洛陽餵馬的志向。司馬懿佔據天下十倍的領地,倚仗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佔據堅固的城池,擁有精銳的部隊,卻沒有擒拿諸葛亮的意思,只想著怎麼保全自己。讓諸葛亮自由的進入與離開(魏國的領地)。如果諸葛亮沒有身死,一直為他的志向理想奮鬥,每一年都思考計策,迅速的執行他的謀劃,那麼涼、雍(軍隊)是不可能卸下鎧甲,中國大地不可能太平,勝負的局勢,也已經很明瞭了(意為張儼認為只要給諸葛亮時間他一定可以成功的)。當初子產治理鄭國,諸侯不敢入侵,蜀漢丞相(諸葛亮)和他很類似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司馬懿對比,難道不更優秀麼?

至於說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被三國演義吹出來的,就更加荒謬了。諸葛亮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是武廟十哲之一了,那時候可沒有三國演義。大多數古代的軍事家和詩人都十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難道他們也都是三國演義看多了?難道說認為諸葛亮軍事二流的現代人比他們眼界更好麼?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張儼 《默記》


亭殿閣


並非《三國演義》造就了諸葛亮,倒是因為《三國演義》裡面有了孔明使這部奇書天下聞名。

諸葛亮,歷史上實實際際的存在,人家本來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三國演義》裡把諸葛亮進行了藝術加工使這個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小說《三國演義》裡以奇謀描寫而著稱於世。由其是從三顧茅廬開始,一直是以諸葛亮的"隆中對"為總方針、幫助劉備三分天下建立蜀漢這條線為主脈。從第三十八回諸葛亮一出山,就有火燒博望、火燒新野,進而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到萬事皆備只欠東風進而借東風;孔明智算華容道,三氣周瑜,計捉張任,智取漢中空城計……直到五丈原身死後遺計殺魏延,死諸葛嚇退活司馬…。

這些中國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表達出了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嘔心瀝血忠心護主,使《三國演義》這部奇書不僅在中國而且流傳到世界,成為我國大名鼎鼎的"四大名著”之一。



可以說,是《三國演義》裡塑造的諸葛亮這個人物造就了《三國演義》這部奇書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


神舟六


我們應該用辯證法看這提問。首先諸葛亮這個歷史人物在《三國志》正史上有較詳細的記載,都是從正面上肯定了諸葛亮的功績。他的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戰略思想,構成當時天下的整個走向,使劉備明確了建國方向。他提出的聯吳抗魏的方針保證了蜀國的安全,使劉備有了戰略修正的機會,才能南伐擴大地盤。

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君保後主的品德是符合中國人的“忠、義、禮、智、信”的主流道德規範。《三國演義》是在《三國志》的基礎上,收集整理唐、宋、元、明各朝民間藝人的口頭傳說資料,加以提煉,吸取了精華對諸葛亮進行了藝術包裝,諸葛亮給神話了,用魯迅的話:壯諸葛近似妖。讓諸葛亮的形象在民間廣泛傳頌。我個人的觀點是諸葛亮造就了《三國演義》,才使羅貫中成為天下第一才子,讓《三國演義》成為中國歷史四大名著之一。今天幾乎大部分人都讀過《三國演義》,人們從中汲取了古人的智慧和用兵之道,使中國人聰明起來,其中的貢獻既有諸葛亮的功績也有《三國演義》的功勞。


海納百川233699882


個人認為不是諸葛亮造就了《三國演義》,也不是《三國演義》造就了諸葛亮,而是羅貫中造就了他們兩個,羅貫中通過相關資料及民間傳說,濃色重彩的描述諸葛亮,

整個《三國演義》共120回,從36回開始《元直走馬薦諸葛》開始宣傳諸葛亮及出山,到104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諸葛亮病逝,他個人在整個演義存在了近70回,相當於三分之二,也是整個演義中描述時間最長,描述最細,最神奇的人物。

我們從真實歷史角度看諸葛亮是一位治國安邦的政治家,但從演義的角度去看就不一樣了,不光是政治家,還是軍事家,戰略家,似乎到了沒有他算不到的事情,這一切一切的光環都是羅貫中造就的,羅貫中就相當於著名導演,諸葛亮就是大牌明星,我怎麼導,你怎麼演就行。

演義畢竟是演義,也是通過歷史的痕跡編寫,不能改變三國曆史,諸葛亮再有本事,再有能力,他也不能因為能力強來統一三國,我們還是要科學對待歷史,對待歷史中的人物。


淮南樂咖秀


回到這個問題,首先要說到諸葛亮在《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之中的區別,《三國演義》中存在許多民間傳說,許多情節都是為了豐富故事情節而添加進去,而《三國志》更加實記。

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刻畫成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角色,甚至有些神化,比如火燒赤壁,草船借箭,借東風,木牛流馬,空城計等等……

而據三國志記載,火燒赤壁雖然諸葛亮有參與,並出謀劃策,但主要是由周瑜一手策劃,更別說什麼上壇借風的傳說,可以說跟諸葛亮關係並不大。草船借箭據說是赤壁之戰六年後的事情了,當時孫權一條船巡視曹操時被弓箭手猛烈攻擊,當船快翻時,孫權命令將船轉身另一邊承受,這樣船又平穩了,跟諸葛亮沒一點關係。而空城計歷史有記載,但也像演義中那麼神奇,當時諸葛亮以陽關設空城計,並在城頭與司馬懿對話,可想雙方距離有都近,而且據記載,當時司馬懿有二十萬大軍,陽城只是很小的一個城池,司馬懿的軍隊能把它圍上幾個圈;諸葛亮必敗的情況下,演義卻書寫諸葛亮成功嚇退司馬懿二十萬大軍,顯然也偏離現實。



