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鄉的小吃或者你自己最喜歡吃的小吃有哪些?

霸蟹易天


我的家鄉是衡東的,當地最有名的一種小吃就是荸薺,有的地方叫馬蹄,我們那把這個叫做“蒲栗子”。既可以做水果又可以做蔬菜,可以生吃,還能煮熟做宴客的桌上小吃。

每次回老家,總會帶著父母硬塞的一袋子小吃,過完年,荸薺就是最常見的小吃了。荸薺就是這樣一種特產,圓滾滾的,滿滿的一袋子,被父母用甘洌的井水洗的乾乾淨淨。

放進包裡,塞進行李箱,變成了那一份帶走的鄉愁。

在很多湖南人眼裡,特別是農村,荸薺是過年桌上最常見的零食。生吃甘甜多汁,還可和牛羊肉一起做成香氣四溢的火鍋。

但大多人卻不念“荸薺”二字,它的學名的確有點生僻和拗口,我的故鄉衡山衡東一帶,喜歡把它稱作“蒲栗子”。而很多地方則用“馬蹄”、“茨菰子”代指,長沙人則喜歡叫它“BÚ JÌ”。

荸薺只能生在南方的水鄉,北方人和城裡人只見其屍,未見其生。荸薺在城裡最常見的是削好的、白白淨淨的模樣,看起來晶瑩剔透,像雪梨那樣可口。

很少有知道它是如何生如何長,把它們視作和橘子蘋果一樣在水果店裡售賣的水果。有的人在吃“馬蹄糕”時,根本就不知道“馬蹄”就是荸薺。

這一顆顆雪白晶瑩去了皮的荸薺,其實生長在那一片片不起眼的水田裡。穀雨時育苗,小滿時插秧,暑熱還未蒸透大地時,和滿田的夏稻一起成長。一簇簇荸薺遠看起來像沒抽穗的稻,近看又有一點像蔥,開花的時候頂部是穗狀的青褐色小花。

上品的荸薺,必是過了小寒,過年前後的那一批。這時的荸薺,經歷了寒冷,蘊足了甜份,就等種它的人把它們從溼冷的水田裡挖出來了。

種荸薺的農民,在這個靠天靠地吃飯的行當裡,荸薺是一年中不可或缺的農作物。我父母每年也會種一些補貼家用。每到快過年時,父親總是穿上厚實的套靴,扎進這片種了荸薺的田裡。這時的江南,田裡的溫度將近0℃,父親小心翼翼地把這些藏在泥土裡的紅色小傢伙用手一個個掏出來,一個下午也只能挖個幾十斤。

挖出來的荸薺,父親會先用網袋裝好帶到村裡的小溪裡把泥土洗乾淨,再按照它們的個頭,一個一個分揀成大中小三個級別。大的和稍大的,都能賣出好價錢,小的則大多是自己吃了。選好的荸薺,父親會用井水再清洗一遍,再放到筐裡整整齊齊疊好。

老家的趕集,是有固定日期的,要麼每旬的3、6、9日,要麼逢“5”趕集。縣城裡的各個鎮都有自己的約定俗成。縣城和鎮上的農貿市場則每早6點開市,但想要佔個好位置,來賣農產品的人每晚半夜1點就要去佔地方,去得晚就找不到售賣的位置。

每到賣荸薺的季節,父親晚上12點就會用摩托車把這些從田裡挖來的荸薺載上,再搭上母親,頂著年底的蕭瑟和寒冷來到市場佔地方。一個小板凳擺好,母親會多穿一件棉衣,打著瞌睡,坐在那裡,熬到清晨的開市。經過一上午的叫賣,把前一天挖好的荸薺賣出,父親再載著母親回來,開始準備下午田裡荸薺的挖掘,為第二天的售賣做準備。

如此反覆,種植荸薺的農民在過年的這段時間,總是睡眠不足。賣三天荸薺就要補一下午覺,不然會熬不住。

品相好的荸薺,會被水果販子販到長沙這些城市售賣,價格也水漲船高,如果是削好的荸薺,則更貴。於是,在城市裡售賣的荸薺,大多便脫去了那層來自田裡的紅衣裳,成了白白淨淨的模樣。