據說諸葛亮的老婆是一個大才女,在演義中卻沒有記載,包括木牛流馬、諸葛連弩、攻打孟獲時剋制禽獸戰的噴火戰車,據說都是他老婆畫的圖紙兩點諸葛亮,諸葛亮做出來的,而這些功勞在演義中都歸結在諸葛亮頭上。


諸葛亮確實是三國中數一數二的謀將,但三國演義卻也把他過度神化了,即是諸葛亮造就了《三國演義》因為他為三足鼎立的三國時期蜀國做出傑出貢獻,也是《三國演義》造就諸葛亮,裡面各種神奇精彩故事讓他婦孺皆知。

謝謝觀看,關心關注,有關必回。


用戶53246237827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古典文學的經典之一,數百年來萬口傳頌,家喻戶曉。其中塑造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紅臉的關公、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藍臉的典韋、羽扇綸巾算無遺策的諸葛亮、捨身救主,百戰百勝的趙子龍、老當益壯的黃忠,文武雙全的周瑜,摔孩子的劉皇叔……”哪一個不深受百姓熟知和喜愛?

諸葛亮只是這其中的一個而已,所以不是諸葛亮成就了《三國演義》,只能說有了諸葛亮的三國更精彩而已!要說是《三國演義》造就了一個武聖關羽,倒是沒假!

贊同的請互關點個贊,以便更好地交流學習!


白亦詩部落


是諸葛亮造就了《三國演義》?還是《三國演義》造就了諸葛亮?這個問題,該如何看待呢?

我認為是諸葛亮造就了三國,同時造就了《三國演義》,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罕見的奇才,他的出世對整個中國和整個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在中國眾多朝代之中,三國是最為人討論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三國有諸葛亮,這樣一個家戶喻曉的人物。

諸葛亮從他逝世後,對整個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得到世人的敬佩,這一點在中國古代是從來沒有過的現象,諸葛亮死後,因君主不能給他立廟,百姓主動在路邊私自立廟,祭奠諸葛亮,可見諸葛亮是多麼深得民心,諸葛亮接班人姜維為了完成諸葛亮遺願,不惜十一次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連劉禪投降了,姜維都還在力挽狂難,可見諸葛亮在姜維心胸多麼的崇高。鄧艾滅蜀後,禁止任何動諸葛亮墓,這是作為敵人對諸葛亮的敬佩。李嚴被諸葛亮貶後改過自新,希望得到諸葛亮重新重要,但是當聽到諸葛亮死後,痛哭流涕,最終抑鬱而死,可見李嚴對諸葛亮的罰是認可的,他也非常敬佩諸葛亮。作為老對手司馬懿在諸葛亮去世後,感嘆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表現了作為諸葛亮對手,也是極為欽佩諸葛亮。司馬懿後代司馬炎統一天下後,感嘆到:我有諸葛亮輔佐,何至於此如此勞累,令身邊的大臣無地自容。司馬炎更欽佩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因為其軍事才能突出,追封晉朝武興王,可見諸葛亮在敵人眼裡,地位也非常的高。

諸葛亮去世後,不但上至君主讚頌,作為大臣學習的榜樣,下至百姓敬仰,後代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外交家、戰略家、思想家、書法家、音樂家等各類領域的人,都在學習在諸葛亮才能。在三國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諸葛亮由於在百姓心中地位極高,於是紛紛要求劉禪為諸葛亮單獨立廟,劉禪拒絕,不是因為劉禪恨諸葛亮,而是中國歷史以來沒有君主為臣子單獨立廟,功臣只能以陪侍君主的身份進去廟宇。最後劉禪因為百姓的要求,不得不主動為諸葛亮立廟,從此開闢了中國作為臣子立廟第一人,從諸葛亮立廟之後,他的香火就沒有斷過。民間各種關於諸葛亮的事蹟層出不窮,對於諸葛亮有沒有發生的事蹟,都加在諸葛亮身上,使得諸葛亮更加完美,諸葛亮逐漸被推上神壇,稱為家戶喻曉的人物,被民間推為“智聖”,成為中國忠誠與智慧的代表。

唐朝李世明、李靖非常欽佩諸葛亮,軍神李靖學習諸葛亮兵法,精通諸葛亮兵法,專研諸葛亮陣法,最後輔佐李世明一統天下。李靖說:樂毅、韓信、諸葛亮佔必勝,守比固。可見李靖是多麼崇拜諸葛亮。

直到明朝羅貫中,這個人在民間沒有名氣,諸葛亮也是他的偶像,於是他開始收集各類關於諸葛亮的事蹟和故事,開始編寫《三國志通俗演義》,這部小說中,既有正史也有小說的層分,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的出世對於明朝引起了更大的影響,演義中不但將諸葛亮描繪的更加完美,更是把關羽推上了神壇,中國本來的武廟十哲,佔據武廟位置,但是由於演義的出現,武廟的祭奠者開始換主,將祭主換為武聖關羽,與文聖孔子齊名。從此之後,武廟由姜子牙轉為關羽。

總得來說,因為諸葛亮的人品、才華、精神成就了他流芳千古的美名,才會有後面系列的故事,是諸葛亮成就了羅貫中,成就了《三國演義》,對於諸葛亮一生的概括,只能有錢穆大師的一句話來形容:一諸葛,足以使三國照耀後世,一諸葛如兩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