故鄉的味道,卻像那一顆顆帶著皮的荸薺,還有著記憶裡的原始樣子。能帶走的鄉愁,每一口都是父母的不捨和期望。


長沙吃喝玩樂


我是江蘇北邊的 雖然地處江蘇 但在我小時候我們那邊經濟還是很落後的 可以說到初中才接觸到一樣小吃就是涼皮和炸串串 那種味道一生難忘 我們是農村的只有到鎮上才能吃到 那時候也沒有什麼交通工具 從村裡到鎮上要大概六公里 小時後就跟小夥伴一起結伴步行去街上 把攢了好久的零花錢帶著去街上吃碗涼皮 那時候涼皮五毛錢一碗 到了涼皮店聞著那味 不誇張的說會激動興奮 當老闆把一碗涼皮端到面前 拿上筷子吃一口 瞬間忘記所有事情 吃到最後小夥伴的碗全部乾乾淨淨 就差舔碗了 那個味道至今還記憶猶新


奮鬥的小農女


1.自己家鄉的小吃有哪些,我的家鄉地廣人稀只講究份量。別管什麼菜或者小吃那份量絕對是足足的,而且東北人在吃上邊好像真沒有那麼講究,如果要像一線城市那樣上菜,盤子比臉大,菜比拳頭還小估計會被人砸店的。


2.具體到小吃我們那旮瘩有朝鮮冷麵,東北大麻花(是軟麻花)不是天津那種硬的麻花。油炸糕,粘豆包。真的不像南方那樣小吃多的很,至於現在很流行的烤冷麵我還沒有吃過,因為很少在外邊買路邊攤的東西吃。而且油炸糕和粘豆包我感覺其實就是一個東西,一個是蒸的,一個是炸的。

3.我喜歡的小吃那就很多了,鍾水餃,肥腸粉,麻辣豆花,泡菜。小籠包,三鮮小餛飩,龍抄手,冒菜,串串。豌豆黃,爆肚,驢打滾,艾窩窩,炒肝,炸灌腸,涼麵,熱乾麵(三鮮豆皮我不怎麼喜歡吃在戶部巷吃的),鄭州好像沒什麼我喜歡的小吃(燴麵我不怎麼喜歡吃)。把我去過的地方的小吃都說的差不多了。



4.其實說到喜歡的小吃也得根據個人的口味,有人覺得好吃有人覺得不好吃,就拿各種面來說吧,我就不喜歡吃什麼燴麵,刀削麵,拉麵也許是沒吃到正宗的,我還是喜歡吃打滷麵,唯一一個不敢吃的就是炸臭豆腐(一次沒吃過路邊攤那種)。


20分鐘在家做烘焙


家鄉的小吃太多了,我是中原人,哈哈,就愛吃燴麵,高湯熬出來的燴麵超級好吃,來南方工作,每次最想念的還是家鄉的那碗麵。還有大燒餅。

我們吃的燴麵要分三個鍋,一個鍋專門用來熬製高湯,用大骨頭熬羊湯,一個鍋用來煮麵,面煮熟了,再將大骨頭湯和撈出的面放到第三個鍋中稍煮一會盛碗,放點香菜,簡直美味極了。

有了燴麵就少不了大燒餅,用面做的中間加點鹹鹹的餡,趕成一個圓餅有一手指那麼厚,表面撒上芝麻,放入一個爐子裡烤,烤熟後趁熱吃,外焦裡嫩加上表皮還有香香的芝麻,好吃到爆炸。


消音菇涼


天色微亮,人們早早起身,洗漱完,自然走進一家老字號,稱道:夥計,牛腩粉一碗。

這就是湛江人的早餐。

老字號店鋪,樣式多種,比如瘦肉粉、腸粉、粥類。但是牛腩粉,必定是它的主打招牌。

軟綿綿的河粉,鮮美塊大的牛腩。

澆上熱氣騰騰牛腩汁,撒下蔥花,香氣飄香。喜好辣椒醬的人,更是醉人。



客家妹頭


我是河南省鄧州市人。我們當地的名吃很多,糊辣湯、牛肉湯、清蒸羊肉、窩子面、燴麵等等。我最喜歡的是糊辣湯、牛肉湯、清蒸羊肉。七十年代糊辣湯二毛錢一碗,一碗糊辣湯,一個焦邊饃。鄧州小西關張老七糊辣湯很有名氣。河南人民廣播電臺作過報道。鄧州的糊辣湯有羊肉的,牛肉的。羊骨頭、牛骨頭熬湯後加入牛肉、羊肉、麵筋。麵筋必須自己洗出來才有味道。現在鄧州市的糊辣湯主要是韓家糊辣湯,設有幾家分店。價格是三至五元一碗。鄧州是南陽黃牛的主要產地。南陽黃牛肉肉香味美。鄧州的牛肉湯比較出名,大鍋熬出的牛肉湯很遠就聞到香味。鄧州的滷牛肉、醬汁牛肉、牛肉湯是外地的牛肉不可比擬的。其次是鄧州近些年才興起的窩子面。由於有南陽黃牛這個基礎,鄧州人把湖北的熱乾麵引進改良成有湯有水的窩子面。窩子面有輦有素,素的就是把半成品的鹼麵條燙一下放入芝麻醬、蔥花、香菜、牛肉湯即可。輦的有牛雜、牛肉的,也就是牛雜麵、牛肉麵。


蔡長海3


可能看著是有水印,但是確實是實拍圖,只是圖片前面傳到微頭條上了。

之前一直聽說天王的臊子豆花很有名,吃過一兩回,很少有時間去吃,恰好前兩天是臥龍寺附近吃到了臊子豆花,不過記得應該在高新十路附近也有臊子豆花的攤位,一般只出現於三四月份的時候吧,其他時間比較少見臊子豆花,你們吃過臊子豆花嗎?還有在哪能吃到,大家一起分享哦~


小胖帶你逛寶雞


廣西柳州山美水美螺也美。柳州的螺螄粉聞名遐邇,揚名海外,同樣還有跟螺螄粉相媲美的螺螄鴨腳煲。螺螄鴨腳煲,味香辣、鹹甜,爽滑,望之讓人垂涎,吃了還想吃,如果您懶得出門或者是人在外地,不防自己動手煮一煲滿足您的味蕾。方法如下:1 把活螺螄放入清水中泡上兩天左右,讓螺螄吐盡泥沙,然後把螺螄的屁股鉗掉,清水再次沖洗乾淨(此過程也可以買處理好的螺螄)2 乾鍋無油,翻炒螺螄片刻,水乾撈起備用。3 乾鍋無油,把酸筍炒幹水分備用。4 鵪鶉蛋煮熟剝皮備用。5 荔浦芋頭切3釐米左右方塊備用。6 鴨腳用水煮兩分鐘,撈起,擦乾水;乾鍋放多點油,待油溫八成高,放入鴨腳炸黃,撈起,再放入準備好的冰水中,此時聽到“滋滋”的響,鴨腳的表皮立刻松泡,隆起,撈起備用。7 鍋中留部分油,開火,放入蔥、姜、蒜、桂皮、草果、香葉、八角、沙姜、幹辣椒、白胡椒炒香,依次放入2、3、4、5、6,放入清水淹沒過食材(儘量多放些水,煮的過程會耗一部分水)。8 放入適當料酒、生抽、糖、鹽,小火悶煮兩小時。9 準備起鍋時,放入紫蘇稍微攪拌即可(紫蘇切勿煮久,以免不香)。就這麼簡單,一煲色、香、味俱全的螺螄鴨腳煲就做好啦。





溫柔的天空21215504


麥餅有多種餡兒,有肉的、有菜的,可以自由挑選自己喜歡的菜做餡兒。

牛清湯是用牛頭、牛骨放在大鍋裡精心熬煮出來的湯,加上一些牛筋、牛血、辣椒、胡椒粉等可口的配料,取的這些食材都是新鮮的,才能出爐一碗最具滋味的牛清湯。最正宗有滋味的味道只有在浦江吃的到。

麥餅+牛清湯是我的最愛,相信也是許多浦江遊子們心中家鄉的味道。😊😊



zjzcc


嘎巴菜,天津人都愛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3973f1ef1340472a5378536b9cc23d2c\


分享到:


相關文章: